作者:羽卿书
“我们都是用农具在地上开沟,然后将玉米粒沿沟撒进去,再用脚踩的方式掩埋,最后浇水漫灌便好了,这水稻……”管陶看了看铁砧递来的二文钱硬币,有些惊讶的说道。
“这水稻,莫不是还要一根一根的种?”
“正是!”铁砧非常肯定的点点头。
“……”
管陶顿时一阵无语,汉部落的主粮啊,竟然是一根一根的种吗?汉部落那么多人,每年种那么多粮食,这要种到什么时候去?
铁砧立刻介绍道,“其实只有水稻是这样种的,小麦就不用这样种了,我们有专门播种用的镂车,一次就能同时播种三垄小麦。
水稻要麻烦一些,水稻播种要先准备一块苗床,上好肥料之后将种子撒进去,盖上一层薄土等它发芽,等差不多长到五六片叶子的时候,再把秧苗从苗床里起出来,然后再按照固定的行距一根一根的插到大田里,之后给大田灌水,有七天左右,秧苗反青后,就证明成活了,之后只要定期灌水,严防害虫,就不必再担心其他的事情,只等成熟后收割即可。”
管陶听的顿时一阵头大,他先前听说汉部落人均耕地面积还没他们多,便觉得不可思议,明明汉部落有那么多牛,还有钢铁做成的好用农具,为什么种地的面积却还不如他们,难道是汉部落的人太懒了?可是接触的时候感觉也不像啊?
现在他可算是知道了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这他娘的一根一根的种粮食,要是能种的快才邪门了!
第870章 铁砧的政务建议书
这边铁砧和管陶讨论着改种水稻的种种事宜,村子里的户籍登记工作也在快速进行,有了管陶这个村长的配合和安排,登记工作很快便完成了。
其实管陶心里也明白,汉部落实力太过强大,鑫部落已经覆灭了,他们自己抵抗什么的完全就是搞笑,连大统领都打不过汉部落的人,他们再反抗什么的有什么用。
日子总是要过下去的,而且汉部落的种种制度和生活方式,乃至他们的各种生产技能都是十分的先进,所以抵抗不如配合,先看看汉部落的态度再说,能为自己争取到最大的好处才是正经的。
等几个小吏给村民们全部登记完户籍信息之后,他们又让管和跟村里人说,每家出一个能主事的人,跟他们一起去丈量田地。
没过一会,管和就带着一群村民,领着几个小吏来到了田间和铁砧、管陶两人汇合。
铁砧先让人用绳子量出了二十亩地的大小,然后让村里的人看,管陶看着二十亩地的面积忍不住摇头,二十亩地对于他们现有的土地来说,实在是不大,就算按照汉部落的阶梯制度,每户人家能分到七八十亩地,仍然显得不够多,按照汉部落600平方一亩地的算法,他们每户人家原本的地最少都是上百亩的。
看到汉部落划出来的二十亩地的面积,其他的村民也开始叽叽喳喳的讨论起来,觉得汉部落克扣了他们的土地,但是管陶已经想明白了,如果按照汉部落的耕作方式,种个水稻都要一根根的插到土里,一家就算六十亩地的面积,他们能按时完成就不错了,就算给更多的地,恐怕他们也种不过来。
管陶亲自给村民们解释了一通汉部落的种田方式,这才将村民们的不满情绪压了下去,不过还是有的村民不愿意,既然种水稻那么麻烦,为什么还要种水稻,让他们继续种玉米不行吗?
针对这个问题,管陶也是头痛,他虽然是村民们公认的族老接班人,但族老是干什么的?还不是为了给村民争取利益的,如果连村民的利益都无法保证,大家谁还听你这个族老的话?
村民们又不是傻子。
事情僵到这里,管陶虽然有心配合铁砧施政,但是他也非常的为难,于是便看向铁砧道。
“郡守大人,你看这事……咱们怎么办?”
