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大宋 第380章

作者:安化军

第133章 忘记以前

  帐篷外面,马铉看着下面坐着的近百人,沉声道:“我们这一队,上面指定了我当队正。凡是队里有人犯错,我跟着连带受罚。若有人受赏,自然我也跟着受赏。可惜,受赏没有看到,这两天着着实实挨了罚。这样不是办法,一直被罚下去,如何得了?”

  下面刘诜高声道:“你是队正,要怎样做直说就是了。这两天只吃半餐饭,我们都看在眼里。”

  刘家与马家都是幽州大族,两家世代通婚,关系不是别人可比。马铉向刘诜微微地点了点头,沉声道:“牢城营的规矩,凡在这里的人,每天都要做活。做够数了,才有饭吃。如果做得多,还要酒肉发给我们。这几日,大家都看着定数,没有一个人多做。其实,宋朝知道我们这里多老人,又是富贵出身,做不来重活,定的数额不多。身体强壮的,是可以多做一些活计,讨些酒肉。”

  下面耶律合术道:“我们是宋人战俘,一日只要三餐饱腹,何必要求更多!在这里做活,是不得已的事情,难道还当做了是正事?每日里赚够三餐就好,何必要多做!”

  马铉叹了口气:“其实我想多做,只是身体不好,实在是做不了。唉,你们也看到了,圣上一旦不做活,我就被罚。长此以往,如何扛得住呢?我这队正赏罚连带。圣上不做活,若是你们有人多做,赏的能把罚的补上,我不天天饿肚子,就千好万好了。”

  耶律查葛道:“马铉,你这意思,是不是对圣上不满?”

  马铉道:“我如何敢?只是天天吃不饱饭,着实不是办法,大家一起出力最好。”

  耶律合术道:“不必说了!你是宋人指定的队正,又不是我们选出来的。受赏受罚,与别人何干!”

  马铉看其他人不吭声,道:“如此说来,你们是不帮我了?我是队正,每天谁做什么活计,是由我分派的。若是如此,我话就先说在前头,后边不要怪我。”

  耶律查葛猛地站了起来,厉声说道:“马铉,你的队正是宋人封的,还当真了?圣上在这里,自然一切都是圣上说了算!按你所说,岂不是要造反了吗!”

  马铉看着耶律查葛,过了一会,才淡淡地道:“大王,圣上不做活,不管这些事情。我们每天怎么做活,总要有个人管吧?我被指定为队正,只好勉强管起来才好。”

  耶律查葛看着众人,指着马铉道:“听听,听听,他说的是什么话!圣上不管,是仁慈,还能当天经地义?我话说在这里,若是以后马铉有什么对不住大家的事情,自有圣上处置!”

  说完,回头看着耶律洪基。

  耶律洪基站起身,看着马铉道:“你的意思,是要我做活?我堂堂一国之主,在这里为奴?!”

  马铉道:“臣岂敢如此。不过,人是铁,饭是钢,我不能不吃饭啊。陛下不做,自该有其他人帮着做。宋人有赏罚,既然陛下不做,就该有其他人多做有赏才是。”

  耶律洪基怒道:“我两日粒米未尽,还没有说什么,你怎么敢说肚饿!”

  马铉一时之间怔住,没有说话。一时之间,气氛有些僵硬。

  马铉见没有几个人帮自己,心中暗暗叹了口气,吩咐今日就如此算了。心中明白,宋人指定这个队正,谁当上谁倒霉。这些契丹人都憋着气,不肯好好做活。反正队正是宋人指定的,倒霉了他们高兴。

  人散了,孙鹏过来,对马铉道:“听说你今日招集人议事,太尉过来,特意见一见。”

  马铉神色沮丧,摇头道:“人已经散了。将军,我这个队正,再做下去,只怕是要饿死了。”

  孙鹏道:“太尉还待在这里,你过去禀报一番今日事情。”

  马铉听杜中宵还在这里,觉得奇怪。随着孙鹏,到了一边的客厅里。进了客厅,见杜中宵一个人坐在那里,微闭双目。一边桌上的盏茶,看起来还没有动过。

  上前行了礼,杜中宵睁开眼睛,看着马铉。道:“听说,这两日耶律洪基不肯做活,连带着你也受罚。今夜招集众人议事,结果如何?”

