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御炎
稳定,可以带来民生的安居乐业,可以带来一定的发展,可以带来人口的恢复和国力的上升,与国于民的都有好处。
但是当某个节点出现之后,这一上升趋势就被打断,再也不能恢复,并由此走向混乱、覆亡,一发不可收拾。
这个节点,可以被认为是土地兼并的周期,可以被认为是统治者个人能力的衰变,甚至可以被认为是气候的变迁。
但是刘备也有自己的看法。
他在成为大将军之后,常会抽出时间博览群书。
在阅读了大量东汉皇家藏书之后,他谨慎的思考,随后意识到,这一节点,最有可能出现在不属于统治阶级的力量恢复到了足以威胁王朝稳定状态的那一刻。
不管出现了什么状况,当统治者意识到他所在意的稳定被威胁之后,就会引起一系列的统治阶级的连锁反应。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莫过于科技发展。
古代统治者并非不注重科学技术的发展,但是其注重需要契机,即国家分裂状态下,统治者尤为注重科技的发展,尤其是军事方面,会为此投入大量资源。
但是当国家统一之后,他所侧重的便会转变为维持稳定状态,而此时此刻,科技发展会成为重大的不确定因素,成为威胁稳定的头号罪魁祸首,被束之高阁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一个很直观的事实便是,古中国很多重要的科技著作与精通科技的人物都出现在了战乱时期与分裂时期,文明和精巧的工业技术在这一时期获得了巨大的进步。
比如春秋战国,比如东汉末年,比如南北朝,比如赵宋。
而在大一统时期,这些反叛或非常规的力量却又无一例外的被大一统帝国所窒息,因为帝国只想维持一成不变的传统秩序,维持稳定。
这其实很矛盾。
因为没有大一统,就没有安定的生活,人们会大量大量的死亡,而没有分裂与战乱,又没有进步,创新的精神会被强力扼住咽喉,由此窒息。
数千年来,人类总是在这二者之间反复横跳,却始终无法寻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甚至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最平衡的平衡点居然是源自于核武器的恐怖威慑——灭亡与发展居然如此巧妙的融为一体,相生相克。
刘备知道自己现在所做的很多事情都是为了增强大一统的力量,让汉帝国重回巅峰,让和平安定的生活回归,让更多的人活下来。
他主导局势的时候,他可以相信自己,会不断的推进新的事物,修改陈旧的规则,以自己的权力投入大量资源,推动科技进步。
但是他死了之后呢?
很多传统的统治者自己也非常欣赏科学技术的发展,甚至于对此相当精通,比如康熙、雍正和乾隆。
但是他们并没有发展这一切。
他活着的时候所做的这一切,本质上是为了结束战乱所带来的流离失所与生产破坏,让人们吃饱肚子,但是当国家进入稳定状态之后,这一局面又毫无意外的会变质。
简而言之,它会从【为了生存而存在】变质为【为了存在而存在】,并由此发展出强大的利益集团,开始侵蚀正常的状态。
比如当下刘备所采取的农业政策。
刘备使用集体农庄,是为了尽快恢复生产,普及农业技术,开垦更多荒地,让更多的人吃饱肚子不至于饿死,让政府恢复强大的税收能力和动员能力,为了更好的击溃反对者。
汉帝国有太多的荒地没有开垦,有太多荒废的土地需要恢复,有太多地区没有掌握最新的农耕技术,农业发展相当不均衡,农业潜力远远没有到开发完善的地步,很多东西需要普及。
