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侯 第91章

作者:漫客1

  沈毅这才看到,他身后有两个下人,两个下人每个人抱着一叠整理好的纸张,加在一起足有半人高。

  赵蓟州有些无奈的说道:“还没起来,父亲就让我给你把这些东西送来,师弟看一看,这些都是过去二三十年的邸报,父亲一大早让人收拾出来的,让我给你送来。”

  赵二伸了个大大的懒腰,懒洋洋的说道:“沈师弟接收一下,我的差事就算是完了。”

  沈毅对着赵蓟州拱手道:“多谢师兄辛苦一趟。”

  “不辛苦。”

  赵蓟州笑了笑:“又不是我抱来的。”

  他看着沈毅,微笑道:“父亲还说你刚到建康没多久,让我得空带你在建康城里多转转。”

  他眯了眯眼睛,微笑道:“不过看现在,师弟你应该是没什么时间,等你这段忙完了,为兄带你在建康好好转转。”

  他对着沈毅挤了挤眼睛:“听说你们江都玉带湖的姑娘也很不错,到时候为兄带你去秦淮河走一走,看看两地的姑娘有何不同。”

  十八九岁的年纪,最喜欢炫耀。

  赵蓟州平日里虽然也去秦淮河厮混,但是其实并不是特别常去,之所以要装出一副花丛老手的模样,无疑是在沈毅这个同龄人面前,炫耀炫耀自己的经历。

  沈毅微微低眉,笑着说道:“等我忙完了,一定叨扰师兄。”

  “好,那就这么说好了。”

  赵蓟州先是吩咐两个下人帮沈毅把邸报搬进去,等搬完了之后,他才带下人着两个转身离开,一边走一边对着沈毅挥手道:“我平日好玩,老父对我非打即骂,难得有一次让我带人在建康城里玩耍,师弟千万莫忘了来寻我。”

  沈毅一路把他送到了胡同口,等赵二的身影走远之后,他才忍不住摇头感慨:“真是潇洒。”

  “我爹要是户部侍郎,我多半也不用这样辛苦考学……”

  感慨了这么一句之后,沈毅回到了自家书房里,翻了翻那两摞厚厚的邸报。

  从今年洪德六年的邸报,到宪宗年间的邸报都有,也就是说,这是陈国近三十年时间几乎所有的邸报。

  当然了,沈毅随便翻了一下,就发现了其中一些重复的邸报。

  不过无伤大雅。

  沈毅坐在自己的桌子上,看了看这两摞邸报,轻声感慨:“看完了这些东西,国朝三十年的大事,便如掌上观纹了,这些东西,一般人可轻易搞不到。”

  邸报这东西,原先都是官员内部流通的,属于内参,一般人的确弄不到这么多,这么全的邸报。

  不过现在,沈毅并不打算去研究这些邸报。

  他随便取下来一张邸报,观看了一下邸报的大概格式之后,便开始趴在桌子上,撰写新邸报的第一版初稿。

  新邸报初稿的头版头条,沈毅都已经想好了。

  “北胡帝急急嫁女,齐公主滞留建康!”

第一百七十一章 摇人了!

  编报纸对于沈毅来说,最大的难处就是要写很多字,毕竟他原先在书院里做学问的时候,一篇时文策论,差不多也就是五六百七八百字就完事了,而一张报纸,怎么不得一两万个字,这个工作量着实不小,即便撇去构思的阶段,抄写一两万字也是一个不小的工作量。

  沈毅大概花了两三天时间,才正式定稿,然后又花了几天时间抄写,最终才把初稿写完,送到了赵侍郎府上。

  赵侍郎虽然户部事务缠身,但是毕竟应承了沈毅,还是抽时间见了沈毅一面,把这张花了沈毅近七天时间写出来的稿子认真看了一遍。

  大概看完了一遍之后,赵侍郎把稿件放在了一边,微微皱眉道:“内容倒是新奇,就是字数太多了一些,如果拿去印制邸报,一个雕版恐怕就要几十个匠人刻半个月以上,太过费时费力了。”

