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663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但高一功隶属于中军,可以从王永吉那里知道很多其他人不知道的消息。

高一功和李过关系很好,偷偷将这些消息提前透露给他。

李过出于好心,又转告给了李定国。

李定国本想追问几句,但转念一想又觉得没有必要。

他拜师袁继咸时,袁继咸告诉他一个道理:该来的总会来,想躲也躲不掉。

“多谢李将军提醒!”李定国抱拳道谢。

安顿好兵马后,李定国连夜赶往大凌河堡。

几百里外的沈阳。

福临也发出了数道圣旨。

分别召集郑亲王济尔哈朗,礼亲王满达海,睿亲王多尔衮以及各旗的主要将领进京议事。

李定国突然兵临盛京城下。

不但是八旗的耻辱,还是“大清”和福临这位“皇帝”的耻辱。

必须有人为这件事负责。

至于豫亲王多铎...

由于已经病入膏肓,福临并没有找他议事。

......

大凌河堡。

平辽总督王永吉拿起何洛会的印绶仔细端详了一会,然后放在面前的木托盘上。

紧接着他又拿起了孔有德的印绶,认真观察后也放在了木托盘上。

黄得功率先问道:“怎么样总督大人?是真的吧?”

“看印绶的精致程度,应该假不了。”王永吉回答。

“我觉得是真是假不应该由咱们这些大明官军说了算,”吴三桂似笑非笑的说道:“毕竟这不是咱们的东西,没法分辨真伪。”

“那吴大人觉得应该怎么办?”黄得功抬起头问。

“让建奴降将和俘虏辨认啊!”吴三桂咧嘴笑道:“他们的东西,他们自己人才能分辨真伪。”

“本督正有此意,”王永吉朝军帐外喊道:“让他们进来。”

“是。”

军帐门帘一挑,几个建奴将领被十几个明军士兵带了进来。

他们当中有的人早早投降,并给明军效力。

有人则被俘不久,虽有投降之意,却还没有获得明军信任。

“来,”王永吉让人把木托盘端到这些人面前,“你们看看木盘上的东西是谁的。”

众人分别看过后先后表态:“这两件物品是一等轻车都尉何洛会的印绶,这两件是恭顺王孔有德的印绶。”

(印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官印,实际上印是官印,而绶是职位证明。)

“有劳诸位了,先行退下吧。”王永吉点头说道。

那些人离开后,王永吉脸上堆满了笑容:“恭喜李定国总兵,不但兵临沈阳城下竖起了大明国旗,还斩杀了何洛会以及朝廷的叛徒孔有德!”

“实乃入辽以来第一大功!本督要上书朝廷和陛下,给你请功!”

“总督大人过奖了,”李定国双手抱拳,“李某能长驱直入建奴后方,全靠大凌河堡的友军牵制了建奴主力。若论功劳,有他们的一份。”

在场一半以上的将领都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们都参与了大凌河之战。

虽然保住了大凌河堡,但损失了不少兵马。

尤其是马世耀,丢城不说,建奴临走前还烧毁了城中粮草。

朝廷追究起来,他罪责不小。

如果李定国独吞功劳,他们都说不出来什么。

毕竟仗是李定国打的。

现在李定国愿意分享功劳,他们正好可以借此机会将功折罪。

“兵临建奴城下这件事只是李总兵一人之言,到底有没有这回事还有待商榷吧?”吴三桂及时向众人泼了一盆凉水。

“军中的监军太监,所有将士以及建奴降兵降将都可以作证。”李定国冷着脸看向吴三桂,“如果吴大人还是不信,可以去沈阳城亲自问一问福临。”

第986章 议罪

“你这话什么意思?”吴三桂瞪着李定国。

“你刚才的话又是什么意思?”李定国不卑不亢,平静地注视着吴三桂。

“我是好意提醒!”吴三桂忽然笑了起来。

“那就多谢吴大人了。”

“不用客气,”吴三桂带着不怀好意的笑容继续问道:“我有个问题不知该不该问?”

话说到这个份上,李定国就算想拒绝,也没法拒绝了。

他只能笑着说道:“吴总兵但问无妨。”

吴三桂脸上笑意虽然不减,但是却用阴阳怪气的语气问道:“大凌河堡被围时,你为何不驰援大凌河堡,反而深入建奴敌后?”

“你我都是行伍之人,围魏救赵的道理还用我多说吗?”李定国反问。

“当然不用多说,可...情况不同!”吴三桂眯着双眼,“首先相较于沈阳来说,你距离大凌河堡更近一些。”

“其次如果你驰援大凌河堡,与李性忠合兵后的兵力不逊于建奴。合兵之后不但能击败建奴,李性忠的损失也不会那么大。”

“可惜!你虽然杀了人,立了功,但...也害的李性忠损失惨重并身受重伤。”

“有损人利益的嫌疑!”

这句话杀伤力十足,直接让李定国和李性忠站在了对立面。

军帐里有几个李性忠的部下,他们纷纷用异样的目光看向李定国。

这时候压力来到了李定国身上。

但凡说错了一句话,就会成为众矢之的。

“呵呵,”李定国冷笑一声,“吴总兵这口黑锅李某实在背不动啊!”

