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924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有身先士卒,誓死不退,亦不投降的指挥使贺锦。

有平民出身,先反朝廷,后效忠朝廷。面对数倍建奴浴血奋战,血洒辽东的榆园军首领梁敏和范次吾。

除了他们。

还有很多底层的士兵,中高级的将领都在战斗中牺牲。

每一个生命的陨落,都是一个家庭的破碎。

父母失去了儿子,妻子失去了丈夫,孩子失去了父亲。

看着在场的武将们,崇祯朗声说道:“大明能有今日,全都是诸位的功劳。朕心甚慰,朕心甚悦!”

诸将齐声回应:“此乃陛下洪福齐天,臣等只是尽了一些绵薄之力。”

崇祯继续说道:“不用客气,你们就有功,都是大明的功臣,朕要封赏你们。”

“邱瑜,”崇祯看向吏部尚书:“念奏疏吧。”

“是。”邱瑜拿着奏疏向前一步说道:“黄得功辽东开原人,祖籍南直隶庐州府。初为开原招练总兵黄惟正亲兵,后累功游击将军。我朝九年升副总兵官,协管京营。”

“我朝十一年镇压流贼马光玉,加封太子太师,署总兵官衔。”

“我朝十三年迫降(迫使对方投降)革左五营兵。”

“我朝十四年擒马武,杀王兴国。”

......

邱瑜把黄得功的功劳悉数念了一遍。

念完最后一项平定辽东的功劳后,邱瑜顿了顿:“经吏部核定,内阁商议,陛下恩准,黄得功由靖南伯晋为靖国公。特进荣禄大夫,左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

此言一出,众将立刻变得兴奋起来。

他们已经提前猜到会给黄得功晋爵,但没想到会跳过伯爵,晋为公爵。

这是崇祯封赏的第二位公爵。

太出乎预料了。

最激动的莫过于黄得功本人。

他下跪叩首:“臣谢陛下隆恩。”

崇祯点头:“黄将军免礼平身!”

黄得功既有足够多的功劳,也有能服众的资历。

否则平辽期间众人也不会听他的话。

还有一点...

黄得功是京营出身,是崇祯自己的人。

给他封公爵,别人说不上闲话。

邱瑜继续说道:“李性忠,直隶顺天府人,祖籍辽东铁岭卫......。”

接下来开始介绍李性忠的功劳,念完之后,邱瑜说道:“封李性忠为宣平侯,特进光禄大夫,柱国,中军都督府左都督。”

李性忠高兴得跪地施礼:“臣谢陛下封赏。”

李性忠高兴的时候,李宪忠却有些高兴不起来。

他们李家已经有了一个宁远伯的爵位。

现在又给了他大哥李性忠宣平侯的爵位。

一门两爵已经够多的了。

也就是说,他很难再获得第三个爵位。

这让他有些失落。

邱瑜嘴上不停,念到了李定国。

“封李定国为晋宁侯,特进荣禄大夫,左柱国,右军都督府左都督。”

在场的所有人都被这个封赏震惊了。

爵位的名字里带着一个晋字,这是何等的殊荣?

古代爵位封号里以秦字为尊,晋次之。

除了爵位的名字,还给了李定国特进荣禄大夫的散阶,以及左柱国的武勋。

与刚刚被封为靖国公的黄得功一致。

这也是崇祯的刻意为之。

李定国功劳确实足够大。

但封公爵有些勉强,封侯爵又有些委屈。

所以他按照公爵的标准给他升官,按照侯爵的标准给他封赏。

并在他的爵位里加了一个晋字,以示重视。

另外...

他要给下一任皇帝留下封赏的空间。

如果他直接给李定国封了公爵,下一任皇帝将面临封无可封的窘迫境地。

这对年轻的武将来说十分危险。

接下来是刘肇基。

“封刘肇基为勇毅侯,特进光禄大夫,柱国,左军都督府左都督。”

“封李宪忠为镇远伯,荣禄大夫,柱国,左军都督府右都督。”

李宪忠激动得使劲磕头。

“封秦翼明为泽远伯,荣禄大夫,柱国,右军都督府右都督。”

秦翼明长舒一口气,悬着的心终于落了下来。

“封郑成功为延平伯,荣禄大夫,柱国,前军都督府右都督。”

在崇祯看来,仅凭现在的功劳,授予郑成功伯爵已然足够。

为了寻找朱慈烺,朱慈炯必然会重用郑成功。

未来的郑成功前途不可限量。

其余人或授予伯爵,或提高武散阶,或增加勋级。

封到最后,邱瑜念道:“马万年平叛有功,准许其承袭勤国公爵位,钦此!”

