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吧君子也防 第926章

作者:阳小戎

  容真轻轻点头。

  “对了,易指挥使也来了,带着元怀民来的,她提的建议,本宫就让人安排元怀民去双峰尖南峰了。”

  “南峰?”

  “嗯,大佛工地在北岸北峰山脚,他要绘画,能纵观北岸最好,最好风景一览无余。”

  “也行。”

  “你以前送本宫的那根碧玉杖,本宫让人送去给他了,方便爬山。”

  “还是容女史细心。”

  二人来到双峰尖渡口,渡口已经被封闭,李从善、妙真等人都在这里。

  三百甲士没有渡江去北岸工地,留在南岸这边,负责看守渡口。

  渡口处,易千秋也在,应该是刚刚送元怀民来的。

  欧阳戎和容真一现身,易千秋的目光投了过来,落在了欧阳戎身上。

  欧阳戎和易千秋打了个招呼,他又问道:

  “容女史,见到王操之没?”

  容真:“没,有段日子不见了,怎么,你也不知道他去哪了。”

  “不是,我派他外出办了点事,还不见他回来。”

  想了想,登船前,欧阳戎叮嘱了下李从善等人:“若是见到王操之,直接带他来大佛那边见我。”

  “是,欧阳刺史。”

  李从善重重抱拳。

  少顷,众人一起登船,驶过双峰尖水道,去往北岸的大佛主石窟。

  欧阳戎站在船头,望着白雾弥漫的江面,突然想起上次大佛秘密建成那日,进入浔阳石窟的情景。

  不过今日似乎有些不一样。

  他不动声色的回头,看了眼后方南岸树林。

  心中的隐隐感应告诉他,一辆马车正停泊在林内某个预先规定好的位置,静静等待。

  就和当初他去主石窟闭关时一样,不过今日却多了绣娘。

  隔空感受到绣娘依旧乖巧抱着墨家剑匣没有丝毫打开的意思,欧阳戎飒然一笑。

  这时,旁边有一道眸光投了过来,落在欧阳戎笑颜上。

  是在船内笼袖静立的容真。

  欧阳戎咳嗽了声,收敛起了表情。

  俄顷,船只抵达北岸,欧阳戎抬脚上岸前,仰头望了一眼。

  一座巍峨大佛的身影正在白雾中隐隐浮现,如同在画卷上勾勒出来的一样。

  佛身是雾蒙蒙的白色,独独露出了最高处佛首的金灿灿一角,像在迎接他们……

  ……

  元怀民的衣袍被露水打湿。

  早上刚过,阳光初上,这条白雾弥漫的上山小路上,还有不少花草上尚有大颗粒的露水凝聚,将落不落,恰好被一路登山的元怀民触碰掉下。

  元怀民没有顾及这些,孤身一人,一声不吭的埋头登山,手里撑着一根碧玉杖,是那位容真女史派人送来的,方便他登山。

  这里是双峰尖南岸的南峰山腰处,一条通往山顶的小路上。

  双峰尖最初是连绵在一起的两座山峰,远远看去,如同孪生兄弟,中间凹处的山脚根都紧贴着。

  在江州前任长史欧阳良翰所主持的水利工程下,双峰尖如同一块蛋糕,被从中间切开,开凿出了一条泄洪的水道。

  于是双峰尖被切割成了南峰北峰,分别坐落在南岸北岸。

  浔阳石窟就是沿着北岸修建的,东林大佛所在的主石窟也在北岸,大佛背靠北峰悬崖。

  双峰尖渡口则在南岸,从浔阳城前往浔阳石窟必经此地,原本中间的水道上有不少船只通行,今日统统被扣押在了渡口,私人不准调离,正处于戒严状态。

  所以元怀民眼下在爬的这座南峰,是能纵览北峰及其大佛的最佳观赏点。

  这也是容真、易千秋允许元怀民登上此地的缘故。

第745章 画圣手笔

  元怀民是今日负责描绘盛景的画师,也是易千秋给他争取的机会。

