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吧君子也防 第961章

作者:阳小戎

  欧阳戎放下一根手指:

  “中策就是继续装病,不过,这一回,咱们可以借着水贼放大火烧毁浔阳王府的好借口,第一时间赶回神都,入宫禀告圣人,就说王爷又受惊厥,昏迷不醒,反正当初惊厥过一次了,最后还惊厥到了浔阳城,这次咱们再惊厥第二次,到个京城,再进个皇宫,很合理吧?病这玩意儿,能病一次,顺其自然就能病个第二次,多简单的道理,全天下的人都会认可接受。

  “等到王爷躺进了皇宫,就能赖着不走了,或者说,都不用咱们赖着,压根就没人能催王爷走,到了那时,想在皇宫赖多久,取决于王爷的病什么时候痊愈,这就看咱们心情了。”

  离裹儿低头细思,离闲、韦眉等人面面相觑。

  离大郎小声:“进皇宫养病?皇祖母会让阿父留在宫里吗?”

  欧阳戎奇怪语气问:

  “为何不行?王爷是正牌藩王,当初献瑞后重新恢复爵位,全天下都知道圣人与王爷母慈子孝。

  “况且,留住皇宫,就是待在圣人的眼皮子底下,当年王爷被废帝,接棒的相王禅让皇位、改乾为周后,不就是被软禁皇宫,不就是被养在圣人膝前。

  “这回王爷主动送上去,主动入宫养病,再主动留守、在御前奉养母皇,圣人为何要拒绝?难不成是怕了王爷这位昔日废帝,能够在她执政数十年的皇宫,聚集旧臣旧侍,重夺大宝?”

  欧阳戎摇摇头,自问自答的说:

  “王爷,说句违逆之言……自家儿子的秉性能力如何,圣人最是清楚,王爷送上门的这份表态,圣人若是拒绝了,那么她现今的状态,反而可以令人咀嚼下了。”

  他朝欲言又止的离大郎,继续正色道:

  “再其次,万一的万一,被圣人拒绝了,那又如何?哪怕被请出了皇宫、在京城或者御医署随便找个宅子安顿养病,也不差嘛。

  “况且,这难道不是咱们一直都在力求的结果嘛,能够进京,待在神都,总好过被当作笼中雀一样关在浔阳城,在京城,总不会还有这样的假水贼,敢光天化日之下来入府行凶吧?天子脚下,他们敢吗?

  “有道是,求上得中,求中得下,求下不得……咱们就是先求个‘上’,得寸进尺一下,求得了就大赚,求不得也不亏,何乐而不为?

  “这就是中策。”

  众人初闻,一脸惊艳,互换眼神,都觉得十分有理,可行性极强。

  韦眉有些口干舌燥:“檀郎一言,可抵万金!”

  “好,好,就这么干……对了,檀郎。”

  离闲满脸红光,忍不住又问:

  “这批假水贼的事,咱们不报给母皇吗?在御前发难,可以狠狠打击卫氏,这是好机会。”

  离闲话还没说完,就听见,面前的年轻刺史语气疑惑的反问:

  “王爷,水贼真伪,真相如何,很重要吗?”

  离闲嘟囔:“不……不重要吗……”

  欧阳戎笑了下:

  “真相重要,放在人心中,它是很重要,但是放在朝堂上,它一点也不重要。能怎么用它,这才重要。

  “王爷,现在四方佛像与大周颂德天枢已经建成,围绕【文皇帝】的天枢大阵已经构建好了,在圣人那里,卫氏是功臣,单单凭借水贼之事,是扳不倒的,把真相强行抛出去,反而是一种浪费。

  “何不什么也别说,都心照不宣,这样不仅在圣人面前显得咱们十分懂事,让圣人稍稍高看,还能保持对卫氏的威慑。

  “让卫继嗣、卫思行摸不着咱们的底,不知道咱们在水贼一事上,到底掌握了多少他们把柄,让他们自己坐立不安、如芒在背去,虽然他们应该也知道此事板不倒他们,但是也是一柄悬顶的小剑……久而不落,是最好的。

  “这样的话,后续王爷称病,赖在皇宫,他们卫氏也不敢说什么了,咱们算是创造了一份筹码,也方便以后在京城与他们周旋。”

  欧阳戎说到此处,又强调道:

  “王爷,世子,必须重申一遍,不去揭露水贼,并不是咱们怕了他们,而是咱们拎的清,有些事来日方长,先留京再说。”

  离闲恍然大悟道:

  “原来如此,受教了檀郎!”

