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德 第393章

作者:御炎

刺杀我,只要杀不死我,就等于把屠杀他们的屠刀亲自送到我手上来,这难道是什么坏事吗?他们如果刺杀我,我清算他们就是名正言顺,谁都说不了一个不字。

等各种手段用尽,把明面上暴露出来的敌人全部扫清,实际上,咱们真正要对付的敌人也就被削弱到了最虚弱的状态了,到那个时候推动度田,就真的很有可能成功了。”

程昱想了想,没有再提出反对的意见。

之后,刘备让程昱多放一些精力在大将军府的事务上,为朝廷即将推动的政务大会、官员淘汰和军区驻防制度多下一些功夫,尽快让这些政策落到实处。

只要这些政策落到实处,郑泰等人再怎么反对也没有意义,再怎么拉拢人来反抗自己也没有意义。

因为满朝上下虽然有蠢人,但也有聪明人,更多的则是投机者。

只有蠢人会帮助他们,聪明人和投机者都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比如黄琬,那就是个实实在在的聪明人,郑泰去找他聊天,聊了一会儿,黄琬突然肚子疼,放了几个屁,捂着屁股跑到厕所间去了。

而那几个屁也把郑泰给熏到了,郑泰当时就捂着鼻子一脸厌恶,骂了黄琬几句,然后匆匆离去。

于是这场会谈不欢而散。

黄琬也在之后派人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刘备,说自己对郑泰一点兴趣都没有,完全不认同郑泰的理念,顺便表达了自己的政治倾向。

什么叫聪明人?

这就叫聪明人。

所以,黄琬这个真·反对派还能做很久很久。

而郑泰和贾喜这种假·反对派就很难说了。

之后郑泰和贾喜也顺带着拜访了不少人,一些朝廷内部不是刘备门生故吏出身的官员,他们拜访了很多,甚至连杨修都因为特殊的出身而得到了他们的拜帖。

然后杨修把拜帖拿到了刘备这边交给刘备,告知此事。

会面当然没有出现,杨修也不是什么蠢人,他不可能和郑泰等人混在一起,而刘备也是万万没想到这两个家伙居然蠢到了这个地步。

就算想玩无间道,也要搞清楚无间道的对象是谁吧?

杨氏举族的生命安全都在刘备的掌控之中,你让杨修这个小年轻和你一起玩无间道?

只能说心真大。

到建安四年十一月初的时候,很多事情已经尘埃落定,该组建起来的部门,该招聘的人手,该运转起来的规则,都开始了新一轮的运转,汉帝国的政治态势和过去完全不同了。

总体来说,汉帝国中、上阶层中相当一部分的人处在一个焦躁不安的状态之中。

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两个原因。

政治上,政务大会的筹办和官员淘汰制度的推行使得很多人忧心忡忡,担忧自己会成为被淘汰掉的那个倒霉蛋。

军事上,朝廷大军的地方驻扎行动让一些人心有惴惴,中书台和郡国兵的筹建更让一些人感到山雨欲来风满楼。

刘备正在把自己的权力触角从雒阳伸向全国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人如果不是他的自己人,就都会成为他的目标。

无人可以逃脱,无人可以幸免。

过去的日子,似乎真的一去不复返了。

而在这样一个紧张而微妙的状态之中,刘备忽然在朝堂上宣布要广开言路,允许朝野内外和民间议论政治,并且允许人们向他本人传递政治方面的建议和疑惑。

他将在大将军府内专门设一个部门用以承接来自天下间的政务建议、疑惑,他将定期观看,并且从中选一些很有意义的亲自作答,以回复天下人对朝廷政治的关心。

对于自己的这一举措,刘备对身边的亲信有过解释。

“局势的微妙变化使得我从前平易近人的形象开始改变,很多人开始越发的畏惧我的权势与身份,而畏惧当中,又藏匿着名为不满的情绪,越是畏惧,也就越是不满。

过去,我以平易近人的姿态化解了很多人的畏惧,但是现在情况有所改变,再用过去的方式已经不合适了,所以我们需要给外界一个全新的渠道,并偶尔做出回应,让他们认为我依然是平易近人的,只是太忙了而已。”

对于刘备的这个设想,亲信部下们予以认同,觉得这在紧张而微妙的斗争环境之中,或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果然,消息传开之后,大将军府的公开信箱内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出现了相当数量的信件,刘备不得不安排一部分吏员专门负责挑选信件。

几百上千封信件他是没时间全部看完的,有一些纯粹是输出情绪的在他看来也毫无必要,不过他会专门让人挑出少部分这样的信件,找个时间偶尔回复一封,营造一种广开言路的繁荣假象。

至于他看得最多的,还是借此机会向他展现自身才能并且提出一些治国安邦理念的人所写的信件,这些人在信件中会写一些他们眼中治国安邦的好方法,希望刘备可以采纳。

或许还能因此得到刘备的重视,由此一跃而上实现阶级跃迁呢?

这不是一个好机会吗?