“首先我早说过功劳并非我一人独占,而是众人共享,何来损人利己一说?”

“其次建奴本就擅长围点打援,如果我选择驰援大凌河堡,恰好中了建奴的诡计。”

“再者,同样兵力的情况下,两军孰胜孰负犹未可知。”

“吴总兵如何断定合兵之后就能击败建奴的?”

众人听罢纷纷觉得有理,于是转头看向吴三桂。

吴三桂连续两次进攻受挫,脸上有些挂不住了。

他强装镇定的咳嗽一声,然后说道:“我还有一个问题,不知道该不该问。”

李定国点了下头表示同意,却没说话。

“我想问的是...李总兵为何不把孔有德尸首带回来?就算不方便带身体,也总能带回他的头颅吧?”

“孔有德是朝廷的心腹大患,如果把他的头颅带回来传首九边,既能解朝廷心头之恨,也能鼓舞九边将士的士气。”

“对吧?”

吴三桂这句话是怀疑孔有德并没有死。

至于孔有德的印绶,也是伪造的。

“没必要。”李定国心静如水,“现在天气炎热,就算带回他的头颅,也早已烂成了一堆碎骨。”

“到时候吴大人又会研究那堆碎骨头的真伪,不但费神费力,还费眼睛!”

“你...”吴三桂被怼的哑口无言。

不过他还没有打算就此收手,而是沉默片刻后继续说道:“看来李总兵对我误会很深呐!有功劳确实是件好事,但是要经得起推敲验证!否则到了兵部考功司,还是会被驳回来。”

“兵部的事交给兵部去做吧,就不劳吴大人费心了。”李定国语气冰冷的结束了这次交谈。

他有些搞不明白吴三桂为什么会突然针对他。

嫉妒他的功劳?还说是...另有原因?

二人停止交谈后,现场很快冷了下来。

王永吉见状开口说道:“诸位,此番大战十分凶险!如果不是李性忠总兵长途回援,如果不是李定国总兵奔袭敌后,我军恐怕已经伤亡惨重。”

提到李性忠时,众人同时看向王永吉下首位置一个空着的椅子。

那原本是李性忠的位置。

由于他在大凌河之战受了伤伤,只能躺在城中养伤,无法参会。

众人为了表示尊重,把那个位置留空了。

“按照朝廷的规矩,有功的论功,有错的追错!”王永吉继续说道,“毕竟赏罚分明,才是治军之道!”

“总督大人言之有理!”众将齐声回答。

“好,”王永吉抬起头,开始说功劳。

“首先是李性忠总兵长途回援,不但守住了大凌河堡,还抗住了建奴数次进攻。如果没有他,我平辽大军主力就失去了退路。”

“其次是李定国总兵奔袭敌后,不但在沈阳城下竖起大明国旗,还阵斩了何洛会以及李定国,并焚毁了辽阳和海州卫的粮草。”

“还有延绥镇总兵刘芳亮,明知大凌河堡的敌人是他的十倍之多。他却义无反顾的出兵支援,勇气可嘉!”

“还有甘肃镇总兵袁宗第,李成栋投降建奴后他没有一起投降,而是死守城池,确保义州不失!建奴退兵时,又第一个将消息传了回来。”

......

说完众人的功劳后,王永吉开始说过错。

“哎!”王永吉长叹一声,“首先是本督犯了轻敌冒进的错,再加上被建奴迷惑,误判了建奴主力的方向!不但让平辽大军主力落入险地,还差点害死李性忠总兵。如果不是李性忠和李定国两位总兵用兵得当,整个平辽大军恐怕已经不复存在。”

“总督大人言重了!”

“是啊,胜败乃兵家常事,再者这次咱们打了胜仗!”众人开始劝。

“不用劝,”王永吉轻轻摇头,“消息已经送到了京师,不出意外的话,陛下的龙书案上已经堆满了弹劾本督的题本。”

众人沉默间,王永吉继续说道:“平辽大军入辽以来犯了两个大错。”

“第一个大错是本督犯的,第二个大错是李成栋犯的!”

提到李成栋这三个字。

在场的人有的恨得直咬牙,有人一脸惋惜。

恨的是李成栋投降后,彻底打乱了双方兵力上的布局。

惋惜的是,建奴每况愈下,李成栋在这个时候投降简直是有眼无珠!

王永吉表情严肃:“李成栋既不该贸然出城迎战,也不该在李本深死后投降建奴。如果他没有投降,进犯义州的建奴会被挡在义州北面。建奴进犯大凌河堡时,锦州的唐通完全可以出兵驰援。”

“可惜啊,他的投降不但让锦州门户大开,还迫使唐通无法出城支援大凌河堡!”

......

第987章 称病

许久之后。

王永吉终于把所有人犯的错全部说完。

他顿了顿:“诸位,情况就是这些。我会把诸位的表现都详细记下来,送往兵部并上奏陛下!至于朝廷如何赏罚,就不是本督能做主的了。”

“有劳总督大人!”众将齐声再次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