  欧阳戎又看眼他,轻声道:

  “王爷,若施行中策,能回皇宫,就是好结果,到时候,你要注意一处细节。”

  “檀郎请讲,什么细节?”

  “进了皇宫,不管圣人赏赐你什么外派官职,不管利益多大,多么诱人,你都不能离开皇宫,离开京城。”

  “这是为何?”

  “你离权力中心越近越好,一个很简单粗疏的道理:若王爷不在皇宫,圣人身边只要有人嚼舌根,你很难第一时间辩解,若是待在皇宫,这些碎语一冒头,王爷就能应对,甚至大部分的嚼舌根压根就不会有,道理也很简单,除非是死敌或蠢货,否则大部分人都下意识的不会当面说人坏话,只要王爷留在皇宫,那些看低或不爽王爷的形形色色小人,都得憋着……

  “反过来看,若不留在皇宫,就算王爷外放出去、加官升爵又如何?被人在御前说上几句,就左右了命运,甚至再也没法回京,算是明升暗降。所以,待在皇宫,待在御前,就是对于咱们这样刚刚起复、根基尚浅的亲王,最好的一条路,也是……最便的夺嫡手法,王爷明白了吗。”

  离闲忙不迭的点头。

  离裹儿深以为表,环顾一圈四周废墟,芳容感慨:

  “果然,混乱就是阶梯,这次天南江湖反贼制造的大乱,不管是咱们,还是卫氏那边,都在八仙过各显神通。”

  似是想起什么,她一脸好奇的问:

  “对了,那上策是什么,此策已然绝妙,可称屠龙术,还能有更好的上策?”

  欧阳戎眼皮不抬,言简意赅:

  “很简单,献鼎剑。”

  全场一寂。

第775章 屠龙之术

  欧阳戎简练话语落下,谢令姜、离闲一家人其实等待了会儿。

  不见他继续开口。

  就这么说完了。

  献鼎剑。

  这上策,短短三字,令众人沉默。

  有时候越简单的东西,越是有力。

  话语如此,计谋也是如此。

  这道上策,就完美诠释了这一点,也契合大道至简。

  对于“献鼎剑”,场上众人之中,不是没有人想过。

  但是从未有人提起,甚至一丝一毫的意向都没有人表露过。

  对于欧阳戎手里这一口神话鼎剑,以往,谢令姜与谢旬父女,是帮他严格保守,离闲一家,也是讳莫如深,为他默契保密。

  离闲一家人虽然各有各个性情与小缺陷,但是在大的方向上十分清醒,都很拎得清一件事:

  这口【匠作】,不是属于浔阳王府的,它是完全归欧阳戎的,是他在龙城以命搏来的。

  甚至欧阳戎还在大孤山顺带救了他们一家人,更别提后面欧阳戎入幕参谋,帮助他们献出祥瑞,使得“苏府”脱胎换骨,得到了今日浔阳王府的尊贵地位。

  不仅不亏不欠,还有大恩大德。

  所以,哪怕欧阳戎入府做了军师“檀郎”,哪怕众人同生共死从龙城走出来关系极好,哪怕离大郎和欧阳戎私交莫逆……一家人,上至离闲,下至离裹儿,都从未把【匠作】视为过一丁点的王府之物。

  它就是檀郎的,檀郎怎么用,他们不插嘴,同时严格保密。

  当然,这或许也与离氏皇族的家风有关。

  神话鼎剑对于离氏皇族,不是什么稀奇崇拜之物。

  它是重器没错,但又“轻如鸿毛”。

  提到这个,就不得不说离氏的“祖宗之法”了,由太宗立定的。

  后世离氏子弟不允许再铸鼎剑。

  这是一条。

  虽然没有严格规定说,离氏男儿们不能用神话鼎剑,但是这条祖宗之法里,隐隐还藏着一道潜在的共识:

  鼎轻,民贵。

  放在曾经大乾,这就是一种国本。

  得出它的依据,比磐石还要坚硬,不可动摇:

