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是一个大宦官的人情。
挺好,大家都有光明的前途和未来。
刘备将此事写信告诉张让,然后把安平王刘续的事情稍微写了一下,意思也得很明白。
这家伙得罪了自己,他不希望这个家伙继续在当地作威作福,最好能找个借口把他干掉,干不掉,也要让他求生不能,求死不得。
写完信之后,刘备把信件装好,交给可靠的部下,让他一路送回雒阳,交给留守的刘惠,由刘惠对接张让。
他相信,张让这种人在给人上眼药的方面,是十分优秀的,刘续丢了汉家子孙的脸面,但凡有人想要收拾他,理由非常的充分。
他不是觉得自己是在任宗王,很牛逼吗?
那就干脆也变成野鸡宗室好了。
这件事情影响不小,但规模不大,只是刘备和卢植两个人知道,很多人层级不够,根本没有资格受到此事的波及。
真正对大家伙儿都有影响的,是战争。
董卓那边出了一点小波折。
对付太平道左神使高政的战争他先输了一阵,然后才扭转取胜,最后获得了完全的胜利。
之所以先输了一阵,是因为他太大意了,轻敌了,看着刘备那么轻松的连战连胜,他觉得自己也可以,但事实证明,高政有点小本事,让他大意之下吃了点亏。
高政有点小本事,也仅仅是一点小本事,用这点小本事激怒了董卓,激怒了他麾下身经百战的野兽们,是个不太明智的选择。
董卓恼羞成怒,全力压上,高政所部很快土崩瓦解,崩溃了。
然后董卓把高邑城给屠了,以此泄愤。
卢植闻讯,对此感到不满,却也没说什么。
屠城与否,只在主将一念之间,卢植鞭长莫及。
而且有些时候,如果士兵们被一座城池折腾的难以忍受,攻破以后一定要屠城,主将也没有办法,只能坐观屠城,最多等士兵们的兽欲发泄的差不多了之后,惩戒几个带头的,其他人罚酒三杯,就此略过。
怪谁都没用,谁让这座城池是“叛军”的城池呢?
刘备也发现自己低估了这个时代士兵的兽性,以为足够的赏赐就能成功约束他们,现在看来,在这个大环境下,钱也并不是万能的。
情绪的积累并不能简单的依靠金钱来缓解。
第一百六十一章 未敢释放的野心
不管怎么说,董卓那边的战斗结束之后,冀州黄巾军也就被彻底平灭了。
他们到头来也没能打出冀州,一开始倒是挺厉害,但是很快就内讧,内讧之后光速腐化堕落,坐视战略机遇的失去。
一个两个没怎么打出局面来,倒是自身的家眷、钱财的数量急速膨胀。
王蒙五十多个女眷。
严升三十多个女眷。
高政算是清廉的,才十八个女眷。
说实话,那么短的时间内,他们在军政事务上并没有什么建树,反而在女人的问题上一个赛一个能干,仿佛在搞军备竞赛一样。
他们确实连张角都不如。
所以,在充分代表了统治阶级和上层社会利益的汉军抵达冀州以后,没有天降猛男带领、没能成功代表任何一个社会阶层的利益的他们的灭亡就已经是无法扭转的事实了。
此时,是光和七年五月初九,距离冀州黄巾军起事,不过四个月的时间。
仅仅四个月,他们就崩灭了。
卢植拿下巨鹿县城之后,把张角三兄弟开棺,然后把他们的尸体和张氏家族还活着的人一起打包装车送去了雒阳,听凭天子刘宏的处理。
在刘备看来,北部战场的汉军获胜实际上也就意味着这场战争的最终胜利。
黄巾军没有打出冀州,没能在幽州和并州造成什么影响,对冀州的影响挺大,但也没有张角活着的状态那么大,他听说很多郡县的黄巾军都是规模很小的存在,仅靠当地官府就成功扑灭了他们。
就刘备自己的感官来看,这支黄巾军主要对冀州造成的影响也就是巨鹿郡为中心的周边几个郡国,大概是一半的冀州。
核心地区的起事已经失败了,那么中原分战场上的那些人,还能坚持吗?
皇甫嵩和朱儁统领的中央汉军,就真的无法建功立业吗?