  从前的邸报,与后世的邸报是不太一样的。

  从前的邸报语句简练,比如说去年江都粮价暴涨的事情,如果写进邸报里,应该就只有简短几句话。

  四月,户部征米至江都,江都粮价骤涨,五月,上派钦差过问,惩办粮商十数人,米价遂平。

  而沈毅写的这些东西,虽然不是大白话,但是因为记述了太多内容,加在一起足有七八千字,印制起来是有难度的。

  沈毅早已经想到了这点,他对着赵侍郎低头道:“师伯,小侄曾经在东市街问过,东市街几个大的印书铺子,都已经有活字了,虽然不会比雕版便宜太多,但是十天半个月时间印一期出来,不会有什么问题,而且朝廷出面推行,这东西最少可以卖出十万份以上,成本不会太高。”

  “况且……”

  沈毅微微低头道:“况且,此物若是能成为朝廷喉舌,将会成为朝廷的又一件利器,甚至是超过淮河水师的利器,朝廷一年要在淮河水师上投入多少钱?花点钱在这邸报上,微不足道。”

  赵侍郎微微皱眉,他看了看自己的这个后辈,缓缓说道:“说话就说话,莫要把淮河水师提在嘴边,给人听了去,说不定就会惹出事情来。”

  “你以后是要做官的。”

  赵侍郎语重心长的说道:“做官最要紧的事情,就是守住口,管好手,不该说的话不说,不该做的事不做。”

  “这样,才能在朝堂上走的更远。”

  沈毅既然已经接触到了天子,而且天子还交了一件差事给他,就代表着沈毅将来即便科场不顺,也大概率会进入朝堂入仕。

  因此,赵昌平才会这样教导这个后辈。

  至于淮河水师……

  从六十年来,那位赵大将军带领淮河水师击退北齐军队之后,赵氏将门连带着淮河水师,就都成为了大陈军方不可撼动的存在。

  像是赵家将门的那位赵公子,甚至能公然与张简这个相门子叫板,足见赵家在朝堂上的地位。

  淮河水师,已经有了一些尾大不掉的嫌疑,因此在朝廷里颇有些敏感,赵侍郎这些朝廷大佬,等闲是不会提起淮河水师的。

  沈毅低头道:“师伯教诲,小侄记下了。”

  赵侍郎点头:“你这个稿子,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你自己再改改,就可以送到宫里去了,不过记住一点。”

  赵侍郎缓缓说道:“如果宫里有人问起,问你有没有拿来给我看,切记不要否认,不过说话要圆滑一些,你要说我帮你查过错漏,而不能跟宫里说我帮你审过内容,明白么?”

  查错与审核,听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一样。

  但是涉及皇帝,就很不一样了。

  查错,只是帮着沈毅看了看有没有错漏,而如果是提前审核内容……

  这是皇帝交办的差事,皇帝本人都还没有审,你一个户部侍郎,就替皇帝先审了?

  沈毅心思通透,自然能够理会其中的不同,他连忙点头,开口道:“师伯的话,小侄谨记于心。”

  “嗯。”

  赵侍郎挥了挥手:“且去罢。”

  “你师昨天又来了一封信,让我转告你,替陛下办差固然要尽心竭力,但是办好这件差事之后,还是要把心思放在读书上,中举中试,来日金榜题名,才是你的正途。”

  “少年人最易被眼前的功利迷住眼睛,你千万莫要舍本逐末。”

  沈毅再一次拱手:“多谢老师,师伯教诲。”

