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侯 第308章

作者:漫客1

  七个大臣都低着头,不说话了。

  皇帝心情爽利,笑着说道:“现如今看来,朕的法子毕竟是奏效的,既然奏效,那就要继续办下去,朕准备扩建抗倭军,在沿海建立抗倭都指挥使司……”

  皇帝这句话,话音刚落,兵部姜尚书如同弹簧一样站了起来,他抬头看向皇帝,低头拱手:“陛下,设立都司非同小可,臣请陛下三思!”

  两位兵部侍郎也站了起来,众口一词,大概是说设立新的都司,乃是朝廷大事,需要六部九卿坐在一起公议,更需要户部的支持。

  毕竟如果设立了都司,就不可能不从户部拿钱了。

  而且设立都司的话,沈毅这种品级,就不可能能够统军了。

  都指挥使的人员,也要仔细考量。

  见兵部的三个人反对,皇帝先是皱眉,然后看向陈靖,问道:“陈相以为呢?”

  陈靖先是在心里叹了口气,然后站了起来,对着天子拱手道:“陛下,老臣以为,既然沈主事凭借五千抗倭军已经能够大败浙东倭寇,那是否有必要扩建都司,还有待商榷……”

  “老臣恳请陛下,再认真考量考量……”

  皇帝眉头皱的更深了。

  他从龙椅上站了起来,看了一眼这些大臣,然后用很不耐烦的语气挥了挥手。

  “罢了罢了,都司不都司的,暂且搁置。”

  “都司立与不立,现在可以先不谈……”

  皇帝瞥了一眼众人,皱眉道。

  “那人家沈毅,立下了这么大的功劳,诸位总不能连官都不给他升罢?”

第五百六十二章 事功!

  听到皇帝这句话,在场的众多大臣,都是不由自主的看向了宰相陈靖。

  陈相也是在心里暗自叹了口气。

  现在在甘露殿里的这些人,每一个都可以说是朝堂里的大佬,没有一个不是聪明人。

  既然是聪明人,自然能听出来皇帝陛下的意思。

  事实上,即便皇帝不说,他们也能猜出来一些了。

  因为吏部的堂官也到了。

  按理说,如果是议新建都司的事情,是没有吏部什么事的,因为吏部主管的是文官人事,而军队建制以及武将简拔,这是兵部的事情。

  真要商议新建都司,那应该是户部到场算账,跟吏部屁关系没有。

  可是给沈老爷升官,这就需要吏部点头了。

  当然了,沈毅现在一个正六品的小官,本来即便是讨论沈毅的人事问题,把吏部两个侍郎请过来一个也就是了,不至于让吏部三个堂官统统到场,而皇帝把吏部的三个人都请来,主要是跟吏部显摆显摆。

  显摆他的眼光不错,慧眼识珠。

  陈相沉吟了一番,抬头看向皇帝,问道:“陛下想给沈主事升什么官?”

  “给个郎中罢。”

  皇帝挥了挥手道:“沈毅这两年,在东南干的着实不错,近些年来,整个兵部,乃至于朝廷里面的所有文官,未见到如此功劳,他现在是正六品,凭借这份功劳,拔擢一品,没有什么问题罢?”

  陈靖没有说话,只是看向吏部的三个堂官,问道:“三位觉得呢?”

  吏部的三位老爷对视了一眼,然后主管吏部考功的吏部左侍郎站了起来,这位侍郎老爷先是看了一眼皇帝,然后面向陈靖,拱手低头道:“陈相可能有所不知,这位沈主事,乃是洪德七年的进士,中进士之后,先是被陛下恩擢入翰林院,后又兼掌邸报司,再后来跟随晋世子南下,再被拔擢为兵部主事。”

  这位吏部左侍郎姓萧,萧侍郎缓缓说道:“至今为止,已经是两年三迁了……”

  陈靖看了看这位吏部侍郎,问道:“萧侍郎的意思是?”

