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蓝白的天
先前就说了,儒生士子们,是掌握着社会主流的舆论宣传的。
而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口口相传,更多的,还是那些私下流传的——报纸!
没错,就是报纸。
自西汉开始,中国就有最早的报纸,邸报。
这邸报大多是给官员看的。
伴随着印刷业的不断发展,邸报也在不断的发展。
到了唐朝就有专门的送报员了。
他们投递报纸的时候,骑着系着铃铛的快马,听到声响的行人都得让路。
而到了宋朝时候,在这个军事拉胯,但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的朝代,新闻媒体行业自然也是迅猛发展。
除了邸报之外,还出现了民报,小报之类的报纸。
当然,可不要以为宋朝对信息的审查就很宽松了。
因为当时宋,辽,金,夏等国家,时不时的就打仗,整个东亚那都是乱成了一锅粥。
各国都有无数的间谍,密探,这无论是有关于粮草还是军务的消息,自然都不能随意传播的。
而像是水、旱、蝗灾以及地震、日蚀等自然灾害、异常天象,通通不能报道,因为这会让人以为,皇帝暴虐,有失德行,被上天惩罚了。
这样的消息传播出来,对皇帝的威信可是大大不妙。
还有一些皇帝的家事秘闻,比如这个妃子流产了,那个太监跟宫女对食啊,在皇后娘娘寝宫发现了角先生啊等等。
不用想的就知道,肯定不能随便传播了。
这一来二去的,这个不给传,那个不给传,感觉是不是报纸上一片空白了啊?
没错,当时的邸报,确实是一片空白差不多了。
不过老百姓们对信息的需求可是很迫切的。
尤其是战争的信息。
那个时候年年征战,动不动就打架,老百姓们那真是跑都没地方跑了。
总要知道哪里打仗,逃难的时候要避开吧。
有需求就有市场,有市场,那就有产品了。
于是民报和小报,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孕育而生。
大到皇帝的谕旨诏令,朝廷大臣的奏议,台谏,边疆战事,小到某个官员被皇帝召见,某人被罢官,某人升官这样的朝廷动态,小报上都能找到,而且很多信息是邸报不能报道的。
比如南宋时候,奸臣秦桧残害岳飞,为何天下人尽皆知?
就是因为主战派官员胡铨向宋高宗上了个奏章,把秦桧狠狠臭骂了一顿,紧跟着小报上就刊登出来了整篇奏章的消息。
老百姓们气的啊,上千年了,都没带消的。
当然了,除了这些战乱,或者是引起人们共鸣情绪的新闻之外,也会有假新闻。
那时候就已经有人开始编排故事了,比如宋末蔡京,老百姓都很憎恨他。
历史记载,宋徽宗大观四年九月,小报竟然登载了皇帝训斥蔡京的诏书,把蔡京骂个狗血淋头。
老百姓们那是拍手称快,放鞭炮庆祝,都以为蔡京要被罢官了,完蛋了。
没想到这是一个假新闻,给老百姓们白高兴一场。
那官家自然是见不得这样的报纸啊,从民报和小报出现以来,官方就已经在打压,宣布违法等等。
但前面说了,有市场就有需求,有需求就不是你想禁就能禁的。
老百姓们偷偷看,看完了也不藏家里,白天到茶馆那么一座,两杯茶聊一天,啥八卦消息都能给说完了。
官府怎么查啊?
元末明初,这民报和小报自然也是非常发达的,和宋朝一样,老百姓们需要看哪里在打仗,天王老子,保命第一啊。
到了洪武年间,除了边疆战乱之外,其余地方其实已经进入和平阶段。
这民报和小报上的信息,就多少开始八卦起来了。
那辽王殿下这样简直浑身上下自带新闻的年轻人,能逃得过那些读书人的安排?
好家伙,又是王爷,年纪不到二十,各种战场乱杀,那各种各样的报纸上的新闻报答,那真的就是起飞了。
有历史记载以来,反而是被污蔑文字狱的明朝,对信息的审查最为宽松。
尤其是明朝中后期,小黄书都在民间满天飞,你说刺激不刺激啊?
也就明末时候,起义四起,才开始严格控制器了信息审查,这自然就是另话了。
老百姓们在茶馆酒肆里聊得开心,其中一间酒馆之中,一个系着双马尾,发型和衣服有别于中原人的姑娘,正在兴奋的东张西望着。
边上还有一个闭目养神的中年人,一身侠客打扮,但两人腰间都并没有系着武器。
因为这里可是成都呢,你要是在这样的大城市里,带着武器出门,那除非就像是蓝仙儿一样,出门就飞檐走壁,不如刚上大街就要被官吏捕快给抓走了。
侠以武犯禁,官府对于这些江湖上的侠客,自然都是抱着打击的态度。
这也是为什么对于武林人士们来说,官府总是反面角色,动不动就是朝廷鹰犬骂出来的原因所在。
这小姑娘听着边上百姓疯狂的聊着辽王殿下,忍不住对着身边的中年人问道:
“爹,这辽王殿下这么厉害啊?他们说的是真的假的啊?”
那中年男人睁开一只眼,笑道:
“云中之战是真的,渤海之战也是真的,至于说智斗番邦,应该也是真的,但这三头六臂,月老下凡,身高九丈,估摸着就是假的了。”
小姑娘听了两手撑着下巴,眼睛里都冒起了星光,说道:
“真的啊?他才十几岁哎,就这么厉害了啊?我也差不多了,让我去打仗什么的,我肯定不行的。”
那男人又说到:
“哪有女孩子家上战场的。”
小姑娘一听不乐意了,说道:
“爹爹,这不是你说的,巾帼不让须眉啊,古有花木兰,我怎么就不能上沙场了啊?”