  马铉拱手道:“回太尉,我身份又不贵重,说话哪里有人听?”

  杜中宵道:“在牢城营里,以前契丹的身份没了用处。你现在是队正,掌管着一百人的杂事。每天他们怎么做活,都是要由分派。哪些人在一起,哪些人要分开,也都是由你说了算。怎么没人听?”

  马铉道:“太尉说笑。我这队里,有以前的皇帝,有以前的大王,还有各种王公,哪个会听我说的话?队正又如何?我说什么,只要他们哪一个说句话,就当作没有了。”

  杜中宵道:“今日我来,就是听一听,你们如何议事。还有一件事,就是告诉你,牢城营里,朝廷指定的身份才算事。你是队正,每日间吩咐众人,哪个不听,可以报给孙将军,自然有处置。”

  马铉沉默了一会,才拱手道:“太尉,你饶了我。我是战俘,终归是契丹臣子,岂能够不听以前皇帝的话?此是不忠。不忠之人,哪个会看得起我?”

  杜中宵道:“可你也是个汉人。汉人做契丹的臣子,又有多少人瞧得起你?”

  马铉一时间无话可说。过了好一会,才道:“那是以前的事,幽州是被割给契丹,又不是我们卖国求荣。现在幽州重归中原,一切当然再重新算。”

  杜中宵看着马铉,缓缓道:“你知道幽州已归中原就好。现在你不去做队正的事务,无非是因为契丹还在,还想着说不一定有一天能重回那里。我告诉你,不可能了。”

  马铉道:“契丹大国,纵然一时败了,终究有再起时候。”

  杜中宵道:“再起?不会给契丹人那个机会了。朝廷已经围了奉圣州,正在聚集兵马,将要进攻中京道。中京道一下,契丹还剩下多少地方?东京道不必说,朝廷不占,女真人也自己反了。上京道一旦没有了中京道,那些蕃人还会恭顺?契丹没有机会再起了。”

  马铉看着杜中宵,道:“太尉来跟我说这些,到底是什么意思?”

  杜中宵道:“让你们进牢城营,好好做活,为的就是学会一技之长。将来做了普通百姓,不会饿死自己。灭掉契丹之后,你们这些契丹的官员将领,就都是普通百姓。现在牢城营里,要忘掉以前身份,安安心心做事情。我来告诉你的,就是你要先学会做个队正。”

第134章 献城

  站在田埂上,看着四周花红柳绿,杜中宵只觉得身心舒泰。这个时候,自己真想放个假,在这样的环境里,好好休息一段时间。可惜日子过得很快,到万胜傎来已经五天,后天就该回去了。

  幽州一战的将领基本赏赐结束,接下来就是官职变迁的大戏。离开这些日子,朝中皇帝和大臣们应该有了大致意向,自己回朝去听候吩咐就是。

  杜中宵有时候想,自己是不是主动申请外调,好好休息一两年?后来再想,自己作为幽州一战的主帅,主动申请去地方,只怕会让人多想,还是听朝廷安排吧。

  正在这时,崔向赶来,拱手道:“太尉,有人从京城来,正等在衙门里。李璋太尉与其同行。”

  杜中宵听了一愣,急忙问道:“来的是什么人?”

  崔向摇头:“李太尉没说,小的如何敢问。”

  “也是。”杜中宵点了点头。“我这便回去。这几日牢城营里,你多看着一点。特别是马铉那一队里,有耶律洪基在,只怕后边还有许多事情,一切多上心。”崔向拱手称是。

  杜中宵回到衙门,进了客厅,就见李璋和一个中年汉子坐在那里。两人低头喝茶,也不说话。杜中宵进来,李璋急忙起身行礼。那汉子跟着起来,极是客气各自落座,杜中宵对李璋道:“太尉突然来万胜镇,有什么急事?”