  萧侍郎默默低头道:“陛下说沈主事功绩斐然,这是人所共见的事情,但是沈主事乃是两榜进士出身的文官,兵部才会考核武功,吏部就……”

  说到这里,他没有继续说下去,而是又挑了一个话头:“况且,按照陛下的圣旨,这抗倭军乃是晋世子南下花费一年时间所建,晋世子为此还被倭寇所伤,如今晋世子回京,沈主事代行王事不过两月有余,把如今抗倭军之功劳,统统算在沈主事头上……”

  萧侍郎扭头看向皇帝,躬身低头道:“陛下,按理说我等外廷臣子,不应当替宗室说话,但是臣以为,今番浙东大捷,晋世子的功劳,还是要大一些的……”

  萧侍郎毕竟是吏部分管考功司的官员,如果不站在沈毅的角度来看待问题的话,他这番话说的还是非常公允的。

  毕竟武功对于文官来说,帮助的确没有特别大。

  吏部考功,更看重的是政绩,是牧民有道,是守土安民。

  当然了,也更要看资历。

  吏部这三个堂官,跟沈毅无冤无仇,甚至这三个人都是认得赵昌平的,他们之所以不愿意拔擢沈毅,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沈毅的资历问题。

  这基本上是所有高位官员都比较在乎的因素,也是他们需要守住的规矩。

  因为一旦这个规矩破了,被那些年轻人爬上来,所有人都会看到,朝廷里没有他们这些“老人”,也一样能转。

  但是很可惜,皇帝陛下就是站在沈毅这一边的。

  天子脸色耷拉了下来,他看向吏部的三个堂官,面无表情:“还有别的理由嘛,一并说出来。”

  吏部的尚书本来坐在椅子上,听到了这句话之后,抬头看了一眼对面坐着的兵部姜尚书,姜尚书犹豫了一下之后,还是站了起来,对着陛下拱手道:“陛下,本来官员拔擢,乃是吏部的事情,臣不应该置喙,但是陛下要拔擢沈主事为兵部郎中,臣想问一问……”

  “拔擢之后,沈主事是一直留京任事,还是继续出京办差……”

  听到了他的话之后,皇帝瞥了一眼这位兵部尚书,冷声道:“说话用不着拐弯抹角,姜卿的意思,无非是说郎中乃是司官主官,一旦离京,会导致兵部一司无首,影响兵部办差了,是不是?”

  姜尚书低头不语。

  “少要拿这些空话来套朕,以为朕不懂朝廷官制?给他沈毅挂个正五品文勋,领兵部郎中衔不就行了?不耽误你们兵部办差!”

  “再说,你们兵部……”

  皇帝闷声道:“几十年了,最好的消息,应该就是这一次浙东大捷了罢?”

  “吏部拦着朕拔擢沈毅,朕都可以理解,你们兵部也跳出来捣乱!”

  皇帝阴阳怪气的说了一句:“那这样吧,朕干脆把沈毅调出兵部,让他以御史台督察御史的身份去巡抚地方,以后东南沿海也就没有你们兵部什么事了,这样可好?”

  大陈的兵部,的确没有什么存在感。

  主要是因为军队太弱。

  这些年,除了宪宗皇帝时期赢了几次北齐,大陈朝廷的对外作战,基本上没有几次胜利了,以至于六十年来,兵部最大的业绩,基本上都剿匪。

  毕竟陈国最强壮的边军淮河水师,基本上不把兵部当回事。

  而护卫在京畿的禁军,又是直属皇帝,也不怎么理会兵部。

  因此,兵部地位尴尬,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了。

  这会儿听皇帝陛下夹枪带棒的一番话,姜尚书也微微有些脸红,连忙低头道:“陛下误会,臣……臣没有这个意思,臣只是担心兵部一司……”

  “好了,你莫再说话了。”

  皇帝毫不客气的打断了姜尚书的话,然后看向吏部三个堂官,懒洋洋的说道:“朕已经把吏部请过来了,你们也给朕一个痛快话罢。”

  吏部尚书默默起身,对着皇帝陛下躬身行礼道:“吏部,恭聆陛下圣谕。”

  皇帝又看向陈靖,淡淡的问道:“陈相如何说?”

  陈靖也站了起来,叹了口气:“陛下,以沈主事的功绩,拔擢两级自然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沈主事年岁毕竟太小,臣有些担心,此举可能会引发朝臣非议,反而会对沈主事不利……”

  “非议?”

  皇帝直接从龙椅上站了起来,冷声道:“他沈七的功劳摆在这里,非议什么?”

  “谁要有什么非议,就让他来朕这里,朕也给他封个钦差,让他南下去剿倭!”