铁砧略微沉吟了一下,其实琼州岛土地改革这件事,急是急不来的,先不说种子农具什么的都还没有运过来,就算在开春之前运到位了,他们也很难快速推广开来。
琼州的百姓不会种植水稻,你就算给他们了种子,他们自己也不会种啊,那不是说上两句,开两堂课就能讲清楚的,必须得有人手把手的教,还要有人事实跟踪监测,检查地里的粮食情况,再做出调整。
所以现在就跟当地百姓硬顶着搞土地改革,确实有点不现实。
他想了想再次说道,“管陶啊,要不然这样吧,咱们首领虽然下令将种子和各种物资从北方运来,可就算开春之前能到,恐怕水稻也很难快速推广。
我看不如这样,明年开春之后,你们先继续种植玉米,不愿意按照我们的方式划分土地的,你就让他们继续按照原来的方式种,还种他们原来的地,愿意遵守我们划分的,我们派人来教你们新的耕种方式,然后等夏季收获的时候,咱们两边对比一下,看看谁种出来的粮食多。
正好我们也能在春天的时间,调集过来更多的人手来教你们种植水稻,咱们春天先改造田地,等夏天收了玉米之后再改种水稻,然后你们再对比一下,到底是种哪个合适,我们划分的土地到底少不少。
你们看这样行不行,我们改革土地划分,粮税制度,粮种的改良,终究还是为了让你们过上更好的日子,没必要搞得跟仇人一样。
我绝对不会逼你们的,咱们用事实说话,用成绩说话,用种出来的粮食说话,你看我这个提意怎么样?”
面对铁砧那么宽松的政策,管陶无话可说,这要是再不答应,那还不如直接造反算了。
“谢谢郡守大人的体谅。”管陶诚挚的道了声谢,然后又将铁砧刚刚说的方法转述给了村民。
为了配合铁砧的工作,管陶率先做出表率,表示他自己家愿意遵守汉部落的土地划分,管陶的几个儿子也连忙跟上表态,然后是管陶的几个兄弟家,还有他们的子侄辈,凡是跟他们家有血缘关系的,都表示了支持汉部落的土地划分。
只是这一个家族表态,村里一百多户人家,便有四十多户同意了下来。
剩下的八十多家散户有些犹豫,表示要继续观望,反正汉部落也没有逼他们,那当官的不是说了,到时候看产量说话,如果按照汉部落的方法真的比他们种的好,种的多,那到时候他们也听话就是。
还有几家和管陶家有姻亲关系的,犹豫了片刻过后,也决定跟上管陶的脚步,表示愿意接受汉部落的改革。
最终确定了人数,在管陶的带头下,全村有五分之二的人愿意接受改革,五分之三表示先观望一波,看看再说。
一小半的人答应了下来,总算没让铁砧的脸太难看,要是一个答应的都没有,岂不是让郡守大人下不来台?那以后还怎么做人。
几个小吏快速的丈量土地,给这不到五十户的百姓重新规划了各家的田亩,然后就近砍了些竹子来,给各家的田四个角上打桩,算是标定了界限。
做好这些之后,铁砧和管陶道别,这才带着小吏们离开。
回去的当天下午,铁砧便写了一份厚厚的书面报告,将今天自己遇到的情况,还有他的处理意见,以及自己对来年施政的一些想法,全都写了下来,然后让人快马递交刺史府,请刺史大人薛青窑批阅。
新化郡和崖山郡挨着,两边距离不远,所以这份报告当天晚上就送到了薛青窑的案头,薛青窑略微看了一眼,就立刻重视起来。
其实他自己也没当过地方官,连郡守都没当过,更别说刺史了,对于基层的一些施政经验,其实他是没有的,所以他对这份报告很感兴趣。
报告中还有一些铁砧自己的想法,薛青窑也认为十分符合当地的情况。
首先便是土地改革的问题,铁砧将自己的处理意见,也就是暂不逼迫,等一部分人起到示范效果之后,其他人自然会跟上,没必要和当地百姓起冲突,毕竟琼州是新附之地,政局不稳,所以铁砧希望自己的方法能在琼州得到普及。
