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侯 第371章

作者:漫客1

  “就今天一天而已,下不为例。”

第六百五十五章 胆大包天沈七郎!

  正月十七,太后娘娘圣寿。

  作为皇帝的嫡母同时又是皇帝的生母,甚至还替李家掌了几年朝事的皇太后,地位自然是无以复加的。

  皇帝是洪德六年亲政。

  而事实上,从洪德元年一直到洪德八年左右,真正的大事情,很多都是这位太后娘娘说了算。

  如今,至尊的位置虽然和平让渡了出去,但是皇帝该尽的孝心肯定是要继续尽的,因此今年的国母圣寿,办得极为风光。

  从一早上,宫里就开始热闹了起来。

  太后娘娘,在德庆宫接受文武百官,以及勋贵,外邦的朝贺。

  因为现在北齐跟陈国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一些,甚至北齐也遣了使者来贺,给太后娘娘送了一串辽东东珠编成的项链,逗的太后娘娘开心不已。

  身为皇太后,孙太后已然不是为一件珠宝首饰而开心。

  她开心的点在于,如今就连齐人,也来给她送礼了。

  不同的时代环境生长起来的人,思维模式以及思想念头,都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宰相张敬那一批人,他们是见过那个大一统的陈国的,因此即便现在发白如雪了,闲来无事也会看着北方,念着北方。

  沈毅的老丈人陆夫子,虽然没有见过那个大一统的大陈,但是他们的父辈是那个大陈的子民,到了陆夫子这一代人,心里依旧会有恢复故国的念头。

  事实上,陆夫子那一代人,也的的确确跟着宪宗皇帝一起努力了十几二十年,只可惜“神通不敌天数”,宪宗皇帝暴毙,大陈中兴戛然而止。

  到了先帝朝,两次大败,把陈国打回到了世宗皇帝时期龟缩的状态。

  孙太后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

  她少女时期就入宫陪在先帝身边,深刻的体会过北齐的强大,心里总觉得齐人要比陈国百姓强上一些,北齐也比整个陈国强一些。

  先帝朝后期,哪怕是先帝圣寿,也没见齐人遣使前来朝贺,如今先帝已去,她孙太后过寿,齐人却遣使来贺,不正说明大陈愈发兴旺了?

  说明洪德朝,是比先帝朝要强盛的。

  而洪德朝大部分时间,是在她手里把握着,自然也就说明她这些年是持国有功的。

  既然是给孙太后过生日,太后娘娘高兴,自然是一件好事情,这场圣寿办得还算圆满,到了晚上的时候,太后娘娘和皇帝陛下,在宫里宴请文武百官和勋贵外藩,一直到夜深,这场晚宴才陆续散去。

  晚宴散去之后,皇帝陛下也没有寝宫休息,照例来到了甘露殿里处理政事。

  今天的政务不多,只有二三十本,薄薄的堆在他的桌案上。

  皇帝陛下眯了眯眼睛,淡淡的说道:“还算那帮老头懂事,知道今天母后圣寿,没有放太多奏书过来烦扰朕。”

  说着,皇帝伸了个懒腰,坐在了自己的位置上,随手翻开一本奏书,拿起朱笔批复。

  “中书那帮老头子精得很,高明,你明天多去中书省走一走,跟他们说,只要是州府级以上的事情,不管朕看还是不看,都要送到朕这里来。”

  “今天皇太后圣寿,算是个例外。”

  高明应了一声,笑着说道:“陛下,今天太后娘娘的圣寿,办的很好啊,太后娘娘看起来也十分高兴,笑得合不拢嘴。”

  皇帝停下手里的笔,看了一眼高明。淡淡的说道:“母后是因为齐人来给她贺寿了,所以才高兴,那帮子齐人使者上来的时候,仰面视君,毫无规矩,亏母后还那么高兴。”

  说到这里,皇帝撇了撇嘴:“母后还以为,那帮子齐人是专门来给她贺寿的呢,这些齐人使团,这些天在建康小动作不断……”

  说到这里,皇帝闷哼了一声,没有继续说下去。

  高太监低头笑道:“在建康城里,他们翻不出什么浪花,不管怎么说,陛下今天的寿宴,办得是很好的,太后娘娘那里也满意……”

  这段时间,母子俩的关系一直不是特别好。

  经过这一场寿宴,两人之间的关系,多少缓和了一些。

  皇帝点头“嗯”了一声,问道:“花了多少银子?”

  “前后差不多一百五十万两。”

  他低头道:“户部只出了一百万两银子,剩下的,都是陛下内帑里出的……”

  “朕的内帑……”

  皇帝眼皮子跳了跳。

  有些心疼。

  不过转念一想,反正是给自己亲娘办生辰,多花点也就多花点了。

  “朕的内帑里,还剩多少银子?”

  高太监低头道:“还有不足五十万两了。”

  皇帝皱了皱眉头,开口道:“就这么点了?”

  高太监低头,毕恭毕敬,但是语气里有一些无奈:“陛下,若不是去年东南进上来一些钱财,内帑现下已经空了,不过去年年底,杜公公在福州府接收了一笔财物,估计在百万两之上,等今年春夏天,应该就能运回建康了,到时候可以补充进内库,宫里的日子……”

  “就会好过一些了。”

  听到这里,皇帝自嘲一笑:“这么说,朕还要靠沈七来补贴家用。”

  高明低着头,没有说话。

  提起沈毅,皇帝手里的笔停了下来,他皱着眉头想了想,突然想起来一件事。

  “对了,今天在宫里,怎么没有瞧见沈七的影子?他既没有给母后送贺礼,也没有参加晚宴,是不是?”