这就需要一个强大的组织者来组织起分散的力量去完成开垦。
他还能强力推进各种生产技术的发展,一直推进到发展自成体系的时候。
这些,依靠一个强有力组织者的推进,是极为高效的,原本需要一百年去完成的事情,在一个强有力组织者的推动下,或许只需要十年时间。
而当这些目的都达成的时候,人们的温饱、生存难题已经解决的时候,这一政策就该适时的调整,恢复到常态。
比如一些地方的耕种用土地已经开垦的差不多的时候,农业技术也普及的差不多的时候,个人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应该结束集体农庄的存在。
大家把田地分一分,恢复到家庭生产的模式,将基于此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战时动员体制给结束掉,转为生活常态。
换言之,刘备认为以此为代表的他现在所采取的一系列政策都算是一种战时政策,是一种例外状态,而非社会发展常态。
必要时期,采取例外状态是可以的,但是在非必要时期,一直维持例外状态,则会带来重大的社会危机。
而这一点,或许道家的先贤们也看到了,所以才会虚构出一个人们需要的时候出现、人们不需要的时候神隐、但是其本身却一直存在、一直默默兜底付出的理想统治者。
这太理想了,最理想的理想主义者看到这种统治者都会高呼理想。
刘备知道自己无法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但是他同时也意识到自己只要活得够长,就是有选择的。
眼下他所构建的这套体系,十分高效,有强大的动员力,实质上是一种战时动员体系,是为了击溃了旧的食利阶层而构建的“例外状态”。
而在旧的食利阶层被击溃之后,并非天下大吉。
他还有一个任务。
结束这一例外状态。
在例外状态崩溃到天下大乱之前,结束它。
一切的例外状态所带来的强力发展,都需要付出代价,但是代价可大可小,如果能尽早的结束例外状态,就能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成果。
两个一比较,赚了。
反之……
代价会超越成果。
然而这一切,对于现时的刘玄德而言,却是他唯一没有任何底气的事情。
第七百二十二章 摆烂的扬州官府
建安四年下半年以来,刘备要做的很多事情都步入了正规。
经过上半年的复杂斗争之后,刘备一边稳步推进着第一次全国政务大会的召开事宜,一边也吩咐张让和刘惠一起对郑泰、贾喜等人展开监视,全面把控他们的行踪和一系列的行动准备。
另外,他也开始关注董重的行动,因为相比较于蹇硕的态度,董重的态度还有些暧昧不定,似乎表面表现的很是不在乎,但是私下里还有些别的想法。
比如他就没有把郑泰等人的事情告知刘备。
对此,刘备认为他还没有完全过关,需要进一步考察这家伙的所作所为。
另外的精力,刘备就放在了推动军区建设的事情上,各大军队在军部的安排下走划定的路线前往驻军地驻扎,开始执行刘备的命令,对地方展开全面威慑。
相较于北方已经被处理得差不多的威胁,南方的益州和荆扬二州还是值得关注的。
益州南部几个郡和属国素来不怎么安稳,需要军队震慑。
荆扬二州还不是刘备的统辖之地,也需要军队的震慑。
而且该说不说,扬州内部还有几个有点规模的威胁,一直都没被处理掉,这一次刘备派关羽率兵南下,也有这让关羽收拾掉这两大威胁的打算。
