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安侯 第236章

作者:漫客1

  沈老爷敬了杜怀一杯。

  “我递上去,陛下多半是看不进去的,但是公公这些宫里自己人送东西上去,陛下说不定能看的认真些。”

第四百三十七章 拜山头

  不管是船坞还是火器作坊,沈毅其实都可以自己搞。

  毕竟火器这东西,在这个时代不是什么稀罕物事,就连大一些的倭寇都有几门炮,甚至还有一些西洋的火枪。

  不过这玩意毕竟是军用的,沈毅如果不经朝廷许可,自己偷偷摸摸的搞,而且是带个宗室偷偷摸摸的搞,怎么说呢……

  犯忌讳倒是谈不上。

  就是容易暴病而亡。

  一个不小心,说不定一家老小统统生病没了。

  所以这东西,需要经过朝廷许可,最好是像沈毅这样坦荡一点,直接让朝廷调派几个火器作坊过来,再从工部调一些造船的匠人过来,方便省事。

  至于那位皇帝陛下会不会心大到同意这种事,那就不是沈毅需要考虑的问题了。

  皇帝如果同意,沈毅或许可以帮着他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搞出一支可以清理海路的水师出来。

  如果皇帝不同意,沈老爷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能暂时放弃出海讨倭的想法,老老实实的搞陆防,这样虽然没有办法刨掉倭寇的根须,但是至少可以治标,让大陈本土保持和平稳定。

  不过如果真是这样的话,皇帝想用这支水师替代淮河水师的想法,就有些太过想当然了,如果这支沿海的水师不能形成战斗力,就算小皇帝成功拿掉赵阀,大陈的北防线也会变成动荡,到时候若是齐人抓住机会……

  一个不小心,这位陈国的皇帝陛下,说不定头骨都会被人做成酒杯,日夜把玩。

  说到底,到底该如何决断,还是要建康那位年轻的皇帝陛下做主,反正建康到台州府也就一千里路,快马两三天就能到,沈毅有时间等待皇帝陛下的回信。

  听到了沈毅这番有些大胆的言论之后,杜太监面色严肃了起来,脸上淡淡的笑意也收敛不见,他坐在沈毅对面,沉默了一会儿之后,缓缓说道:“沈翰林这番话,着实让咱家有些吃惊了。”

  “我们这些宫里人,说好听点是天子近侍,说的难听一些,其实就是天家的家奴,沈翰林让咱家替你向陛下要东西,咱家实在是做不到……”

  “不过……”

  老太监微微低眉道:“不过沈翰林刚才这番话,咱家倒是可以将记录,原原本本的送到内侍省去。”

  沈毅举起酒杯,敬了老太监一杯,笑着说道:“如此,沈某多谢公公了。”

  杜怀单手举杯,跟沈毅碰了碰。

  这天,沈毅好好的招待了一番这位内廷的“户部尚书”,陪着老头好好喝了顿酒,第二天一早,沈毅便派了几个人,领着杜怀一行人,去找已经南下“除奸”的晋世子去了。

  杜怀走了之后,临海县城依旧在有条不紊的招兵,不过沈毅却离开了临海城,去临海南边的太平县征兵去了。

  现在知道了朝廷给抗倭军的编制人数,沈毅征起兵来,底气就更足了,毕竟现在抗倭军的实际人数,连满编的十分之一都没有。

  去太平县城的路上,有二三十个抗倭军将士随行保护,沈毅没有像其他文官那样坐轿,也没有坐马车,而是骑了匹马赶往太平县城。

  二十多个抗倭军将士,也都人人骑马,这些马匹是台州首富王承望家里的私产,这会儿已经被抗倭军给征用了。

  刚坐实了百户身份的薛威,骑着一匹大黑马,跟在沈毅身后,寸步不离的贴身保护,一行人出了临海城之后,沈毅才扭头看了看这个“有勇无谋”的新任百户,笑着问道:“薛百户伤势好了?”

  先前那场大战里,薛威一个人杀伤倭寇八九个人,是正儿八经的“击杀王”,不过最后他被一众倭寇围攻,险之又险的逃了回来,身上难免受了点轻伤,在家养了几天。

  薛威跟在沈毅身后,有些不好意思的低头道:“翰林公,属下只是有一些擦伤,皮肉伤而已……”

  “听闻翰林公要出城,属下不放心,因此就跟过来了。”

  沈毅皱了皱眉头。

  见沈毅皱眉,薛威连忙开口道:“翰林公您放心,新兵的训练,属下已经安排好了,有专门的人操练他们,不会误了翰林公的事情……”

  沈毅勒住缰绳,停了马匹。

  见他住马,一众抗倭军的将士也都纷纷停马。

  沈毅看向薛威,微微摇头道:“薛百户,我这一趟南下,只是钦差身边的一个幕僚,在抗倭军里也没有什么职事,你我没有从属关系,你不必自称属下,况且你现在已经是兵部认可的百户,正六品的武官,比我足足高了四级……”

  “更不用一口一个翰林公叫着。”

  薛威脸色有些涨红,低头道:“翰林公这是什么话,凌千户跟属下说过,属下能够被钦差看中封官,全是因为翰林公提携,无论什么时候,属下都认沈公!”

