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侯 第72章

作者:漫客1

  “没有。”

  许复连忙说道:“赵大哥护着我们去了钱铺之后,帮我们在钱铺存了三十二锭银锭,一共一千六百两,另外六十两银子,赵大哥给我们兑成了散碎银子。”

  说着,许复从怀里掏出了一沓兑票,递在了沈毅面前。

  “这些是兑票,公子收好。”

  沈毅看了看这些兑票,并没有接过来,而是问道:“上午我不是给了那两个内卫一百两么,按理说咱们应该剩下一千六百一十两,怎么多了五十两银子?”

  “他们没要。”

  许复低头道:“那个姓赵的大哥说,一百两银子太多了,他拿着不安心,说什么五十两银子够他们兄弟在秦淮河快活了,就只拿了五十两……”

  沈毅微微点头,开口道:“这两个内卫,倒是可交之人。”

  他对着许复微笑道:“我还一直担心,他们会不会强抢了这一千多两银子。”

  说到这里,沈毅接过这一沓兑票,里面并没有面额很大的兑票,十六张一百两面额的兑票,上面盖着钱铺的印,还有一些钱铺用来防伪的纹路。

  沈毅想了想,从中拿了八张银子收在怀里,另外八张递还给了许复。

  许复有些着急,连忙摇头:“公子,这钱我不能要……”

  “不全是给你的。”

  沈毅面色平静:“这一半先放在你这里,当作是咱们的本钱,毕竟咱们在建康最少还要待大半年,能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第一百三十四章 满纸愤世意

  高明是个很忠心的太监。

  或者说,一个宦官如果不忠心,就没有办法坐在他这个位置上。

  于是乎,他很忠实的执行了皇帝陛下的命令,派宫里的小太监们在建康城里张贴的文书,写上了江都沈毅文采卓绝,赏百金以及文房四宝的事情。

  这件事在很短的时间里,就传遍了整个京城。

  一方面是因为高太监有意宣传,而另一方面是因为……

  这首诗本就很火。

  当初上元诗会上,杜参当着礼部侍郎裴元的面念出了这首诗之后,这首诗就在很短的时间里传遍了整个京城,并且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而宫里张贴了这张文书之后,沈毅之名自然而然也就跟随这份文书一起,传遍了长安。

  相比较来说,让沈毅出名的不止是这首诗,更是小皇帝的嘉奖。

  因为……皇帝要亲政了。

  或者说,已经亲政了。

  一朝天子一朝臣,皇帝既然要亲政,就一定会发展培养出一套自己的班底出来,而沈毅的年纪,刚好与皇帝陛下的年纪相差不多……

  如果沈毅很得皇帝赏识,那么将来沈某人很有可能成为洪德朝的红人,成为建康城里的政治明星。

  如果在正常情况下,宫里贴出这个告示之后,京城里那些眼尖的达官贵人们,就该登门拜访,上门结交沈毅了,一些舍得下本的人家,甚至会考虑把自家的女儿许给沈毅,然后用自己的家族力量投资沈毅这个“潜力股”。

  不过现在的情况并不正常。

  因为沈毅住在晋王府里。

  晋王爷是皇帝的叔叔,皇帝陛下见到他都要客客气气的,况且晋王爷新任了建康尹,现在不仅地位高,手上的权力也很重,建康城里这些钻营之辈,等闲不敢登晋王府大门,于是乎沈毅虽然成了京城里的红人,但是却反而很是清净,没有人过来打扰他。

  好在这个时代没有照片,即便有画像,也很难凭借画像认人。

  于是乎沈毅不仅很清闲,而且只要他低调一些,平日里出门也没有什么问题。

  一转眼,两三天时间过去。

  这天沈毅起了个大早,穿上厚衣服之后,简单洗漱了一番,就准备出门。

  虽然出了名,但是毕竟寄人篱下,沈某人在王府里依旧很低调,从前是什么模样现在还是什么模样。

  沈毅刚离开客房,走到前厅,就听到一个声音叫住了他。

  “沈公子留步。”

  沈毅回头,一个穿着浅粉色衣裳,看起来只有十三四岁的小丫鬟,正在不远处叫他,沈毅停下脚步,回头朝着这个小姑娘走去,走进之后,微微低头道:“姑娘叫我?”

