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侯 第555章

作者:漫客1

  不过这种天真,绝不是什么坏事。

  事实上,正是因为朝廷里太多人一身污脏,沈恒这种“天真”才显得格格不入。

  若是人人如他这般,都有一颗赤子之心,那么朝堂上自然政治清明,大家戮力同心,很快便可以海晏河清了。

  这天晚上,沈毅与自己的兄弟聊了很久,一直到深夜,沈毅才把他送出了书房,拍了拍他的肩膀。

  “回去之后不要想太多,再有就是,你明年就要补缺,朝廷里的事情,你要多看多听多想,独独不要多说。”

  “你生性聪慧,应当能理解为兄说的话。”

  沈恒再一次作揖道:“小弟谨遵大兄教诲!”

  ……

  次日傍晚,赵尚书府上。

  如今沈毅一家搬到了大通街,而赵家也在大通街上,串起门来就比从前方便太多了,沈毅傍晚时分才出门,步行到赵家的时候,赵尚书刚好下班回来。

  见到沈毅之后,即便是沉稳的赵昌平,此时心里也颇有一些激动,他上前拉住了沈毅的衣袖,开口道:“子恒可算来了,你再不来,我便要去你家寻你了。”

  沈毅微微低头,笑着说道:“昨天下午才回来的,回来之后没多久,就进宫面圣去了,出宫的时候已经太晚,因此没有来得及拜见师伯。”

  赵昌平拉着沈毅的衣袖,一路把他拉到了自家的书房里,先是感慨了一句:“沈侍郎……”

  “师伯在朝廷里摸爬滚打,做到你这个位置的时候,已经用了十几二十年了。”

  沈毅微微摇头,笑着说道:“虚职而已,作不得数的。”

  赵尚书微微摇头,与沈毅说了几句闲话,然后才问到:“易安在淮安可还好?”

  “师兄把家眷都带去了。”

  沈毅喝了口茶,叹了口气:“自然就说明,淮安的差事不怎么好做,不过还好是师兄在淮安主政,不然很多事情小侄做的都会束手束脚。”

  他抬头看了看赵昌平,脸上挤出了一个笑容:“不过辛苦一年之后,也不是全然没有收获,如今淮安军已经在淮安彻底站稳脚跟,不管是齐人还是淮河水师,想要再动淮安军,都是千难万难了。”

  赵昌平先是点头,然后低头喝了口茶,眯着眼睛说道:“你在淮安的几仗打的非常漂亮,尤其是越过淮河的那几仗,中书的几位宰相都无话可说。”

  “如果……”

  他沉默了一会儿,开口道:“如果不是齐使来建康,这会儿陛下多半已经下定决心,拿下赵阀了。”

  沈老爷站了起来,给赵昌平添了杯茶水,笑着说道:“也不差这一年,再有一年,我跟他的约定就到时间了,到时候看他会不会厚着脸皮赖在淮河水师。”

  “朝廷的事情,非是儿戏,更不是一个约定就能束缚得了的,主要还是看陛下与诸位宰相的想法。”

  “他们不点头,赵禄想退也退不回来。”

  沈毅坐回了原来的位置上,低头抿了口茶水。

  “到了那个时候,赵禄真死皮赖脸的赖在淮河水师,那么暂时的确拿他没有办法,不过他赖的越久,将来多半就跌的越惨。”

  赵昌平闻言,忍不住看向沈毅,感叹道:“子恒现在,眼界愈发广大了。”

  “我甘泉书院百多年来,子恒你当可以说是事功第一人!”

第九百零四章 内力与外力

  赵尚书看着沈毅,脸上露出了一个笑容。

  “有子恒你在,咱们书院当可以继续兴旺下去。”

  赵尚书缓缓说道:“师伯已经老了,不定什么时候就要辞职告老,到时候朝堂上,子恒你便可以代替书院言事了。”

  沈毅喝了口茶水,微微摇头,笑着说道:“师伯,像您这样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的做官,自然可以成为书院的魁首,而小侄则算是剑走偏锋,能认我的就不多了。”

  “且不说书院里多少人跟我一样,一心想着北伐,单说朝堂上的禄位,多少人能认可我这个二十出头的兵部侍郎?”

  赵昌平沉默了一会儿,然后缓缓说道:“所以,这是将来的事情,师伯还可以在朝堂上多待几年,等你年过而立,事功日甚,便可以接过我的位置了。”

  沈毅微笑道:“那甘泉七子呢?”

