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他的全家老小都在京师,如果真这么做了,迎接他的将是满门抄斩。
第二层意思是他麾下士兵也做不到。
关宁军家属多达几十万。
崇祯十七年勤王时,他把几十万家属全都迁回了山海关内。
收复宁远后又将其中一部分家属迁回了宁远。
一旦举兵反明,那些家属将沦为阶下囚。
他麾下的关宁军士兵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到时候真正能为他卖命的又会有多少人?
见吴三桂迟疑,李思忠扭过头边走边说:“那你就等死吧。”
“站住,你不能走。”
李思忠停下脚步:“怎么?反悔了?”
“兹事体大,我得好好想一想。”吴三桂低声说道。
他犯了犹豫不决的老毛病。
他怕李思忠离开,自己会失去投靠建奴的机会。
可又怕投靠建奴后,被建奴使来使去。
毕竟一旦和明军撕破脸,就彻底没有了退路。
李思忠又等了很久,还是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
他很生气,决定马上离开,以此逼迫吴三桂投降。
吴三桂不同意,用各种方式阻止。
拉扯交涉间,双方的火气越来越大。
“他妈的,”李思总指着吴三桂的鼻子:“再不让老子走,老子就和你拼命。”
吴三桂火脾气更大,他大吼道:“来人,把李思忠绑了关起来。”
周围的亲兵一拥而上,把李思忠捆起来带了下去。
吴三桂骑在马背上又想了一会。
眼看大部队已经走出了一段距离,他还是没想好怎么做。
无奈只能叹息一声:“先跟上去再说。”
“那李思忠...”胡心水问。
“一起带走。”
大军快速启程追了上去。
犹豫不决的吴三桂带着关宁军,一步一步走向未知。
千里之外的京师,大明皇帝崇祯正在和朝中大臣商议着吴三桂的未来。
与会人员只有三个人。
除了崇祯自己,还有内阁首辅范景文和兵部尚书王家彦。
崇祯举着李定国的信说道:“两位,信的内容都看过了?”
“回陛下,看过了。”范景文带头说道。
“既然看过了,那就说说你们的想法吧。”
“臣以为此事...有待商榷。”兵部尚书王家彦率先回答:“这份口供来自建奴降将硕塞,不排除他用了反间计。”
“不用你提醒!”崇祯斥责道:“证据是否可信,王永吉和朱慈炯自会查明。朕是想问你如果证据是真的,该如何处置吴三桂和关宁军?”
“嗯...”王家彦沉吟许久,没说出一句话来。
这件事太大了,大到他这个兵部尚书也没了主意。
“范阁老?”崇祯看向范景文:“说说你的想法。”
范景文一脸的惋惜。
在他看来,吴三桂已经是个死人了。
无论硕塞的口供是否属实,朝廷和大明皇帝都容不下吴三桂了。
“臣以为...应该做三手准备。”范景文回答。
“哪三手准备?”崇祯问。
“吴三桂的家人,关宁军的家属以及...吴三桂和数万关宁军。”范景文快速说道:“在事情水落石出前,要控制住吴三桂的家人,然后派人稳住关宁军的家属。”
“最后派人通知王永吉,让他小心提防吴三桂。”
“第一件事可以交给镇抚司办,第二件事交给地方官员办,至于第三件事...”崇祯笑了笑:“以朕对王永吉和朱慈炯的了解,他们应该已经想出对策并开始实施了。”
范景文深施一礼:“陛下圣明。”
礼毕后。
范景文并没有离开,而是站在原地思考着什么。
崇祯也在思考。
看着君臣二人沉思的样子,兵部尚书王家彦有些不明所以。
他低声问范景文:“范阁老,您这是?”
范景文皱着眉回答:“我在考虑合适的人选。”
“合适的人选?”王家彦根本没听懂:“什么人选?”
“当然是平辽总督的人选。”
“平辽总督是王永吉啊,还选什么?”
范景文冷声道:“身为平辽总督,他竟然不知道麾下总兵作出了出卖友军资助敌军的事。追究起来,他岂会无罪?”
