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陛下才智过人,臣等望尘莫及!”几个官员立刻跪地施礼,开始拍崇祯马屁。
内阁和其他大臣也说着类似的话,打算让这件事就此平息。
不是他们不想深究,而是觉得太过荒谬。
大明还没亡国呢,衍圣公怎么会向建奴称臣?
“陛下,”御史黄宗羲忽然说道:“臣以为应该让礼部找出衍圣公的亲笔信,与这封信核对笔迹。如果笔迹不一样,说明信函确实是伪造的。”
“如果笔迹一样...”说到这,黄宗羲停了下来。
后面的话虽然没说出口,但在场的所有人都明白一个道理。
如果笔迹一样,这将会是一个巨案。
从秦皇汉武以来,天下一等一的巨案。
“臣以为没必要核对笔迹,”礼部尚书黄锦说道:“这完完全全是建奴的栽赃,如果核对笔迹反而是对衍圣公的不信任和不尊重。消息传出去,恐怕会遭到天下读书人的诟病。”
“臣附议。”
“臣也附议。”几个大臣像复读机一样纷纷附和黄锦。
“黄尚书此言差矣!”黄宗羲摆了摆手:“正因为建奴栽赃了衍圣公,咱们才要帮着衍圣公洗脱嫌疑。核对笔迹是最简单,直接且有有效的办法。”
“如果不核对笔迹,反而会让衍圣公一直待在投敌资敌的舆论之中。对衍圣公也好,对朝廷也罢,甚至对天下的读书人都不是一件好事。”
黄宗羲表态后,立刻有几位大臣站出来化身成复读机。
“臣附议。”
“臣也附议。”
在黄锦和黄宗羲的带动下,整个乾清宫顿时议论纷纷。
有人觉得应该核对笔迹,有人觉得完全是多此一举。
等众人议论的差不多时,崇祯站起来摆了下手:“诸位,”
众人安静后,他看向范景文:“范阁老觉得此事该如何处理?”
范景文在所有人的注视下,缓缓向前一步:“臣以为应该核实笔迹,还衍圣公一个公道。”
“不过...”范景文忽然变得谨慎起来:“核对笔迹这件事应该让更多人,尤其是六部九卿都参与进来。”
他之所以说这句话,是觉得此事有些蹊跷。
他在内阁当了近十年的差。
在他的认知里,崇祯是一个手段极其高明的人。
崇祯若是想要对付一个人,不会明着去对付。
毕竟崇祯是大明皇帝,怎么能亲自下场对付自己的臣子呢?
崇祯会想办法让那个人陷入被动,然后让大臣们去攻击他,最后再假惺惺的做出抉择。
现在衍圣公遇到了麻烦,他第一反应是崇祯要对付衍圣公。
如果不让六部九卿参与进来,只让锦衣卫核实笔迹。
那么这件事就彻底落入了崇祯的掌控之中。
所以他才说出刚才那番话。
范景文转念一想又觉得自己可能想错了。
衍圣公是大明王朝统治天下读书人的工具,对付衍圣公就是对付大明朝自己。
当今陛下怎么会做出自己捅自己一刀的事呢?
不对劲,太不对劲!
一向老谋深算的范景文也有些想不通了。
第1072章 证据
等等。
范景文脑海中灵光一闪。
他忽然意识到自己把事情想复杂了。
没必要想那么多,只需要看看崇祯的态度就行了。
如果崇祯想对衍圣公下手,他虽然不会亲自下场攻击,但肯定会指派某些官员对衍圣公发起舆论战。
对!就是这个理!
想通这个道理后,范景文低着头,用眼角余光死死盯着崇祯的脸。
试图在他脸上找出答案。
崇祯一脸严肃的站在龙书案前,对着所有人说道:“诸位,此事干系重大,必须尽快查明!”