其次是铁砧希望明年春耕,能让琼州百姓继续种植玉米,改种水稻的事情不能那么着急,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人手来教当地的百姓种地,而且是跟踪式的教导。
最后则是铁砧自己的想法,也就是针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意见,他建议向首领申请从内地移民过来,挑选擅于耕种作物,养殖牲畜,汉语要流利,最好还能书写汉字,家里要会制作汉部落各种食物的人家,然后移民过来,可以许诺给一笔安家费,或者给他们升爵位。
移民也不需要太多,等户籍统计完成后,就按照琼州六郡每个村子迁户一家来算就行。
就拿管陶他们那个上河村来举例吧,如果他们村子能来这么一位人家,这一家就能每天手把手的指导当地的村民怎么种地,怎么养殖牲畜,平时他们按照汉部落的生活方式做饭,还能潜移默化的改变当地的饮食习惯,另外要是还能认识几个字,那还能教导当地的百姓学习汉语,教他们写字,用不了多久就能将竹岛人同化成汉部落的人。
薛青窑看的眼前一亮,他还正不知道政务如何开展呢,铁砧就给他送来了一个好建议,他当即就同意了下来。
整个琼州岛拥有人口十万左右,加在一起不到两百个村庄,只需要移民不到两百户人家,便可快速解决琼州岛的一切麻烦。
这个办法简直太好了行吧,而且成本还低,就算部落给安家费,给爵位,总共不到两百户的基数在那里摆着,又能花多少钱。
而且相比于花费而言,这个办法带来的好处反而更多。
·
·
·
晚上还有两章,我先去吃个饭,另外求打赏呀!
第871章 征集移民
薛青窑看过这份报告之后,立刻就给铁砧批复了回信,同意推广他的政务方案,琼州岛明年第一季度还种玉米,并开始改造水田,等第二季度再开始改种水稻。
土地改革方面,也全按照铁砧的方式来,避免和当地百姓发生冲突。
移民的事情,他表示会立刻向首领提意,这样就能在开春前招募到愿意移民的百姓,然后开春就坐船南下,这样等到二月底移民就能抵达琼州岛,三月份在当地安顿下来,四月就可以正式推广水稻了。
第二天上午的时候,铁砧便收到了薛青窑的回复,他感到很高兴,不是说政绩或者立功啥的,主要是自己的方案得到了认可,让他觉得很自豪,自己似乎真的有做郡守的潜力呢!
另一边,薛青窑给罗冲的信当天晚上就发了出去,经过巨鹰两天的运输,终于抵达了罗冲的手里。
这封信直接内附了一份铁砧的报告,然后后面补充了一些薛青窑的想法,还有整个琼州地区大局方面的信息。
可以说薛青窑这事办的很地道,他没有霸占铁砧的功劳,将这个想法说成是自己的,然后献给罗冲,而是直接内附了铁砧的报告原件。
本来嘛,他就是琼州刺史,下面的官员做出了什么政绩,理论上也有他的一份功劳,但是他没有这么做,就显得很真诚。
这个时期的汉部落官员,普遍比较单纯,他们还没有在所谓的官场中学会那么多花花肠子,但是以后会是什么样,就真的不好说了,只能想更合理的制度来约束他们。
比如刺史这种封疆大吏,就应该时不时的给他调换一下位置。
罗冲这个时候显然没工夫研究这些,现在汉部落的管理系统还不完善,整那么多的部门没什么用。
此时的罗冲看着铁砧的那份报告,也忍不住拍案叫好,罗冲没去过竹岛,自然想不到当地的具体情况,但是铁砧的这份报告,就相当有针对性,而且还考虑到了汉部落的情况。
比如说将水稻的推广推迟到第二季度或者第三季度,这样就能留给罗冲充足的时间调配移民。
不过铁砧的想法还是不够完善,或者说细节方面做的不够好,比如每个村移民一家这件事,在当地宗族势力强横的局势下,这一户人家的日子得多难过啊,要是他们在教当地人种地的时候骂上两句,还不得被当地人挤兑死?