刘备倒也希望从中看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或者了解一下当代思想界的一些具体动向——

当前,在今文学派覆灭、《白虎通义》主导而形成的神学性质的儒学学术专政被消灭之后,由古文学派主导建立的、以《嘉德通义》为基础的新的学术环境尚未正式确立。

也就是说,在现在这个时间段,虽然朝廷的思想基本统一,但是民间尚未形成统一观念。

敬鬼神而远之的概念只在朝廷政治生活中贯彻,其他层面,今文学派留下来的学术、思想氛围依旧笼罩。

人都说船小好掉头,船大不好掉头,这是真的,也就是东汉末年这个大多数人都感到不满的、行将崩溃的、距离乱世只有一步之遥的混沌社会才有刘备操作的空间。

这要是一个和平安逸的国家,处在一个盛世状态之中,刘备是万万无法操作成功的。

第七百一十九章 回归文景之治

惯性的力量真的很强。

就算是现在这个状态,就算是今文学派已经从精神上肉体上都被刘备给打倒的状态,想要消灭他的精神,却依然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情。

想要从思想上重新改造汉帝国,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事情,所以稍微关注一下民间思想动向,倒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于是这个来信筛选环节,刘备也就顺势交给了舆论战负责人阮瑀,让他身兼多职,一鱼两吃。

了解民间舆论的时候,也能顺带着警戒一些不好的思想的传播,让阮瑀可以尽快发现,并且尽早制定对应的策略。

舆论战,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打,越是高高在上的人,越要注重舆论的影响,摆烂可不行。

阮瑀对此还是很高兴的,兴致勃勃的投入了这份工作,一段时间以后,拿着他挑选出来的被他认为最有价值和代表性的信件来见了刘备,将这些分好种类的信件交给了刘备。

“少的这一部分的都是些无病呻吟之类的东西,没什么意义,但是您需要,就为您挑选出一些看上去还比较顺眼的,多少算是有点东西。”

“多的这一部分都是您需要的那些提出建议彰显自身才能的信件,其中有一些,还挺有意思的,我看了,觉得其中还真有些有才能的人。”

阮瑀笑道:“您这个方法好,不仅能让一些人发泄自己的情绪,改善对您的意见,还能以此了解民间思想的一些动向,一石二鸟之计,还是您最擅长。”

刘备笑了笑。

“有效果就好,有效果,就说明民间士子对咱们还是有信心和想法的,要是连正儿八经的信件都没有,全是无病呻吟的,那可就不好了,那就说明民间要出大事情了。”

“您说的是。”

“所以,你看过了之后,感觉这一段时间内民间的动向是如何的?”

“总体来说,并没有什么很奇怪的动向,只不过在吾等摧毁了今文学派之后,民间有那么一部分士子似乎对古文经典也没有很大的信心,转而去研究大汉立国之初的黄老之术了。”

阮瑀缓缓道:“这样的人目前看来并不算少,五六份信件中就有那么一份提及道家学说和黄老之术,在他们看来,古文经典和今文经典并没有本质的区别。

今文经典失败了,古文经典说不定也要失败,他们对儒家学说都产生了一些怀疑,认为中兴以来的这段困难,都是儒家学说造成的,应该转回到正确的道路上,试图重返文景之治时代。”

“想用黄老之术回归文景之治啊,这可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啊。”

刘备缓缓点头,随手拿起了一份信件,展开来看了一会儿。

“真巧,这就是一份主张黄老之术的,写的还挺有意思。”

“嗯?”

“这不仅是在批判儒家学说的一些错谬之处和带来的灾难,还主张运用黄老之术进行针对性的改善,还提出了相关的办法,力求在三年之内完成变法,让大汉回归到文景之治的时代,彻底抛弃儒家学说,罢黜所有的阀阅高门。”

“哦!”

阮瑀笑道:“记起来了,这份信件是一个叫陈慕的太学生所写的,胆子很大,说的话也很尖锐,尤其在您本人也是阀阅高门之主的情况下,这份信件可谓是石破天惊了。”

“嗯,有点意思啊。”

刘备笑道:“不单单对今文经典不满,觉得古文经典也是一丘之貉,让大汉真正走出衰颓局势的方法,就是回归清静无为之治。

他认为近二十年来民间战乱四起,其主要原因,是因为朝廷官吏逞凶,肆意妄为,朝廷官员对民间予取予求,索取太多,以至于明面上使用的是儒家之术,骨子里却在行暴秦法家之术。

朝廷本身也是如此,明面上说要仁义,实际上却是横征暴敛,不仁德,只有严苛,若是不真正改变,就算是古文学派,也会走上老路,所以应当全面抛弃儒学。”

“还真别说,虽然有些地方略显稚嫩,但是说的有那么几分道理。”

阮瑀笑道:“这些年见到的那些混乱,还真有很多都是被贪官污吏所逼迫的,朝廷赋税也是越发严重,真有那么几分暴秦的意思,和开国之初轻徭薄赋,真是大有不同。”

刘备点了点头。

“所以,他对此表示强烈不满,认为我如果想要改变现状,那么消灭今文学派之后,该做的不是扶持古文学派,而是回归文景之治,厉行变法,采取黄老之术来治国。

他要我改变现在这种大有为的状态,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尽量不打扰民间,让民间自行恢复,还要我削减官吏数量,减少官员名额,还要约束官员的权力和行为。