  虽然这个小姑娘明显是晋王府的下人,但是沈毅依旧十分客气,毕竟他心里没有什么尊卑的概念,只要是人,在他心里大约都是同格的。

  说得难听一些,他的父亲沈章,也算是晋王府里的下人,他也没有什么瞧不起旁人的理由。

  这个小丫鬟并不害怕,而是睁着大眼睛看着沈毅,眼珠子转悠,显得很是灵动。

  “公子明日早上有空么?”

  沈毅低头想了想,然后笑道:“应该没有什么事情,有事么?”

  小丫鬟也对着沈毅笑了笑,开口道:“我家郡主在京城里有不少好友,听说公子住在王府里,要来瞧瞧公子长什么模样呢,郡主让我来问问沈公子,如果明天上午有空闲,就留在府里见一见人。”

  晋王李睿,一共有四个孩子,二子二女。

  世子李穆自然不用多说,另外一个王子年纪不大,还在王府里读书。

  而大女儿虽然才十九岁,但是已经嫁了出去,现在晋王府里就只有一个郡主,也就是晋王爷的小女儿。

  沈毅在京城“爆红”,也就是高明来王府之后的第二天,世子李穆请沈毅喝茶聊天,那时候沈毅曾经见过这位郡主。

  不过只是匆匆一面,连模样都没有看清。

  听到丫鬟这句话,沈毅有些无奈的挠了挠头:“我又不是什么新奇事物,有什么好瞧的?”

  小丫鬟掩嘴一笑,轻声道:“公子现在可出名得很呢,尤其是京城里的年轻人,都很喜欢公子写得诗。”

  她看向沈毅,轻声道:“我家郡主说了,如果公子没空,那也没有关系,将来总是有机会的。”

  听到这里,沈毅微微皱眉。

  老实说,他并不想与京城里这些二代们打交道。

  最起码现在不想。

  倒不是说他清高,或者是自命不凡,是因为……他出身太低。

  倒不是说自卑之类的原因,是因为圈子不同。

  圈子不同,没必要硬融,硬融进去,只会像当初跟在范东成身边的钱通一样,平时干脏活累活就算了,要是出了什么事,说不定还会被拿出来顶雷。

  而且沈毅是要走考学这条路子的,跟这些二代厮混,说不定会影响自己的名声。

  沈七郎犹豫了一下,看了看这个小丫鬟,开口道:“这位姑娘,在下是甘泉书院出身,在京城里有不少师兄,临来之前先生交代过,让我去拜访一番,我现在就要去拜访师兄们,明日……”

  他低声道:“明日未必就能回来。”

  小丫鬟盯着沈毅的表情,突然轻哼了一声:“沈公子,你说谎。”

  沈毅哑然一笑:“姑娘这话从何说起?”

  “你眼神飘忽,一会看这边一会看那边的,一看就是说谎。”

  小丫鬟瞪了一眼沈毅,扭头就跑:“我去告诉郡主!”

  说罢,小丫鬟转身,一溜烟跑了。

  看着她远去的背影,沈毅摇了摇头,哑然一笑。

  他并不担心得罪郡主。

  因为郡主实际上没有什么很大的权力,目前就连晋王爷,也没有办法对“圣谕嘉奖”护体的沈毅有什么手段,更不要提一个小郡主了。

  微微摇头之后,沈毅整理了一番衣裳,继续朝外面走去。

  今天他出门是有事情的。

  因为今天是学政衙门发告示的日子。

  今天学政衙门将公告院试的考试时间,以及考试地点。

  沈毅来建康京城就是为了考试的,这种事情,他当然要去亲自看一看。

  刚才被小丫头耽误了一些时间,这会儿估计学政衙门门口已经挤满人了。

  想到这里,沈毅不由加快了脚步,离开了晋王府,朝着建康学政衙门奔去。

  就在沈毅出门看告示的时候,建康北城一座独立的小院子里,一个小丫鬟将一张笺纸,递在了一个女子手中。

  “公主,这是最近几天南朝最流行的诗,奴婢去外面给您抄来的。”

  女子伸手将笺纸接了过去,默念了一遍纸上的内容之后,轻轻将笺纸放在了一遍,轻声道:“诗好,意也不错,南朝……”

  “果然是斯文之地。”

  女子又将笺纸拿在手上,认真看了一遍,再一次低眉。

  “满纸愤世之意,不知道又有几分易世之能?”