移民确实是好事,可以快速的促进两地人民的融合,但是每个村只去一户人家太少了,必须多一些才行。
按照罗冲的想法,小村最少去一伍,大村最少去一什,有个五家十家的和当地人混住,才能更快的融合。
这样的安排比铁砧的想法实际很多,铁砧的想法过于理想化了。
哦,每个村去一户人家,这家人又要会种地,还要会养殖,做菜还要做的好吃,还要有文化,能读书写字,这不是难为人吗?罗冲上哪找这样的家庭去。
但是把这些特长分开之后,想要凑够这些技能就容易多了,每种特长只需要一户人家,然后五家组成一个小集体,他们就能满足铁砧说的那些任务。
大一点的村子十户人家,各种特长的凑一凑,也足够满足当地的需求。
罗冲也立刻写了一封回信,表示同意了他们的计划,自己这边会在开春安排移民登船,和做身份证的人还有设备一起过去,让他们那边提前和当地百姓沟通好,并给这些移民准备好耕种的土地,还有住房,别过去之后连个落脚的地方都没有,那这移民移的就太惨了。
另外薛青窑还补充了一点自己的意见,那就是关于教育方面的。
汉部落现有的教学模式就是开办学校,然后让学生们都去学校上学。
但是琼州岛的情况比较不同,他们那里没有城池,基本都是村落,百姓居住的十分散乱,这一个村那一个村的,想建造一个学校把所有的孩子集中起来,先不说建造学校的开支和工时,就是让当地百姓把孩子送到汉部落人开设的学校里都不容易。
当地百姓现在还没有完全融入汉部落,他们会放心把孩子送给汉部落的人管?你确定没开玩笑?
再有就是各村之间太分散,孩子上学就要离家很远才行,走读不太现实,总不能人人骑马上学吧?集体住宿又是一笔开支,当地百姓估计也不愿意。
所以薛青窑的想法就是各村安排一名教师,直接开设村办小学,一个村的适龄学童,总共也就一两百人,安排两三个班就足够了,反正也没指望他们能教多好,别说能用来扫盲,就是能普及一下汉语,这个学校开的都值。
这一点和罗冲的想法不谋而合,他本来也是想在一个村多安排几家的,正好在每个村安排一个教师家庭,一点问题都没有。
按照这个想法,罗冲给薛青窑写完回信之后,立刻就草拟了一份移民征集令,凡是自认为种地技术可以的,或者会做各种汉部落食物的,学校刚刚毕业的,会织布或者擅长裁剪衣服的,会养殖各种牲畜的,会种桑养蚕的,有一样算一样,只要满足其中一个条件的,就可以向当地官府报名。
一经录取,直接升两级爵位,这个爵位可以世袭三代,并赏赐一头驴,两头仔猪,两头羊,一笼兔子,鸡鸭全送,猫狗各一对,一架飞梭织布机,脚踏纺纱机,还有一百块安家费,并送一套纪念相册。
纪念相册是罗冲刚想出来的,现在汉部落刚好开始推广民用摄影,这些人背井离乡迁移到陌生的地方,或许一辈子都没有回来的机会了,给他们一套相册也能聊以安慰,汉部落能做到的也只有这些了。
草拟好了招募布告之后,罗冲就下发到汉阳八郡地区开始让各地官府宣传了。
这么好的福利待遇,哪怕是移民到外地也是能吸引人的,汉部落哪年不移民?只不过往年移民都是因为要在周边地区建立新城,所以才会弄一些刚成年的年轻夫妻去移民实边,但整体上来说,和原来的家也不算多远,想回家串门的话,从最西面的牧野郡到最东面的东薪郡,顶多也就半个月的时间就能过去看看,其实那都不算移民。
但这次不同,这次都说了是要去刚刚占领的竹岛,而且是要跟当地的原住民一起生活,到了那边还要负责教他们做各种事情,显然这个丰厚的福利也不是那么好拿的。
由于担心有人滥竽充数,想要获得爵位和各种福利,所以罗冲还设置了一道考核机制。
凡是认为自己能满足其中一种条件的百姓,都可以到官府去报名,但是报名之后,官府要派人去这个人所在的村子调查情况。
比如说一个人说自己种地特别好,但是谁来证明?
