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穿越指南 第201章

作者:王梓钧

  “是!”茶商惊疑不定,对此半信半疑。

  如果是真的,自然极好,他们今后能赚更多钱。

  这边还没处置完,一艘官船就驶来了。

  被打了屁股的左知客梅堪,带着几个衙前吏押船,杨朴坐在船上看守钱财。

  “钱别驾,太守有新的差遣。”梅堪递过来一封信。

  钱琛读完信件,感动莫名:“太守何其信任我也!”

  从衡口务查抄的金子,从市易务查抄的铜钱,一大半都交给钱琛,让他带去南方预购粮食。

  这是个苦差事,须得长途奔波,钱琛却特别满足,他认为这是一种信任。

  巡视五县的差事,移交给梅堪负责,李宝跟在旁边监督。这也是对梅堪的一种考验,此人属于衙前吏之首,办事妥帖可以重用。办事不利就直接撸了,让王甲来接任他的职务。翌日,钱琛换船出发。张镗率领乡兵随行,保护购粮款不被劫掠。

  这二十多个乡兵,都是王甲推荐的,有些甚至还当过土匪。金州兵杖库的弓箭已不堪用,他们全部配备山中猎户的猎弓。

  那是一种自制的竹木复合弓,没有牛角,弓胶用动物皮熬制,野生动物的筋代替牛筋,有效射程还不足二十米。而且使用时间不长,往往一两年就会开裂。

  但是,对付贼寇够用了!

  官船行驶到半路,大概位于后世白河县东部。北宋时期,这里是金州和均州的交界地带,四面八方皆为大山,官府的管控力极为薄弱。

  趁着他们傍晚靠岸的时候,忽地从汉江支流杀出十多条小船。

  官船往往意味着有财货,而且还只有一艘独行,不被贼寇盯上才怪了。

  “乡兵就位!”张镗大吼。

  钱琛吓得直哆嗦,却大着胆子出来:“张贤弟可守得住?”

  张镗说道:“别驾请进仓稍待。”

  钱琛连忙又跑回去,他留在外面纯属捣乱,厮杀的事情还是交给专业人士最好。

  张镗的战阵本事不行,单挑技能却颇为逆天,而且还懂得指挥战斗。

  他让船工立即驶离岸边,又把二十多个乡兵,两人一组分在各处,传令道:“太远了不要射箭,放近了再射。”

  官船体型大,小船速度快。

  十多艘贼寇的小船,飞快绕来打算包围官船。

  朱铭的望远镜,此刻就在张镗身上。

  他通过望远镜观察敌情,仔细寻找发号施令的贼寇。很快就确认目标,有个贼寇半蹲在船头,右手提着一把手刀,左手做出各种动作,嘴里还含着一支竹哨。

  只见贼首绕向官船侧面,张镗也跟着跑过去,取出弓箭打算射杀——他手里的可不是猎弓,而是从濮州带来的桦木弓。

  “吁!!!”

  竹哨吹响,贼寇朝官船抛掷钩索,甚至射出没啥威力的箭矢。

  乡兵们居高临下,等着贼船靠近,也用猎弓进行还击。

  “嗖!”

  张镗弯弓搭箭,对准贼首,一箭射翻。

  不足十米的距离,为了保险起见,张镗还是射向贼首胸膛,哪有射不中的道理?

  “贼首死了!”

  张镗大喊。

  贼寇那边却是大惊失色,护着生死不明的贼首划船撤退。“主力战舰”撤退,其他贼船也跟着撤,只在汉江之中,留下几具浮浮沉沉的尸体。

  得到消息,钱琛再度出来,尤有余悸道:“有惊无险,有惊无险,幸亏有张贤弟护送。”

  张镗笑道:“几个蟊贼而已,比濮州盗贼差远了。”

  钱琛叹息:“这金州与均州穷困,世道不安,山中盗贼愈发多起来。”

  前面重新寻个地方靠岸,歇息一夜继续出发。

  过郧乡县(郧县)、武当县,便进入光化军地界,这里终于不再有盗贼。

  石元公便在武当县逗留,这里是均州的州城。他带着大量冶铁户,等待官船和商船,一起前往金州,免得半路被土匪给抢了。

第239章 忽悠老年人

  襄阳是京西南路的首府,这里的春旱不严重,距离金州又比较近,属于非常合适的购粮地。

  钱琛打算试试,于是停下来,不再往前走。

  在襄阳打听两日,钱琛便去拜访本地的大粮商。

  走在半路上,张镗问出心中疑惑:“昨日探听所得,襄阳附近最大的粮商乃皮氏,为何别驾今天却去拜访魏氏?”