  高明微微低头,犹豫了一下之后,开口道:“陛下,沈学士……”

  “似乎出建康了。”

  皇帝本来只是随口一问,听到高明这句话,他愣了愣,手里的朱笔也放了下来,皱眉道:“怎么没有跟朕说?”

  “陛下您这几日太忙……”

  高明深深低头,解释道:“又是惠妃娘娘的事情,又是太后娘娘的生辰,奴婢想跟您说起这件事,一直没有寻到机会。”

  皇帝不是婆妈的性子,他也没有继续追问下去,只是微微皱眉,问道:“他什么时候离开建康的?”

  “昨天下午。”

  皇帝又问:“往北边去了?”

  高太监微微低头道:“是,一路往北去了,应该是往淮水去的,陛下现在想把他追回来的话,奴婢立刻派人出去……”

  “跟在沈学士身边的内卫,也能把他带回来。”

  皇帝皱了皱眉头,没有说话。

  他默默起身,走到了窗边,看了看外面的夜色,出神了半晌之后,喃喃道:“真是个难以捉摸的人啊。”

  “他忘了自己身边一直跟着内卫吗?”

  高明微微摇头:“陛下,沈学士是个很聪明的人,这种事情他没有理由会忘记……”

  皇帝若有所思:“那他就是没有想瞒着朕。”

  皇帝陛下扭头看了看高明,问道:“他想去杀了那个齐人,是不是?”

  高明摇了摇头。

  “奴婢不清楚……”

  皇帝站在窗边思索了很久,目光看向了北边以及……更北边。

  “安分两年多时间了,试探试探他们也好。”

  “高明……”

  高太监深深低头:“奴婢在。”

  “派些人跟着吧,不要出什么事情,如果机会足够好,可以帮一帮沈七。”

  高太监立刻低头道:“奴婢明白。”

  “最重要的是,把沈七安全带回建康来,朕还有很多事情要他去办。”

  高太监再一次低头道:“奴婢这就去安排。”

  说罢,他恭敬退出甘露殿。

  皇帝陛下则是依旧站在窗边,目光看向窗外。

  “私调卫兵,意图截杀外使。”

  “胆子很大啊……”

第六百五十六章 热心的渔民

  沈毅的确不在建康。

  他在正月十六,就带着几个护卫,悄然离开了建康,一路北上,来到了淮河边上。

  此时,淮河是两国边界。

  南岸有淮河水师驻扎,北岸则是北齐的安南军。

  因此,整条淮河,基本上都是军事管控区域。

  不过虽然两岸都有军队,但是不可能把整条河都管控的严严实实,尤其是近二十年,北齐失去了南下一统的野心,淮河上也渐渐开始有了渔船,也有了一些沟通南北的商船。

  更关键的是,因为双方互为敌对,所以双方的人员来往的时候,都不能乘坐自家的船只,生怕船只上藏着将士,趁机越过河去。

  所以像是北齐使团这种团体过河,一般都是找第三方的船只,一般都是商船或者是客船。

  这就是沈毅唯一的一个机会了。

  建康到淮河边上,最近的距离差不多两百多里路,不过根据沈毅打探到的消息,北齐使团是在盱眙渡口过的淮河,距离建康差不多两百六七十里路。

  沈毅到达淮河附近的时候,薛威等人,已经到这里近十天了。

  沈毅在盱眙县城一家酒馆里,见到了薛威。

  此时的薛威,已经是渔家打扮,在酒馆见到了沈毅之后,他坐在了沈毅身边,语气有一些着急。

  “沈公,您怎么来了?”

  沈毅给他倒了杯酒,语气平静:“我应该来一趟的。”

  这一趟,沈毅是必须要来的。

  尽管他不参与具体的刺杀行动,但是他必须要来,因为薛威等人,在皇帝那里扛不动这口黑锅。

  沈毅需要来一趟,才能明确的告诉皇帝陛下,这件事明明白白,就是他沈七干的。

  如果不是因为这一层原因,其实沈毅不必亲自赶到去淮河边上来。

  见薛威还要再说话,沈毅微微摇头道:“我来都已经来了,不必废话,跟我说一说具体的情况。”

  薛威深呼吸了一口气,开口道:“回沈公,兄弟们在这里待了十来天,大概的情况已经摸清楚了,淮河水盱眙卫在这里驻扎,不过并没有满五千人,差不多三四千人。”

  “对岸的齐人兵马,也差不多这个数目。”

  “盱眙有一个渡口,被两边的军队控制着。”

  薛威低声道:“那帮人,多半是要从这个渡口过河的。”

  “属下这些天,花钱买了十几艘能在淮河上打鱼的小船……”

  所谓能在淮河上打鱼,是指疏通了盱眙卫的关系。

  淮河因为特殊的界河属性,因此想要在淮河打鱼,需要给两岸的军队花点钱,比如说盱眙当地的渔船,要给盱眙卫差不多四五两银子,才能有资格在河里打鱼一年。

  这笔钱是非常多的。

  如果是平日里,这笔钱多半很难回本,但是能出的起钱的不多,因此河上的渔船也就不太多,有了打鱼的资格之后,就算是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

  干个七八个月年,也就能把本钱给收回来了。

  因此,淮河上还是有一些渔民的。

上一篇:死亡巫师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