  赵昌平低头抿了口茶水,开口道:“那七人只有六人在朝堂上,除却早年一同中进士的时候盛名天下,后面便都名声不显了。”

  “比子恒你,要差上不少。”

  沈老爷笑了笑,没有接话,而是看着赵尚书,开口道:“师伯,二哥在淮安,差事办的还不错,现在也愿意实心用事,您老人家可以放心了。”

  听到这句话,赵尚书的眉头挑了挑:“谁问他了?”

  沈毅微微一笑,从袖子里取出一封书信,两只手递在小老头面前,笑着说道:“这是二哥托我带回来的平安信,本来昨天就应该让人送过来的,不过思来想去,还是我自己来送给师伯妥当一些。”

  赵昌平接过书信,看也没有看,就放在了一旁的桌子上,然后叹了口气:“吾家二子,皆不成器,长子木讷,做不成事,我只盼望他能够考中举人,异日哪怕回故乡做个教书先生,这一生就算有个着落了。”

  “二子生性跳脱,尤喜胡闹,无个定性,已经不指望他能够科考治学,只希望他有个安身立命的差事。”

  说到这里,赵尚书抬头看向沈毅,开口道:“若他真如子恒所说,在淮安有所改悔,换了性子,那么师伯的心事就算是又了了一桩。”

  沈毅给赵尚书倒满了水,笑着说道:“二哥的性格虽然不太沉稳,但是人是聪明的,本性不坏,这一趟在淮安,他跟在小侄身边,在战场上还亲手杀了一两个齐人,立功不小。”

  “现在,二哥也在淮安帮忙经管一些事情,等淮安事毕,肯定是要给二哥报功劳的,到时候二哥可以凭借这份功劳入仕,说不定就平步青云了。”

  赵尚书闷哼了一声:“不指望他平步青云,只要现在不给家里惹事,将来不给他姐夫惹事,就是万事大吉了。”

  说到这里,他抬头看了看沈毅,开口道:“上一次子恒让济中帮你寻一些读书人,充作府中幕僚,济中回了江都之后很是上心,如今约莫已经有头绪了。”

  “估计再有一两个月,就有人去淮安寻你了。”

  沈毅愣了愣,随即开口道:“恩师倒没有跟我说过。”

  “他常给我写信,却不怎么给你写信。”

  赵昌平笑着说道:“说是你在前线担子重,怕影响你。”

  “淮安军数战数捷,济中他也高兴得很,现在在江都,恨不能逢人就说起你沈子恒。”

  沈毅响起了那个在江都教书的小老头,心里也有一些感慨,他微微点头道:“可惜事忙,不然定要回江都看看。”

  爷俩在赵家的书房里待了很久,等到夜深,沈毅才告辞离开。

  赵尚书亲自把沈毅送到了家门口,然后目送着沈毅步行,渐渐走远。

  送走了沈毅之后,小老头回到书房里,找到了那封被他丢在书桌庞的书信,拆开之后,借着书房里的烛光,逐字逐句的细看。

  这位榜眼出身,幼年时可以一目十行的神童,用了不知道多长时间,才把这封普普通通的平安信看完。

  “字还是这般丑陋……”

  赵尚书看完之后,独自嘀咕了这么一句。

  “竟还亲自上了战场,杀了齐人……”

  赵尚书缓缓把书信叠好,收进信封里。

  “这是一条难得的出路,你要好好看,好好学……”

  说完这句话,赵尚书吹熄了灯,带着这封书信缓缓离开书房,到了卧房之后,便把书信递给了夫人,然后微微撇过脸去。

  “老二寄回来的家信。”

  赵夫人惊喜交加,一边扯过书信,一边瞅了自家老爷一眼,没好气的笑骂了一句。

  “蓟州都被你赶到战场上去了,也不知你天天在与谁置气!”

  赵尚书闷哼了一声。

  “这信是子恒送来的,我估计,还是人家子恒逼着他写出来的。”

  赵夫人骂道。

  “那你就不要看,只当是儿子给我一个人写的!”

  ……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间沈毅回到建康,已经有小十天时间,这十天时间里,沈毅并没有闲着。

  除了关心关心兵部的事情,以及遥控淮安军之外,十天时间里,沈毅先后被中书五位宰相喊过去问话多达七八次!

