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开局刺杀宋徽宗强抢李师师 第2505章

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李家那两个鸟人,不要一刀砍死,多砍几刀!”

  “官家抄的好啊,这种贪官的家产就该全抄了,一文钱也不要给他们留!”

  “杀贪官,杀贪官!”

  “......”

  面对围观群众的呼喊,刽子手居然真就顺从民意,李邦彦的儿子全都砍了两刀才死。

  王重阳此时已入太学,包括他在内,所有太学生都来观看行刑。

  还有开封府的府学、县学,由老师带着学生来刑场,此刻一个个感觉脖子发凉。

  学生们都快麻木了,这已是几个月来的第七拨,也不知道皇帝和陛下究竟要杀多少人。

  就在上个月,工部也出现窝案,是被地方官给供出来的。

  从正三品到无品官,六人死刑,十一人流放,还有不少蹲大牢的。

  上上个月是户部,九人死刑,十五人流放。

  上上上个月是吏部,四人死刑,十二人流放。

  以上这些,只是官员,吏员还未计算在内。

  各部都陷入短时间的瘫痪状态,火速提拔官吏补充进去,但无法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啊。

  陕西、山西、幽州前线的野战军,被调了两万余人回开封——杀的文武官员太多,赵渊害怕有人被逼急了谋反!

  前宋的皇室宗亲,清一色被软禁。

  包括已经做劝农官的赵桓,也被勒令不得乱走,防止有人借他的名义搞事情。

  即便赵渊同意修改《大明律》,许多被判连坐流放的,已经恢复了自由身,但涉案之人还是太多。

  而且,越查越多!

  大量府县衙门直接停摆,缺官少吏根本无法办公。

  刨开修改《大明律》之后,被免于连坐的那些家属。

  再刨开因为牢房关满,缴罚金免于坐牢的轻罪者。

  目前已有1274人死刑、9615人流放、4428人坐牢(也不全是官吏,还有被供出来的许多商贾士绅。)

  这些只是已经判决的,还有大量案件正在审理当中。

  全国各省府州县,官吏们人心惶惶,政务根本没法正常处理。

  大家每天到衙门上班,第一件事就是看邸报。

  从报纸上慢慢找看哪个官员又完蛋了,主要是看有没有自己的亲属。

  如果没跟金国议和休战,赵渊绝不敢这样搞。

  为了让官员们安心,赵渊宣布修改《大明律》,并通过公文和邸报通知地方。

  这些当官的哪个不聪明?

  很多人都猜到陛下的用意,无非开国狠狠杀一批,整肃全国吏治,纠正腐败风气。

  今年修改《大明律》,按户口本连坐流放或罢官。

  等吏治好转之后,估计还要再次修改,到时候就是一人犯事一人当,顶多连坐父母和妻儿,兄弟应该没啥问题。

  惶恐不安的官员们,终于稍微安心了。

  .....

  贪腐案件的审理,还在持续进行,几乎每隔四五天,就有人被判处死刑或流放。

  被流放者已经破万!

  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往澎湖列岛流放,并在澎湖列岛设立水寨(小型海军基地)。

  江西、湖南、广西三省,往镇远、融州(融水)、浔江堡和临溪堡(这两个地方在三江县)流放.

第三千三百一十八章 俸禄改革

  陕西、河南两省,往熙河、横山地区流放。

  四川、湖北两省,往川南的南广部流放。

  其余省份,视其罪名轻重,往幽燕、平壤、对马岛、佐渡岛流放。

  特别是川南,甚至动用了军队.

  南广部大概在高县、珙县、筠连、兴文一带,散居着各种少数民族部落。

  四川和湖北的驻防军、漕军,调动三万人杀过去,迫使南广各部臣服。

  并在关键位置设立寨堡,被流放的官民围绕寨堡定居开垦。

  ...

  皇城,议政厅。

  今天的御前会议,气氛依旧有些压抑。

  萧楚最先发言:“国朝品官只有两万多人,而今已被杀头数百、流放数百,还有一千多人羁押待审。”

  “十分之一的官员被查处朝野内外动荡,地方政务停滞,此非长久之计也。”

  “官家与陛下,想要整顿吏治自是极好的,但凡事须得有个度啊!”

  翟汝文先是看向赵渊,又观察赵渊的表情,随即跟着说:“请官家示下,案子还要查多久。”

  赵渊说:“查到元旦为止。把洪武六年正月初一划为界限,只要今后不再贪赃枉法,以前的罪过一律不再追究。”

  “若敢再犯,新案旧案一起查。”

  此时离过年还有一个多月,等把案子全部审完,估计被处理的罪官真要超过十分之一。

  赵渊没有朱元璋狠?

