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工程兵 第176章

作者:远征士兵

  另一面的项梁就被这一仗给吓坏了。

  他逃到陈城后甚至都不敢回城。

  因为一收兵回城,后方的秦军追上来就有可能将他们堵在城里,这一来就想走也走不了了。

  项梁在城外整军,然后命陈城里的五千兵士将粮草运出来,然后直奔下一道防线汝阴。

第二百零六章 王贲

  此战楚军足足折损了三万余人,超过楚军参战人数的三分之一。

  会有如此惨重伤亡,主要是项梁轻敌误判敌我形式,以为楚军这场战斗对秦军拥有压倒性优势。

  于是在发现势头不对时依旧指挥楚军强攻而不是撤退或转攻为守。

  不过这其实也正常。

  谁又知道像大梁军这样既没盔甲又是魏国降兵还被包围竟然能打成这样?

  项梁想不到,项燕也想不到。

  项燕在收到项梁送来的情报知道楚军又折损了三万时差点没吐血而亡……此时正是楚军用兵的时候,他可调用的全部大军不过三十万,不想项梁一个自作主张就损失了三万。

  同时项燕也暗自心惊。

  这项梁的能力他是知道的,楚军战力也不至于如此不堪,怎么会九万装备精良的甲士进攻七万无甲降兵居然会折损三万余人?

  这沈兵到底是何方神圣居然有此本事?

  不过项燕却对此毫不怀疑。

  若是在此之前,项燕只怕说什么也不信,但想想牵城水军一战……沈兵只领三千黑甲军便打得他一万水军不敢出战。

  此时项梁这一战不就是牵城水战的翻版吗?

  这一来项燕就头疼了:

  三十万大军只剩二十七万,与秦军的二十七万不相上下。

  而楚军二十七万还要防守汝阴至城父一线,到时定要更多兵力才成。

  虽然到时各贵族或许会出兵相助……这也是项燕的打算,因为汝阴要是守不住寿春也就完了,寿春完了接下来就是各贵族的封地。

  到时贵族们有了紧迫感,自然就会往汝阴送粮送兵,不管多少都得意思下,否则在楚王及其它贵族面前又哪过得去?

  问题就是要逼贵族出兵也需要时间。

  若汝阴只守个三、五天就崩溃,那贵族就算出兵都来不及。

  而此时兵力又略显不足……这该如何是好?

  想了想,项燕就对项伯下令道:

  “马上去江东一趟,说服族长将江东子弟兵及水军都带来!”

  项伯愣了下,说道:

  “父亲……”

  项燕打断了项伯的话:

  “快去!”

  项伯应了声就带上几名亲卫去了。

  也难怪项伯会迟疑,那些江东子弟兵和水军可是江东项氏的老本。

  说难听点,现在的形势是就算楚国亡了江东也不一定会亡。

  因为江东有闻名世界的八千子弟兵及精锐水军。

  正如之前所言,项氏一族自从被流放到江东之后就崇武尚勇积极备战,因为他们认为项族只有如此才能保平安。

  事实上其它贵族甚至战国所有贵族大多如此,也就是努力培养私兵。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私兵是自己的心腹、是自己拥有完全控制权的兵,国家或城邑驻军却并非如此。

  所以私兵的训练、装备、伙食等都普遍高于军队,战力自然也更高。

  只不过项氏更为特殊,那八千子弟兵全是项氏一族的族兵,而且还经过实战考验……之前平定庄蹻之乱,项燕就是带着这些子弟兵在密林中追杀了庄蹻一行几年,最终才将平定叛乱将庄蹻的首级送到楚王面前。

  于是这八千子弟兵也同项燕一般名噪一时。

  楚国只要一谈起精锐,开口说的便是“那江东八千子弟”。

  项氏水军就更不用说了,项氏一族都是在江东以打渔为生的,水战自是熟悉。

  因此,这八千子弟兵及项氏水军就是项氏一族的保命之兵。

  若楚国被灭,项燕只需带着几个儿子返回江东,凭着这些善长水战和林战的兵就可保项氏不失。

  而项燕此时却将这些兵调来守汝阴……那就是倾其所有断了自己的退路。

  不过正所谓姜还是老的辣,项燕却不是这么想的。

  首先,项燕考虑到一点:若这沈兵厉害如斯,训练的黑甲水军无敌于天下,他项氏水军又岂是其对手?

  若项氏水军不是对手,江东又如何偏安一隅?

  难道他项族真要躲进密林与百越为伍?