  不过元怀民前几日便已清楚,易千秋为他争取来的这个机会,也是付出了代价的。

  或者说,交换。

  是彻头彻尾的利益交换。

  哪怕元怀民十分不认可这一场交换,甚至替元氏感到愧疚可耻,羞与为伍。

  就像他最近从吴先生那儿所得知的,当年秋娘与其父代表他们京兆元氏,去和大周朝廷所做的秘密交换一样。

  元怀民并不是一个人上山的,后面其实还跟着一队白虎卫甲士,是早上分开前,易千秋派来保护他安全的,不过元怀民并没有让他们靠太近,也没有把自带的画卷纸笔交给他们。

  上午的阳光渐渐升起,弥漫双峰尖内外的白雾未见消散。

  南北峰间,白雾横江。

  元怀民一手撑着碧玉杖,背着书生赶考式的小书箱,缓步登高。

  背上的书箱安装有遮掩伞,里面放有一捆画卷,与作画工具。

  有些画卷被布包裹着,看不清轴杆材质。

  刚刚元怀民来时,是易千秋带他进来,没人检查他,毕竟不是登船去往北岸的主石窟。

  另外,就算是检查也没用,今早出门前,吴先生早有准备。

  想到这些,元怀民幽幽一叹,忍不住回头瞧了眼背后的那一捆画卷。

  今晨在承天寺出门前的那一幕,他依旧记忆深刻。

  元怀民低头看了眼碧玉杖,容女史说这是当初良翰兄给伤病之中、腿脚不便的她制作的,这次赠他登山。

  可能是知道良翰兄好和他关系很好的缘故,这位容真女史对他也颇为面冷心热。

  一想到这位女史大人大概率会誓死捍卫那座大佛,元怀民就有些心怀愧疚。

  毕竟他还是带了这副桃花源图进来。

  元怀民其实对于大佛什么的一直不感兴趣,就像不久前他求吴道子不要伤害欧阳良翰时所说的:

  整个浔阳城,除了无辜老百姓,他只在意欧阳戎、秋娘,嗯,顶多再加一个“马冬梅”的生死,至于其它的,真的是无所谓了。

  今早元怀民本来早就抵达双峰尖了,迟迟没有进入,而是在门口等了好一会儿,他是想等等良翰兄的,在其进入石窟前再见上一面,叮嘱几句。

  不过良翰兄迟迟没来,易千秋又在一旁泼辣催促,他等了一会儿便放弃了,匆匆登山。

  出神间,元怀民爬上了山顶。

  他吐了口气,在山顶处找到一处风光最好的位置,摘下书箱。

  扭过头,对身后那一队白虎卫道;

  “在下想安静一些。”

  白虎卫小队长抱拳,带人退远了些,不过还是在远远的瞧着元怀民所在的位置。

  元怀民犹豫了下,从书箱里取出了一份青铜卷轴。

  他脸色有些复杂,背对后方那些白虎卫甲士的视线,刚想打开布包,手中布袋已经自动滑落。

  下一霎那,青铜卷轴在山风中无声展开。

  一副桃花源图展露在空气中。

  只见画中有一座桃花小院内,院内一株桃树下,有一个小老头盘膝而坐。

  画卷展开的时候,这小老头灵动的抬头,看了一眼头顶,下一瞬间,他站起身,笑眯眯的走出了院子,也走出了画卷

  哪怕已经不是第一次见、早上刚见过一次,元怀民依旧有些瞪大眼睛。

  吴道子从画中背手走出,走到元怀民身旁,笑眯眯看着他,随手拍了拍他肩膀,似是鼓励。

  元怀民记得早上出门前,吴先生也是如此,叮嘱他几句后,直接展开画卷,背手走了进去,画卷自然合闭,落到他手中……

  此刻,元怀民有点胆颤心惊的回过头,看向不远处那一队白虎卫甲士。

  他发现他们好像毫无动静,和之前一样,面无表情的望着他这边,像是无视了画中走出的吴先生一样,对于元怀民身边多出的人,置若罔闻。

  吴道子又拍了下元怀民的肩膀:

  “别瞅了,在他们眼中,你现在正在铺纸绘画呢。”

  元怀民不禁问道:

  “吴先生,你、你是人是鬼?为何能进画中?”

