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642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保住官职需要的不是功劳,而是熟人和关系。

他朝中没人。

为数不多的关系来自他的恩师袁继咸,和曾经一起在云南平叛的总督文安之。

当然了。

他最大的靠山当属当今陛下,大明皇帝崇祯。

但是...

他不可能遇到一点麻烦就向崇祯请求帮忙,那样会显得他很无能。

可是吴三桂抢功劳的行为太恶心了。

他身为一军统帅,男子汉大丈夫,不蒸馒头也要争口气。

所以李定国决定把功劳从吴三桂手里抢过来。

扛旗兵扛着将旗在前面跑,他带着大军在后面紧紧跟随。

刚跑出几步,李定国忽然意识到仅凭自己根本抢不过吴三桂。

他需要一个在军中有威望,和吴三桂有矛盾,在朝中有关系,受皇帝信任,且能征善战的帮手。

“你,”李定国指着离他最近的一个探马问道:“谁的骑兵离咱们最近?”

“李性忠总兵的人在咱们后方三里左右。”探马回答。

“告诉他建奴弃守广宁,立刻请他和总督大人进城!”

“末将领命。”探马疾驰而去。

李定国跟在扛旗兵后面,奔向广宁城。

双方的扛旗兵在吊桥前相遇。

“滚开,”吴三桂的扛旗兵大吼,“是老子先来到城下的,功劳是我们的。”

“滚你妈个头,”李定国的扛旗兵破口大骂,“你先来到城下为何不进城?分明是想抢功劳!”

“放你妈的屁,功劳本就是关宁军的,还用抢吗?”

“还说不抢呢?刚才是谁啊,跟死了爹一样跑那么快!”

“你找死!”关宁军士兵纷纷拔刀。

“老子怕你就不是人!”李定国的人跟着拔刀。

现场的气氛顿时剑拔弩张起来。

轰隆隆——

马蹄声由远及近。

吴三桂和李定国分别跟了上来。

他们二人先是看了对方一眼,然后催马向前来到吊桥旁边。

“怎么回事?”吴三桂明知故问。

“他们想抢功劳。”关宁军士兵回答。

“抢什么功劳?”吴三桂又问。

“收复广宁的功劳!”士兵继续回答,“明明是末将先发现城中无人,刚要扛着旗进城时被他们拦了下来,显然是要抢夺功劳。”

“哦?”吴三桂眯着眼看向李定国的扛旗兵,散发出一股无形的气势:“你好大的胆子呀,竟敢和本官的人抢功劳。”

“我...我没有,”李定国的人被吴三桂的气势压得有些说不出话来,“我们的人...”

“我的人早就进城查了一遍,”李定国顺着扛旗兵的话说了下去,“不但查清了建奴弃城而去,还得知他们在离开前做出了杀人放火的恶行。”

“哎呦,”吴三桂故作惊讶,“这不是李总兵吗?刚才没看到你,实在是有些失礼。”

这种先故意无视,又开始道歉的行为看似诚意十足,实则充满了嘲讽。

李定国不卑不亢,笑着说道:“看来吴总兵得多吃点决明子了。”

决明子有清热明目的作用,李定国这句话的言外之意是说吴三桂眼瞎。

吴三桂脸色唰的一下变得无比阴冷,他咬着牙说道:“李定国,你敢骂我?”

“吴总兵这是哪里话?”李定国一脸无辜,“决明子是上好的中药,多吃点对身体好,何来骂人之说?”

“好好好,”吴三桂表现得十分大度,“本官不和你计较这些,来人,准备进城!”

关宁军立刻向前挤,试图进城。

“等等,”李定国出声阻拦,“吴总兵是想抢功劳吗?”

“抢?”吴三桂两手一摊,“功劳本就是关宁军的,何来抢字一说?你要是看着眼红,本官可以分你一杯羹。”

“吴总兵好犀利的一张嘴,三言两句之间就把功劳抢到自己的手里,李某自愧不如!”

吴三桂不说话,继续指挥人往城内走。

李定国当然不会同意,命人站成人墙进行阻拦。

“李定国,再不让开休怪本官无情!”恼羞成怒的吴三桂伸手抓住了腰刀的刀柄。

“我就站在这里,你想怎么样?”李定国也握住了刀柄,准备随时迎战。

“找死!”吴三桂唰的一下拔出了腰刀。

他周围的亲军跟着拔刀,身后的数千关宁军也先后亮刃。

李定国的人也不是吃素的,一个个亮出兵器指向对方。

眼看双方就要动手,远处传来了急促的马蹄声。

一个骑兵打马扬鞭来到他们近前高声断喝:“住手,总督大人到!”

