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537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赵渊无情拆穿。

  “不敢。”

  朱彧连忙否认。

  赵渊笑道:“《萍州可谈》甚是有趣。”

  书中夹杂着各种趣事,比如高丽使者路过常州,听说那里的毛笔做工精良,于是想买一批毛笔带回高丽。

  随行的大宋官差,跟常州笔商勾结,合伙坑骗高丽使者。

  一直等高丽使者都快登船了,商贾才把毛笔带来。

  高丽使者急着离开,来不及详细验货,匆匆交易便走。

  结果那批毛笔,一半都没有毛头,只有空笔管做做样子。

  朱彧说道:“一些趣闻而已。”

  赵渊又问:“广东的海船,也能合伙租赁吗?”

  “我看书中便是如此记载。”

  朱彧解释道:“有一些拥有海船的商人,或因备货不足,或因周转不开,或者是其他事情,他们是愿意租赁海船的。”

  我手里只有两三百贯钱,那我可以出海卖货吗?

  可以!

  广东的海贸极为发达,甚至可以拼船出海,还可以租赁船舱空间.

第三千三百九十章 南洋诸国

  有的小商人财力不足,只能买到一两箱货物。

  按照体积或重量交钱给船主,就可以把货物带上船,然后自己全程睡在货箱上(害怕航行途中被掉包),再交饭钱让船员送来吃的。

  一艘商船出海,可能有一大半货物,都不属于船主本人,而是来自零零散散的小商人。

  甚至有自己不运货的,只是跑船收取船舱租赁费。

  而且还相约出海,人多船众才启程,大家抱团防备海盗。

  赵渊问道:“南洋海盗极多?”.

  朱彧回答:“多不胜数。”

  “若只有一两艘船,根本就不敢出海。”

  赵渊说道:“等我收拾了金国,就派海军去南洋扫灭海盗。”

  朱彧说道:“专门打劫做海盗的不多,往往是海商化身海盗,派遣海军并无用处。”

  “因为只要有海军在,这些海商就老实做生意,大明海军总不能胡乱剿灭商船吧?”

  “这倒也是。”赵渊点头。

  朱彧说道:“真正该打的,是南洋诸国。”

  “怎么说?”赵渊来了兴趣。

  朱彧详细解释:“南洋那些邦国,大都不征商税,而是抽解货物当做贡品。”

  “前宋虽也是抽解,而且税率变来变去,但至少有个大致章程。”

  “海外邦国却没有章程,抽多抽少全凭心意。”

  “若在当地有认识的收货商,就能贿赂官员少抽些。”

  “若一个熟人都没有,连船带货被吞掉都有可能。”

  赵渊脸色一黑:“便是占城、真腊,也敢吞没中国商人的货物?”

  “他们有什么不敢?”

  朱彧说道,

  “只被吞没货物,已是幸事。”

  “被没收了船只,还能搭其他商船回国。”

  “遇到凶残的外国官员,甚至还会在港口杀人越货!”

  “比如一人运货到占城,因风浪飘到真腊靠岸。”

  “真腊官吏会问这人把货卖给谁,如果说不出来本地相熟的商贾或官员。”

  “那么这一船货,多半就被真腊官吏吞掉了。”

  赵渊冷笑:“这些藩国使者在东京,见到大明皇帝恭敬无比。”

  “却没想到,连做生意都不讲规矩,居然敢强吞大明商贾的货物。”

  “甚至连人带船抢走,还杀人越货!”

  朱彧说道:“历来如此。”

  “前宋朝廷就没管过,大明官员也没法管。”

  “这种事情在哪国发生最多?”赵渊问道。

  朱彧说:“真腊。”

  真腊,就是吴哥王朝。

  赵渊猛拍桌案:“第一个收拾的便是真腊!”

  赵渊一边翻看南方地理资料,一边跟朱彧闲聊各种趣闻。

  这小老头见多识广,不仅足迹遍布南方,还在北方居住多年,也曾在开封厮混过许久。

  聊到最后,赵渊说道:“你先去礼部做员外郎,梳理南方各府县的祭祀。那些乱七八糟的神灵,全部予以取缔。诱人向善的,利国利民的,这些神灵可以保留。”.

第三千三百九十一章 民间祭祀

  朱彧说道:“首当其冲,是规范各地城隍。”

  “怎么说?”赵渊问道。

  朱彧详细阐述道:“祭祀城隍的习俗兴起于南北朝,主要在江南地区,民间自发建庙祭拜之。”

  “隋唐纳入朝廷管控,渐渐传到西南和北方。”

  “宋代城隍已遍布南北,当然还是南方最多,且有了一套封爵之法。”

  “然则,宋代给城隍封爵,时断时续渐渐不成章法。”

  “现在更是混乱不堪。”.