“陛下圣明!”众大臣立刻表态同意。
这种事决不能拖。
拖得越久,对衍圣公越不利。
见众臣已经中了他的圈套,崇祯迅速对着礼部尚书黄锦说道:“黄尚书。”
“臣在。”
“你马上回礼部寻找衍圣公历年来与朝廷往来的公文,贺表以及信函,然后回到乾清宫等待其他人核对笔迹。”
“臣遵旨。”黄锦拱手施礼,不顾朝廷礼节迈着大步急匆匆的离开。
“范阁老?”崇祯继续发话。
“臣在。”范景文向前半步。
“你立刻联络六部九卿的人来乾清宫,等黄尚书拿来衍圣公的笔墨后与这封信上的笔迹进行核对。务必认真谨慎,决不能出半点差错。”
“臣领旨。”范景文转身离开。
来乾清宫议政的多为六部有实权的高官,九卿的人大部分都没资格参与。
所以需要范景文一一联络。
等范景文走远后,崇祯又看向大殿角落里的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
他沉声道:“李指挥使?”
“臣在。”
“锦衣卫里不是有鉴别笔迹的高手吗?让他们来这里与六部九卿一起鉴别笔迹。”崇祯吩咐的同时,朝着李若琏轻轻眨了一下眼。
“臣遵旨。”李若琏说话的时候点头回应。
在等待的人员到来的时间里,大殿里的太监也没闲着。
他们用十几张桌子拼成了一张大桌子,并在上面铺了桌布。
半个时辰过去了。
六部九卿的大臣们带着自己手下的得力干将,陆陆续续来到了乾清宫。
这些人有的擅长鉴别笔迹,有人则对精通文房四宝。
在黄锦的指挥下,礼部将当代衍圣公孔胤植所有与朝廷往来的书信全部摆到了桌子上。
等他们做完这些,王承恩将那封信展开放到那些书信的中间。
“诸位开始鉴别吧!”崇祯下达了旨意。
礼部的官员率先来到那封信面前,仔仔细细看了一遍。
其他官员排在后面,一一查看。
他们看的时候全都屏住呼吸,生怕自己的气息把信纸吹坏。
不知过了多久,一个精通纸张的官员说道:“纸张是老的。”
这个答案得到了许多人的赞同,他们纷纷点头表示同意。
紧接着另一个官员认真说道:“笔墨也有些年头了,不是新写的。”
“没错,确实有些年头了。”其他几个官员纷纷发表了同样的看法。
崇祯听罢心中暗暗发笑。
为了对付衍圣公孔胤植,他前前后后花费了七年时间!
从崇祯十七年就已经谋划,在崇祯十八年开始实施(447章)。
当时都察院在审理曲阜守备和曲阜知县不战而降的事。
他偷听结束后让锦衣卫伪造一封衍圣公的亲笔信。
也就是说,那封伪造的信件已经存在了六年之久。
经过时间的沉淀,纸张和上面的墨迹都有岁月的痕迹。
根本找不出破绽。
如果有,也是锦衣卫模仿的笔迹出了问题。
“既然纸和墨都是老的,那就辨别字迹吧!”范景文说话时偷偷看了崇祯一眼。
崇祯脸上既看不出高兴,也看不出过。
而是写满了怀疑。
似乎并不相信这件事的真实性。
众官员们每人拿着一份孔胤植的亲笔公文,与那封信开始核对。
“这两个字拐弯的地方好像有点不一样。”
“这个字的笔顺与那个字的笔顺有点区别。”
“这个字的横不平,那个字的竖不直。”
......
起初。
官员们还能发出议论的声音。
随着时间的推移,鉴别的深入。
所有人都闭上了嘴。
因为他们发现那封信的笔迹与衍圣公孔胤植的笔迹太像了。
不,不是像。
除了极个别字有些许出入外,其他的几乎是一模一样。
整个过程从中午持续到傍晚。
范景文在这期间一直在观察崇祯。
崇祯稳如老狗。
锦衣卫里能人辈出。
再加上内廷有孔胤植亲笔书信的存档,锦衣卫可以临摹。
所以笔迹上几乎找不出破绽。
就算有破绽,也是故意留下的。
毕竟两次书写的字不可能一模一样。
眼见天色将晚,崇祯一脸担忧的问道:“诸位,自己鉴别结果如何?”
官员们都不敢说话,只能看向范景文。
他是内阁首辅。
好事是他的,坏事也得让他担着。
范景文深吸一口气,一脸痛苦的缓缓说道:“陛下,经过六部九卿的官员鉴别,一致认为此信乃当代衍圣公的亲笔信。”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