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李清照回答说:“臣只是翰林画院的技术官,”
“不可议论政事。”
“此事等皇帝回京再处理,”
“朕不会再管了,”
“伱但说无妨。”赵渊道。
李清照说:“还是.....不变为好吧。”
“历朝历代都有德运,”
“大明顺势而为即可,”
“没必要因此跟群臣闹得不愉快。”
赵渊却坚定摇头,
“民为邦本,这是既定国策。”
“今后的大明,只问民生,不问德运。”
“百姓过得好,大明就有德。”
“百姓难以生存,大明就失德,”
“国运也该告终了。”
李清照没有再接话,
而是目视皇帝,
官家果然心系万民!
.....
赵渊说不管这件事,
那当然属于气话。
真当朱院长是吃素的?
被内阁和六科封驳的第三日,
赵渊开始挨个召见大臣。
第一个被召见的是张根。
赵渊开门见山问,
“首相可信那德运之说?如实回答。”
张根说道:“不信。”
“为何封驳?”赵渊又问。
张根说道:“不得不信。”
“为何?”赵渊追问。
张根说道:“关乎国朝与天子之道统权威,”
“必须要有这个东西。”
赵渊问道:“没有可以吗?”
张根回答:“有了更好。”
“知道了,”
赵渊再问,
“首相可信天人感应之说?”
张根没有正面回应,
而是用宋徽宗举例,
“昏君赵佶,年年月月都能天人感应。”
赵渊问道:“去年长江发洪水,”
“可以推给赵佶。”
“今后再发洪水,如何向万民解释?”
“是朕失德,还是大臣们失德?”
张根说道:“阴气过重。”
“阴气过重?”
赵渊没听明白。
张根解释说:“天地万物,禀阴阳二气所生。”
“阴阳失衡,便有灾异。”
“为政当致中和,”
“阴阳相协,天下安定。”
这种说法,是宋代的新发明,
是天人感应的全新版本。
汉唐有什么灾异,
那肯定是为政者失德所致。
而宋代有什么灾异,
就可解释为阴阳失调。
皇帝肯定没错的,
多半是出了小人。
因为小人过多,
所以阴气郁积,
导致阴阳失调。
驱逐朝堂里的小人,
阴气就减弱了,
阴阳就协调了,
国家就安定了。
至于谁是小人,
得看具体情况而定.
第一千八百七十五章 信命嘛
打发走张根,.
赵渊又召见其他阁臣,
说法都大同小异,
但不敢像张根讲得那样直白。
这些家伙都不信,
却又要天下人信,
其实就是一种统治手段。
李邦彦显得比较特殊。
面对赵渊的询问,李邦彦说道,
“臣愚钝得很,不能揣测此事。”
“但臣听说,圣天子临朝,德运自降。”
“陛下乃福德之人,”
“无论信与不信,都是有德运在身的。”
赵渊问道:“朕若不定本朝德运,”
“又会如何呢?”
李邦彦说道:“定与不定,德运自在。”
“天子说不定德运,”
“就可以不定德运,”
“臣一切皆遵皇命行事。”
“内阁封驳,臣并未参与。”
这货就是个滑头,
直接表态自己愿意听话,
但又强调大明肯定有德运加持。
听取内阁意见之后,
赵渊懒得逐一召见,
直接把萧楚、黄裳、胡安国三人叫来。
编了十年道藏的黄裳,
居然表现得非常激动,
“河出图,洛出书,”
“此怪诞邪说也!”
“五行德运,更是无稽之谈。”
“圣天子治国,当遵经持正,”
“不可相信那些虚妄之言。”
赵渊面带微笑,
“爱卿为何如此反对?”
黄裳激动得站起来,说道,
“旧宋初年,饱学之士哪个不反对这些?”
“臣是学《易》的,宋易之学说成就,”
“便是否定汉易之谶纬!”
“就连昏君赵佶,那般沉迷祥瑞,”
“都把日月食从天人感应当中剔除!”
从北宋开国,
一直到宋徽宗登基,
天人感应之说不断被瓦解。
一方面剥离灾异的影响,
一方面引入阴阳做补充。
北宋中期编撰的《新唐书》,
对此就有直观体现。
这本书打破了《汉书》以来的千年传统,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