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唐华彩 第128章

作者:怪诞的表哥

  这“国舅”并非杨钊,而是杨贵妃的兄长杨銛,官拜鸿胪卿、上柱国。

  裴宽果然眉毛一挑,倾身向前,低声道:“你们早有计划?”

  薛白笑而不答,低头饮茶。

  “你这孩子。”裴宽叹息道:“还是信不过老夫啊。”

  “裴公曾指导过我写诗,因此,我有几桩小事提醒。”薛白道:“听说,裴公与宜春太守李公亲近?”

  提到李适之,裴宽果然目露忧愁,掩都不掩不住。

  他入朝以来,想引援东宫对付李林甫,但东宫自保都难,向来是不出手的。

  薛白道:“我还得知长安有传闻,哥奴不久前做了一个梦,梦到一个白皙多须、身材高大、风度翩翩的美男子逼近他,贴到他身上,推也推不开。他醒后,对手下人说‘其人形状类裴宽,乃裴宽谋代我之故也’!”

  裴宽当即背脊一凉。

  他非常清楚,严挺之、张九龄、韦坚、皇甫惟明、杨慎衿、李适之等人之后,轮到他了。

  努力镇定下来,裴宽将手掩在袖子中,用力捏了捏,问道:“真的?”

  “裴公竟这般相问?”

  “你从何处听闻的?”

  这是达奚盈盈在右相府打听到的,薛白却不会实言相告,只道:“我有我的门路。”

  “你们联络老夫,意欲何为?”

  薛白沉吟道:“我有几位朋友马上要春闱覆试,不知裴公可否出手?”

  裴宽微微蹙眉。

  他兄弟八人皆及第,这方面的人脉自是不缺的。且他官任御史大夫,其实比王鉷更有监察对试的权力。

  “若让老夫猜想,春闱五子,三人赴考,大抵一人及第以平风波,两人落黜以施薄惩。”

  “他们三人皆才望不凡。”

  裴宽先是捻须沉吟,略显为难,最后却是洒然一笑,抚须道:“此前听你说,打算今秋岁考,开春省试?”

  “是。”

  “你诗写得好啊,老夫若能主持一场春闱,必点你为状头啊。”

  裴宽既然决定答应薛白的要求,干脆再给个许诺,让薛白背后的人给他谋宰相之位。

  但这许诺根本不对等。打个比方,若裴宽能助薛白拜相,宰相薛白也能轻易点裴宽一个状元。

  一听之下,薛白略有些失望,感觉到裴宽不擅权术,又眼高手低,还与杨慎矜一样有些高门贵子的毛病,怕是在李林甫的攻讦下存活都很难。

  眼下却不是嫌弃的时候,他面露喜色,道:“如此,多谢裴公了。”

  裴宽抚须而笑,风度翩翩,问道:“何时引老夫见国舅?”

  “覆试后再谈如何?”

  “也好。”

  此时不是长谈之机,两人对视一笑,起身而出,走过偌大的别业庄园。

第100章 攒局

  相比于繁华的长安,城郊别业自有另一番景象。

  傍晚,没有恼人的暮鼓声。妇人们从溪边浣衣归来,说说笑笑,风吹过竹林沙沙作响。

  送客归来,裴宽负手立在一株柳树下,喃喃自语道:“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阿翁。”

  裴六娘哭哭啼啼地赶过来。

  “孙女不要嫁杜五郎……卢家给自家女儿挑个才貌双全、玉树临风、器宇不凡的,反给孙女挑个呆头呆脑的……”

  裴宽回过头,叱道:“不愿嫁?你区区一介河东裴氏之嫡女,也只配嫁京兆杜氏一旁支,明白吗?”

  裴六娘还在哭诉,闻言一下愣住,不知所云,随侍在一旁的裴谞过去,哄走了她。

  “八叔,你也见了,他们两人差别多大啊,帮帮侄女嘛。”

  “你且莫闹。”裴谞道:“八叔明白伱的心意。”

  裴谞,字士明,乃裴宽第八子,今年二十八岁,明经及第,官任京兆府仓曹参军。

  哄走了裴六娘,他返身道:“阿爷,入朝不比在边关,牢骚话还是少些为宜。”

  “老夫偏要说,你看杜、卢联姻,两家人相处得好吗?那对姑嫂吵了整日了,还嫌不够闹腾!不打压河东世族如何显得关陇新贵?”

