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593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在最著名的考编《水浒传》里,宋江的职位是郓城县押司。

宋代的押司不是官,是吏!

负责处理文书管理案卷,一旦惹恼了县太爷,会立刻被踢出官僚队伍。

没有一点稳定性可言!

按照现代的说法,宋江只是一个没有编制的临时工。

为了能入编,宋江先是带着一众梁山好汉做大做强。

成功吸引朝廷的目光后,他又立刻开始和朝廷洽谈招安事宜。

最后成功入编!

由于对编制的执着,导致山东几乎没有出过几个皇帝。

就算有,大部分也都是南北朝和五代十国里的乱世皇帝,没有大一统王朝的皇帝。

当然了,出生于山东的舜帝除外。

半天后。

收拾完毕的李定国兵分两路。

一路直接北上,去往曹县。

李定国则亲率另一路兵马从河南境内绕到濮州西面。

北上曹县的兵马走了一天便停下脚步。

归德府距离曹县不到百里,再加部队舍弃了一些辎重,所以仅用了一天时间就兵临城下。

别看两座城池相距仅有百里,但是一个属于河南,一个属于山东。

没有朝廷的旨意,李定国的兵马别说出省,就是活动范围大一点都不行。

大军并未围城,而是在城南十里的地方扎营等待李定国的军令。

李定国则一边行军,一边等待王夫之的消息。

如果叛军接受招安,他就按兵不动。

如果叛军不接受招安,他立刻下达进攻的命令。

清丰县城外。

王夫之正在向妻子郑氏告别,“夫人回去吧,我去去就回!”

(王夫之的夫人是襄阳郑氏,与郑芝龙郑成功无关。)

“老爷我不放心您...”郑氏苦着脸,给人一种随时都会哭的感觉。

“这有什么不放心的?”王夫之呵呵笑道:“朝廷让我去招安,不成的话还有大军平叛。”

“就是怕招安不成才担心啊!”郑氏眼眶开始湿润,“老爷您派两个亲信去濮州不就行了?为何还要亲自前往?”

“那些乱民杀起人来眼睛都不眨一下,招安的事一旦谈崩,老爷您...您岂不是羊入虎口了?”

“哭什么哭!”王夫之伸手拭去郑氏眼角上的泪水,“朝廷的旨意是让我去招安,不是让我派人去招安!再说了,就算可以派人去也不能派,只有我亲自前往才有诚意。”

王夫之不给郑氏擦眼泪还好,擦完之后郑氏的眼泪由滴状变成了柱状,开始哗哗流淌。

“好了,”王夫之加重语气,“当着这么多人,哭哭啼啼的成何体统?”

郑氏环顾四周,发现有许多陌生的面孔。

她低声询问:“老爷,这些人看着好面生,应该不是衙门里的人吧?”

“当然不是,他们都是陛下派来的锦衣卫。”

“锦衣卫?”听到这三个字,郑氏的脸唰的一下变得惨白,“他们是...是要把老爷您押到濮州吗?”

“放心吧,他们是来护送我的!”王夫之再次将郑氏脸上的泪水擦干,“回去吧,等我的好消息。”

说罢,王夫之翻身上马。

郑氏还想说些什么,被鞭子声打断。

“驾!”王夫之挥舞马鞭,扬长而去。

看着远去的背影,郑氏再次流下了担心的泪水。

行走了一会后,锦衣卫百户邓岳催马上前,与王夫之并排而行。

“大人,”邓岳双手抱拳,“招安的事您有何计划?但凡用得着的地方只管说,我们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还要什么计划?”王夫之淡淡一笑,“直接去就行了!他们愿意接受招安最好,若是不接受立刻给李定国送信,让他出兵平叛。”

“不是,”邓岳被王夫之的胆子吓到了,“大人您要亲自去濮州城外和榆园贼商讨招安的事?”

“不然呢?”王夫之反问。

“您是负责招安的钦差,只需要告诉我们招安的条件就行,我们自会派人去和叛军谈判,大人您不必以身涉险!”邓岳提醒。

“不用那么麻烦,我亲自去一趟比什么都强。”王夫之义正言辞的说道,“你们的命也是命。”

第885章 李定国与王夫之

看着清丰知县王夫之的侧脸,锦衣卫百户邓岳有些感慨。

一个受到打压的七品知县,年俸不过四五十两,拼什么命啊?

“大人,”邓岳再次提醒,“您是钦差,我们是负责钦差安全的锦衣卫。您若是出了什么差错,我们也活不了!”

“哦,”王夫之点点头,“既然这样,你们就跟我一起去叛军大营洽谈招安事宜!”

