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侯 第506章

作者:漫客1

  “被逼到亲临战阵……”

  不知道过了多久,皇帝陛下才冷静了下来,他扭头看了看高明,冷声道:“沈七在奏书里,有没有跟朝廷要什么?”

  “有。”

  高太监低头,两只手把沈毅的奏书递了上去,开口道。

  “沈郎中,要战船……”

  皇帝陛下一边接过奏书,还没有翻开,便毫不犹豫的开了口。

  “给他!”

第八百三十七章 赵楷的捷报

  皇帝很快,就把沈毅的密奏看完,紧接着又把内卫的密奏看完,然后这位皇帝陛下,坐在椅子上,默默出神思考了很久,都没有动弹。

  一直等到辰时,高太监才小心翼翼的低着头,开口道:“陛下,今日早间,新任广西巡抚要进宫面圣……”

  皇帝这才慢慢回过神来,然后他皱眉道:“让他等着。”

  高太监这才低着头,不说话了。

  皇帝思考了不知道多久,然后看向高明,开口道:“你一会亲自去兵部,问问姜老头,兵部还有多少战船,给朕一股脑都送到淮安去。”

  “如果不够,就让兵部去新造。”

  皇帝陛下揉了揉脑袋,继续说道:“前线不少伤兵,从建康附近的药局药库,调一些伤药过去。”

  说到这里,皇帝陛下苦思冥想,再也想不到还有什么可以帮助沈毅的地方,他想了半天想不出,便有些恼火的抬头看了看高明,开口道:“上一次朕让你给沈家找一处大宅子,你是不是至今没有给沈家换?”

  “耳聋了,还是没有把朕的话当一回事!”

  高明吓得扑通一声,跪在了地上,低头叩首道:“陛下,奴婢已经物色好了一处新宅子,并且掌握了证据,只等御史台上报,朝廷罚没了他的宅子,奴婢立刻就派人整理……”

  皇帝深呼吸了一口气,这才冷静了下来,他闭上眼睛,又想了一会儿,然后冷冷的说道:“传朕的命令,内卫给朕死死地盯着安平侯府。”

  “自今日起,没有朕的命令,安平侯府上下所有人,包括下人仆婢在内,任何人不得出建康城半步!”

  安平侯府,内卫自然是一直在盯着的,但是从来没有这么光明正大的盯着。

  高太监低着头,小心翼翼的说道:“陛下,这么做会不会让赵家人提前警觉……”

  “就是要让他们警觉!”

  皇帝陛下有些愤怒的说道:“赵禄做事情,越来越张狂了,沈七到淮安才多长时间?淮安打了多少仗了?他的淮河水师,又打了多少仗?”

  “洪泽湖大营的事,朕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作没有看见。”

  “淮安周桥大营遇袭,淮河水师可动弹了一兵一卒?”

  “哪怕不救援,往北打一打,打给朝廷看一看呢?”

  说到这里,皇帝陛下愤怒的闷哼了一声,然后扭头看向高明,声音低沉:“你去,传禁军的统领进宫,朕要跟他商议大事。”

  “再有……”

  皇帝声音沙哑,开口道:“让孙谨,去一趟淮安,替朕见一见沈七,问他现在还缺什么,要什么。”

  “报给兵部,再通知沈毅,淮安防线,周桥一战的所有将士,统统记功一次。”

  高太监闻言,心中感慨。

  那位人不在建康的朝堂红人,怎么……

  似乎在陛下这里,越来越红了?

  不过当下,不是考虑这些的时候,高太监毕恭毕敬的低着头。

  “奴婢遵命……”

  ……

  淮河北岸,征南军大营。

  帅帐里,一身紫衣的年轻人,正坐在周大将军下首,一个人低头,自顾自的喝着面前的茶水。

  周大将军,坐在主位上,手里拿着一卷书,正在一页一页的翻看。

  帅帐里,没有一个人敢说话。

  陷入了寂静而又非常压抑的状态。

  不知道过了多久,才有人小心翼翼的进入到了帅帐里,这人看了看帅帐里的人之后,便直接来到了紫衣年轻人面前,微微低着头,开口道:“殿下,事情办好了。”

  征南军军中,能被称为殿下的,自然没有旁人,只有卫王赵楷了。

  听到了这句话之后,这位卫王殿下挥了挥手,淡淡的说道:“知道了。”

  “你退下去罢。”

  这人这才恭敬弯身,退出了帅帐。

  等这人离开之后,赵楷才扭头看了看正坐在主位上翻书的周世忠,他站了起来,走到了周世忠面前,微微欠身道:“大将军,这些腌臜事你不愿意办,孤派人去办了,现在事情已经办好,大将军可以向朝廷报功了。”

  听到他这句话,即便是久经战场的周世忠,也忍不住深深皱眉。

  因为他心里清楚,赵楷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已经有不知道多少无辜百姓,莫名惨死在了这位天潢贵胄手中。

  周世忠沉默了一会儿,抬头看向赵楷,声音有些沙哑道:“殿下……”

  “您太偏激了。”

  “朝廷不会无所察觉。”

  “所以本王才花了两天时间,让下面的人去杀一些山贼匪寇。”

  周世忠面色平静,静静地说道:“恐怕不止是山贼匪寇。”

  “剩下的,无非就是一些流民。”

  赵楷满不在乎。

  “杀了也就杀了,反正都是汉民。”

  “就算偶尔有几个在户籍的百姓,推脱到山匪逆贼头上就是。”

  他眯了眯眼睛,淡淡的说道:“汉人做什么都不成,就是能生,过个几年,就都生回来了,不碍事。”

  见周世忠脸色不太好看,赵楷也有些不太高兴,开口道:“大将军,你嫌这件事脏,孤可没有动用你们征南军的人手,再说了,这件事情本王是为大将军你擦屁股。”

  卫王殿下有些不高兴了。

  他皱眉道:“八千人打两千人,还是借着雾天偷袭,几乎奇袭登陆的情况下,竟然被那两千南朝人,硬生生挡了两个时辰!”