这两大威胁,一个是不服官府管束的山越势力,一个是明目张胆造反的徐州黄巾军残部。
山越势力其实就相当于并州山匪集团,简单来说,可以理解为并州山匪集团的南方青春复刻版。
张燕等人在太行山脉称王称霸对抗官府,甚至一度威胁雒阳,声势浩大,威震天下,朝廷应对失措,军队战败,不得不用官职来拉拢他们,失尽了体面。
与之相比,扬州山越集团就没有那么大的威胁。
他们规模不小,但是战斗力和战斗意志比较拉,没有威胁中央的能力,甚至连扬州本地官方势力都不能威胁。
他们似乎只是一群想要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确幸日子的人,对于外界没什么太大的想法,也没什么太大的野心,只是不想被官府盘剥。
但是他们的人数多,且越是被官府盘剥,人就越多,官府越着急,他们也是人就越多,势力越强。
扬州本来就缺少人口,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投奔山越而去,实在不是什么好事,这也严重影响了汉帝国在扬州的统治秩序。
另一边,当初从徐州南下的那一股黄巾军也是扬州官府的心腹大患。
这一股人马进入扬州之后,没有往吴郡跑,而是往丹阳郡跑,往丹阳郡中部的山区跑。
等扬州刺史桂褒接到了刘备的命令,要对黄巾军展开进攻的时候,黄巾军已经一路南下一路攻城略地,杀戮官员、豪强,劫掠物资,把丹阳郡北部几个县收拾的惨兮兮。
并且他们还到处派人联络山越各方势力,试图与山越势力达成联盟,一起对付扬州官军。
目前,他们在丹阳郡于潜县以北地区安顿下来,据险而守,在山野之地与当地的山越为伍,似乎和其中几个山越势力处的不错,双方颇有些往来,丹阳郡守发动了几次军事进攻,全部落败。
扬州刺史桂褒领到刘备的命令之后,十分紧张的派人联合丹阳郡守进攻了一次,又失败。
于是,他被迫于建安四年的九月亲自率领军队入驻余杭县,亲自观察局势,然后感到局势颇有些复杂,便产生了退缩之心。
黄巾军和山越混在了一起,黄巾军被打,山越会帮忙,会堵塞道路,截断交通,袭击官军后勤,让官军面对这样的情况难以维系,实在困难。
桂褒一边感觉困难,一边就觉得心里不平衡。
一群从徐州南下的贼寇到了扬州,成为扬州的祸患,徐州反而一点事儿没有,这难道是扬州的错误吗?
现在扬州为了对付这群黄巾军损兵折将,耗费钱粮,多少官员都死在这里,这件事一场灾难,徐州难道没有责任吗?
桂褒越想越委屈,觉得不能咽下这口气,便在建安四年十月向朝廷上表,表示自己已经很努力,但是黄巾军和山越沆瀣一气,实在是不好对付,请求朝廷给予一定的粮饷支持。
桂褒觉得之前打不过的主要原因是【扬州穷困,缺少粮饷,士卒不用命,如之奈何】,于是请求朝廷拨款,支持扬州。
另外,桂褒还表示,如果朝廷财政困难,应该让徐州提供财政支持,毕竟黄巾军是从徐州跑到扬州来的,当时徐州刺史剿贼不利,以至于贼寇流窜到扬州,又不是扬州本地贼寇。
这属于天降横祸,不是扬州官民导致的,扬州官民无辜受罪,很可怜,希望朝廷予以体恤。
桂褒这话说的还是很委婉的,要是放在平常,他早就开骂了。
他娘的徐州刺史和几个郡守不当人,搞出来的烂事,打了几年仗剿不灭的黄巾贼现在跑到我扬州来耀武扬威,居然成为了我扬州的事情?
徐州人干不成事,祸祸我们扬州人,现在徐州擦擦屁股啥都不管了,把锅丢给扬州人,天底下还有这样的道理吗?
这不单单是桂褒的心里话,也是扬州当地的官员、吏员,还有地方大户们的想法是。
这是徐州人、中原人搞出来的烂事,他们解决不掉,就把烂摊子甩给扬州,难道扬州是什么脏兮兮的垃圾堆吗?