  “譬如一些州县,士绅富商乱拜城隍,甚至他们供奉的城隍,与当地可谓是毫无干系。”

  赵渊笑道:“举个例子。”

  朱彧举例道:“譬如纪信,跟随刘邦赴过鸿门宴,后来被项羽给烧死。”

  “他是一个四川人,常年在北方征战,也没怎么到过南方,更对南方百姓没什么恩惠。”

  “但从汉中到襄阳,再到太平、润州、芜湖、华亭……十个府县以纪信为城隍神。”

  “确实如此。”

  赵渊莞尔一笑,他在汉中见过城隍庙,里面供奉的主神便是纪信。

  朱彧说道:“许多府县已经不拜纪信了,百姓也不知道纪信是谁。”

  “转而祭祀不明来历的野神,甚至是一些邪神,乌烟瘴气扰乱民风。”

  这就是历代朝廷规范祭祀的原因,信仰必须要掌握在官府手中,而且还要有一个正向引导。

  城隍最初都是自然神,到了宋代普遍换成历史人物。

  一個地方主官赴任,首先要做的便是拜城隍,否则就是不尊重当地习俗。

  二程觉得城隍不符合儒家传统,也曾建议取缔天下城隍。

  也有官员打击淫祀,想把城隍一并扫除,结果激起民愤搞出大乱子。

  这玩意儿只能管控疏导不能跟老百姓对着干。

  朱彧继续说:“各地城隍,应该以能臣猛将为主。”

  “譬如崇阳县,士绅百姓皆不拜城隍,而是祭拜张乖崖(张咏)。”

  “一百多年过去,崇阳百姓对张乖崖的善政如数家珍。”

  “这种情况,就该把张乖崖封为崇阳城隍,把人们已经不信的老城隍请走。”

  张镗的老祖宗张咏是真牛逼,他主政的很多地方,老百姓都自发为其建祠供奉,历经百余年而香火不断。

  就连钟相占据湖南,也不敢拆毁“张公庙”。

  朱彧又说:“南方多有巫神,善恶混杂,百姓难辨。”

  “一县之内,就有可能存在几十个巫神。”

  “当择一二良善之神,建以城隍庙供奉,其余巫神则尽数取缔。”

  “譬如有巫女林氏闵人呼其为妈祖,可立为城隍之神。”

  朱彧再说:“边地多征战。”

  “当择历朝忠勇武将,选为城隍神建庙供奉,以此激励边疆将士百姓。”

  赵渊颔首赞许:“此言妥当。你让各地官员,征询当地士绅意见,选取设立各郡县城隍。”

  “记住,祭祀城隍不可铺张浪费,当与春秋二社合并。”.

第三千三百九十二章 春社秋收

  春社与秋社祭祀,主要目的是祈求和庆祝丰收,是民间每年的大型祭祀活动。

  并且兼具活跃经济的意义,就连穷乡僻壤的百姓也会参与。

  既让百姓有了信仰和娱乐,又对当地的商业发展有利。

  朱彧建议说:“可将祭祀城隍的日期,定在当地的春社日。”

  “如此就一并祭祀了,不会靡费钱财。”

  赵渊说道:“城隍庙前当立碑,铭刻该城隍的功绩与品德。”

  “祭祀之时,官员宣读碑文,引导官吏百姓仁义忠勇、行善积德。”

  “城隍庙中,可立一主神为城隍,陪祀者为判官之类。”.

  “官家此言甚是!”朱彧奉承道。

  之所以把这事儿交给朱彧来办,是因为他不仅精通天文地理,还熟知各地的风俗民情,并且对历史、佛道、巫祝也颇有研究。

  宋代还有很多私建的城隍庙,比如苏缄抵抗交趾入侵而死,就被当地百姓立为城隍。

  后来交趾北犯桂州,众人高喊“苏城隍领兵来报仇”,宋军立即变得士气如虹,吓得交趾仓皇撤兵逃跑。

  还有李异、赵汝澜等宋代官员,也是死后立即被百姓奉为城隍祭祀。

  谁是真正的好官,百姓心知肚明。

  这些赵渊都打算正式册封为城隍,朝廷在掌控民俗信仰的同时,也是为地方官吏树立榜样。

  跟朱彧聊完,赵渊又看向一直安静坐着的李尧光。

  “你带了许多数学手稿来?”赵渊问道。

  李尧光怀里抱着一大摞,连忙起身递交给太监。

  赵渊翻开一看,脑子瞬间爆炸。

  第一页全是各种符号,而且是李尧光自创的。

  这家伙害怕皇帝看不懂,还专门在旁边用文字说明。

  里面的许多内容,其实已经有相应符号了,是近几年数学研究者们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