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枭雄志 第646章

作者:御炎

  同时代下,这种综合国力并不弱于游牧帝国、稳定性和延续性远远强于游牧帝国的政治体制才是汉人最大的瑰宝。

  这种体制上的优势,并非是一两个古典时代的技术突破能够取代的。

  就算让难楼掌握了马具技术,让难楼的骑兵也一起进化,郭某人难道就会被难楼打到亡国?

  体制,政治体制,这才是中原帝国最大的优势所在。

  而这一点,往往被北方游牧民族的敌人所忽视。

  他们喜欢汉人丰富的物产和有趣的科技,乐于拥有这些物产,学习这些技术,却对汉人先进的上层建筑不屑一顾,对此嗤之以鼻。

  他们觉得自己的体制是最好的,最合适的,汉人值得学习的只有技术,最重要的也就是技术。

  所以他们的行为颇有一点【师汉长技以制汉】的感觉。

  做出这种事情的满清王朝后来的遭遇是人所共知的事情。

  他们师夷长技以制夷,花了几十年时间,折腾出了一个空中楼阁式的【同光中兴】。

  他们很舍得砸钱,乐于砸钱,砸陆军,砸海军,洋人有的咱们都要有,这样就不会被洋人欺负。

  然后砸出了一支近代化装备的军队。

  洋务运动以后的清朝新军有枪有炮有铁甲舰,一应装备全都是同时代最先进的,海防陆防应有尽有,还有本土的军工产业,技术并不落后。

  欧美军队与之相比,并没有什么装备上的优势,他们有的清军都有,部分装备甚至还能自产。

  但是清朝强盛了吗?

  并没有,照样屡战屡败,一溃千里。

  甲午战争时期,日本军队有的技术装备,清军都有,日本军队没有的技术装备,清军也有,但是结果呢?

  典型的身体比脑子先进。

  上层建筑的落后和腐朽是足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掉技术上的优势的,而这种优势迟早也会被腐朽的上层建筑所拖累。

  其后的中国人才终于意识到,原来救国的关键不在技术,而在政治体制。

  有了配套的政治体制,技术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带领整个国家往前飞跃。

  没有配套的政治体制,技术就像李鸿章,一生风雨裱糊匠。

  游牧帝国看起来强大,可是他们本身的政治体制是建立在原始奴隶制度的基础之上的,充满了原始竞争思维,落后了汉人整整一个时代。

  科技可以接近汉人,政治体制却不配套,所以不能与汉人国家长期抗衡。

  除非汉人国家自己作死,自废武功,搞出各种各样匪夷所思的骚操作,比如西晋,比如北宋,那就没的说。

  可当时的胡人虽然建立起国家,但是未曾转换思维,把自身所处的时代往前拉,当了皇帝,可整个族群还在游牧时代里游荡。

  不能处在同一时代,汉务运动玩的再好,也没办法消灭汉人。

  倒也不是没有这样尝试过的胡人。

  比如北魏孝文帝。

  但他用力过猛,被祖母洗脑过头,仰慕汉文化仰慕过了头,典型的精汉,为了汉化连祖宗都不要了,一通改革猛如虎,不过结果并不太好。

  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到辽帝国的建立者耶律阿保机的出现。

  他把师汉长技以制汉的传统发展到了政治层面。

  学习汉人的政治体制,给了汉人前所未有的政治地位,真正的接纳了燕云汉人。

  他使得燕云汉人认同自己是辽国人,超过了本身汉族人的身份认同。

  这一招坑惨了宋帝国。

  以往的北虏只会抢劫,抢劫是主要目的,并没有想着入主中原建立政权,而往后就不一样了。

  后来在幽州城下,赵光义一生最惨痛的失败的缔造者之一的韩德让,就是耶律阿保机这一政策的成果。

  辽帝国的成功给后来的异族政权指明了一条可以长期抗衡中原帝国的道路。

  学习他们,接纳他们,然后,战胜他们。

  不用多久,西夏有样学样,终其一世,宋一直无法奈何这个西陲小国。

  一直到无论是体量还是经济还是技术,方方面面都足以碾压他们的蒙古帝国的出现。

  这可就不美了。

  郭鹏不知道难楼到底在想些什么,是在想着继续苟延残喘,还是想着借助魏帝国的春风,走出一条属于他们自己的道路。

  或许他并不敢造反,但是,不能代表其他乌丸人没有这个想法,难楼老了,乌丸族内并非没有其他的年轻人。

  郭某人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揣测自己的敌人,却不曾想到乌丸人居然搞出了这些有趣的事情。