这样一想,桂褒就不想打了,丹阳郡守也不想打了,他们收缩战线,确保城池不丢,其他的,他们不管了,摆烂了。
你朝廷不给钱不给粮食不给好处,就让他们这样吧,反正他们看起来也不像是会反攻的。
他们要等待朝廷和大将军刘备的意见,看看刘备那边到底是怎么个处理办法。
随着官军的消极避战,黄巾军那边确实安稳了起来,也不闹事了,也不主动出击,和山越联手开发山区,接受山越团伙的经验传授,到处开垦荒地,耕种土地,摆出一副要在这里扎根的模样。
山越团伙虽然是山匪的性质,也会做一些打家劫舍的活计,但是主要还是靠着开垦荒地、进行农业生产过活的,江南之地温暖潮湿,农作物好养活,丰收的时候也没有官府盘剥,勉强能吃得饱肚子。
所以他们也会给黄巾军传授一些在山野之地生存的技能。
与之相对的,黄巾军就会传授给他们一些精神食粮——比如传授给他们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道理,告诉他们代表汉帝国的天命已经死了,代表黄巾军的黄天正在主导世界。
他们只要坚持下去,一定可以获得成功,一定可以推翻汉帝国的暴政,实现黄天盛世,现在的挫折只是一时的,未来的胜利是永久的。
第七百二十三章 关羽南下
徐和与司马俱严格来说不是什么正统黄巾,而是在张角等人死了好几年之后才起事的。
他们虽然也了解了一些太平道纲领,但是在“学术”上,也只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状态。
他们不知道该怎么具体阐述太平道的纲领,便只能自己编一些符合底层需求的内容,以此哄骗他们加入,让他们卖命。
比如黄天盛世里大家不用承担苛捐杂税,不需要向官府纳粮,每个人都可以有一百亩土地,每个人都能有两三个婆娘,每个人都能吃饱饭,都能穿好看的衣服,住舒服的大房子。
反正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都有很好的日子可以过,相信黄天,就有了未来。
一通忽悠之下,倒也是有一些人愿意相信徐和与司马俱这一套道理,不过他们显然没有张角的能耐,忽悠不到太多人,不少人觉得他们现在的生活也不错,官府也奈何不了他们。
只要打得过,别的都不是问题。
他们见识到了黄巾军横扫丹阳郡北部的战斗力,希望可以和黄巾军联合在一起,得到黄巾军的武力庇护。
徐和与司马俱也很快意识到了黄巾军对于山越团伙来说的价值所在,所以他们决定以武力庇护和战术指导为交换,换取山越集团对他们的一定的帮助。
这两方面的合作非常愉快,扬州官府的日子就过得很难受,既然如此,他们也会想方设法让朝廷难受,让朝廷拨款。
但是桂褒没想到的是,朝廷对此的反应,却是严厉的申斥和军队的到来。
根据最新政策的安排,扬州被划为江南军区所属地,江南军区会被安排一支三万人的中央汉军入驻,统兵者乃镇南将军关羽。
桂褒不是很了解关羽,但是他也知道关羽是大将军刘备最早的部下,据说一起起于微末,非常亲近,关系很深,很受到大将军刘备的信任。
正巧此时扬州地区的山越集团和黄巾军沆瀣一气,混在了一起,而扬州官府无能,不能铲除奸邪,那么就只能让朝廷来解决这个问题了。
镇南将军关羽不日就会带兵南下,抵达扬州,随时准备发起对山越集团和黄巾军的战争。
扬州所有官员在战时都要遵从朝廷的指令,听从镇南将军关羽的命令。
关羽有所命令,他们都要办理,不得有误,否则关羽有权上表参奏他们,可以将他们免职。
且镇南将军关羽一旦接管战争之后,荆州、扬州和交趾地区原有全部的武装人员都要听从关羽的命令,一切军事资源都要向关羽开放,如若不然,关羽也有权力罢免相关官员。
简而言之,刘备通过雒阳朝廷名正言顺的给了关羽节制一切的权力,整个战区在战时都要听从关羽的调遣,如若阳奉阴违,关羽有权当场罢免此人,事后再向雒阳朝廷上报。
包括扬州刺史桂褒在内。
说穿了,荆扬二州和小透明交趾的太上皇来了。
这一消息使得桂褒的脑袋一阵一阵的眩晕,不晓得刘备是怎么有勇气做出这样惊天动地的安排的,但是刘备就是这么做出来了。
上一篇:三国:八百大雪龙骑,吓退刘备!
下一篇:大秦:祖龙赐封地,打造不朽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