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925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邱瑜继续指着那封奏疏:“胡说与否,一查便知。按照京察结果上的人名挨家挨户搜寻,家产就没有低于五万两银子的。”

谢三宾冷嘲热讽道:“搜吧!大明朝有文官二万,吏员五万,挨家挨户的搜去吧。”

见谢三宾上了当,邱瑜忍住笑意,认真说道:“不用搜,让官员自行填写家产清单,一份上交朝廷备案,一份张贴在衙门外公示。”

“凡与实际不符者,不用审理直接定罪。”

“此举是治理贪腐最直接且最有效的办法!”

谢三宾何等的聪明。

当这句话从邱瑜嘴里说出来的时候,他就已经意识到是崇祯的主意。

财产公示!

崇祯十多年前就试探过,可惜阻当时力太大未能施行。

十年过去了,大明皇帝崇祯带着他的想法卷土重来。

现在既无内忧,也无外患。

正是整顿吏治的好时候。

谢三宾作为崇祯忠实的拥簇,理应同意财产公式。

可他麾下还有一帮党羽。

他们大部分都是贪腐之徒。

让他们公示财产等于自投罗网。

这显然不行。

而谢三宾自己也会遇到同样的情况。

公示家产,他说不清楚巨额财富的来源。

下场会很惨。

不公示家产等于和崇祯作对。

下场同样很惨。

崇祯的目光在大殿内扫视一周后没有说话,看向司礼监掌印高时明。

高时明立刻站出来问到:“邱尚书,公示家产确实能最大程度的解决贪腐问题,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不同意公示的官员如何处置?总不能说他们有罪吧?”

邱瑜回答:“不同意的即刻免去官职,朝廷另派同意的官员去担任。”

高时明继续问:“旧官离任,新官未到期间由谁来治理地方?”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要求旧官必须在新官到任后方可交接离开;另一种是如果旧官擅自不辞而别,可以暂时让地方守军维持秩序。”

高时明又问:“谁来征收钱粮?总不能让那些当兵的去干这种活吧?”

邱瑜假装抬头思考,实际是与崇祯进行眼神交流。

在得到崇祯的授意后,他说道:“不征税,免税!此举既能推行家产公示,又能赢得好名声,可谓一举两得。”

高时明指着邱瑜:“你大胆,竟敢打国库的主意。”

邱瑜朝着崇祯躬身施礼:“臣听闻国库殷实,今战乱初定,百姓急需休养生息。陛下天资英质,过汉文远甚。文帝曾数次减免天下百姓田租赋税,陛下既过汉文远甚,理应效仿文帝减免赋税。”

在别人看来邱瑜在逼迫崇祯给百姓免税。

实际却是君臣二人在演戏。

谢三宾知道他们在演戏。

可是他只能假装不知,并故意阻止道:“陛下,臣以为可以减免天下赋税,但不应让官员公示家产!向百姓公示家产等于在百姓面前脱衣服,哪个读书人能受的了这个?”

邱瑜质问:“那如何解决贪腐?靠镇府司?靠东厂?还是靠官员的自觉?但凡能有一点自觉,吏治也不会腐朽到这个地步。”

谢三宾反问:“邱瑜,你这么做会让很多人不再愿意入朝为官。没有官如何治民?不治民如何治国?你就不怕把大明朝毁了吗?”

“大明朝有的是读书人,愿意公示家产为官的人更是数不胜数。你三番五次反对公示家产,想必家中肯定都见不得光的东西吧?”

这句话戳中了谢三宾的软肋。

不过他并未束手就擒,而是发起了人身攻击:“邱瑜,你妖言惑众,扰乱朝纲,还不认罪伏法?”

许多官员附和道:“邱瑜你罪该万死,现在认罪还能留个全尸!”

邱瑜不慌不忙地说道:“诸位没必要人身攻击,不同意可以回家种地,没人拦着你们。”

“老子读的是圣贤书,不是天工开物!”

“天工开物也是圣贤书,你为何不读?”

“你踏马找事是吧?”

“找事怎么了?不服打我啊?看我讹不死你!”

