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高弘图质问:“一个月之后呢?吃糠咽菜?还是喝西北风?”
任浚张了张嘴,不知道如何回答。
“先不要内讧,”朱慈烺有气无力的说道:“还丢了什么?”
“臣听说府库大门的也丢了。”
“门?”朱慈烺睁开眼睛:“到底怎么回事?偷钱就行了,偷门作甚?”
高弘图顿了顿,说道:“据巡捕营的人说,他们初步怀疑是府库大使和库兵监守自盗,另外可能还有锦衣卫参与此事。为了掩盖罪行,他们提前一天在城中招募游手好闲的百姓,百姓们临走的时候将门也一并拆走了......”
南京城虽然很大,但消息传播的速度一点也不慢。
尤其是招募百姓干活不给钱这种事,很快就传遍了南京城。
巡捕营的人昨天夜里就已知晓,早早做好了准备。
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雇主竟然是锦衣卫。
为了不影响锦衣卫办案,他们只能撤离现场。
等他们得到消息的时候,府库已经被搬空了。
朱慈烺咬着牙说道:“查,必须彻查!”
“是,臣这就安排人去查!”兵部左侍郎任浚先是应了下来,随后问道:“殿下,府库的银子已经没了,勤王大军后续的钱粮问题如何解决...”
朱慈烺挣扎着想做起来,可连续试了两次都未能如愿。
无奈只能躺在床上说道:“本宫身体有恙,恐怕没有精力处理这些事。”
“可殿下是太子,没有您的命令臣等不敢私自做主。”
朱慈烺从枕头下面拿出自己的印绶:“你们商量着办吧,这是本宫的印绶,商议妥当之后可以直接在公文上盖印,不必让本宫亲自过目。”
众人互相看了看,同时摇头:“殿下不妥!臣等没有这个胆量,大明朝也没有这个规矩。”
这帮大臣们虽然各怀鬼胎,但没有一个傻子。
想让他们拿着太子印绶发号施令,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勤王大军打胜了还好,一旦打了败仗,持有太子印绶的那个人将会成为众矢之的,遭到各种弹劾与指责。
总的来说,风险远远大于收益。
所以他们第一时间拒绝了朱慈烺的提议。
朱慈烺退而求其次:“那就让组建南京司礼监,让司礼监掌印太监处理此事。”
他说完这句话后不停的喘着粗气,似乎已经耗尽了身上所有的力气。
对于这个建议,众人没有反对。
出了事有司礼监掌印背锅,即便与他们有关,关系也不大。
经过挑选,朱慈烺让老太监庞天寿担任司礼监掌印。
第1250章 兵临扬州
历史上的庞天寿是顺天府大兴县人。
在崇祯时期担任御马太监。
李自成攻陷北京前,庞天寿奉命去了南京。
不等他抵达南京,京师就已陷落。
于是他改事弘光帝。
弘光帝朱由崧命他前往福建和两广征税。
他刚抵达福建,南京失陷。
于是他又改事隆武帝朱聿键.
隆武二年,他奉命前往澳门,打算借葡兵御敌。
刚出发不久,福京陷落......
于是这位大明朝的“陷落哥”只能带着三百葡兵前往肇庆,为永历帝效命。
此后他跟随永历帝转两广,云贵地区。
由于表现很好,被永历皇帝升任司礼监掌印,提督勇卫营。
但是后来他与马吉翔勾结,不但参与党争,还逼迫永历帝禅位给孙可望,并制造出十八先生案。
(永历时期孙可望欲自立,朝臣吴贞毓等人奉命打算召李定国进京护驾。结果事情败露,孙可望以盗宝矫诏、欺群害良的罪名赐吴贞毓自缢,并斩杀十七位朝臣,史称十八先生案,又称十八先生之狱。)
在任命庞天寿为南京司礼监掌印的时候,巡捕营送来最新消息:找到线索了。
全权负责此事的兵部左侍郎任浚问:“什么线索?”
衙役回答:“巡捕营从一个百姓家中找到了南京府库的大门......”
任浚差点被气死。
他以为巡捕营找到了银子,可是没想到只找到了大门。
“这帮废物,本官让他们找银子,可是他们竟然去找门...简直一群饭桶!”