  问话的内容也很简单,主要是询问淮安军渡河作战的细节,以及沈毅对于战场上局势的分析。

  这些老头子里,有些人明里暗里给沈毅挖坑,问话的时候也是绵里藏针,好在沈毅心里早有准备,回答的都没有什么问题。

  这天,沈毅又被中书的人叫进了中书省,被几个宰相问了好一会话之后,他才得以脱身,刚走出中书没有多久,沈毅就听见了高明高太监的声音。

  “沈侍郎留步,陛下召见。”

  沈毅这才上前,与高明见礼,然后跟着高明一起,来到了甘露殿,很快见到了皇帝,沈老爷弯腰躬身:“拜见陛下。”

  皇帝笑呵呵的看着沈毅,开口道:“今天那几个老家伙又问你什么了?”

  沈毅想了想,回答道:“问臣齐人兵力如何,如果渡河,胜算几何。”

  皇帝闻言,哂笑道:“都已经派人去燕都议和了,他们心里哪里还会想着打仗?这多半是在套你的话,要借你的口说出来,齐人如何如何厉害,如何如何强大。”

  沈毅微微低头,开口道:“陛下圣明。”

  皇帝揉了揉自己的脑袋,开口道:“算算日子,王兄这会儿即便没有进燕都,也快要抵达燕都了。”

  他看着沈毅,开口道:“老实说,朕很期待齐人的反应。”

  沈毅默默点头,他抬头看了一眼皇帝,开口道:“陛下,如今我大陈朝廷里,一些臣子畏战怯战,想要改变这种情况,一是外力,二是需要内力。”

  “外力自然是齐人。”

  沈毅低头道:“而内力,则是要从朝廷自身寻。”

  皇帝眯着眼睛,对着沈毅微笑道。

  “用读书人?”

  沈毅点头,开口道:“用那些没有中试的,年轻的读书人。”

  “或有奇效。”

  “那也无非是在邸报上做文章。”

  皇帝打了个呵欠道:“但那些人毕竟入不了朝堂,对于朝堂影响有限。”

  “不必影响朝堂,只要能够影响百姓就行了。”

  沈老爷低头道:“民心所向,则无往而不利。”

  皇帝笑呵呵的看了看沈毅:“那用甘泉书院的读书人?”

  沈毅咳嗽了一声,开口道:“这也不必,建康城什么都缺,独独落第的举子不缺……”

第九百零五章 燕都新事

  落第的举子最容易拉拢。

  那些中了进士的读书人,想要让他们实心替自己办事情,或多或少还需要付出一些好处,而且是政治层面上的好处。

  并且这些个进士们的背景错综复杂,说不准便是谁的门人弟子,哪一个书院的高徒。

  有些刚一中进士,就立刻被同乡的大佬,或者是本科的座师拉拢,成分都很复杂。

  因此,想让进士老爷替自己办事,而且是大量进士老爷替自己办事,着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是落第的举子们却没有这方面的的顾虑,因为他们……

  对于朝廷里的大佬们来说,没有什么利用价值。

  所以,也就很少牵扯朝堂关系。

  不需要别的东西,只需要邸报司一两次征文,再把邸报司编撰的职位给放出去一两个,限定生员以上皆可以参加,就足够让这些秀才举人们疯狂了。

  邸报司的编撰,最开始是没有品级的,但是随着邸报司这个衙门日渐升格,现在邸报司的编撰们也有了九品官身,虽然只是九品小官,而且还是在天子脚下的九品官,很不起眼,但是对于这些已经仕途无望的落第举子来说,九品也已经非常不错了,毕竟也算是进入了仕途官场。

  当然了,举人也是可以当官的,但是得有人举荐才成,比如说沈毅的大伯沈徽,就是举子出身,早年几乎散尽家财,才谋得了一个官身。

  愿意拉这些落第举子一手的人,太少太少了。

  邸报司的征文,将会让不少举人们动心,毕竟进入了邸报司做编撰,哪怕只是九品官,却可以偶尔在邸报上发文章,万一哪一篇文章讨得龙颜大悦,这前程不就来了?

  沈毅把自己的想法,跟皇帝大概的说了一遍,然后他微微低头,开口道:“陛下,不需要太长时间,只需要两次三次征文,那些举子们便能够明白朝廷的意思,届时北伐之声,必然会越来越大。”

上一篇:死亡巫师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