朝会在一片争论和骂声中结束。

官员家产公示的事虽然没定下来,但是这股风已经吹了出去。

不同的人反应各不相同。

百姓拍手称赞:“好事啊,如果真能施行,我一定要去户部看看那些官员家里有多少银子。”

“到时候一起去。”

“对,一起去。”

尚未入仕的读书人态度两极分化。

有的咬牙切齿,认为此举是在羞辱他们。

有些则拍手称快,认为自己的机会来了。

因为家产公示会导致大量官员离任。

为了补缺,又必然会降格录取读书人。

不少学渣以为可以借此翻身。

官员们的态度更是两极分化。

一些清官巴不得赶快公示,让朝廷尤其是让崇祯看看自己家里有多穷。

按照崇祯的行事风格,很有可能赏赐他们一些银两度过难关。

许多贪腐之徒则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只要朝廷让官员公示家产,他们马上辞职回家。

第1342章 政清人和

在是否进行家产公示这件事上,崇祯态度很坚决。

他十分清楚推行时会遇到很大的阻力,遇到很多麻烦。

但无论困难多大,他都得试上一试。

不受监督的权力不会给百姓谋福,只会肆无忌惮的作恶。

在接下来的半个月,每次朝会都讨论是否要公示家产。

正反双方在朝堂上争的不可开交。

暗地里拉拢对方,壮大己方的声势。

政治游戏是少数服从多数。

只要反对的声音多,政令就无法推行。

看着私下里统计的数据,崇祯有些疑惑。

他问邱瑜:“为何支持公示家产的多为四品以上的官员?而四品以下的官员大多反对公示家产?”

邱瑜想了想,解释道:“公示家产主要有两项内容,一是向朝廷备案,二是张贴在衙门外向百姓公示。”

“品级越高的官员,接触百姓的机会越少。接触的越少,百姓们越找不出毛病,所以这一项内容对他们无关痛痒。向朝廷备案就更没压力了,锦衣卫无孔不入,只要想查什么都能查清。”

“与其抵制政策,不如逢迎政策。”

“哦,”崇祯恍然大悟:“那四品以下的官员为何反对的如此强烈?”

邱瑜认真说道:“品级越低,接触百姓的机会越多。以地方官为例,有权威的地方官才能震慑地方,而失去权威的官员会让地方失控。家产情况的好坏是官员的秘密和底线,把这个底线暴露出去,会让官员失去权威,尤其是那些穷官。”

崇祯想了想:“既然如此那就退一步。”

“陛下的意思是?”

“四品及以上官员需要向朝廷和百姓公示家产;从四品及以下的官员只需填写财产清单,以密函的形式向朕公示,不向百姓公示。”

“如此既能保证官员在百姓心中的权威,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治理贪腐。”

“另外...这项政令只针对文官,武将不必遵守。”

邱瑜本想坚持一视同仁,可是他已经入局成了崇祯的白手套。

想和崇祯作对已经晚了,只能应道:“臣这就去写奏疏。”

转天一早。

邱瑜开始与京师的地方官联络,询问他们的态度。

面对这项新政策,京师地方官的抵触情绪依然很大。

但很快就有人找到了空子。

他们发现不用抵制财产公示。

因为没必要。

全国四品及以下官员那么多。

就算每人写两张家产清单,加起来也有数万张。

崇祯看的过来?

即便看的过来,也无法分辨真假。

况且朝廷此举是为了打击贪腐。

真正的贪腐的人有各种隐瞒转移财产的办法。

与其因为抵制政策而丢掉官职,不如提前想办法转移隐瞒财产。

这种想法蔓延的很快。

京师官员开始想尽各种办法转移财产。

为了逢迎上意,他们一改之前反对的态度,开始支持财产公示。

随着支持的人越来越多,崇祯授意邱瑜可以倒谢。

腊月初八。

邱瑜在早朝上向谢三宾发难。

他还是像之前一样提议官员公示家产。

不出意外遭到了谢三宾的反对。

邱瑜立刻对着崇祯说道:“臣弹劾内阁首辅谢三宾铲除异己,谄颜媚上,贪墨无度,败坏朝纲!臣请陛下彻查谢三宾,以正朝纲!”

“臣附议。”都察院的御史们率先表态。

“臣也附议。”部分兵部的官员也表态。

阉党的官员说道:“臣附议。”

有人带头,就有人响应。

谢三宾保持朝政太久了。

他站的越高,看不惯他的人越多。

谢三宾指着邱瑜的鼻子:“诬陷,你这是诬陷!”

谢三宾的党羽立刻发起了反击。

一个御史出班说道:“臣弹劾吏部尚书邱瑜,他把持吏部十多年,朝中上下,地方内外都是他的党羽。他铲除异己,谄颜媚上,贪墨无度,败坏朝纲!臣请陛下彻查邱瑜,以正朝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