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名字也被宋徽宗改为“闻喜宴”。
今年,却是正式恢复。
众进士也不骑马坐车,.
一路闲聊步行出城,
到了城外还能观赏春日景色。
来到目的地,
却发现有两块匾额。
上面一块,是旧宋挂的“琼林苑”。
下面一块,是大明挂的“劝农司”。
“大名鼎鼎的劝农司衙门,”
“居然就设在琼林苑中!”有人惊讶道。
“何止呢。”
“听说这里还保留着一处宅院,”
“官家在休沐日经常来此歇息,”
“指导劝农司的官员稼穑之道。”
“俺却是开封本地人,”
“对这里颇为熟悉。”
“琼林苑西边那三百亩地,”
“皆为劝农司所有,”
“种着各式各样的粮食与蔬果。”
“.....”
有劝农司官员站在门口说,
“诸位可入琼林苑玩赏,”
“亦可前往郊外踏青,”
“傍晚回来参加琼林宴即可。”
听得此言,进士们很快分为两拨,
各有劝农司官员给他们带路。
一些想要领略琼林苑风光,
迫不及待进去游玩,
譬如胡铨、杨稷、李易等人。
另一些却对劝农司的试验田感兴趣,
呼朋引伴去看那边在种什么,
譬如李侗、李公懋、张九成等人。
不多时,就走到一块田地,
却见小树都被砍了,
两个劝农官正在搞嫁接。
张九成忍不住问:“这是在接博何物?”
负责给他们做导游的劝农官,笑着解释说,
“嫁接桑树。”
“桑树嫁接极妙,”
“一年之后便可采桑。”
“以前在汉中,已经试验总结出好几种树木来嫁桑,”
“此时试验的却是苟树嫁接桑树。”
“如何?”李公懋问。
劝农官说道:“以前在汉中用苟树嫁接,”
“成活率不是很高,”
“但也活下来一些。”
“这说明桑与苟可嫁,”
“只是还有技巧没探明。”
“一旦把里面的关窍都弄明白了,”
“即可大利百姓。”
“苟树长得快还不挑地,”
“把桑树嫁接上去,”
“一两年就能长成大片的桑林。”
两宋是中国农业技术的爆发期,
各种农业书籍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树木嫁接古已有之,
但在两宋出现更多尝试。
发展到南宋末年,
出现四种桑树嫁接法。
而发展到元代,
已经总结出六种桑树嫁接法。
士子们观看一阵,
心中已有计较。
接下来留在东京观政,
要多多到劝农司走动,
看有没有什么技术值得推广,
今后外放去地方做官就可以发展农业。
沿途观赏询问,
很快来到一处水田。
劝农官主动介绍说,
“来自南方的朋友,”
“应是见过菰首(茭白)的,”
“陛下却是要在开封种出一年生的菰首!”
菰米在《周礼》中被列为六谷之一,
唐代的时候还经常吃,
在长安被称作雕胡。
菰米饭又叫雕胡饭,
是唐代宴请贵客的食物。
随着小麦和水稻的发展,
菰米产量被吊打,
渐渐就减少种植面积了。
其病变体茭白,
也早就有了。
但是,一切都在自然病变中产生,
往往要三年以上才大规模病变。
而在北方种植,
菰是很难过冬的,
只能收获菰米,
难以收获茭白。
就算能够收获茭白,
产量也比较低,
而且个头不是很大。
因此南方种茭白的很多,
北方几乎没有。
劝农官说道:“陛下有言,菰首之生,”
“非郁气所积。”
“而是与那菌菇一样,”
“被菌类寄生得来,”
“菰首皆得病之菰所生,”
“可由人来进行接种。”
“若能在开封培育出此物,”
“则南方之蔬菜上品,”
“就能出现于北方餐桌,”
“不必大老远运来价格昂贵。”
进士们听得连连点头,
北方蔬菜确实种类不够多,
能在东京买到便宜菰首(茭白)自然极好。
大家越看越有兴趣,
而且感觉无比稀奇。
不久又遇到一大片麦田,
那些麦苗明显参差不齐.
第一千八百六十四章 农家的学问
一个山东士子蹲下仔细查看,
指着中间一垄麦苗说,
“这是秕麦吧?”
劝农官笑道:“兄台好眼力。”
那士子说道:“把麦子跟秕麦混种,”
“就不怕全给祸害了?”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