  要知道百越可是一直被项族镇压早就心存愤恨,项族落难他们不落井下石就好了,又岂会鼎力相助?

  这么一想,项燕就明白了:

  若楚国亡,项族也要跟着亡。

  既是如此,保存项氏的那点私兵又能有什么用?

  另一点,就是项燕知道楚国那些贵族的一双双眼睛都盯着自己呢。

  若是项族都不愿意将私兵贡献出来,那些贵族又怎会愿意?

  于是思来想去,怎么着都要把江东子弟兵调来。

  项燕这做法是正确的。

  史上的他这么做了后,楚国贵族才空前的团结愿意出兵出粮。

  由此,楚国在击败李信之后,项燕也奠定了他在楚国的地位无人能动摇。

  只不过好景不长,没过多久他就被王翦打败自刎而死。

  沈兵这边不知道这些情况。

  他只知道大梁军因为这场大胜士气空前高涨。

  其实在此之前大梁军兵士对自己的战力甚至沈兵的阵法都是有所怀疑的。

  毕竟之前从没人用过,没人用过的东西就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经此一役,所有人都清楚了自己的实力同时也知道这阵法有用,自信和士气也就由此而来。

  相形之下,另一边蒙武所领的秦军反而黯然失色。

  因为他们昨晚整军备战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明显是中了楚军的虚张声势之计。

  就算一路下来楚军对他们的沿途骚扰且还打过几场小仗,但斩杀楚军合计不过千余人。

  可大梁军只一夜便杀敌三万……

  原本秦军还看不起这些魏国降兵,不想只这一夜就翻身了。

  沈兵关注的倒不是这些,他们爱怎么想就怎么想,或是暗自较劲也好,都不是人力所能左右的。

  沈兵关注的倒是一名新加入大梁军的小将。

  原本沈兵也没当一回事,毕竟大梁军名气大了,有秦军将领加入也属正常。

  但沈兵一看那名册……乖乖不得了,王贲!

  居然是王贲?

  难道就是那个王贲?

  或者只是同名?

  否则王翦的儿子为什么不呆在王翦身边却要加入大梁军跟他沈兵?!

第二百零七章 虎父无犬子

  其实王贲是在邯郸与王翦讨论一番后才来的。

  是时王贲刚满十七岁,改了弟子籍从军。

  他原以为可以跟着父亲一起征战大展身手,哪料赶到邯郸后才知道众人皆道王翦已老不足以出战。

  王贲心下不解,他知道父亲虽是年事已高但远不到“不足以出战”的地步。

  王贲还道王翦是负伤了,便心急火燎的赶去探望。

  不想王翦却是好端端的坐在那身着便装气定神闲的用纸写字,一边写还还一边自言自语:

  “果然是好物事。”

  “妙不可言!”

  王贲上前拜见,接着便小心问道:

  “父亲可是身体不适?”

  王翦回答:

  “未曾不适。”

  王贲又问:

  “那为何……”

  王翦笑了笑:

  “你可是想问,为何领兵攻楚的不是我王翦而是杨端和?”

  王贲没说话默认了。

  王翦放下毛笔,起身走了几步,说道:

  “大王者,大明之君也。”

  “天下六国,我王翦已灭其三,秦国难道只有王翦可用吗?”

  “即便大王不作它想,群臣又岂能不侧目?”

  “秦人尚武,视军功过于生命,若众口铄金,皆说王氏之功尽大王偏袒所致,群将无功皆秦王不用所致……”

  “到时我王氏又岂能安宁?”

  这一番话下来王贲算是听明白了,父亲这是担心功高震主,另一方面也担心树大招风引人妒嫉所以才有意这么做。

  年轻气盛的王贲一时气不过,按捺不住问:

  “父亲虑及自家安危,这才有意退让?”

  王翦回答:

  “若是对国家有利,退让又有何妨?子不见蔺相如么?”

  王贲反问:

  “蔺相如是为将相之和,父亲退让却是避战!”

  “若问大秦何人攻楚为佳,自是非父亲莫属。”

  “那杨端和虽是智勇双全,但谋略却与父亲相去甚远,如何能担灭楚大任?”

  “若杨端和灭楚未成大败而归,又何来对国家有利?”

  王翦耐心的听王贲说完,一边听还一边点头。

  他并没有因为王贲的顶撞而生气,事实上他还倍感欣慰,因为王贲虽是身在咸阳却对战事了解颇多,甚至还知道杨端和谋略不足。

上一篇:三国之仲谋天下

下一篇:三国末世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