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515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前宋市易务的那些官吏,把客商的上等货,硬生生说成是下等货,逼着客商低价贱卖。”

  “又拿着下等货,高价卖给坐商,还逼着坐商借高利贷。”

  “敲骨食髓起来,比行首们还狠啊!”

  “就是,王相公的市易法,还不如不改呢。”.

  “咱们宁愿被那些行首欺压,也不愿被官吏敲骨吸髓。”

  “这个交易所却不同,官府不插手买卖。”

  “就像是官府搭了个戏台,让咱们自己上台唱戏,给官府交一笔戏台税就行。”

  “可那些大行商们,联手不买货怎么办?”

  “只靠小行商买货太慢了,一旦拖得太久,货栈的仓库钱又是一大笔。”

  “对啊,六大市舶司的交易所俺知道。”

  “可海港不一样,当地的行商不买货,自有外地客商买了运走。”

  “这里却是东京,货物运到这里不可能再转运别处。”

  “中小行商们一时吃不完货,那就全砸在咱们客商手里,最后还得贱价卖给那些大商人。”

  “去问问这位钟相公!”

  “……”

  一直坐着的官员叫钟绮,他撇着茶叶慢条斯理解释道:“相公不敢当,俺只是户部区区一员外郎,跟各位一样都是员外。”

  “你们呐,称俺作钟员外即可。”

  黄伯坚拱手问道:“还请钟相公解惑,若是大行商(批发商)不收货,中小行商(零售商)吃货又太慢怎办?”

  “前宋的市易务,官府会把多余的货物买下,可现在的交易所却没官府来买。”

  “时间一长,仓库费用我们负担不起。”

  钟绮竖起一根指头:“其一。交易所在卖货时,只要花十文钱,办理一张认购证,任何人都能长期购买货物。”

  “货单虽有最小认购额度,但即便是沿街叫卖的小贩,几家人凑钱也能合买一单。”

  他又竖起第二根指头:“其二。交易所的每日行情价,跟着东京的旬价走,多半低于大行商的出货价。”

  “东京的中小行商们,会抢破头去下单购买。”

  “因为人数众多,他们的吃货能力极强。前宋的市易务,之所以中小行商买不了太多货,是因为官吏从中盘剥渔利。”

  “甚至是逼着中小行商们向官府借高利贷买货,不借高利贷他们就不卖。”

  “其三,大行商们不管怎么操控市场,他们最终目的都是想赚钱。”

  “如果他们不扫货,而是任由中小商人在交易所购买,那他们就永远赚不到钱,他们的仓库会一直空着。”

  “时间拖长了,该心急如焚的是他们。”

  “他们会比你们这些客商更着急!”

  “其四,真正该担心的不是你们,而是零售商品的中小行商们。”

  “东京城内的大行商,极有可能联手扫货,把交易所的现货给买光。”

  “然后囤积居奇,压着货不卖给中小行商零售。”

  “嘿嘿,让他们压着货呗。”

  “真敢集体操控市场,朝廷都不用抓人,只须紧急联系外地客商,把更多货物运来交易所。”

  “到时候,中小行商们可在交易所买货。大行商们继续扫货能吃多少?”

  “总不能把自己的仓库堆满了,还继续扫货屯在大街上吧?”

  “他们囤积的货物越多,亏损也就越多!”

  黄伯坚又问:“若大行商们真的囤积居奇,官府从外地调货赶得及吗?”

  钟绮解释道:“朝廷给了交易所特权,关键时候可动用四百里加急,联络周边省份的客商运货进京。”

  “而且,这些接到四百里加急进京的客商,沿途税所一律放行不必征税。”

  “到时候他们沿途不交过税,运到京城的货物价钱更低。”

  “亏死那些囤积居奇的大行商!”

  “妙哉,妙哉!”

  “果然是圣天子啊,连这些都想好了。”

  “今后再运货到京城,就不会再受大行商欺负了。”

  “大明万岁!官家万岁!”

  “……”

  来自各地的客商,此刻全都欢呼雀跃。

  交易所对于他们而言,防止被压价还在其次,主要是可避免经营风险。

  以前稍微哪个商品到京多些,大行商们就联手不买货,以货栈的仓库使用费来威胁,逼迫客商们赔本出货回家.

第三千三百四十二章 商业大战

  黄伯坚整理衣襟,提议道:“我等在交易所办好事情以后,何不结伴前往东华门外叩谢天子大恩?”

  “同去,同去!”

  客商们大笑着附和,他们对政策非常敏感,能够准确判断什么事情对他们有利。

  众人喜滋滋继续询问,打听交易所具体怎样交易。

  次日下午,黄伯坚就把手续办好。

  高兴之余,他在东京城外下馆子,把商队伙计全带去吃酒。

  而东京那些行首们,却是在紧急开会。

  还是各行各业聚在一起开会,并非行业内部会议.