  明初三大案,虽然死者数量以万为单位,但被砍头的官员真没那么多,其中掺杂大量的家属和百姓。

  至于朱元璋整治贪污,那是杀着杀着就不敢杀了,只能让官员们带着镣铐继续工作。

  “有罚就有赏,”

  赵渊开始转移话题,

  “剩下都是清官,或者是运气好的。”

  “我准备再次提高官员俸禄,让真正的清官过得更体面。”

  这是打一棒子,再给颗甜枣,迅速安抚官吏之心。

  赵渊接着说道:“前宋的俸禄太过复杂,大明新朝虽然精简过,但还是显得过于繁复琐碎。”

  “朕打算把料钱、添支钱、禄米、职钱、餐钱、薪、炭、盐、纸、元随钱等等,全部折算为钱粮,除了春冬衣赐,以后都不再分开支给。”

  人们通常理解的俸禄,即禄米和职钱。

  但其他工资也是很可怕的,比如前宋宰相、枢密使等,每个月的料钱就是300贯。

  这还只是俸料钱,逢年过节另有节料钱发放。

  而宰相的餐钱,每個月就是50贯。

  另外还要配给元随,比如宰相,可招募七十个跟班,而且由朝廷负责开工资。

  (官职里带“使相”,或者另有爵位的,料钱顶格为400贯,跟班顶格为100个。)

  相比宋朝对文官的优待,大明新朝确实太苛刻了。

  赵渊说道:“正一品:俸钱600贯,禄米300石。”

  “从一品:俸钱550贯,禄米280石。”

  “正二品:俸钱500贯,禄米250石。”

  “从二品:俸钱450贯,禄米220石。”.

第三千三百一十九章 抠门的皇帝

  重臣们听了,都没有太大反应。

  因为这是把所有福利,全部折算为钱粮的结果。

  苛待官员如朱元璋的大明,除了正工资以外那也是有其余福利的。

  仅冬春两季发的布料,就值老鼻子钱了,现在却要自己买,朝廷只负责发两套官服。

  而且,刚才那么高的俸禄,只不过是一二品官员.

  全国的一二品加起来才多少?

  三品官的待遇,肯定大幅下降!

  果然,赵渊继续说道:“正三品:俸钱350贯,禄米200石。从三品……”

  看吧,相比起从二品,正三品的月俸直接下降100贯。

  念到五品、八品官时,俸禄再次陡然下跌。

  赵渊说:“正七品:俸钱50贯,禄米60石。从七品:俸钱45贯,禄米55石。正八品,俸钱30贯……”

  全国两万多名官员,其中八成以上,都是八品和九品官。

  这才是俸禄开支的大头!

  宋朝说起来优待文官,只不过是疯狂给高层加薪,八品和九品官却过得非常艰难。

  父子俩重新制定的俸禄,中高层官员的实际工资,比北宋其实要低得多。

  而底层的七、八、九品官员,待遇却比北宋提高了一些。

  赵渊继续说道:“如果是条件恶劣的官职,比如去荒凉偏僻之地做官,俸禄之外另有添支钱。”

  “原则上,不论实职还是虚衔,以品级最高的职务为准,绝对不允许拿两份、三份俸禄。”

  “另外,三师、三少、柱国、特进等加官,可额外再领一笔俸禄。”

  虽然在场的阁部院重臣,并不缺那几个钱。

  但赵渊公布的俸禄新法,还是让他们面露微笑。

  不是钱的问题,而是认为自己获得了应有的尊重。

  赵渊又说:“各级官员的亲随,你们自己招募,朝廷不会给亲随也发薪。”

  赵渊接话道:“爵位待遇,也有所提升!”

  “食邑一户,从每月25文钱,涨到30文钱,并且增加食实封的户数。”

  “另外,增加文官的爵位数量,等灭了金国会大量赐爵。”

  “新朝可以有万户侯,而且是食实封!”

  此言说出,众臣一惊。

  北宋为了压制武将,一来不准爵位世袭,二来压着食实封的户数。

  食实封三千户,在北宋就已经顶天了,皇帝竟然说允许有万户侯。

  抛开荣誉不提,万户侯有啥实际好处?

  一户30文钱,食实封万户,每月也才300贯而已。

  能同时存在几个万户?

  估计也就一两个,即便是开国勋贵,顶天了四五个而已。

  这点钱对朝廷而言不算多,却能给武将带来极大荣誉,为了立功那是真能豁出命来。

  赵渊补充道:“爵位在世袭时递减,食实封在世袭时降得更快。”

  “这是鼓励勋贵子弟,自己真刀真枪食实封,不要靠着父辈余荫坐享其成。”

  大明新朝的那些爵位,相比宋代可以世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