“可是这件事还没有下定论啊!”王家彦提醒,“仅凭硕塞的口供,很难给吴三桂定罪。”
范景文罕见的咬了咬牙:“黄蜚的南路军突然遭到建奴主力攻击并大败,就是最好的证据。”
第1130章 铁证如山
君臣三人围绕谁能接替王永吉担任平辽总督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
讨论了一会没有结果,范景文和王家彦只能施礼告辞。
三月十四早晨和傍晚,先后有两封王永吉的亲笔信被送到了崇祯的龙书案上。
第一封信写自萨尔浒之战前。
信中根据硕塞的口供推测,吴三桂会想办法要求换防。
随后建奴会在明军换防时发起偷袭。
第二封信写自萨尔浒之战后。
信的内容是整个萨尔浒之战的过程。
包括吴三桂主动要求换防,结果换防时遭到建奴偷袭,为了防止两面受敌,北路军只能撤退。
虽然撤退了,但吴三桂出卖友军的证据也坐实了。
看着手里的证据,兵部尚书王家彦低头不语。
他还是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一切。
可证据就摆在这,他不得不信。
崇祯问范景文:“范阁老,证据是否充分?”
“回陛下,铁证如山。”
“既然如此,那就结案吧。”
范景文抬起头:“陛下的意思是?”
“按大明律办!”崇祯冷声道:“吴三桂犯有市米资盗,谋款通敌,顿兵不战,谋反等大罪,应立刻将其缉拿凌迟处死。家眷该杀的杀,该充军的充军,家产送入国库充公!”
提到充军和充公几个字,崇祯忽然兴奋了一下。
不过很快又恢复了平静。
“陛下,”范景文擦了下额头上的汗水:“证据虽然是铁证,但吴三桂手里还掌握着数万关宁精锐,消息一旦传出去,他必然会发动叛乱。无论结果如何,对朝廷都是一场灾难,是不是想办法先下了他的兵权再说?”
“呵呵,”崇祯笑着摇头,“吴三桂绝不会主动放弃兵权,他和平辽大军早晚会有一战。与其被动等待,不如主动逼他动手。”
范景文忙不迭的说道:“陛下!如果吴三桂在这个时候倒戈建奴,我军在辽东的优势不但荡然无存,甚至......”
范景文的话没有说全。
之前能收复辽阳沈阳,吴三桂功不可没。
把吴三桂逼急了倒向建奴,那么平辽大军将会面临巨大的压力。
好不容易收复的辽阳和沈阳,也可能重新落入建奴之手。
“吴三桂!”崇祯冷笑起来:“就凭他也想帮建奴翻身?笑话!”
冷笑之后,崇祯对着王承恩说道:“给祖大寿写一封中旨,命他即刻前往抚顺招降吴三桂旧部。”
“奴婢遵旨。”王承恩记下后迅速走了出去。
范景文疑惑抬起头看向崇祯。
他在想崇祯为什么不用圣旨而是用中旨?
面对范景文询问的目光,崇祯笑了笑没说话。
圣旨代表朝廷。
中旨代表崇祯自己。
他要以自己的名义命令祖大寿前去招降。
招降的这些人则是向崇祯投降,而不是向朝廷投降。
这对平辽之后的事非常重要。
见崇祯没有解释的意思,范景文想起了另一件事:“陛下,吴三桂不但官居总兵,还有爵位在身。无论他犯了什么罪,按照规矩要先将其缉拿,经三法司会审后才能处置。”
“那就先缉拿,然后三司会审!”崇祯冷冷说道。
以崇祯现在的掌控力,完全可以绕过三法司直接给吴三桂定罪,或者直接行刑。
但是他没有那么做。
他要遵法守法。
一个王朝走向衰败的标志是法治率先出问题。
什么问题?
犯罪率增加?
拒缴赋税徭役?
都不是。
除了少数作奸犯科的人员外,大部分百姓都是守法的。
不守法根本不行,毕竟他们无力与朝廷和地方官府对抗。
守的法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具有灵活性。
在朝廷,这个法是《大明律》。
但是到了地方,这个法就变成了地方官员自己。
地方官员遵守《大明律》,那么百姓守的就是《大明律》。
地方官员若是不遵守《大明律》,百姓就遭殃了。
法治也就出现了问题。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