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但是在野外战斗还有一个弊端,我军仰仗火器,山地中火炮不便运输,无法短时间内转移阵地。一旦被敌军抄了后路,我军将不战自乱。”
崇祯叹了口气,不再思考这个问题。
皇帝是干什么的?
知人善用即可,带兵打仗的事交给信任的人就可以了。
至于胜败,全看天命。
反正他已经完成了两个任务:太子南迁,守京师。
“决战地点交给武将吧!你们觉得此番大战,何人能担任总督?”崇祯问。
李邦华想了想,“臣觉得秦良玉最为合适,只是她年事已高,臣怕她不能胜任。而且四川府库空虚,没钱购买粮草招募兵士。”
崇祯掐指一算,秦良玉生于万历二年,现在是崇祯十七年,她已经是七十岁的高龄。
廉颇老矣尚能饭!她秦良玉应该也可以。
最主要的是,秦良玉有威望,能压制住其他武将。
南方各部将领拥兵自重,尤其是左良玉和刘良佐,如果他们能与朝廷一条心,历史上南明的下场或许会不同。
“那就让秦良玉担任川湖云贵四省的总督,在四川与张献忠进行决战!向秦良玉推荐一人,名叫曾英,在成都城内颇为有名,人称曾公子。”
“遵旨。”李邦华没有多问,皇上这么做肯定有他的道理。
“袁继咸现在何处?”
“袁继咸?”李邦华年纪大了,一时半刻没想起此人是谁。
吏部尚书邱瑜开口道:“陛下,袁继咸驻守九江,总督江西、湖广、安庆、应天(南京)军务,麾下兵马约有两万。”
袁继咸是个人物,与文天祥,谢枋得并称为江右三山。
只是他的下场不太好,被左良玉的儿子左梦庚献给了满清,被杀就义。
崇祯点点头做好了打算。
“既然左良玉已经收复了武昌,那就让袁继咸从九江逆流而上去往武昌。随后从左良玉处借兵五万,在后面追击张献忠。”
“陛下...如果左良玉不借呢?”李邦华提醒。
“那就让袁继咸将左良玉父子砍了!”崇祯咬牙说道。
李邦华嘴角抽了抽,“陛下,左良玉可是有十五万大军...一旦哗变,后果不堪设想啊!”
崇祯早就想好了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左良玉麾下十五万兵马并不是他的精锐部队(也就是常说的私兵)。
他的精锐部队在朱仙镇一战损失殆尽,现在麾下兵马大部分都是之前溃败的官军,投降的流贼,以及地方的地主武装。
这些人对左良玉没什么忠诚度可言,跟着他最主要的原因是能吃好喝好(左良玉劫掠百姓比李自成张献忠还狠)。
这些人毕竟是官军,在朝廷有钱有粮的情况下没人愿意去当流贼。
其次,袁继咸和左良玉父子的关系还算不错。只要袁继咸舍得下手,必定能将左良玉父子擒住。
擒贼擒王,就算有五十万大军又能如何?
历史上李自成张献忠死后,他手下的将领不是投降建奴就是投降南明。
乱世之中,求生为上!
想清楚这些,崇祯说道:“李阁老,你知道左良玉顶着官军的名声,干着流贼的差事吗?”
“他早就该死了!”
“朕之前总是瞻前顾后,怕他造反,对抗大明!”
“现在朕想明白了,怕是没用的!该面对的问题早晚需要面对,今日不除左良玉,等他做大了同样会成为朝廷的心腹大患。”
“所以朕决定,立刻罗列左良玉的罪状,派人星夜兼程送往九江袁继咸处,让他想办法除掉左良玉!左良玉死后他麾下的这些兵士全部官升一级,补发军饷!朕就不信他们会反!”
“就算反了,他们前面有张献忠,后面有九江,南昌,安庆,饶州,徽州甚至岳州六府的兵马,他们怎么打和谁打?”
“秦良玉五万兵马,占据天时地利,再加上粮饷充足,即便没有左良玉的兵马,也能在四川与张献忠对垒一段时间。”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李阁老拟旨吧!”
第118章 蜀王,朕听说你有很多钱
李邦华刚要拟旨,突然想起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钱!
皇上免了全国一年的田赋,老百姓压力虽然小了,但地方的压力却大了。
明朝税赋是起运、留存和羡余三种制度并存。
起运就是将征收的钱粮运往北京以及九边仓库,供给朝廷和九边使用。
留存是地方将征收的税赋截留一部分,存于司、府、州县、卫所仓库中,用于发放藩王俸米,官员俸禄,士兵饷银等。使用留存的钱粮时,要严格按照户部规定的数额,时间发放。
羡余的来源有田赋加耗,罚赃银,商税,徭役等。
羡余的项支出项目比较有意思,有办公费,赈灾,营建,水利,公务宴请等(明代称公府飨食)。
如今田赋不用交了,如果地方府库没钱,那么官员和士兵们将无钱可用。
这件事比流贼还可怕!
不过...
九边大军都欠饷,地方官员和士兵肯定也被拖欠了俸银。
就算急,他们也不急于这一时了。
而且有些地方肯定已经征收了夏粮,只是京师被围没有向朝廷起运。
思考片刻后李邦华又把心放回了肚子,将摆在眼前的问题缓缓说出:“陛下...四川军饷如何筹备?京师太仓银库虽然有钱,但兵荒马乱,这些钱无法在短时间内押解到四川。”
“如果钱粮足够,秦良玉尚能与张献忠一战。若是没钱,秦良玉怕是难为无米之炊。”
崇祯满不在乎的微微一笑,他早已想好了对策。
四川谁有钱?