最好还能将州郡县三级体制改为州和县的两级制度,去除郡级,由此就能节约……哟,这小子还给我算了笔账,我看看,找他这样说,去除一级建制,最少能削减一万名官员和四五倍之数的吏员。”

刘备抬头看了看阮瑀,笑了。

“这嘴里喊着清静无为,上手可全都是比我还厉害的大有为啊,削减一万名官员和四万名吏员,大汉一共才十六万官吏,他这一上来就是要把整个大汉的官场都给砍掉三分之一,这哪是清静无为啊,这是要命呢。”

“我也是为其所震惊,才把这份信件带来给您看的。”

阮瑀笑道:“和这篇文章比起来,其他的都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都是在打打闹闹,说些无聊的东西,只有这一份,是真的在说事情。

虽然显得有些狂妄了,但是也能代表相当一部分人对当下朝廷所奉行的政策的不满,以及对朝廷官吏胡作非为的不满。”

“是啊,确实是很不满,当初我自己何尝不是对贪官污吏恨得要死呢?”

刘备放下了这份信件,笑道:“不过这所言所语过于暴烈了,开口就是一万名官吏,他能有这种想法,说明他对道家典籍的了解不深。

他应该只是对现实不满,然后稍稍看过一些道家典籍,并没有系统的学习过,了解过,就把儒家法家和道家之术糅合在一起,搞出一个三不像。”

阮瑀对道家典籍了解不多,好奇道:“您不是专精《左氏春秋》和《古文尚书》吗?您也对道家典籍有所涉猎?”

“来雒阳以后抽出不少时间,看了不少书,其中就有道家典籍,甚至还有当年文景时代的一些文书记录,我也都看了。”

刘备缓缓道:“道家之术,说是清静无为,但实际上,真正的精髓在于因循。”

“因循?”

刘备点了点头。

“嗯,道家之术,太史公的父亲司马谈了解的比较多,他曾说过,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清静无为是道家之术的追求和理想,而想要达到这个理想,因循之用才是最重要的。

司马谈公认为,道家之术没有一定之规,最重自然之理,随机应变,因势利导,看似无为,实则大有为,而这种有为,却能做到如春夜细雨一般,润物细无声,这是道家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我不及之。”

“如此说来,这陈慕所言,还是有几分道理的?”

阮瑀问道:“要不要把他找来和他深入谈一谈?此人在太学内稍微有些名声,成绩相当不错,也经常在太学内发表一些公开的演说,受他影响的太学生数量不在少数。”

“不必了,他还是过于稚嫩了,而且他所说的,咱们就正在做,还做得更好。”

???

阮瑀一脑袋的问号看着刘备。

“您的意思是?”

“我说的不够明确吗?”

刘备笑着看着阮瑀:“元瑜,道家之术在虚无,更在因循,他看到了虚无,却没有看到因循,当然这也不怪他,没有足够的阅历,是看不到因循的精髓的。”

“因循的精髓?”

阮瑀疑惑道:“属下才疏学浅,还请君侯指点。”

刘备点了点头,缓缓道:“不懂因循,就办不到清静无为,在不懂因循的前提下,盲目的清静无为,还不如我这样,用军力强制改革,至少我是真的能做到,而他呢,根本做不到。

去除一级建制,裁减五万名官吏,这当然是好事,能给朝廷省下很多钱,也能让其中的贪官污吏无法继续肆意妄为,对老百姓也有好处,但是他难道认为被裁减的这五万名官吏会束手就擒吗?

我是怎么对付他们的?用兵啊,直接让他们无法对抗我,这样,才能成功,而他呢?空口白牙一句话,全国十六万多的官吏,裁减五万,怎么裁?裁谁不裁谁?

而且这五万个裁减的名额,在真正落实之前,会引起十多万人的担忧,他们都会担心自己被裁减,失去权力,失去地位和利益,不仅做不到清静无为,还会闹出大乱子。

这些官员吏员为了自己不被裁减,就算恐惧,也会坚决站在咱们的对手的对立面上,你信不信,我这样一搞,郑泰和贾喜那帮人的势力会瞬间膨胀一万倍,直接变成我的生死大敌。”

第七百二十章 圣天子垂拱而治

听了刘备的意见,阮瑀的眉头渐渐紧皱,面色也变得严肃起来。

“如此说来,的确是这样啊,官吏为了不被裁减,确实会无所不用其极,四五万人的无所不用其极……天下会瞬间乱掉的。”

“所以啊,这如何是清静无为?这分明是天大的有为啊,有为到了让人瞠目结舌的地步,连我都不敢。”

刘备笑道:“道家之术讲究一个目的清静无为,过程和手段也要近似于清静无为,为了达成清静无为的目的而采取疾风暴雨式的手段,是难以成功的,正如重病之人不能下虎狼之药,否则容易给人药死。”

“如此说来,外界还真有一些声音说您的行事过于暴烈,对大汉来说不是好事。”

阮瑀询问道:“您觉得是这样吗?您会感觉您所做的一切是在下虎狼之药吗?当前整个大汉的局势会很危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