  薛威对沈毅之所以这么尊敬,也不全是因为沈毅对他有提携之恩,更重要的原因是陈国整体重文轻武,像薛威这种百户,虽然有个六品的品级在,但是最多也就是管个一百人而已,而地方上随随便便一个七品县令,就能决定数万人的命运。

  整个朝廷里,除了赵阀等几个少数的将门之外,其他武官的地位,都是非常低下的。

  而薛威,认定了沈毅这个翰林官,将来前途无量,这会儿就有点拜大哥,拜山头的味道。

  不过这种拜山头不太好,因为沈老爷现在还不够高,还不够壮,他自己都在拜别的山头,现在带小弟,带不带的动两说,更重要的是容易被小弟拖入泥潭之中。

  沈老爷摇了摇头,问道:“薛百户是哪年生人?”

  薛威低头道:“属下元熙元年生人。”

  沈毅微笑道:“我元熙三年生人,这么说你还长我两岁,以后切莫翰林翰林的叫着了,薛百户若是瞧得起我,便称呼我一声沈子恒或者沈七,再不然就以公职称呼,你一口一个翰林公,叫的我浑身别扭。”

  再万一给内卫听了去,皇帝说不定还以为我培植私兵呢……

  当然了,这句潜台词沈毅没有说出来。

  薛威是个老实人,他憋红了脸,实在叫不出沈毅的名字,便低头拱手道:“沈司正。”

  “这就对了。”

  沈毅眯着眼睛笑了笑,开口道:“好了,时辰不早了,咱们尽快赶到太平县城去。”

  “太平县人数不少,咱们这次在太平待三五天时间,尽量争取在太平征募两千新兵。”

  说到这里,沈毅看向薛威,淡淡的说道:“你们在太平县设营,原地训练新兵。”

  沈毅说的这个两千新兵,是指淘汰前的,按照抗倭军新兵的淘汰率,两千个人能剩下五百,就说明太平县兵源素质绝佳了。

  薛威对着沈毅恭敬抱拳:“是!”

  他身后二十多个抗倭军将士,也都齐声应“是”。

  声如雷震。

  沈老爷回头看了看这二十多个抗倭军,然后微微一笑:“这一次在太平县,我也跟那些新兵一起训练,稍稍锻炼锻炼身体,免得下次碰到倭寇之后,砍都砍不动。”

  上一次沈毅拼死提刀上阵,就是为了跟这些将士们“融为一体”,经过那一晚上的战斗,这些抗倭军将士也的的确确把他当成了自己人。

  此时听到他这句话,薛威连忙低头道:“司正千金之体……”

  人群里也有人开口道:“翰林公放心,我等会保护好翰林的!”

  沈毅大手一挥,沉声道。

  “好了,不要废话,快些上路罢!”

第四百三十八章 离经叛道

  太平县征兵的事情,沈毅办的还算顺利,毕竟太平县隶属台州府,台州府城发生的事情,这里的人多少也听说了一些,事实上不用沈毅到这里来招兵,前些日子已经有不少太平县的男丁去府城投军了。

  因为报名的人数很多,沈老爷也就懒得再亲自去造册,而是从当地花钱雇了两个秀才来,给这些新兵造册。

  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个秀才,本来见到沈毅年轻,还有些不太瞧得起沈毅,觉得沈毅多半是建康城里什么官宦子弟,一直到听说沈毅是去年的新科进士之后,两个秀才便态度大变,不住的对沈毅作揖,一口一个先生叫着。

  如果不是沈毅让他们去办事,这两个人多半还要拉着沈毅,请教请教策论时文。

  把造册的差事交出去之后,沈毅便清闲了下来,正巧太平县的县令请他吃饭,沈毅便跟着这位县老爷一起吃饭去咯。

  太平县的县令是正七品,沈毅现在也是正七品,不过他是京官的七品,比地方官七品要金贵不少,再加上一个翰林的身份,太平县的常县令对沈毅是毕恭毕敬,吃饭的时候都让沈毅坐在上座。

  就这样在太平县待了三天时间,新兵造册登记的就有了一千四百多个人,这一千四百个人经过了薛威的几天训练之后,就被淘汰了大半,三天时间下来,只剩下了三四百个人。

  不过这个人数,已经不算少了,毕竟沈毅先前在府城招兵,弄了一个多月时间,也就二百多个人而已。

  到了第四天,太平县里就没有什么新报名的精壮了,沈毅干脆就停了征募,让薛威在城外设营,专心遴选新兵。

  而沈毅本人,则是陪着太平县的县尊常友德一起吃饭喝酒。

  这位常县令也很愿意结交沈毅这种少年俊彦,沈毅到太平县三天,他就请了沈毅三天的饭,没有一天断过。

  第四天中午,常县尊拉着沈毅在太平县的酒楼里喝酒,推杯换盏之后,常县尊便喝的七七八八了,沈毅端起酒杯,敬了这位县令老爷一杯,笑着说道:“常兄几日招待,沈某感念在心,敬常兄一杯。”

  常县令连连摇头,用手捂着脑袋,苦笑道:“贤弟,愚兄实在是喝不了了,今日就到这里,明日为兄便不去县衙了,陪贤弟喝一天!”

