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而且这样的职位一旦完美完成任务、度过了任期,回到中央以后必然会进入顶层圈子里,成为三公九卿当中的某个实权职位几乎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可能扭转。
所以这样做,在杨赐看来有点类似于饮鸩止渴,就算成功,也不过是延后了卢植成为三公的时间,反而还增加了卢植登位三公的正当性。
在杨赐看来,立下这个功劳之后,卢植成为三公已经时机成熟,属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他们的阻挡,意义并不大。
但是杨彪并不这样认为。
“如果眼下就让卢植乘着大胜之威登位三公,对于父亲来说,就算他只是司空,难道是好事吗?父亲已经做好了同时面对两个古文学派三公的准备了吗?我私下为父亲感到十分担忧啊!”
杨赐闭口不言。
杨彪继续劝说。
“只要不让卢植回雒阳担任三公,哪怕只是暂时维持当前的局面,我们都还有喘息之机,可以稍作调整,运作一番,可要让卢植现在就成功返回雒阳升任三公,咱们的根基可要被动摇了啊。
当前,《左氏春秋》已经取代了《公羊春秋》,下一步,古文学派必然会全力以赴推动《周官礼》取代《仪礼》,若真让他们两个三公上位,联手推动此事,父亲,真的可以吗?”
杨彪越说,杨赐的面色越加严峻。
他知道杨彪所说的,并非是危言耸听,必然是古文学派下一步的政治目标。
一旦让他们成功,今文学派将立刻陷入脑死亡的境地,无力翻身。
第一百六十三章 雒阳必胜客
两汉,礼是国家办事的指导思想,国家的整个运行规制,是由礼来决定的。
礼可以决定大家做事情该怎么做,日子该怎么过。
而春秋是办事的具体指导方法。
当时有一个名词,叫做春秋决狱,意思就是用春秋经当中记载的古人案例来决断当前所发生的事情的对错。
两汉很是在意这方面的事情,反倒不怎么愿意用具体的律法来处理这些事情。
传承律法的家族子弟常常出任廷尉一职,但是并不能用律法主导两汉的司法问题,反而是儒生出身的司法官员用春秋决狱的方式主导了王朝司法,并且深刻的影响了整个中华法系在未来两千年的发展。
所以《左氏春秋》取代了《公羊春秋》是一件非常严重的事情,对今文学派来说是非常重大的一次创伤,用人来做对比,就是那种能让他们为此失去腿脚的行动能力再也站不起来的创伤。
这就意味着以后要是再有什么有争议的案情发生,最终决断的依据将不再是《公羊春秋》,而是《左氏春秋》。
《公羊春秋》里的古人事例将再也没有任何价值,修习《公羊春秋》的士子们将失去自己的铁饭碗,变成待业者。
《左氏春秋》当前的六大传承家族的传承者只要在朝为官,就能对此有重大话语权,并且做出最终决断。
卢植,就是目前手持这一重大武器的古文学派灵魂人物,也是六大传承家族里职位最高、职权最大的一人。
以后要是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的士人发生冲突,卢植作为经典传承家族的掌门人以及三公级别的高官,完全有能力推动局势一边倒。
或者就说明白了。
只要卢植拿出《左氏春秋》作为武器介入王朝司法,并且进行还过得去的解释,他就是必胜的。
雒阳必胜客了属于是。
杨赐能忍?
目前今文学派还能维持局面的重要原因就是【礼】这个根本大法类型的大杀器还在他们的掌握之中,多少能钳制《左氏春秋》的行事风格和古文学派的春秋式进攻。
可要是卢植登位三公,成为大汉顶级权贵,今文学派到底还能掌握多久的【礼】方面的优势,那就真的很不好说了。
虽然说他们最终可能难以阻止卢植登顶三公之位,但是如果巧施计谋,或许能让卢植暂时回不来,那么他们就有时间进行进一步的磋商,看看到底该怎么应对当下这个局面了。
一念至此,杨赐对于接下来自己该怎么行动,就有了些许的想法。
他认可了杨彪的意见。
杨彪很高兴,然后提出了第二个建议。
“刘备也不能回来,如果能趁此机会把刘备也安放在冀州出任县令或者太守之职,就能让他至少三年不能回雒阳!”
杨赐一听这话,不由得想起了之前刘备对自己的冒犯,顿时怒从心中起,恶向胆边生。
“刘备此人颇具才能,年龄不大,在古文学派内部威望却很高,他和卢植一起在雒阳,坏了我们多少事,要是他们不在,就凭袁隗,还不是我的对手,彪,你的建议很对!”