  沈毅低头致谢之后,带着自己的稿子离开了赵侍郎府上,因为这会儿天色已经不早了,沈毅便没有急着给宫里交稿,而是先回到家里睡了一觉。

  第二天一大早,沈某人带着稿子,准备找个内卫驻扎的地方,把手里的稿子交上去,他走出胡同之后,先是在路边找了个早点摊坐下,要了一碗面片汤,准备吃个早点。

  他刚在早点摊位坐下来,就听到旁边两个建康本地人闲聊。

  “昨日下午,北边的胡人又来了一个使团,听说没有进城,还驻扎在城外,规模比上一次大得多了,福春胡同那个在城外当差的钱老四说,最起码得有两三百人。”

  另外一个人正在吃米饼,闻言啃了一口饼,开口道:“胡人去年不是才来过么,听说送了个公主过来就走了,怎么今年又来了?”

  “不知道。”

  先前那人笑着说道:“肯定是那个胡公主在京城里被晾了半年没有动静,胡人皇帝急了,派人过来问一问,也可能是……”

  这人压低了声音,左右看了看,小声说道:“听说啊,前段时间在东市街,有人在东市街茶楼上轻薄了那位胡人公主,那胡人公主走下茶楼的时候,不少人亲眼看到,她被一群胡人护在中间,头发全湿了,低着头不说,身上还披着一件外衣,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的……”

  “这个模样,分明是给人占了便宜。”

  这人明显就是个好事之人,说到这里有些兴奋的说道:“要真是咱们大陈有人欺负了这位胡人公主,也算是给国家出了一口恶气。”

  另外一个人要正派一些,皱眉道:“不能这么说,无论如何,轻薄弱女子,总不是君子所为。”

  “话是这么说,我也没说那人是什么君子,本来十来天时间过去了,并没有听说建康府抓了谁问罪,这轻薄的事情就不太像是真的……”

  他低头秃噜了几口饼汤,含糊不清的说道:“可现在齐人又来了,说不定就是因为这件事来的……”

  沈毅坐在旁边,听到这里之后,他心里也有些担心,是不是那位北齐公主从老家摇人过来找自己麻烦了……

  念及此处,沈毅连忙起身付了早饭钱,带着自己的稿子,一路小跑,去找内卫交稿去了。

第一百七十二章 请拿狂徒沈毅!

  从宪宗皇帝打赢了几场仗之后,北齐从事实上已经失去了南下牧马的机会,在那之后,齐人便开始从其他方面对南陈下手,比如说收买陈国官员,拉拢陈国人才,并且通过一系列手段,尽可能削弱或者摧毁陈国对北边的敌意。