  李璋道:“太尉,这里说话可还隐秘?此次来,下官有要事!隔墙有耳,不可被人听了去。”

  杜中宵听了,对一边的士卒道:“你们几人到房外去,没有吩咐,不得进来。”

  几个士卒出去,杜中宵道:“现在这里只有我们三人,有话尽可以说。”

  李璋指着身边的人道:“这一位马镝,是契丹泽州守将。京城里见过圣上、宰相、太尉,圣上特意吩咐,到这里来,听听太尉如何说。”

  杜中宵看着马镝,道:“听你名字,也是马家的人么?跟牢城营里的马铉,不知——”

  马镝拱手:“回太尉,马铉是下官家兄。他随在耶律洪基身边,下官在泽州。”

  杜中宵点了点头:“原来如此。马铉现在牢城营里做队正,管着耶律洪基,可不太好。”

  马镝忙道:“太尉,不知如何不好?家兄一直驻守地方,其实并没有上过战阵。”

  杜中宵笑道:“耶律洪基一直不肯做事,他是队正,受了牵连,三天都没有吃饱肚子了。不过没有大事,你尽管放心好了。牢城营里做事,知道他们身份,安排的活计并不重。”

  马镝放下心来,向杜中宵道谢。来此之前,马镝就已经听说了牢城营的事情,并不太担心。

  杜中宵道:“不知你南来,要做什么事情?既然圣上特意让你来这里见我,想来不只是献泽州城那么简单。奉圣州很快就下,一座泽州,对于朝廷不是什么要地。”

  马镝道:“太尉说的是,只是献泽州,下官怎么敢来?此次南下,有北安州、泽州、榆州和建州一起献城。宋军破奉圣州后,可以直达中京大定府城下。”

  杜中宵听了,一时有些惊讶。幽州战后,自己知道契丹大势已去,必然有人献城投降,但这么大的规模,是万万没有想到的。中京是契丹要地,大致范围是后世的承德、赤峰和锦州一带。这里有草原,也有大片的耕地,是可耕可牧的地方。游牧民族一旦占了这里,就得到了农业补充,同时掌握了随时南下的通道。对于契丹来说,这是核心腹地,旦宋朝占领,契丹基本就完蛋了。

  想了想,杜中宵道:“此事可确实如此?没有不实之词?”

  马镐拱手道:“太尉,末将与诸城将领商议妥当,单等朝廷大军北进。只要大军到城下,大家都相约献城,绝没有迟滞。若有意外,取我颈上人头!”

  杜中宵道:“为什么?幽州一战,契丹精锐尽丧。有人献城我不意外,但如此大家联合起来,还是出人意料。直到现在,契丹也没有另立新主,应该也是有原因的。”

  马镝道:“耶律洪基被俘,契丹倒是有人提议另立新主。只是有人提议立耶律洪基之子,有的则提议立其弟,一时争执不下。有前些年两帝并立的教训,此事便暂缓下来。至于我们一起献城,也是没有办法。这些州县,虽然比不得幽州和大同府,下面的汉人却是不少。幽州一战,契丹的精锐已经尽丧,实际上各城没有多少兵。不献城,还能够怎么样呢。”

  杜中宵点头:“献城是大功,一起献城更是天大之功!有你们相助,只要一二十万人,就可以兵临大定府。以现在契丹兵力,想守住大定府根本不可能。据我所知,耶律洪基率大南下,剩下的宫室军和斡鲁朵都在大定府周围。一起全歼,契丹就彻底不可能翻身了。”

  其实还有一个原因,耶律洪基南下,率的多是契丹王公。他们被全歼之后,剩下的这些汉族世家势力相对增强,在契丹更加没有顾忌。契丹统治的时候,他们能主动投靠契丹,宋人来了,主动投靠宋人也没有什么。大定府周围,这些州军之中,很多头下军州,是契丹王公的个人私产。他们的主人没了,这些头下军州也就没有了作为,只能任这些人处置。

  此次马镝联系的人中,除了韩家之外,马、赵、刘三家子弟不少。都想着乘这个机会,立下入宋之后的军功,为以后想,动静很大。而且契丹已经没有精兵,哪怕消息泄漏出去,契丹也装作不知道。

  听马镝说着最近大定府周围的情部,杜中宵连连点头。这些契丹人其实很明白,一旦宋军攻下了奉圣州,打开了北上通道,他们就再无法阻挡了。结果已经注定,大家当然要为自己的未来考虑,特别是这些世家大族。四大家族中的韩家,回在契丹的地位太高,与皇族的关系太深,不参与其实也正常。其余三家不同,他们更多是地方势力,要为家族考虑。

  契丹国内,朝家的地位仅次于耶律皇族和萧氏后族,不要说汉人,就是其他的契丹人和奚人的地位也比不上。这个时候,要投降宋朝,其他几家也刻意避开韩家。

  说了一会,杜中宵道:“马将军,你先到旁边的静室稍等,一会我安排接风筵席。这里我与李太尉还有其他事情要聊,切莫见外。”

  马镝忙道不敢,随着进来的士卒,到了一边的静室里。

第135章 准备出击

  马镝出去,杜中宵对李璋道:“马镝所说,是否可信?现在中京道实情如何?”