第一百三十五章 声名鹊起

  随着一首连诗名都没有的秦淮无语话斜阳,江都沈毅声名大噪,几乎遍传京城。

  这份名声,甚至传到了一些朝堂大佬的耳中。

  比如说户部侍郎赵昌平。

  赵昌平身为户部侍郎,平日里工作繁忙,虽然是榜眼出身,但是此时的赵榜眼已经没有心思舞文弄墨,更没有心思关注什么上元诗会。

  因此,沈毅的这首诗,一直没有传到他的耳中。

  直到江都知县张简到访户部。

  本来一个知县,没有户部官员约见,是不太可能能进户部衙门的,奈何张公子背景太硬,家里有个做宰相的老爷子,还有个做户部侍郎的老师,于是乎就这么正大光明的进了户部,来到了户部赵侍郎的公房里。

  此时的张县令,手提两个纸包,笑眯眯的进了赵昌平的班房,他先是把纸包放下,然后毕恭毕敬的对着赵昌平作揖行礼。

  “拜见老师。”

  赵昌平这会儿正在处理公事,听到了张简的声音之后,这才抬头看了一眼自己的这个学生,又看了看自己桌子上的纸包,脸上露出了一个淡淡的微笑:“易安不是十六就回江都任职去了么?这才几天时间,怎么又回京城来了?”

  “祖母身体不太好,弟子刚回江都没几天,她老人家的病就重了,不得不回来看看,学生已经跟陈府尊还有吏部告了半年的假,在京城多陪陪祖母。”

  张简的祖父,是如今中书省议事堂的几位宰相之一,他的祖母,自然是就是张相的原配夫人了。

  赵侍郎听到这番话之后,微微皱眉:“老夫人没事了罢?”

  “学生清晨赶回来的,见过祖母之后,她老人家现在已经好多了。”

  说到这里,张县令微微叹息:“自小到大,老人家最是疼弟子,弟子这一离开江都,老太太心里受不了。”

  听到老夫人没事,赵侍郎脸上的表情舒缓了一些,他看了看自己桌子上的纸包,微笑道:“你一个七品县令,正大光明的带东西,来户部给我送礼,不怕御史参你?”

  “这是江都的方酥。”

  张简爽朗一笑,开口道:“听陆师叔说老师爱吃这个,弟子就带了一些过来。”

  赵侍郎微微点头,指了指自己对面的椅子,开口道:“自己倒茶,然后坐下来说话。”

  张简连忙点头,起身给赵侍郎还有自己倒了茶之后,坐在了赵昌平对面,笑着说道:“刚回京城,就听说咱们甘泉书院在京城又出了个名人。”

  赵侍郎这会儿刚端起茶盏,闻言动作停滞,看向张简,问道:“什么名人?”

  张简很是诧异:“老师不知道?”

  赵侍郎微微摇头,语气颇有些无奈:“年初,户部简直忙的不可开交,你也知道,刘尚书年纪大了,许多事情都压在为师身上,这段时间为师几乎就是住在户部,连家都没有回过几次。”

  听到老师这么说,张简笑了笑:“刘老头这么大的年岁了,还占着户部尚书的位置不挪窝,要弟子说,哪天找人把这老头给打一顿,让他乖乖告老还乡去,把尚书的位置交给老师,户部的差事就清爽了。”

  “少要胡说八道。”

  赵侍郎瞪了一眼自己这个喜欢开玩笑的弟子,然后缓缓开口道:“你方才说,咱们甘泉书院又出了个名人,是怎么回事?”

  张简这才把自己听来的来龙去脉与赵昌平说了一遍,然后又把那首诗念了一遍,轻声道:“老师,刚才在家里的时候,家里的兄弟说,这首诗有两个结尾,一个结尾是方才弟子念的,另一个结尾是……”

  “谁来叹兴亡。”

  张简缓缓说道:“不过这第二个结尾,目前只在建康城那些官宦子弟之中能听到,是真是假倒不好分辨,不过……”

上一篇:死亡巫师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