  再想想之前乌丸人和河北官员暗中做生意的事情,他忽然感觉事情变得更加有趣了。

  不安分守己的人,郭鹏是很讨厌的。

  而且他可是一个典型的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帝王,最擅长的就是用各种手段把自己的敌人整死。

  这对他而言毫无压力。

  你偷学技术,我还能一笑置之,随便砍你一只爪子。

  可是你要我学我的制度,学我治理国家的方式,想要在我的眼皮子底下搞一个国中之国,慢慢发展,那对不起,我一定要灭了你。

  回程的路上,郭某人还是相当风光的。

  将军们和军队一起簇拥著作为最高统帅的皇帝郭某人,让郭某人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风光,比起过去的种种胜利,这场胜利似乎更能激励人心。

  也对,这场胜利,是彻底消灭了鲜卑的胜利,从此,鲜卑不复存在,当年强大的甚至可以威胁汉帝国生死存亡的鲜卑已经没了。

  这对于整个魏帝国来说都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在狼居胥山举行了封禅仪式之后,郭鹏把自己本身的威望推向了顶峰,在自己不败的神话之中又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这必将使得魏帝国和他郭某人自己的统治更加深入人心。

  他所想要得到的,已经全部得到了。

  威望,人心,还有最最重要的天下人对他的统治产生的服从惯性,打心底里认同他是他们的统治者,认同他的命令,遵守他的规范。

  统治秩序已经完全奠定,一个王朝的根基已经深深埋下。

  二百年江山已经稳固,至于能否更上一层楼到三百年,还不一定。

  因为能决定这个王朝是否可以把寿命延续到三百年的,并非是这一场战争能决定的。

  而是下一场。

  郭鹏下令班师回朝,同时留下一支部队驻守狼居胥山,开始以游牧的方式生活。

  而当他回到洛阳之后,一场前所未有的必将影响整个历史进程的变革,也将拉开序幕。

  那些人准备好了吗?

  想来是没有的。

  可不管他们有没有准备好,拥有了如此威望的郭某人都不会改变自己的计划,那个计划一定要推行下去,并且尽最大的努力办成。

  多年筹备,就在今朝。

第1115章.一千一百二十五 威望这种东西不是上位者生来就拥有的

  郭鹏宣布班师的时候,他北伐获得全胜的消息还没有传递到洛阳。

  准确的说,目前甚至还没有抵达并州,因为路途的确遥远。

  在魏帝国的核心中央,洛阳城还是一片平静。

  从皇帝郭鹏离开之后,洛阳城内的政治氛围陡然变得宽松起来,大小官员无不暗暗松了口气,对于皇帝的离开表示由衷的轻松。

  郭鹏给大家带来的威压感实在是太强烈了。

  真的,真的太强烈了。

  在郭鹏主政的时候,九九六和零零七是常态,上到各台大佬,下到各部小吏,凡是办事官员就没有几个能在工作日好过的。

  眼睛一睁就起来直奔官衙工作,面对着如山一般堆积着的繁重工作,他们是气都喘不过来,只能深吸一口气,开始认真的工作。

  好不容易喘口气,一下就发现到了午餐时间,集体去饭堂吃饭,胡吃海塞一顿,填报了肚子回来休息一下,接着又是一下午的工作。

  再喘口气,就发现已经到了晚饭时间,能下班回家的人不多,重要部门职权的官员都要留下来加班,只能去饭堂吃个饭,然后继续回来加班。

  再一喘口气,加班已经结束,现在已经是静谧的夜晚,大家该回家睡觉了。

  一天就这样结束了。

  第二天一睁眼,又是一个新的轮回。

  他们觉得自己就像是器具一样,睁眼就是工作,闭眼就是睡觉,是不是还要担忧会被政治风暴牵扯到失去职权和地位,一点也没有当官的尊荣。

  这是当官吗?