在这场父子对话之后,杨赐找来了今文学派内部的一些大佬们进行秘密商议,大家商议过后,还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
现在已经是五月,今年的农时已经过去了,冀州遭到战火摧残,农业生产工作根本没有好好开展,待得去年存粮耗尽之后,必然出现饥荒。
卢植若能妥善应对还好,要是不能妥善应对而闹出了民变,那就是他的罪,到时候大家在朝堂上不就有攻击卢植的把柄了吗?
而且说实在的,他怎么妥善应对?
这些年大汉境内的气候都不怎么好,雨水不怎么丰沛,很多地方的粮食产量都有下降,冀州那么大,人口那么多,出现范围性饥荒几乎是必然的事情,这个时候的冀州牧,绝对是个烫手山芋。
所以,无论如何都要让卢植留在冀州不能回来。
刘备也是,也不能回来,这对可恶的师徒,最好全都留在冀州,甚至最好全都死在冀州!
杨赐恶狠狠的在心底里诅咒他们。
会谈之后,杨赐决定出面,打古文学派一个措手不及。
于是就在袁隗等人准备给刘宏上表却还没有来得及上表的时候,杨赐抢先一步上表给刘宏。
他首先建议拜卢植为冀州牧,仿照当年他出任九江太守、庐江太守的事例,把冀州的战后恢复工作交给卢植。
杨赐表示自己非常欣赏卢植在治理地方上的能力,当年九江郡和庐江郡都出现过叛乱,也都是卢植平定的,不仅如此他还在太守任期中完成了这两个军的战争善后工作,地方上评价很高。
如此看来,卢植实在是大汉第一能吏。
而冀州是河北重要的产粮之地,河北人口众多,如果不能稳住冀州的生产工作,那么冀州必然会出现范围性饥荒,很有可能酿成二次民变,那样的话,对朝廷来说是个大负担。
而冀州平叛就是卢植负责的,仗是他打的,他对冀州局势也最为了解,现在也提出了很多有见识的建议,那么让他来负责冀州的战后治理,难道不是最稳妥的选项吗?
杨赐高调表示——我对他有信心!
接下来,杨赐还有第二个建议,那就是推荐卢植的高徒刘备出任冀州的县令或者是郡守的职位。
杨赐认为,卢植善于治理地方,刘备是卢植的高徒,名师出高徒,刘备一定也很善于治理地方,偌大冀州让卢植一个人负责肯定很艰难,那么正应该让刘备帮助他的老师一起面对困难局面,共同克服。
虽然刘备只有二十三岁,出任郡守还是有些年轻了,但是出任县令问题不大,这方面就看朝廷如何斟酌。
他杨赐也是因为爱才之心,不忍心看着大好人才蹉跎岁月,越是厉害的人才,就越应该在大汉最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努力为大汉服务,如此才能不负皇帝陛下对他们的恩德。
杨赐的表奏上去之后,很快引起了古文学派的强烈反应,古文学派没料到杨赐居然那么不要脸的抢先上表搞偷袭,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袁隗有些懊恼,因为觉得胜券在握就没有抢先上表这个事情实在是太傲慢了,没想到慢人一步,居然给杨彪整出了那么大个幺蛾子。
这下可不好了。
袁隗于是赶快做出补救措施,立刻上表给刘宏,建议刘宏召回卢植。
在他看来,刘备倒是无所谓,但是卢植必须要回来。
卢植多年为朝廷平定叛乱、经略四方,名望很大,功劳很高,天下闻名,已经完全符合担任朝廷三公、为百官表率的需要,所以袁隗强烈建议皇帝应当拜卢植为太尉,并且赋予录尚书事的权力。
他也表示自己很赞同杨赐的意见,卢植的确是大汉第一能吏,既然如此,那就更不应该仅仅只是放在一州之地,而应该放在中央,放在雒阳,为天子分忧,为天下分忧。
至于现任太尉杨赐……
可以转任司空嘛!
第一百六十四章 刘备是你得罪的起的吗?
袁隗没提录尚书事的事情,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皇帝可以试着废掉杨赐的录尚书事之权,反正这家伙也没有立下什么功劳。
这封表奏激怒了杨赐,于是在杨赐的授意下,卫尉张喜、议郎桓典上表给刘宏,驳斥袁隗的提议。
袁隗很是恼火,但是不便亲自出动,于是策动了侍中荀爽、光禄大夫马日磾还有刚刚返回京城不久的议郎蔡邕一起上表,驳斥张喜、桓典的表奏。
双方就此展开了新一轮的表奏大战,互相驳斥对方的意见,互相指责对方怀有私怨,因私废公等等,骂的是不亦乐乎。
双发激战正酣,宫廷内,刘宏对于这件事情倒是有自己的看法。
“让卢植留在冀州当冀州牧倒是个不错的想法,他有这方面的经验,我对他治理地方的能耐也是相信的,当年九江郡和庐江郡的问题都处理得很好,他要是留在冀州,倒是省了再选冀州刺史的麻烦,但是玄德……”
刘宏琢磨了一阵子,看了看身边的张让。
“阿公,这件事情你怎么看?”
