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姚平仲又悄悄看向岳飞,心里愈发妒忌。
岳飞太年轻了,而且资历也浅。
这次居然能封侯,真是祖坟冒青烟走了狗屎运。
在姚平仲想来,当时如果自己在战场,肯定也能像岳飞那样,打出一个无比漂亮的歼灭战。
礼部官员提醒道:“诸位贵人,该排练礼仪了,都请到这边来。”
吴乞买一直等了很久,终于轮到他登场。
礼部官员说:“伱就把这里当成御街,听到喊‘献俘’就上前。”
“你身后会跟着许多战俘,到时把他们一直往前领,到了地方就带着战俘下跪。”
“来,现在跟着我练习跪礼……”
吴乞买此刻脑子一片空白,他联想到自己身后有战俘跟着,那些战俘全是金国的大将。
真他娘的屈辱丢人啊!
犹如行尸走肉般,吴乞买不断的行走、跪拜、山呼万岁。
刚开始还羞得想死,渐渐就麻木适应了。
.....
新的年号,在去年冬天定下。
当时赵渊收到开封送来的十多个备用年号。
他全都不怎满意,于是自己整了一个。
而且还是四字年号:复兴中华!
闻焕章收到这个年号时,惊诧之余差点笑喷,于是跑去请教内阁与礼部。
然后,闻焕章发现,似乎真的可以用。
年号字数是不限的,两字、三字、四字都可以。
三字年号比较少见,例如王莽的“始建国”。
四字年号却一大堆,例如:太初元将、建武中元、太平真君、天册万岁、太平兴国、大中祥符……等等。
内阁和礼部好一通研究,认为“复兴”的词源来自《左传》,不过当时还写做“兴复”。
一直发展衍化到宋代,“复兴”始终特指重振宗庙、社稷、国祚。
暂时还没有民族复兴、产业复兴、文化复兴等词义。
因此想以“复兴”为年号,必须再加特定词汇,否则在国朝初立时反而有负面含义。
而“中华”源于魏晋时期,是“中国”与“华夏”的合称。
五胡乱华之后,更是被赋予特殊意义.
第三千四百九十六章 复兴中华
或许对现代人来说,“复兴中华”只是一个很常见的口号。
但此时此刻,这两個词首次组合起来,其意义明显是要“再造汉唐盛世,恢复宇内一统”.
这个在朱闻焕章看来非常儿戏的年号,朝中重臣居然无人反对,甚至觉得皇帝陛下拥有宏图大志。
很简单,第一次和无数次的区别。
“复兴中华”四个字,闻焕章已经听得耳朵起茧了,但文武百官却是第一次见到。
至于西夏使者,得知大明使用这个年号,第一反应是感到恐慌不安。
……
大明复兴中华元年,西元1133年。
献俘大典还在准备当中,赵渊第一次作为皇帝主持殿试。
今年的殿试题目,翻译成白话就是:“上古神州有诸夏,也有蛮夷戎狄。”
“那时的中国,特指中原一丢丢。”
“现在的中国,已经北抵大漠、南至沧海。”
“那时的蛮夷戎狄,后代很多都变成中国人。”
“他们居住的土地,也都已经成了中国。这是为什么呢?”
“而今中国之内,有汉,有羌,有奚,有吐蕃,有契丹,有党项,有女真,有回鹘……”
“各族共居中国,是否可以混为一大族?”
“又该如何混一族裔?”
“中国之外,亦有汉唐故土未复。”
“是否该收复故土,又该如何统治那里的各族?”
“皇帝对此感到很疑惑,请各位考生详细议论之。”
上次全国性的兴大狱,杀头、流放、坐牢了许多官员。
如今又收复大片国土,更是需要官员治理。
因此今年的进士名额很多,足足录取四百人。
赵渊扫视大殿内的考生,有的抓耳挠腮,有的奋笔疾书,还有的在偷偷观察皇帝。
能参加殿试的士子都很聪明,他们拿到题目之后,第一反应就跟年号对上。
年号都是有寓意的,代表着朝廷的执政方针或美好愿景。
殿试题目也有来头,必为此时皇帝关注的问题。
年号与殿试两相结合,还能想不明白吗?