  李璋道:“依这些日子查探的情报,马镝说的基本可信。耶律洪基把契丹精兵全带到了幽州,中京道并没有多少兵马。仅有的守城军,多是些地方军队,并不是契丹主力。除了马镝,现在马、刘、赵三家子弟,很多都在中京道为官。他们一起献城,是挡不住的。”

  杜中宵点了点头,又道:“此次契丹南下,契丹伤筋动骨。中京道的粮食储积是否足够?”

  李璋摇头:“幽州本来就没多少存粮,很多粮草,实际是从中京道运来的。现在的中京道虽然不似幽州那样惨,存粮也不多,好坏还有粮种罢了。”

  杜中宵道:“如此说来,我们大军北上的话,还是要自己带粮草。那里多山路,运粮不便,倒是麻烦。如果大军北上,还是要用百姓运粮。”

  想了好一会,杜中宵断然道:“不管了。这样的机会,错过再难碰上!我明天回京,禀报圣上,准备大军北上,占领大定府!只要占了大定府,契丹就没有机会再起了。”

  李璋道:“朝中几位宰执,也是同样的意思。不过,李太尉说,幽州实在征集不起粮食,只能从汴京这里调粮。汴京缺的粮食,再从京东路和两浙和江南路调来。粮食只能运到幽州,再向北就只能靠人背肩扛,极是不容易。”

  杜中宵道:“岂止如此。幽州的民工去年都做了签军,大多死在战场了。运粮的民夫,还要从中原征集。如此一来,需要的粮食不是小数,而且驮畜也需要粮草。”

  站起身来,杜中宵来踱步。过了一会,转过身道:“告诉李复圭,不惜代价,征集足够的粮食运到幽州去。向北道路不便,这次的粮草,并不一定比年前一仗更少。”

  李璋叉手称诺。拱手告辞,骑快马回京城去。万胜镇离着开封城有段距离,回城就天黑了。

  到了晚上,杜中宵设了酒宴,请马镝饮酒。考虑再三,没有把马铉叫来,而是让孙鹏前来陪酒,说了马铉现在的情况。马镝到底没有真正献城,马铉还不到感受好处的时候。

  第二天一早,杜中宵便与马镝一起,快马回到京城。进城的时候,刚到中午。杜中宵没有回家,直接到了枢密院。吩咐人安排了马镝,回到自己官厅。

  不多时,田况、曾公亮两人进来,向杜中宵行礼。

  各自落座,杜中宵道:“昨日马镝到了万胜镇,说是中京道多州献城。昨夜我详细问了,此事应该可信。这是大事,所以今日急着回来。你们觉得,此事如何?”

  田况道:“大定府以南几州多山地,运输不便。若是有人献城,大军快速通过,少运许多粮草。这是好事。那一带山路崎岖,若数十万大军出击,粮草着实是问题。”

  杜中宵道:“粮草其实少运为了多少,一路上契丹人没有存粮,还要从中原运去。不过,他们一旦献城,大军就可以直接兵临大定府。契丹的皇室、王公等等,大多聚在那里。能够快速出击,把这些人一网打尽,契丹就彻底垮了。不过这一战,运粮的队伍,要比军队本身多上数倍。”

  曾公亮道:“去年幽州一战,便就有数十万人运粮。若今年再次招集人运粮,只怕不易。”

  杜中宵道:“就看朝廷肯不肯花钱了。拿出钱来,自然就有人运粮。铁路修到幽州,可以从京西路招集民夫,坐火车到幽州而已。”

  这样做,其实招集起来的民夫就跟军队差不多,只是不打仗而已。这个年代,军队过境,征调民夫运粮是常事。一场大战,军队输了,地方的百姓往往受害更重。现在宋朝不同,民夫征集起来之后,是按照军队的方式编组,由枢密院统一指挥,规范了许多。

  打仗的时候,李复圭手下指挥的运粮人马,实际远远多于战兵,已经成了常态。

  田况沉吟一会,道:“前日与中书一起议事的时候,几位宰相也是觉得,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在幽州战罢,又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确实缺钱。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