罗冲的办法就是,官府必须派人到其家乡调查,至少需要当地同一个什的九家百姓担保,还要有里正的担保,才可以将其纳入移民名单之中。
这个时候也就体现出什伍制度的好处了,你有没有问题,直接邻里之间互相监督,出了事谁也跑不了,自然就没人敢说瞎话。
公告在身份证事件和照片事件之后再次引发了民间的广泛热议,上面除了列举了移民的福利之外,还有移民的具体时间。
报名在正旦节后十天内完成,然后开始组织拍纪念照,制作纪念照的相册,正旦月的最后十天各家开始走亲戚,收拾个人物品,然后到浏阳郡集合,来年开春正式登船出发,路上一个多月的航程,最终将在来年二月底抵达他们将要移民的村落。
公告发出之后,各地报名的人不少,主要还是爵位和福利太诱人,直接升两级爵位,还能世袭三代,要知道汉部落的爵位基本上是不能世袭的,即便是世袭也要降级世袭,比如第一代是三级爵位,传给第二代之后就成了二级爵位,再传一代就成一级了,第四代后直接变成庶民。
福利方面更是夸张,连猫狗都发,难道是那边没有猫狗吗?
其实还真是,琼州岛有狗,和汉部落的情况差不多,也是从草原地区引进的,草原上的牧民驯化狗的历史确实比汉部落和鑫部落要长,而鑫部落又长期和草原地区有交流,引进牧羊犬自然就成了顺其自然的事情。
但是经过人工驯养的猫,目前还真的只有汉部落才有,猫是捕鼠利器,自然是要往琼州岛引进的。
另外一点,对于那些已经上了些年纪的,例如三十岁左右的人,本身不会什么木工或者铁匠的技术,又不会读书写字,只会种地生孩子的老实人,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们这辈子都没有机会晋升爵位了,但是这一次就不同,哪怕是会做菜,都能捞到一个名额。
门槛定的低,福利还那么高,再加上名额有限,因此报名的人极多,从下发通告开始宣传,只用了不到三天的时间便有上千户家庭报名,其中更是不乏刚刚定亲的小年轻,他们所谓的家庭,只有区区两个人,到新的地方正好开始打拼。
而且要是能够成功被选中,就等于两人的生活起步就是二级爵位,而且家里什么牲畜都有,还有织布机,还给一百块安家费,这不要白不要啊,反正像他们这个年纪的人,就算不移民到琼州岛,如果罗冲要继续在周边建新城的话,他们也是要被移民过去的。
.
.
.
鸽了,本来答应还有两章的,结果突然停电,笔记本还有50%的电力,估计撑不到一小时,没有网络,用手机开热点才能同步保存,没有空调电扇,码一章出三斤汗,我实在受不了了。
鸽了,咕咕咕,明天看看能不能补回来。
求打赏。
(这段吐槽不要钱!)
第872章 来自首领的正旦节福利
一千八百多户报名的家庭,经过各地官员的走访审核之后,符合标准的还剩一千四百多户,这些人的名单送到了罗冲的案头上,不过罗冲还是觉得有点多。
琼州岛大约十万人口,经过薛青窑的统计,共有村庄142个,几百人的小村占大多数,人口上千的大村也就十来个,所以按照罗冲小村移民五户,大村移民十户的标准,差不多平均每个村放七户移民就足够用了,因此有一千户移民就足够用了。
这一千四百多户符合标准的家庭,还要淘汰四百多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