那男人被说的一愣,颇有点哑口无言的样子,只能自顾自的喝了一杯茶。
随后又听小姑娘问道:
“爹,你说这辽王殿下也来参加乞巧节了,我能遇到辽王殿下吗?”
男人翻了翻白眼:
“你遇到辽王干什么?人家是王爷,你能近身都不得。”
小姑娘也学着翻了翻白眼:
“我长得这么漂亮,你怎么知道辽王不让我近身?”
“这……他有妻了,而且这般英武少年,多半不会沉溺女色。”
“那我长成倾国倾城的模样,让他沉溺不就好了。”
男人忍不住皱眉:
“你看你跟你娘学的,说话都没个正经,当年就不该让你跟你娘走。”
小姑娘嘟囔了几句,看上去很不服气的模样。
男人还要说话呢,却正好看到门口来了一个晃悠悠的老道士,看上去像是喝醉酒了一样,男人赶忙站起身来,小声道:
“妮子,快起身,张道长来了。”
——————
(猜猜张道长是谁?)
第一百二十一章 遇袭!
小姑娘名叫白唐玉儿。
父亲姓唐,母亲姓白,小姑娘的姓氏便取了父母的姓氏合在一起,复姓白唐。
若说是现代,这样的做法倒是没什么,但在古代,如果把父母姓氏和在一起的话,那其中多半是有点故事的。
毕竟姓氏这东西,在这时候,一般情况下都是随着父姓的。
而之所以姓氏取两人之姓,似乎因为母亲那边,是黎族人,父亲这边是汉人。
白唐玉儿对于父母之间的故事并不太清楚,毕竟她对于父亲的印象并不太深,自小到大都是和母亲在一起生活长大。
而母亲这边还有一大家子的人,平日里也是热热闹闹的,这一大家子按照辈分来算,足有六世同堂。
父亲是今年年初出现在白唐玉儿的面前,说是要带她去拜师学武。
白唐玉儿即便是不想跟着父亲走,但母亲和外公外婆,似乎也都是这个意思。
白唐玉儿纵然有千般不舍,也没有办法,只能先跟父亲走一趟了。
但其实白唐玉儿早就想好了,一有机会自己肯定要逃跑的,拜师学武?我娘亲武功就厉害得很呢!
这一路上也没少说一些惹父亲生气的话,希望着父亲能主动把自己赶走才是。
不过父亲一直也都不气恼,这一路上好吃好喝伺候着。
白唐玉儿估摸着这大概就是想弥补童年缺失的父爱吧,但自己早就不是追着问爸爸去哪儿的小丫头了,自然还是想着找机会溜之大吉才是。
这一路走到成都,便停留下来,说是要等师父,师父不是别人,正是此时站在门口的张姓道长。
那张道长满头白发,看上去年纪颇大,但脸上皱纹却不见多少,反而是神采飞扬精神奕奕,就是手里拿着一个酒葫芦,东倒西歪的,第一印象属实不怎么样。
这怕不是个酒鬼吧?
那张姓道士走到近前来,白唐玉儿就听父亲恭敬说道:
“晚辈唐孝祖见过张道长,其实张道长您不用特意赶赴成都来的,应该晚辈带着小女去武当山拜访您才是。”
张道长摆了摆手,说道:
“别提武当山了,那些个徒子徒孙,一天到晚在我耳边师父师爷,现在祖师爷都喊上了。
好不容易找到机会跑出来,我离的成都也不远,正好当活动筋骨了。”
白唐玉儿好奇的看着面前的老道士,人说着少不入川老不出蜀,这蜀道如此艰难,这老道士看上去年纪不小了,竟然是独自一人,从武当山过来的?
就算是走的水路,也不简单啊。
张道长和白唐玉儿的父亲两人又坐下来寒暄几句,就听张道长说道:
“你父亲与我乃是忘年之交,当年我本意是想收你为徒的,但这元末天下大乱,便没了音讯。
如今你拜托我收你女儿为徒,本来嘛,我武当山是不受女弟子,但这一两年我估摸着都不回去了。
你要是不介意,就让你女儿跟随在我身边修行,倒也算完成约定了。”
白唐玉儿听见这话,还未等父亲说话,便惊讶问道:
“道长,你看上去也就跟我爷爷差不多年纪,如何是忘年之交了?”
张道长眉毛一扬,笑着说道:
“是吗,看来我挺显小啊。”
唐孝祖则是眉头一皱,轻声道:
“玉儿,不得对道长无礼。”
白唐玉儿偷偷吐了吐舌头没有说话,张道长则是摸着白花花的胡子笑了起来,问道:
“小姑娘,你叫什么名儿啊?”
“我复姓白唐,名玉儿。”
白唐玉儿正想反问张道长的姓名,却没想到张道长自个说了起来:
“我姓张,名三丰。”
白唐玉儿虽然觉得这张三丰颇有意思,但她可不打算真的跟他后面拜师学艺来的。
就在这说话空档,她已经开始东张西望的,寻找逃跑的机会了。
上一篇:初唐:开局告诉李二我是穿越者
下一篇:悟性逆天,我在三国建永恒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