当然不是的。
北部战场取得全胜之际,南部战场和东部战场也发生了有利于东汉帝国的变化。
被雒阳朝廷先手一击且起事开始前就失去了灵魂领导人的黄巾军把先天不足的劣势发挥到了极致,在前期稍稍取得了一些优势之后,立刻就陷入了颓势,进入到了人人喊打的地步。
除了少数黄巾军部队能够维持对无辜者不侵犯的纪律,大部分黄巾军都是手持钢刀的强盗土匪,对于他们来说,官吏、地主豪强和普通老百姓是一样的,全都是他们的“补给”。
由此,官府要剿灭他们,地主豪强要对抗他们,老百姓要逃离他们,他们很快就陷入了惊人的孤立,除了他们自己,没有别人能够帮助他们。
锐气很快就消失了。
不管是曾经能和朱儁打成五五开的张曼成,还是能让皇甫嵩吃瘪的卜巳,全都后继无力了。
朱儁很快重振旗鼓,在南阳郡和张曼成打了一场野战,双方打成平手,但是张曼成损失太多精锐,后继无力,不得已退入宛城死守,不能再和朱儁野战争锋。
仅仅是一战,张曼成就锐气尽失,可见其底蕴之浅薄。
随后朱儁包围了宛城,分兵一部分去攻打周边的黄巾军小股部队,取得全胜战绩。
皇甫嵩那边则在四月中旬发起了对卜巳的再一次进攻。
因为之前的失败,皇甫嵩貌似受到了来自吕强那边的很大压力,所以这一次他小心多了,严格按照自己所学的东西来,小心翼翼一步一步。
卜巳没有再逮到什么机会,犯了不少错误,反而被皇甫嵩抓到了机会,在卜巳等人渡河的时候发起了强袭,一举击破了卜巳所部主力。
东郡被平定之后,皇甫嵩继续东进,在泰山郡一带剿灭了好几支打着黄巾军旗号的乱军,获得了很大的胜利。
然后他也上表给朝廷,声称地方上受到朝廷的鼓励,自发组织了人手对抗黄巾军。
一批太守、县令很有成就,守住了重要的郡城、县城,一些地方豪强也颇有些功劳,保护自家产业的同时,牵制、消灭了很多黄巾军,给朝廷平灭黄巾军立下了功劳,值得奖励。
可以说朱儁和皇甫嵩带来的雒阳中央汉军起到了消灭黄巾军大股主力的作用,而除了南阳、东郡等大规模主战场之外,很多分支战场都是地方上的人自己解决掉的。
一些郡守、县令带着少数郡国兵和其他武装守住了城池,驱离了黄巾军,地方上一些地主豪强为了自己的产业又圈地自守,黄巾军得不到补给,处处碰壁,就在无尽的转战之中消耗殆尽。
聪明人眼看黄巾军没有前途,很快就脱离队伍跑路求生去了,愚钝的人死死守着那杆无人在意的【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大旗,悲哀的坚守到了生命的最后一息。
究其根本,还是雒阳朝廷及时的做出了反应。
这个反应虽然已经无法避免这场战事的发生,但是成功控制了起事的规模。
黄巾军没能在最开始取得震惊天下的战绩,东汉帝国也没有在第一时间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天下人看到的是东汉帝国虽然腐朽、却依然能运转的国家机器,是看似虚弱无力,实则依然凶狠的中央汉军。
于是蠢蠢欲动的地方离心势力未敢进一步释放自己的野心。
所以黄巾军在起事之后,在大部分地区都没能引发进一步的当地人的响应,这一次太平道起事,并未在真正意义上动摇东汉帝国的统治。
老朽帝国的统治虽然步履维艰,却还在继续着,并未有什么实质性改变。
在卢植率先给朝廷送去捷报之际,整个中原的局势也在朝着有利于雒阳朝廷的一面转变,黄巾军正在持续的失败和倾颓之中。
卢植暂时还不知道南部战区和东部战区的情况。
他一边派人向朝廷汇报自己这边的捷报,一边也开始着手整顿战场,并且准备上表,对战争之后的一些善后事宜给出自己的建议,对遭到战争破坏的冀州该如何恢复生产之类的给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当年九江郡和庐江郡的平叛战争结束之后,卢植也曾给过这样的建议,并且这样去做,他有实操经验,提出的建议都是经验之谈。
不过他并没有想到自己提出的这些建议倒是给今文学派带去了一个很大的启发。
雒阳城内,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的口水战还在继续,袁隗和杨赐还在使劲儿要把对方的【录尚书事】之权给搞掉,在这个关头,五月中旬,卢植的捷报传来了。
刘宏得知卢植和董卓率领的北路汉军已经在河北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冀州黄巾军三大主力全部被灭,剩下的小鱼小虾也在不断的被清扫当中,河北战事已经宣布胜利结束。
刘宏非常高兴,立刻将此事公诸于众,并且开始准备商议对卢植和董卓等参战主力的嘉奖。
这个消息广而告之以后,今文学派和古文学派都产生了很大的反应。
第一百六十二章 推荐卢植做冀州刺史?
古文学派当然很高兴。
得知卢植率先战胜黄巾军的消息之后,大家都很开心,袁隗立刻在会议上建议大家群策群力,一起努把力,争取借着这一次战功,把卢植推上三公之位,并且争取让他录尚书事。
而且袁隗进一步建议最好的选择并不是让卢植接任张温那个倒霉蛋的司空之位,而是让卢植挤掉杨赐,成为太尉的同时,把杨赐赶下台,狠狠的打击今文学派的嚣张气焰,争取全面掌控尚书台。
“今文学派虽然底蕴深厚,但是一旦失去了录尚书事的权力,一旦尚书台为吾辈所掌控,今文学派的日子就别想好过,此番子干大胜黄巾贼,正是一举登位三公之时,诸君,何不奋起?”
