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689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尔等都会说汉话,须认真学习此书。”

  “两个月后,朝廷会考教你们。”

  “考试合格者,有官身的就升一级,无官身的立即授官!”

  跟做官有关?

  当即就有一个官员说道:“我家里有族谱,写得明明白白,我家祖上是从南海县迁来的!”

  谢洪笑道:“那你的祖宗就是广州人。”.

  又有个没做官的读书人,家里并无族谱。

  他为了讨好谢洪,现场瞎编祖宗来历:“我家祖上,是唐朝时候从洛阳迁来的!”

  谢洪笑着说:“你的祖宗若不迁徙,现在已是大明京畿人士。”

  这读书人跟着笑起来,似乎自己真的祖籍洛阳。

  接下来一段时间,这些家伙拿着《交趾志略》四处宣扬,逢人便说自己的祖宗来自中国,而且交趾以前一直是中国疆土。

  若有人反驳,他们就说史书为证。

  安南那些贵族和官僚,也被勒令送来子嗣读国子监。

  一下子招生二百余人,教授、教谕皆为刚迁来的两广秀才。

  这些官宦家的少年子弟,仅仅几堂课就被洗脑了,回家让爷爷、爸爸查族谱,想知道祖宗来自中国哪个地方。

  如此大张旗鼓的推行《交趾志略》,让许多朝臣如临大敌,但他们暂时不敢出来反对。

  直至赵康下令,把《交趾志略》定为科举必考内容,终于有安南大臣忍不住跳出来。

  处理结果很简单——

  “逆贼杜英武兵败逃亡,近日查知,杜英武派人暗中联络余党,想要在大罗府再次政变。”

  “朝廷已经抓到数人,并严刑拷打……”

  “有逆贼供述,右都御史李韬、兵部右侍郎同励、吏科给事中袁戡、户部郎中阮彦直……以上诸人,皆为杜贼余党,当抓进大牢好生审问……”

  审问之后,有的人无罪释放,并且从此熟读《交趾志略》。

  有的人却查实罪证,确实属于杜贼余孽,通通抄家灭门!

  仅仅两个月时间,交趾就爆发四次地方叛乱。

  大明将士只出动了一次,剩下三次都闹得不大,智明王带兵就给剿灭了。

  对了,智明王还在家里发现了族谱。

  族谱表明,安南李朝的开国君主,来自中国晋江……

  这并非杜撰,而是他妈真的!

  安南李朝的王室,祖籍河北饶阳,又迁居福建晋江,还有晋江的族人在大明做官呢。

  其中一支做了海商,刚开始来往于真腊,渐渐的转到交趾并定居。

  宋初之时,福建变得安定,他们甚至还回晋江老家续过族谱。

  智明王李阳贞拿出王室族谱,在朝会上任由大臣们翻阅,瞬间就让所有人都说不出话来.

第三千七百一十四章 黎太后

  赵康自然要投桃报李,写信去洛阳帮忙请封。

  从今往后,李阳贞不仅是安南的智明王,而且还是大明皇帝册封的尚义侯。

  赵渊甚至还派人来安南下聘,迎娶李阳贞的女儿为大明贞妃。

  黎府。

  黎禐叫来儿子询问:“咱们家的族谱还没编好吗?”

  黎松回答说:“正在做旧,还需要些时日。”

  “让他们快点!”黎禐有些焦急。

  黎禐的曾祖,正是黎朝开国之君黎桓。

  李氏篡位之后,黎氏也死了一些,但还是在新朝繁衍下来,黎禐甚至做了李朝的驸马。

  不论黎朝,还是李朝,全搞黄袍加身那一套.

  黎桓趁着小皇帝才六岁,勾搭上了太后,自封为副王。

  又因为赵光义出兵,他高喊着率军抵抗,刚出京城就披上黄袍。

  事实上,如果北宋准备充分一些,赵光义早就把安南收复了。

  北宋在前一年七月就准备打仗,拖到次年三月才率军出发,完全没搞清楚安南的气候。

  这样的出兵时间,正好赶上又热又湿的安南雨季!

  打仗时,北宋将领的操作也很迷惑。

  主将先打了一场大胜,让其余将领赶紧带兵跟上。

  结果诸将不趁着旱季尾巴进军,硬要留在原地等水军杀来合兵。

  足足拖延七十多天,硬拖到最热最湿的季节,将士因湿热环境病死无数。

  水军那边更扯,安南在江里下暗桩,拔除暗桩居然用了两个月。

  然后黎桓派人诈降,北宋主将此时已经很着急,带着少量兵马就跑去纳降。

  然后,北宋主将被包围杀死!