张让想了想数日之前刘备派人来告诉自己关于他劝服了卢植没有告发自己在冀州有多处产业违规逾越的事情,心里有了些打算。
“陛下,这个主要还是看您怎么想,说到底,两派相争的重点还是在卢植身上,至于刘备,可能只是顺带的,他毕竟太年轻了。”
刘宏点了点头。
“我也是这样想的,他们可能更在意的还是卢植,不是玄德,不过我就相反了,我更在意玄德,而不是卢植。”
刘宏这样说着,笑了笑,开口道:“不过说起来,这一次瞧着外头的声势,很明显就是卢植一旦回来,势必要登上三公之位啊。”
张让点了点头。
“卢植为官多年,多有战功,出任过二千石和朝廷官员,资历深厚,如今又成就阀阅之家,声威日盛,一旦回归雒阳,古文学派必然会推动卢植登上三公之位,很有可能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阿公也觉得卢植配得上这个三公之位?”
“公道自在人心,人心自在士人,士人如此看待,便也就是如此了。”
张让笑道:“不过是否任命,还是陛下才能做决定的事情,他们再怎么推动,如果卢植回不来,也是一场空。”
刘宏看了看张让,好一会儿,咧嘴笑了。
“阿公和我想到一起去了,当前这个局势多好啊?两派相争,谁也奈何不了谁,可一旦卢植回来,恐怕局势就稳不住了啊,杨赐到底已经老迈,一个人,如何扛得住卢植和袁隗两个人?”
张让连连点头,同时在心里面也略有些感慨。
刘宏成长了。
在刘备的影响下,刘宏好像真的有了些成长,皇帝做得越来越有模有样了。
虽然他并非什么天资卓越的天生君主,但哪怕只是中人之资,若是用到了正确的方向上,也是颇有些帝王气象的。
好在他还是愿意信任他们这批宦官的。
张让如此想到。
“陛下已经作出决断了吗?”
“决断是做出来了。”
刘宏忽然一笑:“阿公,玄德说的真对,两派相争,我这个天子才能稳住,无论做出什么选择,也一定会有人愿意支持,拉一派,打一派,还不用担心他们尽释前嫌,这种感觉,真的还挺不错的。”
刘宏最终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凭借他的思维和认知,他认为,当前,让卢植回到雒阳来,其实并不符合他的利益,卢植一旦回来,会让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明面上的力量失衡,会让今文学派陷入危机之中。
他不能容许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任意一方获得绝对优势,完全压制住对方甚至是吞并对方。
当局势出现这种倾向的时候,他一定要及时出手扭转局面,让二虎相争的局面继续维持下去。
也就是说,刘宏决定采杨赐的表奏建议,对此,张让也是认同的。
刘宏唯一作出的一点点改变就是修改了关于刘备的内容。
他现在非常向往光武帝、明帝和章帝的时代,非常向往那个圣天子主导一切的时代,他很享受被人尊崇被人仰慕被人需要的感觉。
所以他需要刘备为他参赞,为他谋划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
这种情况下,刘备怎么能离开他呢?
但是现在他并不急着宣布自己的决策,他想要让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多吵一阵子,反正这仗还没有彻底打完,皇甫嵩和朱儁那边还有一些工作没有完成,不着急,让他们吵就是了。
陪他们耍耍也无妨。
刘宏十分得意的如此设想。
张让琢磨了一阵子,秘密派人前往冀州,准备把刘宏作出决断的事情和雒阳发生的事情告诉刘备,让刘备有个心理准备。
顺便,他也想知道刘备对这件事情的看法,如果刘备对这件事情有不一样的看法,张让觉得自己是必要告诉一下刘宏的。
上一次的合作十分愉快,张让免了不少麻烦事儿。
他自己也知道那些超越规矩的东西是不好的,但问题在于又不只是他一个人这样搞。
很多人在地方上都这样搞,辽东,江南,蜀中,那些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关起门来当土皇帝的人不知凡几,可只有他这样的宦官干出这样的事情会被人告发,其他人都无所谓。
就互相双标呗!
至于刘备让他帮忙操作的事情,稍微有点难度,干掉一个宗王还是不容易的,但是让他失去一些什么东西,就没那么难了。
经过张让在刘宏耳朵边上的一顿胡咧咧和添油加醋的诬告,刘宏显然也对这个丢脸的宗室很是不满意,对于让他在战后复位为王的事情比较消极。
而且目前朝堂上对于战后如何整顿地方和花钱的事情也多有争论,少一个宗王节省一笔开支,估计大家也是愿意的。
上一篇:三国:八百大雪龙骑,吓退刘备!
下一篇:大秦:祖龙赐封地,打造不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