  太宗是骑马打下天下的,出生入死,南征北战,不靠任何一口神话鼎剑。

  【文皇帝】都是后续才缴获的,还被封存在了天策府秘库,等到大乾立国都未动用过。

  甚至太宗晚年,还有宰相赞言,【文皇帝】没失真名,相反还家喻户晓,但却已蒙尘。

  说来确实嘲讽,大随皇族疯狂铸造的鼎剑,大乾离氏却嗤之以鼻。

  前者纵使得了数口神话鼎剑,依旧守不住江山,而大乾离氏,手无一寸鼎剑,却夺了天下。

  从这个角度看,论得国之正,往前细数五百年,无出大乾其右者,往后数,估计也少了。

  大乾哪怕是和五百年前的大汉比也不遑多让。

  毕竟当年赤帝斩白帝起义,布衣夺得天下后,不也延续了始皇帝的路子,继续铸了鼎剑,昭示天命?确实也是符合史书上那一句真伪难辨的“彼可取而代之”言语。

  大乾离氏轻鼎而贵民,算是吸收了南北朝三百年鼎争的深刻教训。

  纵观南北朝,神话鼎剑都是世家门阀、王侯将相等一小撮人的游戏,不是寒士布衣们的。

  哪怕南朝刘宋铸过一口叫【寒士】的鼎剑,现在看来,也是十分讽刺。

  不管这是否刚好符合欧阳戎曾与谢令姜私语过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大势潮流。

  大乾离氏就是这么做了。

  也不知当年太宗身边是否有精通屠龙术的高人。

  反正站在欧阳戎的角度,回头一瞧,所谓的神话,其实是在渐渐远去的。

  传说中有古之仙人的上古神话时代,已经若隐若现,远逝不见。

  先秦炼气士、诸子百家并起的朝阳时代,现在也只能从小楼藏书架上的枯黄竹筒里略微窥见那一抹余晖。

  神话已经消亡。

  象征九鼎延续的鼎剑,是为数不多、稀世少有的“神话之物”了。

  九条神话道脉也开始下沉简化,融入山下世俗,化为鱼龙混杂的江湖,为普罗大众所接触,在渐渐失去曾经高高在上的神秘色彩。

  传说中的上三品已遗失,神州天人很久未出。

  已然得道的顶尖炼气士们全都去了山上。

  这一点,最明显的例子,其实就是“隐世上宗”。

  以各条神话道脉正统自居的顶尖宗门,清高傲然的,例如云梦剑泽,早已遁入了世外。

  留下来的儒释道,三家显世上宗,还有墨家、兵家、阴阳家……它们算是走了相反的路子,积极拥抱山下,插手世俗事务,却也被世俗大众所同化。

  神话在消失,鼎剑也不例外,大趋势是,如同明珠,身处暗室,一一蒙尘,晦暗消失。

  可能不只有欧阳戎一个明眼人看懂了这种趋势,大乾太宗和身边高人,也冷静看清楚了,于是留下了“不铸剑”的祖训。

  这不仅使得大乾得国极正,还顺应了大势。

  无怪乎,当年云梦元君夜入皇宫,大宗能从容与之秉烛夜谈,立下新约。

  神话的归神话,元君的归元君,大乾的归大乾。

  也无怪乎,眼下的卫周朝,还有如此多的士人,暗中思念大乾,旧臣遍布朝野,同情离氏宗族。

  鼎轻民贵,社稷次之。

  天下英雄,布衣寒士,皆入吾彀中。

  这份遗泽,是太宗留给离氏子弟的。

  此乃屠龙术。

  所以说,祖宗之法不可变,至少当下不可变。

  乾高宗如此,离闲、离大郎等离氏男儿亦是如此。

  不过很显然,不是所有人都有一个好祖宗的,离太宗的祖训,对眼下的大周卫氏,没有丝毫约束力。

  为了避开清议,魏王府、梁王府当年就是背着满朝文武,支持龙城柳家悄悄铸造新鼎剑。

  从而导致了【匠作】的问世。

  但值得玩味的是,当朝圣人是否心知肚明,是否知道卫氏双王偷铸了鼎剑?

  大乾改国号为大周,并没有彻底改朝换代,依旧是原先班底,都算不上换房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