紧接着千余骑兵由远及近,来到了吊桥附近。

王永吉骑着马大声斥责:“干什么?你们到底要干什么?辽东尚未光复,建奴也未杀尽,为何要自相残杀?”

“都收起兵器,后退三步!”李性忠从王永吉身后走出来说道。

吴三桂盯着李定国的眼睛,表示自己不会先做出让步。

李定国则反其道而行之。

立刻下令收刀后退,表示对王永吉的命令言听计从。

直属上司的话不一定要听,但是一定要在公共场合给足对方面子。

否则对方有的是机会给自己穿小鞋,最终倒霉的还是自己。

见双方没打起来,王永吉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幸亏没打起来。

要是双方动了手,他王永吉有脱不了的干系。

甚至有被罢官免职的可能。

分别询问吴三桂和李定国后,王永吉犯了难。

他们都说功劳是自己的,该信谁说的话呢?

或者说,该把功劳给谁呢?

总不能平分功劳吧?

就算当事人和他都同意,兵部考功司的官员也不会同意。

第957章 辽东总兵府

“先进城,肃清城内之敌后再议功劳!”眼见城中的浓烟越来越多,王永吉果断下令。

“全听总督大人吩咐。”李定国马上同意。

吴三桂虽然心有不甘,也只能暂时应允。

毕竟大敌当前。

王永吉先是派兵将广宁城团团包围,然后派大部队进城搜查。

城中已是一片狼藉。

到处都是燃烧的痕迹,还有各种残肢断骸。

“建奴还是人吗?连孩子都不放过!”黄得功一边走,一边骂,“等攻入沈阳时,我要把城中的建奴杀得一个不留。”

王永吉叹了口气:“说的容易,做起来难啊!”

“总督大人此言何意?”黄得功转过头,“难道建奴不该杀吗?”

“当然该杀,但是你把问题想简单了。杀人的命令确实是建奴下达的,但刽子手可不止建奴。”王永吉意味深长道。

“那就像他们一样,攻入沈阳后屠城!”黄得功咬着牙发狠。

“还是那句话,你把问题想简单了!如果要屠沈阳城,其他城池屠还是不屠?”王永吉盯着黄得功的眼睛问,“屠的话整个辽东就没人了,仅凭士兵是无法稳定辽东局势的。”

“没人就没人呗,可以从其他地方迁徙百姓。”

王永吉缓缓摇头:“现在河南,山东到处都是荒地,关内的地还种不过来呢,又有几个百姓愿意来关外种地?”

“那...不屠了?”黄得功不自信地说道。

“不屠?”王永吉冷笑:“如何给这些死去的百姓报仇雪恨?”

“这...”黄得功顿时语塞,“这可如何是好?”

“以后的事以后再说吧,先把眼前的事解决掉。”王永吉摇晃着脑袋继续催马向前。

一行人很快来到了曾经的辽东总兵府附近。

辽东总兵府又称镇守总兵府。

始置于洪武七年,是辽东总兵的办公地点。

辽东总兵的全称是钦差镇守辽东地方总兵官。

洪武四年。

明军登船入海,从旅顺登陆出兵辽东。

洪武五年,明军夺取辽阳城,开始在辽东构建防御体系。

但是蒙古人并未妥协,而是不停地袭扰辽东军民。

洪武二十年。

由于辽东边患日益严重,明太祖朱元璋决定进行第六次北伐。

此次北伐阵容极其豪华。

冯胜为征虏大将军。

傅友德、蓝玉分别为左右副将军。

赵庸、王弼、胡海、郭英为参将,

率师二十万人出征。

此战之后明军不但平息辽东边患,还收编了二十余万蒙古人,设置了朵颜三卫。

并开始执行以辽地汉人守辽土的政策。

这个政策一直持续到历史上的明末,甚至在熊廷弼说出那句辽人不可信的时候,也没有终止政策。

此时的辽东总兵府已经陷入熊熊大火之中。

一些明军试图用水和扫把灭火,但火势终究太大,未能如愿。

王永吉随手捡起一块燃烧的木头,引燃手里的烟后缓缓说道:“洪武七年始置辽东总兵府,可是直到洪武二十年,官军才算基本平定辽东边患。”

“这一次收复辽东,不知何时才能让辽东重新恢复安定。”

黄得功也捡起一块燃烧的木头,点燃手里的烟后使劲吸了一口:“咱们只管打仗就行,想多了没用。”

“也是,”王永吉迅速将烟吸完,在城中巡视了一圈后重新回到东城门外。

中军地士兵已经在这里搭建了帐篷,各部将领也已到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