  “若是大将军能成功登陆南岸,不要说打下淮安城,哪怕只是吃掉了周桥那两千人,那么报到朝廷里去,也不算太难看。”

  “本王何至于,再从别处找补?”

  周世忠放下书卷,皱眉道:“殿下,如果您非说这件事是为了征南军,那么周某只能据实上报了,周某带兵不力,大不了被朝廷责罚,不做这个征南大将军,回燕京养老就是!”

  听他这么说,赵楷心里就有些发虚了。

  因为他自己也知道,之所以从别处找补,是因为他这个“督军皇子”,决不能第一战就告负。

  哪怕是强行胜利,他也必须要胜!

  不然的话,战败的文书一到燕京,他那些有志于帝位的兄弟们,就会想方设法的上书参奏他,把他从这场夺嫡游戏中给踢出去。

  于是乎,卫王殿下挤出了一个笑容,笑着说道:“大将军莫要生气,近一段时间,淮河沿岸的战事,打的都不怎么漂亮,就连父皇,也派了援军过来。”

  “用不了多久,朝廷的十多万援军,就都能到淮河沿岸,供大将军指挥了。”

  “朝廷上下,难得一心南征,这个时候,咱们不能丧了朝廷的气,您说是不是?”

  周世忠闭上眼睛,有些无奈的叹了口气:“那殿下觉得,周桥一战,应该怎么报?”

  赵楷摸着自己下巴上已经略有规模的胡须,低头想了想之后,看向周世忠,问道:“报我军阵亡两千,杀敌五千?”

  周世忠眼皮子跳了跳,有些愤怒:“为了跟殿下胡闹,这一次我军八千人南渡,至少阵亡了四千二百多个人,报两千,剩下阵亡将士的抚恤,又该如何发放?”

  赵楷揉了揉自己的眉头,开口道:“那这样罢,报被南人埋伏,我军奋勇杀敌四千余人,伤损近三千人,如何?”

  见周世忠还要说话,赵楷拍着胸脯说道。

  “剩下的抚恤,本王来出。”

  周大将军看着眼前的年轻王爷,默默叹了口气之后,微微摇头。

  没有再说话了。

第八百三十八章 他们不做我来做

  沈毅在淮安城外的伤兵营里,待了整整五天时间。

  这五天时间,也是最关键的五天,因为如果五天时间都救不回来,那么就基本上不太可能救得回来的。

  事实上……

  三天时间,生死基本上就已经尘埃落定。

  沈毅待了整整五天,也就是说,他兑现了自己的诺言,哪怕伤员只剩下最后一口气,沈毅也没有放弃他们。

  而他准备离开伤兵营,也就是说,两个伤兵营里,已经没有人在抢救之中了,该活过来的人已经活过来了。

  该埋的……

  也已经埋了。

  沈毅住的这个伤兵营,里面的伤兵,大多数是周桥防线上退下来的,加上后续援兵的一些伤兵,一共有一千二百多人,沈毅离开的时候,只剩下了八九百人。

  这八九百人里,还能继续打仗的,估摸着只剩下一半左右。

  临走之前,沈毅把伤兵营里能够下地走路的人,以及军中的一些将官,召集到了一起。

  他这个右手还用布条悬挂在胸口的兵部老爷,登上高台,默默看向在场的众人。

  “诸位,现在咱们军中的伤兵,基本上已经没有性命之忧了。”

  “不过大家也都知道,有不少人被齐人伤了,缺了胳膊,断了腿。”

  “可能下半辈子,就毁在了我沈某人的军中,毁在了齐人的刀下。”

  “不错,军中的确有赏钱,有补偿。”

  沈毅沉声道:“但是几十两银子,买不来一条胳膊,一条腿。”

  说到这里,沈毅老爷声音低沉,看向众人,继续说道:“已经伤残了的兄弟,不能留在军中作战,只能转回家乡去,几十两银子够得什么用?身上带这么多钱,说不定还会被家里的恶亲谋了去。”

  沈毅自己找了把椅子坐了下去,然后默默的看向众人。

  “这几天,我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考虑要不要把这个问题,告诉兄弟们。”

  “其实兄弟们,不少也都是老兵了,也知道其他军队,是如何处理这些问题的,很简单,无非是视而不见,发点钱放回家乡,然后重新征募新兵。”

  “我沈毅,也大可以这么做。”

  沈老爷默默低眉,继续说道:“但是,心中良心,难免不安。”

  “尤其是在座的诸位兄弟们。”

  “周桥一战,不少人喊着我沈某人的名字,冲到阵前去,与齐人奋力厮杀,与齐人以命相博!”

  “这些事情,是我沈毅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

  “我也都记在了心里。”

  沈老爷环顾众人,继续说道:“想了几天之后,总算想出了一个法子。”

  “我有个同乡故交,早些年做生意,现在生意已经慢慢做大了,后续我会让他在各地做一些布匹丝绸的生意,购买织机,开纺织作坊。”

  “或者是一些其他行当的生意。”

  “除了军中该发给诸位的补偿之外,凡是在我沈毅麾下作战伤残的,均可以去织机作坊里做工。”

  纺织这个行当,是古已有之的行当了,大陈失落了半壁江山之后,江南本就发达的纺织业,显的更加重要,尤其是在浙江那种七山二水一分田的地方,不少地方种不了田,就种桑树养蚕,织丝绸。

上一篇:死亡巫师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