  杜中宵道:“再发债吗。发债确实是个好办法,怕就怕,朝廷发债上瘾。”

  田况摇了摇头:“发债还的时候,要付利息的。中书看着利息头痛,岂会发债上瘾。”

  杜中宵笑笑,没有说什么。当朝廷最后发现所谓的债,只要付利息就可以,而后发新债偿旧债,那个时候很难不上瘾。自己前世的国家,有多少是这样的?诸般借口,就是这样收钱容易而已。

  对于政权来说,只要有手段,真正下了决心,哪里还怕钱不够。钱是数字,真正决定政权的,是实际的物资。钱只是用来征集物资的一个工具而已,还有许多其他的工具。宋朝是刚刚发现发债的好处,离着发现发债的坏处,还差着十万八千里呢。

  曾公亮道:“若决定出兵北上,派多少兵马合适?用哪些人?”

  杜中宵道:“昨天晚上我想了一下,幽州大军多已回调,应该以河东路兵马为主。契丹的主力去年已经消灭掉了,并不需要太多兵。以王凯和贾逵两军,加上幽州的刘几一军,一共十五万兵马北上,应该就够了。十五万人,保证他们的粮草,也容易一些。“

  田况道:“十五万人够吗?中京道是契丹腹地,最是重要。而且此时正有大量部族在那里,人数应该不少。而且山路崎岖,应该带不了重炮。“

  杜中宵道:“重炮必然是不能够带了。如果是从幽州北上,都是在山路穿行,带不了重炮。不过契丹剩下的地方,没有大城,也不需要重炮。十五万人,对于草原来说,已经是未见的大军。”

  曾公亮道:“契丹应该没有再挡我们十五万人的军队了,现在难的,是供给这些军队的粮草。”

  杜中宵叹了口气:“是啊,十几万人的军队,已经足够横扫整个草原了。但这些人的粮草,运输就难了。这一战,同样要倾全国之力运粮,才能够打下来。”

  田况点了点头,深有同感。从幽州再向北打,就离开了中原的传统地域,深入草原。打那里最重要的就是粮草,只要粮草运到,基本可以横扫。由于山路艰难,十五万人军队,需要的运粮草的人马,可能跟去年幽州一战差不多。幽州成为北方的重镇,直接控制整个燕山,不是没有原因的。

第136章 再次挂帅

  崇政殿里,赵祯端坐,两侧是文彦博、韩琦等中书官员,以及杜中宵、田况等枢密院官员。下面站在桌上沙盘旁的是赵滋、李复圭、李璋,杨文广等三衙官员站在一边。

  赵滋指着沙盘说道:“近日有契丹泽州守将马镝来投,说是已经联络契丹官员,可以献大定府以南五州之地。如此一来,朝廷大军可以从幽州出发,取道怀柔、密云,去北安州。而后经泽州、榆州,直取大定府。自耶律洪基带大军南下,其宫室军余部和家眷,都在大定府周围。如果能够一战围歼,则契丹残党尽灭,剩余的再闹不出什么事情来了。”

  赵祯点了点头,道:“此战枢密院计划如何做?用多少兵马?”

  赵滋拱手:“回陛下,枢密院计划,以王凯、贾逵和刘几三军,从幽州北上。一共十五万兵马,不带重炮等不便运输的武器。自出发用一个月时间,围困大定府。”

  文彦博道:“十五万兵马不多,不过要到大定府,道路崎岖,不便运粮。”

  李复圭拱手:“回相公,粮草确实不便运输。据测算,要支撑十五万大军北上,需要约四十万人运粮,骆驼、骡马等驮畜约二十万匹。如此,才能保证前方物资不缺。”

  文彦博听了不由皱眉:“需要这么多吗?与去年幽州一战相比,大约差不多了。”

  李复圭点头:“是要这么多。这一路上其本不可能用车,全靠肩挑马驮,极是不容易。”

  赵祯道:“去年一战,河北路受扰极重,只怕再征集人手,担误了今年农事。”

  李复圭捧笏道:“回陛下,我们商量再三,觉得今年除少数地方,不能再从河北路征人了。初步想的是,从京东、京西路,还有开封府,招募运粮人手。计日发钱,以诱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