  赵光义大怒,把带兵将领全砍了,被迫承认安南独立。

  ……

  数日过去,黎氏“族谱”做旧完毕。

  黎禐捧着厚厚的族谱,跑去觐见赵康:“叩见王父摄政王殿下,臣在黎氏老宅当中寻到一本族谱。”

  赵康莞尔笑道:“黎氏当初掌国安南,不是已经追封过几代祖宗吗?当时也没说从中国而来啊。”

  黎禐解释道:“当时只追封了四代祖宗,如今找到老宅族谱,才知我黎氏从初唐就迁来安南。我黎氏一族,也是华夏之人啊!”

  赵康点头道:“原来如此,这本族谱可要妥善保管。”

  “臣一定尽心保管,”黎禐说道,“臣之长女,已改嫁给殿下为侧夫人。”

  “次女、季女还请殿下一并收纳,可怜她们在宫中寂寞。”

  “臣其余诸女皆已嫁人,但有第十二女待字闺中,殿下若是有意……”

  赵康惊讶打断:“你有那么多女儿?”

  黎禐说道:“臣有八子十二女,皆未夭折。”

  “若能为殿下诞生子嗣,也肯定不会夭折。”

  赵康不置可否,只评价说:“厉害!”

  死去的安南国王李阳焕,荒唐到了什么地步?

  他不准大臣嫁女儿,必须他亲自选一遍,挑剩下的成年女子才能嫁人.

第三千七百一十五章 安南的骨气

  而当时的未成年女子,此后一直不能出嫁,直到他下次再选妃为止.

  如此扯淡的规定,安南大臣竟也遵守,可见有骨气的真没几个。

  黎氏三姐妹,就是当时一起入宫的。

  赵康只娶了老大,如今老二、老三还在宫中守寡呢。

  黎禐的心思很简单,把三个女儿都改嫁给赵康,还想把未成年的第十二女也嫁给赵康。

  他害怕啊!

  黎氏属于前朝王族,跟李朝王族通婚属于政治合作。

  一旦大明吞并安南,那他们就成了前前朝王族,将彻底失去最后一点政治作用。

  而且,黎氏始终被李朝打压,主宗子弟只能做闲官,根本发展不起来自己的势力。

  他们必须攀附一颗大树,否则家族难以生存。

  而大明和赵康,就是那颗大树。

  为此,黎氏甚至伪造族谱,把祖宗变成南迁的汉人。

  ……

  既然黎氏如此贴心,赵康自然有所表示。

  他把在宫中守寡的黎氏姐妹,通通给娶了。

  不过黎禐的第十二女,赵康却没有笑纳,而是嫁给韩京为妾。

  黎氏族谱一出,朝野震动!

  原来黎氏、李氏连续两代安南王朝,祖上竟然都是中国人。

  谢洪趁机大肆宣扬,还请来一道诏书,在全国张贴大告天下。

  趁机落实科举改革,把《交趾志略》列为必考科目。

  一时间,安南朝野上下,皆以中国血脉为荣,掀起一股编修族谱的热潮。

  其实这种事情,他们早就在做。

  尤其是那些世家大族,很多族谱都有中国祖先,并且喜欢往五姓七望靠拢。

  大理国也是如此,那些家族也有中国祖先。

  要么是汉唐某将军的后代,要么是汉代某文官的后代,甚至还有自称是汉唐宗室的。

  只有这样,才能彰显他们血统高贵、源远流长。

  当李阳贞、黎禐先后拿出族谱之后,没族谱的临时瞎编,有族谱的开始寻亲。

  他们也不管自家族谱是否真实,纷纷请求前往祖籍访亲,而且还要大明和安南朝廷报销路费……

  赵康问道:“这是大好事,但靡费过多。”

  谢洪建议道:“其余籍贯不管,祖籍在两广和福建的,可以约好了一起坐船去。”

  “朝廷只负责免费运送到几个港口,剩下的寻亲路程靠他们自己。”

  “善。”赵康立即同意。

  智明王李阳贞最积极,亲自坐船跑去福建。

  而且寻亲过程异常顺利,在泉州府晋江县安海镇中蔡乡,李氏祠堂如今依旧香火旺盛。

  安南李朝开国君主李公蕴,是晋江安海李氏李淳安的次子。

  他们原本不在安海镇,是做生意搬到那里的。

  李公蕴的哥哥李公藻,没有随父出海,留在那里成为安海李氏始祖。

  族谱写得明明白白!

  李阳贞本身是跑来演戏的,结果到了李氏祠堂,看到那些祖宗牌位,甚至看到祖爷爷的牌位,顿时就跪在那里哭泣祭拜.

第三千七百一十六章 我也是汉家男儿

  族长拿出族谱说:“我们是泉州李氏的分支,那边还有更大的祠堂。”

  于是乎,李阳贞又跑去泉州李氏祠堂.

  当地官员、士绅和商贾,都热情款待李阳贞。

  还有李氏商贾趁机谈生意,李阳贞一口答应,欢迎老家的族人去安南经商。

  一路见闻和遭遇,皆被详细记录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