  裴谞道:“小女儿心思,看上了薛白的风采相貌,如此而已。”

  “可见老夫的孙女有眼光,河东世族就该嫁河东世族。”

  “阿爷想得多了。”

  “老夫看是你想得少了!”

  裴宽原本只是借机过过嘴瘾,痛骂哥奴、抱怨圣人,结果骂完反而更加忧愁,长叹道:“哥奴近日做了一个梦……”

  父子二人说了许久,裴宽转述了薛白的话,末了,问道:“你如何看?”

  “薛白竟有如此城府?”裴谞皱眉思量,道:“他通风报信,言哥奴欲害阿爷,提了条件,实则并未提如何帮阿爷。”

  “助杨銛行榷盐法,借机取代李林甫,当否?”

  “难。”

  裴谞当即便摇了头,他是实务官,对此颇有见地,沉吟着缓缓说了起来。

  “一则,自大唐开国,为与民生息,不禁私盐,不收盐税,因此盐价低廉平稳,一旦开征,盐价必涨,此为乱政;”

  “二则,除了江淮的私盐,天下盐场其实是掌握在朝廷与世族手里。以河东一大盐场解池为例,当年太平公主被放逐到蒲州封地,正是与太叔公控制解池盐场,逼得圣人服软,重回长安掌权。圣人赐死太平公主之后,让地方官兼管解池盐场。”

  “表面上大盐场控制在朝廷手中,每采盐三石、税一石,用于供应军需、抑平盐价。但地方官只在盐场征税,不问其它。盐场依旧是民制、民运、民销,实则是控制在我们河东世族们手中;”

  “三则,朝廷原本盐政简单,若要开征盐税,必要设置繁冗政令,加派官员,极难。因此,薛白提出‘榷盐’,即‘民采、官收、商运、商销’,简单而言,像是由朝廷来经营。但若吏治不清,依旧会使官吏中饱私囊,盐商加价出售,民生艰难。”

  “总而言之,父亲若支持榷盐,背乱政之名,损河东之利,助朝廷盘剥百姓,抱薪救火,无益于当世……”

  ***

  次日是清明,杨銛宅。

  “说得很有道理。”

  薛白放下手中的李林甫反对榷盐的奏书,点头不已,赞叹道:“哥奴批评起别人的税法,真是针针见血,面面俱到。”

  “唉。”杨銛叹道:“我辩不过他,自哥奴上奏以来,圣人已思虑良久,始终没有批允我的榷盐之法。”

  “那是因圣人爱民如子,担忧盐价飞涨,民生沸腾。”

  杨銛斜睨了薛白一眼,道:“此处没旁人。我是问你,我该如何再劝圣人?”

  “那我就直说了。”

  薛白看了一眼身边的杨玉瑶,她回了他一个宠溺的笑容。

  “天下任何一个税法,要想挑,总能挑千万错处来,因为税的本质就是征收钱财,豪门大户总有办法把损失转嫁到普通百姓身上。但,旁人来挑无妨,哥奴来挑,简直放屁。”

  “榷盐法弊处太多了,若由我来反对,我甚至敢言‘恐至社稷倾覆’。但在此之前,不如看如今的均田制、租庸调,哦,大唐已无均田,唯有均税。均何人之税?编户。”

  “除了卖身豪门世族得免,剩下的编户则要承担起这偌大的大唐盛世一切费用,不论有田与否,租庸调、脚钱、折色、花样百出的杂税,还要入伍拓边,建不世之功业,让昭昭大唐威名远扬。”

  “如此,哥奴当然会担心这些编户承担不了盐价之重。毕竟,他已经许诺圣人了,天宝六载,扩华清宫、攻石堡城,大唐盛世征得到这些费用。”

  “王鉷还能在租庸调之外,另外再征一千万贯,专供圣人花销,‘岁租以外之钱物,供天子内帑’,话都说出去了,岂可让国舅抢功?!”