众武将齐刷刷跪地磕头:“陛下皇恩浩荡,臣等感激不尽。”

接下来是对战死的文臣武将进行追赠以及授予谥号。

“追赠王永吉太子太保,谥文襄。”

“追赠黄蜚太子太保,谥忠烈。”

“追赠贺锦太子少保,谥襄勇。”

......

等封赏结束已经临近中午。

崇祯这次一共封赏了一位国公,三位侯爵,十多位伯爵。

除了这些,下面中低级的将领也全都有升迁。

崇祯借机向各地的卫所安插了很多战场的功臣。

为接下来的倒谢做准备。

第1341章 公示财产

崇祯二十九年冬月初十,早朝。

按照规矩,朝会应该由内阁首辅谢三宾主持。

谢三宾向前一步刚要说话,他身后的吏部尚书邱瑜便抢先说道:“陛下,太子失踪已有半年之久。各地守军,商人,百姓苦苦寻找,至今未能发现线索。”

“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不可一日无储。臣以为应该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规矩,另立新的储君!”

谢三宾对邱瑜的举动大感意外。

可邱瑜已经把话说完了,他已经没办法打断,只能干瞪眼。

崇祯问朝中大臣:“诸位觉得呢?”

“臣附议。”

“臣也附议。”

复读机们一如既往的发挥着作用。

崇祯看向内阁首辅谢三宾:“谢尚书以为如何?”

谢三宾能怎么办?

反对?

除非他能确保找到朱慈烺。

否则皇位必定是朱慈炯的。

当朱慈炯继承了皇位,能不找他的麻烦?

谢三宾只能无奈说道:“臣附议。”

崇祯点头:“好,那就立朱慈炯为太子。”

谢三宾向左右看了看,见没人抢着说话后才从怀里拿出一封奏疏,高高举起并说道:“陛下,这是今年京察的结果。”

王承恩迈着老迈的步伐走到谢三宾身边,拿过奏疏转交给崇祯。

崇祯随便翻了遍:“从结果看还不错,京师的官员既没有贪腐情况,也没有欺上瞒下的行为,可以说是政清人和。”

谢三宾吹捧道:“陛下圣德巍巍,如日月之照临。臣等自当勤勉为政,以报皇恩。”

谢三宾话音刚落,旁边的吏部尚书邱瑜便扯着嗓子喊道:“陛下,这都是假的,全都是假的!”

此言一出,乾清宫内落针可闻。

除了崇祯和两个当事人,在场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邱瑜当众向手握大权的内阁首辅谢三宾发难。

这是什么行为?

找死的行为。

崇祯不说话,静静的看着邱瑜。

谢三宾冷着脸问:“邱尚书此言何意?”

邱瑜冷着脸回答:“字面意思。”

“你把话说清楚。”

“说就说,”邱瑜指着崇祯手里的奏疏:“陛下手中的京察结果是假的,有人明明贪污了一万两银子,行贿之后却变成了一文不贪的清官。”

“有人政绩突出,却因为没钱行贿导致考核靠后,无缘升职。”

“还有人算数都算不明白,却在户部担任了要职。”

“这里没有日月照临,全是满天的乌云和磅礴的大雨!”

邱瑜每说一句话,谢三宾的脸色就难看几分。

说到最后,已经变得铁青。

谢三宾怒视着问:“邱瑜,你在胡言乱语什么?京察的结果是你们吏部给的,现在你又说结果是假的,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脸吗?”

邱瑜挺直身体:“京察的结果确实是吏部给的,但并未经过我手。那段时间我身体有恙,是你勾结吏部官员造的假。”

谢三宾急了:“你...你胡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