  好在十天一次的休沐日没有让大家强行加班,有加班的也是轮休,总有休息的时候。

  这个时候也能稍微陪陪家人,好好的洗个澡,视察一下孩子们的功课,再给妻子好好地补交一份公粮。

  没办法,工作太累,像殭尸一样游荡到家里,连头都抬不起来,还谈何交公粮?

  能稍微休息一下就是最奢侈的享受了。

  现在郭鹏北伐离开了京师,来自皇帝的威压骤然消失。

  虽然工作量还是一样的庞大,但是在大家看来,也是可以适当的喘口气的时候了。

  因为有不少事情都要转送到皇帝所在的北伐行营交给皇帝处理,一来一回需要时间,能就地在洛阳处理的事情减少了一部分。

  这就是休息和放松的时机啊!

  最开始他们还因为郭鹏留下的惯性而维持之前的生活工作节奏,后来陡然意识到皇帝已经去北伐了,现在的洛阳城内没有那位皇帝了。

  现在监国的是太子,辅政的是曹操和郭嘉。

  太子没什么威望,曹操和郭嘉都是传统的文官,有一定的威望,但是并不能和皇帝本人相比。

  过去能威压尚书台的程昱和田丰都不在,留下来的都是各部尚书,各部尚书不需要通过尚书令和尚书仆射,直接就可以把事情传递给监国太子本人,让太子决断。

  说是决断,太子能决断的事情也不是很多,相当一部分还是要送去北伐行营给皇帝处理。

  大家表面上尊重太子,早朝午朝照样处理,但是实际上把太子当回事情的,并不多。

  毕竟是太子,不是皇帝,按照政治正确的说法,大家的忠诚都是要献给皇帝的,而不是献给太子的,太子是储君,也只是储君,皇帝一日不死,太子就始终还是太子。

  这种轻松的氛围,郭瑾敏锐地察觉到了。

  但是他并不能动手改变。

  身为太子,他很清楚自己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有着监国的名义,但是实际上的权力却比较有限,责任一样重大,但是做事情终究有人帮忙兜底。

  郭鹏为他留下的执政团队经验丰富,处理政务能力强,郭嘉和曹操是军政方面的好手,有他们协助,处理国务不是问题。

  其他连曹操和郭嘉都不能处理的重要的事情自然都被送到北伐行营交给郭鹏亲自处理了,也轮不到郭瑾来动手。

  要说声望,郭瑾也有一点。

  比如勤勤恳恳,夙兴夜寐,很早就在宫中处理事务,很晚才回去休息,每天的工作非常勤劳,自郭鹏走后没有一天懈怠。

  而且处理问题从无差池,总能做对,没有让朝政运转出现问题,所以朝臣都称赞郭瑾勤劳,处理政务上有乃父之风。

  不过这并不能让郭瑾感到高兴。

  之所能做对那些事情,离不开曹操和郭嘉的帮助,没有曹操和郭嘉在一旁指点,初次上手国家级政务的郭瑾也会手忙脚乱,包括他的小小团队也是一样的手忙脚乱。

  能帮他处理政务的陆议和卢毓都慌了手脚,面对这些政务的时候吃吃不知道该怎么处理最好。

  然后曹操出手,三下五除二把问题解决,然后帮着郭瑾兜底,这才让郭瑾渡过了最初的慌乱。

  在军务上也是一样的,要说政务上郭瑾多少接受过一些锻炼,经过指点之后就能很快上手,那军务上郭瑾的确没怎么接触过,没有郭嘉的帮衬和赵云的配合,郭瑾也是玩不转。

  这段时间,郭瑾充分意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所以拼命的学习,从早到晚都泡在勤政殿里,在他父亲曾经处理政务的地方认真学习,妥善处理,逐渐找到了一些窍门。

  不过没高兴多久,他就注意到了整个朝廷上下逐渐弥漫起了一阵懒散懈怠之风。

  在郭鹏身边观察郭鹏处理政务的时候,他会看到那些官员们一个两个极其勤劳,来请示的时候都是一路小跑来,一路小跑走,生怕耽误了时间被皇帝责罚。

  总而言之就是紧张严肃,争分夺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