老百姓肯定没有,他们已经成穷鬼了。
商人和乡绅富户虽然也有钱,但考虑到大局不能动他们。
历史上,大明在南方能与流贼对抗的关键因素就是乡绅和富户。他们组建私人武装与流贼对抗,流贼来了打不过就跑,流贼主力走了立刻反攻。
所以不能动这些人的钱。
能动的...只有藩王宗室。
老朱当年或许就是这个想法,养猪...养肥了再杀。ap.
“瑞王朱常浩现在重庆,蜀王朱至澍在成都。尤其是蜀王,他的子孙擅长黄白之术,藩王之中以蜀王最富。朕估计他家中存银至少千万!他二人不需多凑,只要拿出二三百万两银子,就能犒赏三军募兵守城!”
“此番大战的钱粮就让他们出吧!”
李邦华不听还好,听完了脸都黑了,心中直骂街:皇帝小儿要害我!
内阁的权利就算再大,也不敢琢磨藩王的钱。
这是底线!
大明朝毕竟是朱家的天下,他李邦华就算再傻也不会触碰。虽然他想当张居正,但张居正一生也只动过一个藩王:辽王。
更何况他当首辅的日子还不足一个月,有些偏远的地方甚至还不知道这个消息。
“陛下...蜀王乃皇室中人,内阁不便参与。”
崇祯冷冷一笑:“当年太祖皇帝封藩为了什么?就是为今日做准备!”
“朕有三个办法,你们琢磨琢磨哪个合适。”
当着所有内阁成员的面,崇祯说道:“第一个办法是来明的,下旨让蜀王捐钱。如果他不捐,就按照抗旨不遵进行查办,大不了废了他的藩。”
四位文渊阁大学士对视后同时说道:“陛下不妥。”
这属于强迫募捐。
官员们都是人精,现在表面上看起来是皇帝强迫蜀王捐钱。如果他们同意,下一次朝廷强迫官员们捐款,他们捐还是不捐?
内阁为什么能掌控朝堂?
说白了,他们在给皇帝办好差事的同时,还得为官员们着想!
只有维护了官员的利益,官员们才会认可内阁。
没有利益的朝堂,从来都不是朝堂。
崇祯也不问他们为什么不同意,直接说出第二个方法:“朕写个借据向蜀王借银三百万两,借期两年,到期偿还,如何?”
借钱?
众人琢磨片刻后,方岳贡提醒道:“陛下,臣以为写借据没问题,怕就怕蜀王有钱,哭穷不借。”
“那就让锦衣卫东厂查,一旦查出与事实不符,就以欺君论罪。先羁押,抄没家产后押往京师。”
方岳贡听着崇祯的言论心里直突突。
眼前这位大明皇帝也太狠心了,竟然对皇室成员下手。他们这些朝臣身份不比皇室成员尊贵,如果哪天被治罪,下场肯定会很惨。
一念至此,他看向崇祯的目光里又多了一丝畏惧。
李邦华见崇祯态度坚决,想了想说道:“陛下...蜀王乃皇室宗亲,如果要治罪,需要明面上的证据。”
“他不想借钱就以欺君之罪论处...怕是难堵众人之口,臣以为不妥!”
既然崇祯要对付藩王,作为内阁首辅就必须帮皇上想办法。大明朝藩王光吃饭不干活也就罢了,吃着碗里的惦记着锅里的才是弊病所在。
崇祯叹了口气,看来又回到了穿越之初时的光景。
当时他在朝堂上借钱,文武百官,权臣勋贵要么没钱,要么不借。
随后以贪腐作为突破口,解决了钱的来源。
面对蜀王,贪腐这两个字就不合适了。
初代蜀王洪武二十三年到成都就藩,历代皇帝对蜀王赏赐颇丰,再加上蜀王后人擅长生财之道,府中钱财数以千万计!
所以无法将贪墨作为突破口。
“那就只能来阴招了!”崇祯眼睛里冒着光。
他喜欢这种感觉,人前正直,人后阴险。
其实历代君王都是如此,只不过不被人知而已。
只有比朝臣更坏,才能掌控朝臣。
范景文,方岳贡,邱瑜三人第一次从皇帝嘴里听到这两个字,顿感后背发凉。
眼前这位皇帝,恐怖如斯。
崇祯继续说:“李阁老你给秦良玉拟两份圣旨,第一份是任命她担任川湖云贵四省总督,节制四省兵马。”
“陛下此举...”
“李阁老莫急,等朕把话说完!”
不等李邦华说完,崇祯直接打断了他。
“朕会让人给蜀王捎口信。”
“意思是张献忠来势汹汹,重庆不保,成都难守!朕让秦良玉派兵护送蜀王去往云南土司,暂避祸乱。”
“如果你们是蜀王,接到消息后会怎么办?”
第119章 明军精锐三去其二,最后一支姓了吴
邱瑜想了想,率先说道:“虽然只是口信,但臣还是会遵从陛下的意思,收拾家产后在秦良玉将军的保护下离开成都,去往云南。”
“这就对了!”崇祯笑着说道。
“等蜀王收拾好家产财物前脚刚离开成都,后脚秦良玉就会奉旨将他擒拿!”
李邦华愣了:“秦良玉为何擒拿蜀王?”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