  值得一提的是,当年宪宗皇帝暴毙,有人就怀疑是北齐的死士刺杀。

  而这几年掌控朝局,对北边一味求和求好的宰相杨敬宗,暗地里也有人说他是北齐安插在朝廷里的奸细。

  到今天为止,两国之间虽然大环境还是互相对立的,但是互相之间互派使臣,使者,乃至于通婚已经很常见了。

  早年陈国孱弱的时候,便没有少派公主和亲,至今北边的燕都城里,还有好几个李家的公主。

  因此,北齐派遣使者过来,是很常规的事件。

  不过这一次,北齐的使团人数规模很大,足有近二百人,使团的主官,乃是北齐的礼部侍郎,姓祝,名叫祝淮。

  礼部侍郎,是正儿八经的准相了。

  因为不管是陈国还是北齐,礼部尚书一般都不会拜相,即便拜相,也是先拜相之后再兼任礼部尚书,而不是以礼部尚书的身份拜相。

  因此,礼部侍郎拜相的可能性就非常之大,比如说大陈现任的礼部侍郎裴元,只要他在现在的职位上干得好,快则一两年,慢则五六年,大概率是会进入中书省拜相的。

  北齐的准相来出访大陈,规格十分之高,即便是陈国的皇帝陛下,也不太好意思不见,因此这位祝侍郎到达建康之后的第二天,就成功进入到了皇城之中,接受了小皇帝的召见。

  小皇帝也留了个心眼,特意吩咐只召见祝淮一个人,因此这位祝侍郎也只能孤身前往皇城面圣。

  进入皇城之前,祝侍郎还特意去了一趟礼部会馆,见了自家的公主一面,然后才从礼部会馆出发,来到了陈国的皇城之中,最终在皇宫的德庆殿里,见到了大陈的皇帝陛下。

  因为并非是朝会,因此德庆殿里并没有很多大臣,只有宰相张敬,礼部侍郎裴元在场,陪同皇帝一起接见这位北齐的礼部侍郎。

  祝淮进了德庆殿之后,先是看了一眼在场的众人,然后对着小皇帝跪了下来,开口道:“外臣祝淮,拜见南朝皇帝陛下。”

  听见“南朝”这两个字,小皇帝下意识的皱了皱眉头,然后他瞥了祝淮一眼,懒洋洋的说道:“祝侍郎不必多礼,起来罢。”

  祝淮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虽然胡子有些茂盛,但是打理的很干净,身材高大,但是看起来却有些斯文,他起身之后,垂手而立,微微躬身道:“多谢陛下。”

  见到他这副恭敬守礼的模样,在场的几个大臣,包括小皇帝在内,心里都忍不住皱眉。

  不是因为祝淮失礼,而是因为祝淮太守礼了。

  如果说上一次北齐派来出使的那位礼部郎中,行为野蛮,还有些像是化外蛮夷,而眼前这位北齐的礼部侍郎,一言一行无一不守礼节,不仅不像是蛮夷,简直像是那些崇古的大儒一般!

  汉家礼节,被他学去了十成十!

  更要紧的是,这位祝淮,并不是汉人。

  或者说,他的祖上并不是汉人,他是正经的胡人出身,原本姓“卓陀”,后来胡人占据了燕都,建立北齐,开始汉化,他这一支才改了汉姓,改卓陀为祝。

  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齐人人人如此,再过几十年,到底谁才是汉家正统,那还真就说不太清楚了。

  小皇帝不动声色,瞥了这位北齐侍郎一眼,缓缓说道:“祝侍郎这一次到建康来见朕,不知所为何事?”

  “为了我大齐公主之事。”

  祝侍郎抬头看了一眼小皇帝,然后低头道:“陛下,去岁吾皇将出云公主送来,意在与贵国结秦晋之好,与陛下成姻亲之美,以此两国成兄弟之邦,从此兄友弟恭,世代和谐……”

  说到这里,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按照道理说,如果陛下认同这桩婚事,此事即便不举行大婚,也应该开始筹备,或者通知吾皇成婚的日子,若陛下不认同这桩婚事,也应该去书燕都,详细说明此事,吾皇也好接回出云公主。”

  “而陛下,对出云公主不闻不问,亦无有国书北去,吾皇大惑不解,特遣外臣来问陛下。”

  祝侍郎声音掷地有声:“南朝号称斯文之地,礼仪之邦,敢问陛下此举,南朝礼仪何在?”

  小皇帝被问的一愣,然后脸色有些不太好看了。

  这件事,的确是他理亏。

  他不想与北齐公主成婚,更不想立那位北齐公主为后,但是当时主政的宰相杨敬宗,也不愿意得罪齐人,就想着先把这件事拖一拖,拖个一年半载,事情自然而然就解决了。

  拖到了现在,按道理来说,陈国当然有些“失礼”。

  小皇帝沉默了一会儿,瞥眼看了看自家的礼部侍郎裴元,他咳嗽了一声,开口道:“此事是裴卿处理的,裴卿与祝侍郎详细说一说罢。”

  裴元站了出来,也有些为难,他看了看皇帝,又看了看祝淮,然后躬身道:“陛下,这件事说来话长了,要在这德庆殿里说,不知道说到什么时候,请容臣稍候,在礼部与祝侍郎详细说明此事。”

  “嗯。”

上一篇:死亡巫师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