袁隗的建议得到了荀爽的大力支持。
作为从今文学派那边跳反而来的两大家族的领袖,袁隗和荀爽比某些古文经师还要希望古文学派能彻底压垮今文学派,他们所做的事情已经决定了他们的退路并不宽敞。
他们坚信古文学派终将取代僵化老朽的今文学派,坚信这一日的到来不会太远,他们为此付出了一些代价,比如家族当中的某些分支看不惯他们的行为,已经和他们划清了界限。
但是,那又如何呢?
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虽然会有些波折,但是古文学派覆盖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士人群体,这种情况下,今文学派拿什么和他们斗?
没有外力的介入的话,就以当前古文学派旺盛的战斗力来看,彻底压垮今文学派就在十年之间!
所以古文学派必须要奋起,不能辜负了这好不容易等到的“天下大势”。
他们必须要全军出击!
而今文学派那边显然也是嗅到了风险的味道。
之前一波操作没能给卢植带去什么打击,反而进一步促使卢植加速,导致北部战区是最早获得胜利的战区。
这下好了,卢植允文允武,出将入相就是下一步基本操作,这次机会不可能被古文学派放过。
朱儁和皇甫嵩怎么就那么废物?
冀州黄巾军怎么就那么废物?
就不能支棱起来吗?
就不能狠狠的给卢植迎头痛击,给他打一个全军覆没吗?
现在古文学派蠢蠢欲动,听闻他们正在打算推动卢植正式登上三公之位,且剑指太尉,目标就是把自己赶下这个位置,顺便夺取自己的录尚书事之权,好让今文学派失去顶层政治职权。
这是今文学派绝对不能接受的局面,杨赐就算死都不愿意失去这个录尚书事的太尉之位,他必须要反击。
可是他想来想去,也没想出来用什么办法去对付卢植。
那几日,他愁的连最喜欢吃的清蒸黄河鱼都吃不下去了。
关键时刻,还是杨彪想到了一个不算办法的办法。
杨彪上朝的时候,听说卢植已经上表给朝廷,对冀州战后事宜进行了一些建议,得到了天子的认可。
天子正打算选拔一个优秀的官僚去冀州担任刺史,负责冀州的战后治理工作,尽快恢复冀州的生产,避免今年冀州出现大规模普遍性的饥荒问题。
由此,杨彪进一步想到了卢植曾经在九江郡和庐江郡做过太守,平定过两次叛乱,并且也恢复了当地的正常生产,属于镇压、恢复生产一条龙选手,经验丰富,实属当朝第一人。
于是他忽然想到了一个阻止古文学派推动卢植升任三公的办法。
“推荐卢植做冀州刺史?”
杨赐靠在软垫上,看着面色严肃的杨彪,面露犹豫之色:“这能行吗?虽然只要有诏令,他便是冀州长官,但是毕竟只是六百石,以他立功甚大的如今,古文学派必然全力反对,朝廷也不太会支持这一点。”
杨彪点头。
“既然如此,那就更进一步,由父亲出面,上表保举卢植出任冀州牧!”
杨赐稍微愣了愣,随后皱紧眉头,开始认真的思考这个计划的可行性。
州刺史原本只是六百石监察官员,没有军政职能,但是西汉中后期开始,州刺史已经朝着地方军政长官的方向发展。
到了东汉,州刺史的地位职权进一步扩大,东汉时期的诏书常云【刺史、二千石】,又常有派刺史领兵作战之事,刺史奏闻之事不必经三公委派掾吏按验,郡守、县令对之颇为忌惮,甚至有因畏刺史而解印弃官的事情发生。
虽然州刺史在名义上依然不是一州军政长官,与郡太守、县令没有上下级关系,但是郡太守、县令要是和州刺史产生冲突,按照正常程序,往往会处在不利的局面上。
而当州刺史成为州牧之后,局面就会发生根本性转变,因为州牧也是二千石官员,且是名副其实的军政长官,太守的上级,还能掌兵,讨伐叛乱,封疆大吏莫过于此。
当前,大汉是没有州牧的,因为州牧职权太重,朝廷也不会轻易设立州牧,以防州牧手握大权尾大不掉,过去就算是有,也是出事的时候设立,事毕即撤,不给州牧扎根地方的机会。
可以说州牧是一个非常要害的职位。
有雄心壮志的可以在这里做出一番事业。
有贪腐之心的可以在这里捞油水捞个痛快。
单纯只是想让那些桀骜不驯的郡太守俯首的,也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上一篇:三国:八百大雪龙骑,吓退刘备!
下一篇:大秦:祖龙赐封地,打造不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