又等了半天,巡捕营还是没有传来消息。
这不能怪巡捕营办事不力,实在是查案的难度太大。
巡捕营首先把目标放在南京府库的大使和库兵身上。
结果府库大使全家失踪,有些库兵死于家中,剩下的库兵和大使一样消失不见。
于是他们只能想办法寻找目击证人。
事发时天色昏暗,除非把灯笼放到面前,否则看不清对方的相貌。
百姓们抢完钱之后便一哄而散,根本无从查找。
一户一户查不但需要时间,还需要胆量。
毕竟南京城有很多巡捕营惹不起的权贵。
另外。
南京府库里面的钱都是大明圆宝,并非银锭。
百姓们把钱带回家后便藏了起来。
巡捕营的人就算掘地三尺找到了这些钱,也无法证明这些钱是南京府库的。
因为上面没有记号。
只要百姓一口咬死这些钱都是自己的,巡捕营的人也没有办法。
种种原因之下导致案件进展十分缓慢。
当天傍晚巡捕营送来消息:追回库银三千两!
得到这个消息后,任浚知道没办法追回银子了。
当天夜里,南京朝臣和南京司礼监掌印庞天寿一起商议钱粮问题。
“诸位!”高弘图率先说道:“这件事必须尽快解决,一旦传到勤王大军的耳朵里,恐怕会影响军心!”
庞天寿问:“高大人有对策吗?”
高弘图提议:“我觉得可以向南京的富户借钱,等秋粮征收之后再还给他们。当初流贼围困京师时,陛下就曾向京师朝臣勋贵借钱。”
不提借钱还好,提到借钱二字在场的所有人都狠狠瞪了高弘图一眼。
崇祯借钱时死了不少人。
他们可不敢让太子重走崇祯的老路。
毕竟谁也不敢保证下一个死的不是自己。
兵部右侍郎曹溶摇头:“这个节骨眼...恐怕没人愿意借钱。况且以谁的名义借呢?南京朝廷?太子殿下?亦或是...你我?另外...太子殿下正在养病,无法出面。”
兵部左侍郎任浚说道:“我有个办法。”
“什么办法?”
“号召南京士绅商人捐钱。”
庞天寿想了想:“借钱都借不到,捐钱就更不可能了。即便有人捐钱,数量也可以少到忽略不计。”
任浚急了:“你说怎么办?总不能让大军就地筹粮吧?”
庞天寿眼前一亮:“就地筹粮也不是不行。”
高弘图皱着眉:“什么意思?纵兵劫掠是吧?”
庞天寿低声解释:“不是劫掠,是劝捐!大军每到一处,就告知当地的百姓士绅或者地主,让他们主动给勤王大军捐钱粮。”
高弘图继续问:“如果不想捐呢?”
“不捐就不捐呗,但捐钱对他们来说有好处。”
“什么好处?”
“可以承诺他们,等事态平息之后会减免他们的赋税。”
任浚点头:“这个办法好像还行。”
“我觉得不行!”高弘图反对,“诸位都是从底层干起来的,上面的政令到了底层会变得面目全非。这道命令一旦下达,底层士兵轻则上门索要,重则直接抢夺!”
庞天寿冷哼道:“你要是觉得不行,就想一个行的办法来!”
高弘图同样冷哼一声,却没有说话。
他要是有办法,也不至于大半夜的跑到这里来议事。
由于实在没有好的办法,众人只能把就地筹粮的事敲定下来。
当天夜里,消息便被送往前线。
勤王大军兵分两路。
东路军由抚宁侯朱国弼,魏国公徐文爵,诚意伯刘孔昭以及忻城伯赵之龙率领。
西路军由南京参赞机务兼直隶总督马士英率领。
两路大军同时从南京出发。
西路军渡过长江后直接向凤阳府进军,打算从那里进入河南。
当天傍晚,西路军来到滁州城下。
城中守将和官员都是东林党的人,听到勤王大军抵达后立刻出城相迎。
西路军兵不血刃拿下滁州后,于次日清晨朝着凤阳府进兵。
与西路军的情况不同,东路军遇到了麻烦。
他们按照计划渡过长江,兵临扬州城下。
扬州知府是张煌言。
在东路军抵达前,他就收到了太子发出的勤王檄文。
放下檄文,张煌言犯了难。
他并不清楚太子此举到底是勤王,还是造反!
他可以支持勤王,但不能支持造反。
另外...
他不清楚崇祯到底有没有事。
如果崇祯有事,勤王便是正义之举,他可以响应。
如果崇祯没事,那勤王大军便师出无名。
他若响应,必然会受到牵连。
该怎么办呢?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