三日之后,阅卷大臣们把考试结果送来。
赵渊懒得听他们诵读,直接拿到手里自己看。
前几名都写得文采斐然,而且论点鲜明、论据充分。
内容都差不多,只不过侧重点不同,无非是族源血脉、武力征服、德治教化等等。
一直看到第十八名的卷子,赵渊觉得有点新意。
这张答卷的文笔相对朴实,而且典故也不多,能被皇帝看到实属不易。
刚开始也从炎黄血脉讲起,渐渐的着重论述民族问题。
而且以陕西边境的吐蕃族举例,他认为这些吐蕃族的祖先,在唐代大部分都属于汉人。
为什么几百年过去,后代竟然吐蕃化呢?
接着又分析民族构成要素,即语言、文字、服饰、风俗、外貌。
赵渊提笔一圈,评价道:“缺了宗教。”
继而又讨论汉人吐蕃化的过程,武力征服是个最大的前提。
当地汉人迫于强权,为了生存主动向吐蕃族靠拢,模仿吐蕃族的服饰和风俗。
而且长期不接受教化,失去了汉人的语言和文字。
以上这些,其实还不算什么。
该考生还分析地理环境的影响,阐述即便是吐蕃族内部,风俗习惯也就极大差异。
以农耕为主的吐蕃族,跟那些以放牧为生的吐蕃族,在服装、婚姻等习俗上就有巨大差异。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如果大明要混一各族,不能强行的一刀切,必须根据当地实情来求同存异。
比如以放牧为生的吐蕃化汉人,如果想要重新汉化,不能强求他们改变婚姻习俗。
因为那些看似不合礼仪、违反伦常的婚姻制度,是碍于恶劣的生活环境而产生,只有通过收继、异辈婚等方式,才能尽可能的延续部族生存。
赵渊亲自阅读了三十份试卷,把第十八名挪到第一位,其他排名都没去改变。
“拆卷吧,”
赵渊指着钦定的状元卷说,
“礼部把状元郎的行状(个人及家庭资料)送来。”
每个考生进京之时,都要在礼部登记资料。
很快,新科状元的详细资料,就出现在皇帝和大臣面前。
几位阅卷大臣,表情都有点诡异。
李中,字至诚,陕西湟州人。
他爹的信息还算正常,前宋的边军低级将领,收复河湟时被调去湟州。
他爷爷的信息就有点离谱了,居然是宋朝招募的番兵军官。
虽然没有写明白,但稍微懂行的都知道,肯定是大宋边境地区的异族。
…….
第三千四百九十七章 状元
传胪大典。
一个眼眶稍显凹陷、鼻梁也很高的青年,被叫到最前面独占鳌头。
新科进士集体去换官服时,这个青年引来一众侧目.
没办法,具有明显异族特征的士子,居然被钦点为新科状元,实在是有点儿过于离谱了。
进士们被领着前往大殿,状元李中走在最前面,殿中官员也纷纷看来。
参拜皇帝之后,平身排队站立。
赵渊喊道:“状元郎近前来。”
李中连忙趋步上前。
赵渊仔细打量:“你祖上是哪族的?”
李中老老实实回答:“回禀陛下,家祖父是回鹘人,家祖母是吐蕃人,曾祖父是……是党项人。”
“不过,家母是汉人,家祖母的祖上也可能是汉人。”
民族构成好复杂!
赵渊并未继续探究,因为肯定有问题。
一个北宋的边境番兵,正常而言属于炮灰。
儿子居然做了低级将领,孙子竟然有钱读书科举,这太不符合常理了。
其实很简单,李中的爷爷做了大宋番兵军官,在宋国对西夏进行贸易制裁时,他利用族人帮上级走私西夏青盐。
渐渐的,跟好几任上官都关系很好,还给兄弟、儿子谋求军官职务。
到了李中他爹的时候,被调去河湟担任低级将领,开始悄悄跟黄头回鹘做生意。
大明建国之后,不允许军队将领经商,但李中的叔父可以啊。
也不必借助军队的力量,老老实实跑丝绸之路,把货物卖到西夏的沙州就能赚钱。
新科进士的初授官职已经定下,赵渊临时改变任命,亲自说道:“状元李中,不必留在朝中观政,直接前往柔远(张北县)做主簿。”
“谢陛下!”李中作揖拜谢。
柔远县的民族构成也极为复杂,是朝廷控制漠南蒙古的重要跳板。
如果李中认认真真做事,估计一两年时间就能升为柔远县令。
今年的榜眼,是福建莆田人黄公度,历史上他在南宋考中了状元。
探花却名不见经传,叫做刘传先,开封府人。
如果没有赵渊改变历史,或许他会死于靖康之难,所以才没有在史书中留下名号。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