  “沈子恒用了两年时间不到,就平定了浙东倭寇,朕给他三年时间,福建广东随便选,要是他也能在福建广东拉起一支海防军,平灭当地的倭寇,不要说兵部郎中,就是兵部侍郎!”

  “朕也舍得给!”

  说到这里,皇帝背着手,离开了帝座:“好了,今天的议事就议到这里,回头有关于沈毅的封赏,朕会拟诏给中书,中书那边……”

  说到这里,皇帝看向陈靖。

  陈相恭敬低头:“臣遵命……”

  皇帝又看向吏部三个人。

  “吏部呢?”

  吏部三位堂官纷纷起身:“谨遵陛下圣谕。”

  “嗯。”

  皇帝这才满意的点了点头:“那就这么办罢。”

  “你们记住了。”

  皇帝看了一眼七个人,缓缓说道。

  “大陈已经颓废太多年了。”

  “朕的洪德朝,想要一扫往日颓势,就必须要事功!”

  “这事功二字,朕希望朝堂诸公……”

  皇帝迈着大步离开。

  “要时时记在心里。”

第五百六十三章 圣旨临门

  被齐人惦记上之后,的确给沈毅带来了不少麻烦。

  因为他从前,喜欢在城里闲逛,去一些闹市或者古玩街里,买一些小玩意儿,但是现在被齐人惦记上了之后,他便不太敢自己出门了。

  哪怕知道,身边有内卫跟着,他也总在心底犯嘀咕。

  因此,在回到乐清之后的几天时间里,他大部分时间,还是住在抗倭军大营里忙活公事。

  主要是抚恤以及后续赏钱的问题。

  抗倭军的抚恤银子,是一个人二十两银子。

  赏银是杀敌一人五两。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赏银在最开始的时候,其实是十两银子,因为那个时候抗倭军初建,对倭寇多少还有些畏惧,打起来束手束脚的,很难杀到多少倭寇。

  后来,经历过乐清一战之后,抗倭军的战斗力慢慢抬升,杀的倭寇也慢慢多了起来,后来沈老爷多方考虑之下,就把赏银标准给降低了。

  不过即便如此,抗倭军的待遇,也是远远好于那些地方卫所的,尤其是发钱的时候,发的非常干脆利索。

  就拿抚恤来说,有些军队的抚恤,是地方官府发放,发抚恤的时候要一遍一遍走流程,发到亲属手上的时候,已经不知道过了几次手,能拿到三成,就已经是官老爷手软了。

  而抗倭军不一样。

  抗倭军的阵亡将士名单,是沈毅亲自统计的,统计出来之后,就拿着单子去杜太监那里要钱,然后他会让薛威带人,骑快马挨家挨户分钱,并且会再派人盯着这份钱。

  抗倭军的死规矩。

  天大的功劳,只要动了别人的卖命钱,那就是一个死字,谁也逃不脱。

  因为不能出门,沈毅的工作效率反而上升了许多,只四五天时间,他就把抗倭军这一次的抚恤奖赏给整理完了,然后这一次参加战斗的将士,每人又额外发了五两银子的赏钱。

  除开这些开销之外,再加上买猪羊牲口的钱,抗倭军的“小钱库”,也没剩下多少钱了。

  处理完这些事情之后,沈毅立刻下达命令,抗倭军全体休假一个月,这一个月可以回家探亲,也可以在大营里继续待着。

  宣布放假之后,沈毅给抗倭军开了个会,大概的意思是发的钱尽量交到家里去补贴家用,不要花在女人肚皮上。

  十几二十两银子看起来多,但是在青楼楚馆里,可太不禁花了。

  处理完所有抗倭军的事情之后,沈毅才叫来了陆晟,跟随陆晟一起返回建康。

  皇帝召他回京的消息,其实两天前就已经到乐清了,只是沈毅这两天还在忙活公事,因此没有回去。

  陆晟已经等了沈毅两天,沈毅招呼了一声之后,他立刻驾驶着一辆马车,到了抗倭军大营门口接人,这会儿沈老爷已经收拾好了行李,在抗倭军大营门口,跟送别的两个千户以及几个还在大营里的百户作别。

  这些将官,都纷纷骑马,一路送了沈毅十几里路,这才与住马止步。

  等到这些人停下来之后,跟沈毅同坐一辆马车的陆晟,才对着沈毅微笑道:“沈主事与这些抗倭军的将官,关系倒很好啊。”

上一篇:死亡巫师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