  “……”

  薛白的意思其实很简单,租庸调不改,大唐一定生乱,还是生灵涂炭的大乱。

  两税法、榷盐法不完美,但它们就是在安史之乱以后替代了均田制、租庸调。改变均税这落后的制度,把收税对象扩大到编户以外的人,这是历史的进程。以他目前的地位,也不可能提出完善的税法。

  更重要的是施行。

  比如,眼下最简单、最有利无弊、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什么?节俭。

  李林甫节省官府用纸,其实也省了很多钱。但比起天子每年的花费,实在是九牛一毛了。

  吏治不整顿,在这种圣人、宰相的治理下,怎么改革都没用。

  暂时而言,薛白提出榷盐法,目的更多在于对付李林甫,掌权。

  “圣人若因怜恤百姓,依方才所言,榷盐至少好过租庸。”

  “那为何圣人不肯答应。”

  “因为获利少,但麻烦且危险。”

  “何解。”

  薛白道:“以解池盐场为例。太平公主曾经与蒲州刺史裴谈合谋,利用解池盐场控制朔方军。当年,解池一年出盐四十万石,一年有四万贯收入。如今盐场实际控制在闻喜裴家手中,每年交十二万石盐入常平仓,三税一,不可谓不高。那么,在圣人看来,即使榷盐,一年能从解池盐场征收到多少钱?”

  杨銛皱了皱眉。

  景云年间,每年一万贯或许不得了。但经历了开元盛世,一万贯连他都看不上,不用说圣人了。

  “为了这点蝇头小利,又要加派官员,又要改革盐法,此为麻烦。”薛白道:“至于危险,江淮盐场控制在私盐商贩手中,河东盐场控制在世家大族手中。一旦动了,万一引起动荡,如何收场?”

  “你这……”

  杨銛站起身来,不满道:“那你还哄我提出这榷盐法?!”

  “国舅勿急,且听我说何事更使天下动荡。”

  “何事?”

  “是哥奴的嫉贤妒能、排除异己。”薛白道:“还是以解池盐场背后的闻喜裴家为例,国舅不妨问问裴宽,是愿意拿出一点利益来惜身保命、封候拜相,还是愿意被哥奴赶尽杀绝,客死异乡?!”

  他有时真觉得李隆基昏了头。

  一方面出于天生的敏锐直觉,对河东世族忌惮不已、防范打压;另一方面,却不肯哪怕多花费一点心思,去威逼利诱、分化拉拢、循序渐进、缓缓图之地削弱。

  李隆基懒得管,于是交给李林甫办。李林甫如何办?污陷、外贬、怖杀。

  也许是有效果的,至少此时此刻,裴宽真的被吓破胆了。

  “我问裴宽?”杨銛愕然道:“我去问问裴宽?”

  “不必。”薛白道:“裴宽欲求见国舅。”

  “真的?”

  “自是真的,实不相瞒,寒食节,正是裴宽邀我至庆叙别业,与我长谈。”

  杨銛虽还茫然,却已大概明白了薛白的计划,道:“如何谈的?”

  “已有初步计划,裴宽将全力支持国舅的榷盐法。到时圣人若还有犹豫,可在河东道试行,废除各项杂税而行榷盐法,让圣人亲眼看看,国舅与裴宽治国之能,远胜哥奴、王鉷。到时国舅与他,一为右相,一为左相。”

  “解池一年采盐不过四万贯,真能远胜哥奴?”

  薛白笑了笑,道:“国舅放心,这是裴宽保命、夺相位之战,他必全力以赴,到时绝不让国舅失望。”

  “好!”

  杨銛自知没有才望,本安于现状。

  可一旦宰相的权势在眼前招手,他竟还是抵不住诱惑,眼中有了振奋之色。

  此时他才意识到,自己集圣眷、盟友、谋士、策略于一身,远比哥奴更适合担任大唐的宰执。

  “何时安排我与裴宽见一面?”

  “不急,覆试放榜之后。”

  “……”

  接下来则是徐徐计议。

  薛白是真心寄望于扶杨銛为相,这个国舅很平凡,除了好风采、擅音律之外,优点不多,但缺点也不多。且彼此利益绑定。

  关键在于,圣人愿意让杨銛为相,以贵妃兄长的身份,一旦拜相,必定会继续为圣人打压东宫。

  唯一担忧的就是,杨銛身体不太好,希望他能活得久些,好多争取些上进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