  钱琛解释道:“天下粮商有三,一曰坐,二曰行,三曰牙。”

  “皮氏乃行商。他们运粮去外地售卖,自不可能空船而归,还要购买其他货物。他们走一趟生意,要做两趟买卖,并不单靠粮食赚钱。外地越有大灾,他们越是高兴。今年北方必然缺粮,太守都看得出来,那些粮商会不知道吗?”

  “魏氏却属牙商。他们去乡下收粮,囤积在仓中,等着外地商贾来收购。虽然今年也会涨价,但肯定不如行商涨得那么凶。而且,牙商往往还是坐商,必然在本地实力最强,下乡收粮数额是最稳定的。”

  张镗心服口服道:“不料商贾之事,也有这许多门道,难怪相公托钱别驾主持买粮。”

  魏氏不住在襄阳,而在襄阳西北十余里的邓城,即关羽水淹七军的地方。

  官船还在襄阳停靠着,钱琛、张镗带着几人,当天便坐车来到邓城。

  于客栈住下,从伙计那里打听到消息,方知魏氏在郊外有庄园,在城内也有建有豪宅。其生意负责人住在城内,魏氏的族长却住在郊外。

  张镗问道:“别驾欲往郊外,拜见那魏氏族长?”

  “然也,”钱琛笑道,“去城内拜访,只能在商言商,价钱压不下来。去郊外拜访,却可以谈别的。我的学问不好,太守却颇有才名,或许那魏氏族长会给些面子。”

  当晚,钱琛让伙计端来热水泡脚,趁机问道:“魏家的溪上先生,可知其为人如何?”

  伙计笑着说:“为老不尊,爱捉弄人。他看不惯的,便动辄打骂,前两年还用拐杖殴打县令,县令只能抱着脑袋躲闪。四里八乡的士绅,也多遭其打骂,谁见了他都绕着走。”

  钱琛抓住重点:“只是打骂县令和士绅,没有残害百姓吗?”

  “这倒没有,魏老先生清高得很,平时不跟泥腿子打交道,”伙计开始讲述八卦,“他如今的脾气,比年轻时收敛了许多。我听坊间的老人说,他好几次考不中举人,气得当场把考官打个半死。”

  不是打个半死,而是差点把主考官打死!

  从此不再参加科举,但朋友却个顶个厉害:王安石、王安国、章惇、黄庭坚、米芾……

  对了,他还有个姐夫叫曾布,他姐姐与李清照并称北宋两大女词人。

  钱琛又是一番询问,得知此人精于诗词,心中顿时有了计较。当即拿出纸笔,将朱铭的诗词全部默写出来。

  为啥钱琛能默写朱铭的诗词?

  当然是要研究揣摩上司啊!

  ……

  魏泰今年六十几岁,诙谐善辨,言语刻薄,好狠斗勇,精于辞章。

  年轻时殴打主考官葬送仕途,到老了还嚣张过一阵子。那时姐夫曾布得势,魏泰也目中无人,谁的面子都不给,经常让人下不来台。到了文人笔下,就是仗姐夫之势横行乡里。

  其实他很孤独,年轻时那些挚友,一个个都已离世,连个能说话的也不剩。

  如今每天就做三件事,一是养鹅;二是溪边钓鱼,自号溪上丈人;三是瞎写文章,谎称乃已故名臣所作,然后传播出去看求书者的笑话。

  什么张师正、梅尧臣之类,已经死了好几十年,莫名其妙就多出一些著作,全是魏泰写出来骗人耍乐的。

  挂上饵料,魏泰甩竿入溪,也不去看浮标,只靠在交椅上吃酒。

  天气不热,还有树荫,颇为惬意。

  迷迷糊糊间就快睡着,孙子魏应时快步奔来:“祖父,祖父……翁翁!”

  “嗯?”

  魏泰睁开眼睛,随手提竿,发现鱼饵已经被吃光了,于是重新挂饵抛出去:“不在家里读书,跑来寻我作甚?”

  魏应时说:“祖父曾盛赞朱成功诗词,孙儿今日又见到几篇佳作。”

  邓城县有人去科举,把朱铭的诗词给抄回来,魏泰最是喜欢那首《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拿来看看。”魏泰终于有了精神。

  新作只有三首,一首是送给李师师的,一首是离京赴任时所作,还有一首是在葵丘所写。

  魏泰仔细看完,抄自王国维那首格律不对,却又似故意为之,他暂时看不明白在表达什么。离京时的留别诗,格律似乎也不对,魏泰非常不喜欢。只有凭吊葵丘的那首诗,颇合魏泰的胃口。

  “哪来的?”魏泰问孙子。

  魏应时说道:“有金州别驾路过此地携朱成功之诗前来求见。”

  “金州别驾……”魏泰嘀咕两声,拄着拐杖站起来准备回家。

  他完全想岔了因为别驾这个职务,一般都是给被贬谪或退休者,魏泰还以为是哪位故友来访。

  虽然他的挚友已经死光,但当年交游广阔,还活着不少一泛泛之交。

  回家看到个年轻大胖子,魏泰有些傻眼,问道:“你是哪位故人之后?”

