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戈壁里的熊猫
“朱熹丧父之后,”
“一直跟着刘子羽生活。”
“他既是朱熹的老师,”
“又相当于朱熹的养父,”
“对朱熹的思想影响极大。”
“再说武的,刘子羽十一岁就随父混迹军营,”
“传闻其每天练习射箭三百支。”
“而且通晓兵法,在征方腊时立过功。”
“但真正声名鹊起,却是在靖康之耻以后。”
赵渊明白了:“这人也是南宋名将?”
闻焕章摇头道:“不是名将,而是名帅。”
“他爹刘韐死于靖康,”
“他自己被张浚举荐,”
“到秦州总领五路兵马。”
“此人练兵很有一套,”
“短时间内就练成强军,”
“收复延安、晋宁、麟府、鄜州、坊州等失地。”
“他因功升迁为赵构近臣,”
“后来前线大溃败,”
“刘子羽再次临危受命,”
“迅速聚拢散兵游勇十余万,”
“吴玠、关师古等人都归他节制。”
“没有刘子羽的全盘筹划,”
“就没有吴玠的和尚原大捷,”
“估计南宋的川陕防线当时就崩了。”
“这人有点像救火队员,”
“几年后又去救火。”
“最危险的时候,他身为一方帅臣,”
“竟自领三百兵守山寨,”
“顶在金兵进攻的最前线。”
“可惜啊,立功却遭奸臣诬陷而贬谪,”
“此后做了十多年地方官。”
“最后做地方官做到了前线,”
“面对金兵南下坚壁清野,”
“组织数十万百姓撤得井井有条。”
“却因拔掉金人议和时的侮辱性旗帜,”
“被弹劾破坏议和大事,”
“四十五岁就遭罢官而归隐。”
赵渊惊讶道:“做了那么多事情,”
“居然才四十五岁,”
“这人现在不是更年轻?”
“他今年应该是三十岁左右,”
闻焕章心头默算了一下,
“此人在史书里出场不多,”
“但每次接手的都是烂摊子,”
“而且总能挽大厦之将倾。”
“偏偏他的仕途生涯,”
“大部分时候在做地方文官,”
“跟军事其实是完全不沾边的。”
“人物属性至少在S级以上,”
“但能不能评上双S、三S,”
“这得让他做更多的事情,”
“毕竟他做帅臣的时间太短了。”
赵渊自动无视什么S属性,说道,
“那就让他去接手环庆府。“
按照正常轨迹,刘韐、刘子羽父子俩,
今年冬天该调去守真定才对,
坚守好几个月令金人无功而返。
他们之前在浙东做官,
刘韐被赵桓提拔入京,
一家人刚走到淮南,
就遇到李宝率兵攻略两淮。
此后李宝带兵到开封,
方孟卿领一群新兵继续攻城略地,
随后又是兵匪难辨搞得乌烟瘴气。
在方孟卿的劝说下,
父子俩帮忙接管涟水。
他只用两个月的时间,
就剿抚并用肃清匪患,
甚至还有能力去帮隔壁的楚州剿匪。
王渊带着一千重甲侍卫,
前往两淮清理整编新军,
刘韐、刘子羽父子也出力颇多,
因此受到李宝、王渊、方孟卿的联名举荐。
刘韐被任命为改制后的第一任淮安知府,
刘子羽、刘子翼、刘子翚三兄弟,
却被赵渊亲自点名招来京城听用。
三兄弟都被扔去翰林院编书,
整日无聊透顶,
如今突然奉诏入宫.
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 一等强兵
半路上,刘子翼笑着说,
“翰林院若有官员被召见,”
“必然立即获得重用,”
“我兄弟三人总算熬出头了。”
“却是不知外放何地。”刘子翚说道.
刘子羽说:“能做事便好,”
“总在翰林院编书憋闷得很。”
刘子翚叹息:“只盼大明早日平定南方,”
“祖父祖母还在福建老家呢。”
刘子翼道:“听闻昏君不改恶政,”
“已逼得福建百姓起兵造反,”
“只求这兵灾别蔓延到崇安去。”
刘子翚说:“我们在淮南见过梁王的一千重甲侍卫,”
“令行禁止,军纪严明,”
“实乃天下一等一的强兵。”
“听说只这样的重甲侍卫就有三千,”
“等梁王腾出手来,”
“以三千重甲侍卫为主力,”
“再以两淮新军辅之,”
“最多三万人就能平定东南。”
“大明天兵战力之强,”
“绝非三千重甲士可揣测,”
刘子羽说道,
“以前大宋也有重甲士,”
“面对西夏兵可立于不败之地。”
“但打胜仗容易,”
“全歼俘虏数万人却难以做到。”
“此次大胜西夏,”
“恐怕另有倚仗。”
三兄弟皆文武全才,
因为他们的老爹,
就是个熟读经史的武将。
可惜,他们全是南宋主战派,
大哥罢官归隐,
二弟、三弟也被逼得辞职。
他们对程朱理学影响极深,
刘子羽、刘子翚都做过朱熹的老师。
这使得以朱熹为代表的理学派,
上一篇:海贼:我一水桶让赤犬破防了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