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蛇开始,我有模拟器 第201章

作者:虫儿不吃菜

他在战争赢得了胜利,获得了鲁君进一步地看重。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吴起变得耀眼,引来了不少嫉妒的眼光。

特别是儒家越是强调仁义礼,就越容易产生伪君子。

有这么一句话说得好,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很多人把吴起不为母亲守孝的事情扒了出来。

在休妻这一件事情上,也被他们宣扬,是被吴起逼迫给杀死妻子。

他们还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说吴起这么一个人的存在,会给鲁国带来很多恶劣的影响。

这世界上最伤人的一把刀,就是言语。

鲁君带着对吴起的偏见,辞退了他。

如果是任何一个人,此时都怕是被伤得千疮百孔了。

吴起的确是被伤得不行。

他为鲁国几乎付出了一切,在鲁国却受到了最多的伤害。

此时直接支撑他的,就是一个那个为相国的誓言。

吴起觉得自己如何都可以,但那一个誓言不能不实现。

这也是后来吴起去往魏国的原因。

到此为止,吴起在鲁国的经历也讲完了。

这是吴起人生中经历最多的一段,不能打败他的都让他更加的强大,纵然这些抹黑他的话,一直存在了。

伏海看着吴起说完这一段经历,笑了笑。

在吴起看来,在鲁国的时候,是他输了。

后来,他几乎没有给别人抹黑他的机会了。

说完鲁国的经历后,吴起就顺势说了在魏国的经历。

和鲁国主要是自我的成长不一样,吴起在魏国主要是实践自己的学说。

他在魏国也是受到了怀疑,但这种怀疑会经历一系列的测试,进行改良。

吴起说起这段经历的时候,是意气风发的。

在鲁国他证明了自己,却落寞的离开。

魏国他不仅证明了自己,还把自己的影响根植了下来。

伏海看着吴起,听着吴起高谈阔论。

似乎吴起和他的身份一样的特别,反而让他放下所有的顾忌。

在这里,他似乎回到了前世,回到了那有夜宵的酒桌。

那时候好像也有一两个人朋友,说起自己这一段时间的经历。

只是,时间有些久了,记忆有些模糊,

伏海片刻失神,稍后还是回到了吴起的讲述当中。

第258章 内儒外法的吴起

伏海的注视下,吴起继续说起自己的魏国的经历,

吴起说,他在去魏国的时候特地调查过。

在了解到魏国的朝堂上,有比较多的儒生,当时魏国的君王,魏文侯比较喜欢儒生后,特意穿上儒衣。

只是魏文侯和他想象中的不一样。

表面上很注重人的品德,实际上是一个重利益的人。

吴起为此改变了自己的话术,重新对魏文侯介绍自己能给魏国的帮助。

当时也有几名臣子对他比较看好。

所以,他最后留在了魏国,虽说是去苦寒的河西之地,但吴起一点都不在意,他只是想要证明自己。

河西之地是什么都没有,还要面临秦国的威胁。

吴起说自己在第一次进入那里的时候,就把自己的威严弄了出来。

在这里,吴起重点的和伏海谈了谈名。

他说名气也是实力的一种,如果真正有能力的人,会很善于利用自己的名气,给自己获得利益。

他在鲁国的时候,就是没有掌控名,反而被名掌控了。

在河西之地,他主动给自己的树立了一个言出必行的人设。

有了这个人设后,在管理方面就会简单很多。

只是,光光有法律是行不通的。

吴起说起他是如何通过儒家的一些内容,对普通的人家和士兵进行教育的。

单单有法律是行不通的,要让普通人去了解这个法律产生的原因。

不是每个人都是傻子。

在一些问题上,你做错了都没有什么,只要别把别人当傻子,让对方你是为了他好,问题就很好解决了。

普通人什么都没有,他会尽力的抓住能获得任何东西。

他们的模仿能力也很强,会把别人给他的东西,直接反馈回去。