  沈毅拉着常县令的手,微笑道:“常兄不说县衙,我差点忘记我是来太平县办事的了,一转眼喝了三四天酒,把正事忘到了九霄云外。”

  常县令这会儿虽然有些晕晕乎乎,但是听了这话之后,眼神就清醒了一些,他看向沈毅,有些大舌头:“子……子恒贤弟,有什么事情尽管说,在这太平县里,愚兄能给你办的一定给你办!”

  常县尊这句话说的底气十足。

  因为他在太平县已经五年多了,即将干满第二任任期,在太平的势力不可谓不深厚。

  沈司正笑呵呵的给他倒了杯酒。

  “常兄也知道,兄弟在临海城的时候,抓了一家通倭的逆贼,还杀了一些倭寇,太平县也临海,常兄在太平多年,可知道一些关于倭寇的消息?”

  常县令听到这句话,眼神里最后的三四分酒意,也消散了七七八八,他打了个酒嗝,抬头看向沈毅,苦笑道:“子恒贤弟,本县里一旦发现倭寇,县衙都是立刻上报的,再加上贤弟在府城那里大败倭寇之后,这些日子倭寇都消停了不少,愚兄实在是不知道哪里有倭寇……”

  沈毅笑呵呵的端起酒杯,跟常县尊碰了碰,一饮而尽之后,沈老爷淡淡的说道:“常兄可能还不知道,上一次因为府城出倭寇的事情,台州知府袁渊,临海知县邓泉,都被吏部记了一笔,罪名是失察之罪。”

  “常兄今年干完,明年就会调任,肯定不会想在吏部那里有什么不好的记录罢?”

  常县令神情一滞,愣在原地,许久没有说话。

  沈老爷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平静:“老哥哥,你在太平多年,多少也应该知道一些关于倭寇的事情,如今王师到了,你不必顾虑,尽管说就是。”

  常县令仰头,饮下了杯中烈酒,然后吐出了一口酒气,看向沈毅,微微低头道:“子恒贤弟,愚兄今天实在是喝多了,现在脑子里一片混沌,实在是一点事情也想不起来,等明日酒醒,愚兄再来寻贤弟。”

  常老爷这句话的意思是,他要回去想一想,才能决定要不要跟沈毅完完全全的站在一起。

  沈毅也清楚,像常友德这种人,在太平县多年,自身的利益已经跟当地乡绅利益有了千丝万缕的关系,有些事情,他一时半会的确不能决定。

  沈毅也没有强求,只是微笑点头:“小弟还会在太平待三天,随时恭候常兄大驾,不过小弟还有一句话要送给常兄。”

  沈老爷顿了顿,淡淡的说道:“官府,是不会通倭的。”

  沈毅这句话,不是为了威胁常友德,而是为了让他放心。

  他这句话的意思是,地方官府作为朝廷的下属机构,本身就是朝廷的一部分,而大陈朝廷当然不会,也不能通倭。

  也就是说,不管地方官府有没有通倭,都没有通倭。

  也就是说,不管什么原因,通倭的罪名,都不会安插在太平县衙和他这个县令的头上。

  而且据沈毅所知,这位常县令也的确没有通倭,最多也就是跟地方乡绅来往密切而已。

  常友德长松了一口气,对着沈毅拱了拱手,然后转身告辞离开。

  沈毅起身相送,把他送到了院子门口,然后眯着眼睛看着他离开的背影,眼神玩味。

  ……

  正当沈老爷在太平县查探倭情的时候,杜怀杜太监的奏报,也送到了建康,送进了皇城内侍省里。

  摆在了高明高太监的桌案上。

  对于朝廷外臣的一些重要奏书,高明向来很守本分,他从来是直接交到皇帝那里,自己是不会看的。

  但是看到了杜怀的奏报之后,高太监犹豫了一下,还是提前展开看了一遍,见上面没有什么关于他的内容之后,才把奏书收在了袖子里,送到了皇帝的桌案上。

  这会儿已经是晚上,皇帝陛下还在熬夜加班,看到高明递过来的奏书之后,他随手接过,一边展开一边问道:“杜怀送回来的?说什么了?”

  高明恭敬低头道:“奴婢扫了一眼,应该是关于沈司正的事。”

  “唔……”

  这个时候,皇帝陛下已经到来奏书在看了。

  这份奏书,他看的非常仔细。

  从头到尾看完了之后,皇帝陛下放下这份奏书,目光看向远方,失神许久……

  “这沈子恒……真是胆子大啊。”

  说完这句话,皇帝眯了眯眼睛,低声道:“不,他不仅仅是胆子大,甚至有点离经叛道了,全然不像是一个书院出身的学子,一个去年还在写时文策论的新科进士。”

  说完这句话,皇帝又把目光放在了杜怀的奏书上,犹豫了一下之后,他还是伸手拿了起来,又认真看了一遍。

  看完了第二遍之后,皇帝陛下闭上眼睛,缓缓说道:“高明。”

上一篇:死亡巫师日记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