  他们的商业前辈,当年遭王安石干了一拨,但很快就勾结权贵杀回来。

  就连宋徽宗和蔡京,为了敛财重启市易法,也被大商人联合权贵逼得妥协。

  童贯那么牛逼,可在征讨西夏时,亦遭长安行首们串联罢市教育一通。

  “罢市可否?”一个行首问道。

  “你想死别拉我们下水!”其他行首齐刷刷瞪过来。

  罢市?

  想想去年的大案,行首们集体打了个寒颤。

  行首会议,不欢而散。

  如今这种情况,东京的行首们根本无法串联,因为他们之间互相不信任。

  北宋时期,开封城的所有行首,全都跟朝中权贵有瓜葛,大部分属于皇室宗亲的代言人。

  皇室宗亲之所以不亲自下场,是因为赵匡胤、赵光义兄弟俩,严厉惩处权贵扰乱市场的行为。

  后来就渐渐形成套路,即各自培养白手套,他们能够捞到实惠,朝廷也挽回了颜面。

  只有把事情闹大了,朝廷才会出手惩治。

  比如煤炭行业,搞得东京民怨沸腾,甚至冬天大量冻死人,继而出现抢煤踩踏事件。

  朝廷实在看不下去了,干脆直接掀桌子,官府成为最大的批发商、零售商。

  结果又变成官府垄断市场,操控煤价搞得民不聊生,迫于舆论压力放开私有市场。

  大明开国之后,最先惩处的便是前朝权贵,继而又强行拆分迁徙望族。

  东京各行各业的行首,瞬间就失去靠山,有些人还被牵连抄家。

  在第一年的物资管控结束后,大商人们开始投靠新的权贵。

  下意识的按照老办法,想跟皇室、宗亲和外戚合作。

  可惜,除了赵渊君臣,大明的皇室宗亲都未成年。

  白祺勉强算一个,却始终不在京城。

  而外戚呢?

  赵渊管得极严,根本无从下手,甚至不准外戚居住在京城!

  阁臣、尚书级别的重臣,一般不会跟行首接触。

  因为——跌份儿。

  顶多是重臣的下属捞钱,再以送礼的名义孝敬重臣。

  因此东京各行的大商人,都是拉拢权贵子孙,以及六部的中下级官员。

  去年的大案,六部被查处一堆官吏,连权贵子孙都遭殃,大商贾们再度失去靠山。

  人心惶惶之际,这些大商贾哪敢再串联搞事儿?

  ……

  李敦义坐着豪华马车回家,径直去见自己的老父亲.

第三千三百四十三章 自投罗网得老鼠

  “如何?”李茂问儿子。

  李敦义回答:“都被吓破胆了,还能有什么结果?”

  李茂点头道:“缓缓也好,不能跟陛下对着干。”

  “我李家能延续二百年富贵,靠的就是顺从朝廷。”

  抛开皇亲国戚、世家权贵不谈,只论东京城内外的商贾,李氏绝对属于东京首富!

  他们在开封做生意的时候,甚至赵匡胤都还没黄袍加身。

  北宋庆历年间,西北边境告急,而朝廷财政又不足,就向东京的富商们借款。

  仅李氏就借款二十多万贯,事后朝廷直接赖账不还,只给几个李氏族人封官抵债。

  而且全是八九品的京中小官,根本就没有实权可言,并且继续砸钱也升不上去(类似钱琛捐款买的那种官职).

  这事儿被写进史书里,甚至都不提其真实姓名,只记载“李氏商户”、“京中富商李氏”等等。

  因为他们不配!

  李家也曾聘请名师,教育子弟走仕途路线。

  但儿孙们泡在蜜罐中长大,愿意发奋读书的没几个,一百多年来只出了两位进士。

  按理说,身为京城商贾当中的首富,家中又出了正经进士,用钱开路也该节节高升啊。

  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李家投靠的外戚世家,故意压着李氏子不给顺利升迁。

  李家从商贾变成了士绅,那我今后还怎么控制?

  你们还是继续老老实实经商吧!

  不但权贵从李家吸血,朝廷也经常伸手要钱,而且每次都封小官抵债。

  京城首富不好当啊。

  当大明查处前朝权贵时,李家立即就把自己的靠山给卖了。

  又在京城物资匮乏时,向朝廷捐赠布匹,这些布匹用来发给士兵做衣服。

  甚至就连去年的大案,李家都能从容抽身,只是被罚了二十万贯。

  “祖父,父亲!”

  李文仲拱手走进来,朝着两位长辈作揖行礼。

  李茂瞬间换上和蔼笑容,对自己的嫡长孙招手说:“大郎且过来。今日功课做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