至少和那些世家的人更好打交道。

他们有的东西太多了,你给的太少,压根打动不了他。

甚至笼络了他,说不定哪一天就背叛了。

在人性方面,普通人其实比那些世家的弟子更好掌控。

也就是如此,他在河西之地的时候组建了魏武卒。

吴起在说起河西这一段经历的时候,眼中的怀念是藏不住的。

他说是河西成全了他。

而伏海在听着这一段的时候,心中也五味陈杂。

他自然而然的想起了后面历史中的外儒内法。

在前世的时候,他依旧能感受到这一套的法则的存在。

这套法则表面是上用儒家去教导百姓,实际上却是用法制去放牧百姓。

普通的百姓你只要按照法律去做事就好了,不需要去了解为什么。

表面上,那些官员还在教化百姓,每一年过去,自己的家乡就会出现多少的人才。

实际上,能出头的,也就是一定数量的上。

百姓终究是百姓,不会改变过多的命运。

而那些掌控法律的人,反而能够知法犯法获得不少的利益。

反正法律都是有问题的,百姓没有能力改变什么。

那再错一点,也就合情合理了。

所谓的外儒,很容易就培养了一群伪君子,这些伪君子最终为腐朽的王朝下葬。

像吴起所说的内容,这是典型的内儒外法。

先把法律给说清楚,这相当于给所有的人树立一个警示牌。

这也相当于把社会的邪恶直接表现在了表面上。

总是有人会这样做,才会有这么一条法律吧!

这相当于提前告诉人们什么是好的东西。

相比于儒家那一套,直接告诉你,只有这么做就对,明显是有些不对劲。

至少伏海的感觉是,当一群人都学习儒家的时候,你很容易怀疑身边的都是好人。

实际上,这个世界上好人没有这么多,大部分是为了自己利益的人。

内儒则更像是树立一个目标。

原本没有达到这个期望,我努力去靠近。

伏海在前世,一直记得一句话。

那就是法律是最低的道德底线。

如果以最低的道德来要求自己内部,用更高的要求外部,这本身就是在粉饰。

只有行动有底线,内部有理想。

那个制度才会和一颗种子一样,逐渐地长成了参天大树。

伏海也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和吴起说了,吴起倒是没有怎么反对,还表示十分的赞同。

他是这么做的,却一直没有一个合理的话去说明这一切。

甚至,

吴起在内儒外法的这个问题上,再一次的提升。

他说做人也是这样。

实际上吴起就是内儒外法的,表面上,他做的很多事情,看起来偏向法家。

实际上,他的内心有更高的追求。

他看出了什么对国家不利,就拼尽全力都想要改变。

法只是底线,不能一直停留在那里。

在河西的时候,他就不止一次的根据实际的情况,做出了变法的举动。

实际上,如果把变法的目的说清楚,让普通人去做监督,没有人会反对变法。

特别是在教育下,那些人明事理的情况下。

做人有种性格叫做刀子嘴豆腐心,这种人很难让人讨厌起来。

如果国家是这样的,也会让百姓讨厌不起来。

刚柔并济,无论是对人还是对国家来说,都很重要。

说到这里,伏海和吴起也算是偏题了。

在很久才逐渐说了了吴起的经历。

其实,

吴起后面的经历,就简单粗暴了许多。

在魏国十年后,魏文侯就去世,魏武侯即位。

文侯和武侯说不上谁好谁坏,但武侯的时候,战争明显是变多了。

在经历了好几次战争的胜利以后,掌握了越来越多的军队的吴起,自然是遭到了怀疑。

吴起嘴就知道了这是人性。

除非他主动把把柄给魏武侯,否则他面临的一定是削减权力。

所以,

吴起直接选择了前往楚国,选择了再次创业。

作为亲自邀请他过去的楚悼王,明显是懂他的,给了他足够的权力。

实际上,这些权力也没有多少,被大部分的贵族给蛀空了。

他又努力了很久,在楚悼王去世的时候,也没有完全把权力给收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