  “老夫既不是鬼,也不是人,你猜是什么?猜中了就告诉你。”

  老人眨巴眼睛。

  元怀民欲言又止。

  吴道子回过头,背手走到悬崖边,眯眼看了看山下的风景,有些满意的轻轻颔首:

  “除了碍事的江上白雾,此地确实风景不错,适合作画。”

  元怀民没有听,他这时才看见一个可怕的细节。

  在这剧烈的山风之中,吴道子的衣摆竟然纹丝不动,像是在木板上固定了一般。

  元怀民愈发流汗了。

  吴道子回过头,瞧见元怀民表情,似是也发现了元怀民意识到的东西,老人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走去书箱旁,取出一根墨笔,轻触蘸墨,随手在空气中画了几笔。

  下一霎那,元怀民发现吴道子的衣摆在风中拂动了起来,有肆意漂浮之感,隐隐契合这位画圣擅长、名扬画史的“吴带当风”的绘画绝技。

  但瞧了一会儿,元怀民又发现,吴道子的衣摆虽然动了,但是整个人背手而立的身躯有些扭曲起来,像是他周围的空间扭曲产生的效果一样……元怀民揉了揉眼,脸色愈发惊悚了。

  “好了,不逗你了。”

  吴道子笑着摆了摆手,身躯也停止了扭曲,衣摆也停止了漂浮,山风再次“吹拂”不到他了。

  老人继续背手,眯眼打量着对岸。

  他手指了指,对岸悬崖高处隐隐露出一角的金光佛首,朝汗流浃背的元怀民微笑道:

  “果然,只有到了这里才看的真切,小元子,你瞧,这大佛不是已经建好了吗?佛首金灿灿的,但只要离得远点,却是一副大佛无首、未彻底完工的虚假模样……这白雾的障眼法,真是无聊。”

  元怀民这才侧目看去,发现大佛果然完工了,虽然早就隐隐猜到,此前双峰尖突然封闭,良翰兄和女史大人进去闭关时,他就大致猜到到了,但也是到了现在,才彻底确认此事。

  元怀民此前在浔阳城内待着,对这尊大佛实在是不感兴趣。

  很快,他移开了目光,忍不住问道:

  “吴先生,你此前混进浔阳城,也是这个法子?”

  吴道子不答,继续道:

  “你之前提的要求,老夫答应你,你那姘头堂妹,还有好友欧阳良翰,老夫会保,也会替你向剑泽那边说一嘴,老夫递去的话,应该挺凑合。”

  元怀民低头不语,眼睛盯着面前浮空的青铜卷轴。

  在呼啸的山风中,青铜卷轴虽然固定在了大致的位置,纸张却也有些随风摇曳,如同小溪中的水草一般,有波浪的幅度。

  元怀民突然发现,这卷轴纸张的波浪幅度,与吴先生周围空气的扭曲幅度隐隐有些一样,也不知是不是巧合,他不禁凝眉打量。

  “你想学啊?”吴道子头不回的突然开口,他笑眯眯说:“老夫教你啊。”

  元怀民拨浪鼓似的摇头。

  吴道子笑呵呵说:

  “那就别多瞧了,你画道天赋太好,万一一不小心学去了怎么办?还不了老夫,找谁说理去。”

  元怀民没有接下老人玩笑的话茬,转而小心翼翼的问道:

  “吴先生,这画里除了你,还有其它人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