  钱琛回答:“非也。只是仰慕先生大名,特意前来拜访。”

  魏泰又问:“你是哪年进士?”

  钱琛说道:“晚辈没有考中进士。”

  没考中进士,却能做别驾,那就是捐官,魏泰没好气道:“你一个白身,竟来消遣老夫,有多远滚多远!”

  “晚辈是朱太守派来的使者!”钱琛连忙说。

  魏应时解释道:“金州太守就是朱成功。”

  魏泰怒气稍减:“我与他素不相识,派使者来作甚?”

  钱琛说道:“朱太守久仰先生大名,又尊崇舒王(王安石)、曾文肃公(曾布)变法之志。每每感叹,自己晚生了几十年,不能当面领略诸位的英年风采。而今奸臣当道,那蔡京假借舒王之名,假推新法富国,实则聚敛害民。听闻先生隐居邓城,特遣晚辈前来拜见。”

  “他有心了,坐吧。”魏泰捋胡子笑道。

  魏泰的姐夫曾布就是被蔡京赶出朝堂的,甚至把曾布打为元祐党人。

  不管谁骂蔡京,魏泰听了都喜欢。

  钱琛又说:“晚辈来到邓城,听到有人非议先生,还言先生仗势横行乡里。晚辈却是不信,又仔细打听,方知先生并无残民之举。而且还善待百姓,小民皆为先生说好话。”

  后半句就扯淡了,魏家虽然没有鱼肉百姓,却也不怎么善待百姓。

  但魏泰喜欢听啊,他觉得自家的门风极好,受到百姓尊敬是应该的,当即点头:“说老夫横行乡里之人,多半被我打骂戏耍过。伱从外地而来,能分辨是非也属不易。”

  钱琛继续戴高帽子:“舒王一心为公,自是怜爱百姓之人。先生乃舒王生前至交,想必也心怀万民,不愿看到百姓受苦。”

  魏泰属于暴脾气直性子,一把年纪了也改不过来。

  这种人得顺毛捋,只要哄得他高兴,就啥事儿都好说。若是惹他不高兴,呵呵,他能冲进贡院打主考官,只因怀疑考官故意判他落榜。

  魏泰被几句话哄得舒坦,说道:“吾观朱成功凭吊葵丘之作,也是心系社稷百姓之人。”

  钱琛说道:“朱太守赴任濮州,见尧陵害民,便违旨重划禁区……”

  钱琛如数家珍一般,把朱铭在濮州的各种事迹都详细诉说。又添油加醋,讲述朱铭被蔡党所嫉,蛊惑皇帝将朱铭调到鸟不拉屎的金州。

  再说朱铭即便到了贫瘠之地,依旧仁爱百姓。还没到任就见奸党役使百姓淘金,立即跟通判闹翻,把百姓放回家里耕种。又说朱铭重审冤案,编得那叫一个波澜起伏。

  讲到朱铭强行取缔市易务,还跟通判打起来,魏泰拍手称赞:“打得好,此子类我!”

  张镗在旁边听得直翻白眼,取缔市易务的时候,太守明明就不在现场,哪能跟通判拳脚相向?

  钱琛却说:“先生不知,朱太守在考进士之前,就曾带着弓手去剿匪,一人一剑手刃数十匪寇。那通判李道冲,怎能跟太守相比,只一个照面,就被打得鼻血长流。再一脚蹬过去,将其踹翻在地,揪着李通判的衣襟问:你这厮服也不服?李通判虽然心中怨恨,却害怕被打死,连说:俺服了,俺服了!”

  魏泰哈哈大笑:“有趣,有趣,真我辈中人也!”

  又瞎扯一通,钱琛突然叹息:“唉,今年春旱严重,太守不忍百姓受苦。派我来襄阳预购夏粮,可问了好些粮商,他们都囤积居奇不肯卖。”

  “此事好说”魏泰吩咐孙子,“把你叔父叫回来。”

  魏泰的长子魏群住在城里,负责魏家的生意。

  大概等了一个小时,钱琛嘴巴就没停过,从始至终都在拣老头儿喜欢听的说。

  魏群匆匆赶回祖宅,自然不会被几句话糊弄,直接问道:“朱太守要买多少粮食?”

  “一万石。”钱琛敞开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