“啊这?”邓岳的脸瞬间变成了黑紫色。

招安成功还好。

若是不成,他们这次行动就变成了集体送人头。

不行,得改变王夫之的想法。

他朝着王夫之抱拳:“大人三思啊!您的夫人还在等着您回去呢!”

王夫之停下马,转头看着邓岳:“你们要是怕,可以不用跟着本官。”

“大人误会了!”邓岳挺起胸膛,“镇抚司没有一个怕死的,怕死的也去不了镇抚司。”

“那就做好准备,和本官一起进城。”

“是!”邓岳领命之后忽然想起一件大事,急忙对着王夫之再次施礼:“大人,这里有一封信。”

看着邓岳从怀里拿出来的信,王夫之一脸困惑:“谁的信?”

“大人一看便知。”

王夫之从邓岳手里接过信,拆开信封后顿时愣在原地。

这是崇祯的亲笔信。

虽然没有署名,但上面的字迹却十分明显。

信的内容只有十二个字:告诉叛军不孝有三,无官为大。

“不孝有三,无官为大?”王夫之轻轻念出了声。

其他人围在左右,假装没听到。

“走,”王夫之收好信,催动战马继续前行。

一行人很快来到濮州城外。

李定国的大军虽然还未来到,但是派出的信使已经抵达濮州城外并与王夫之相遇。

“末将是湖广团练总兵李定国麾下,请问大人招安事宜进展如何?”信使问。

“李定国还有几天能到濮州?”王夫之没有回答信使的问题,而是直接询问。

“还有四天左右!”信使回答。

“不行,太慢了!”王夫之皱眉,“让他想办法在两天内抵达濮州城外。”

信使想了想:“骑兵或许可以,但步兵不行。叛军已经扎营,若想攻破他们的营寨还得靠步兵。”

“本官要的就是骑兵!”王夫之看向远处若隐若现的叛军营地,“只要让叛军看到我大明精锐骑兵身影,本官的目的就达到了。”

“末将这就回去转告。”信使打马扬鞭离开。

王夫之十分清楚。

招安的前提是让叛军意识到官军不是不能打,而是不想打,或者说...不忍心打!

毕竟都是大明子民,官军没必要对这些走投无路的百姓下手。

当他们看到李定国的精锐骑兵时,必然会丧失一部分斗志。

这对接下来的招安非常有利。

确定好招安的方法后,王夫之率领一行人后退十里,在一个名叫赵庙村的村庄临时安顿下来。

两天后,李定国率领五千骑兵来到赵庙村。

李定国骑马来到王夫之面前,翻身下马拱手施礼:“湖广团练总兵李定国见过钦差大人。”

王夫之虽然只是一个七品钦差,但另一层身份是奉旨招安的钦差。

钦差的品级没有上限,见官大一级。

皇帝本人除外。

所以李定国要先施礼。

“李总兵一路辛苦!”王夫之还礼。

“奉旨出兵,不辛苦。”李定国非常谨慎且高兴地回答。

这是他归顺朝廷后第一次单独领兵作战,所以十分小心谨慎,生怕被别人抓住把柄。

至于高兴,则是因为王夫之对他的态度。

大明朝的文官本就和武将不合。

对他们这些投降的武将就更别提了。

途经的州县虽然准备了粮草,但是在交接粮草时地方官员却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样子。

这让李定国十分不爽。

王夫之身为钦差大人不但没有高人一等的样子,还十分客气。

李定国很难不高兴。

看着有些拘谨的李定国,王夫之笑了笑,伸手将其请到落脚的民房之中。

二人落座,房门关闭。

锦衣卫在屋门口值守,李定国的亲兵把守院门。

李定国率先开口询问:“不知钦差大人打算如何招安?”

“简单,”王夫之遥指濮州城所在的方向,“我会亲自前往叛军营中进行游说。如果叛军同意,则皆大欢喜!若是不同意,还请李总兵立刻发兵以解濮州之围。”

“王大人要亲自前往叛军营地?”李定国有些诧异。

叛军既然敢造反,就做好了赴死的准备。

当一个人死都不怕的时候,什么事都会干得出来。

别说朝廷的钦差,就是天王老子来了他们也敢杀。

王夫之一介文人竟然有如此胆量,让李定国忍不住有些敬佩。

“不错,”王夫之点头。

李定国提醒道:“叛军虽然大部分都是普通灾民,但为首之人都不是善茬。据我所知,这些人杀人放火,抢劫饷银,拦截漕粮什么的都干过,王大人您就不怕他们犯浑吗?”

“怕,当然怕!”王夫之坦然道:“但怕是没用的,因为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既不能让叛军退兵,也不能向皇上和朝廷交差,所以只能硬着头皮上。”

“王大人完全可以派亲信去叛军营中游说,不必亲自前往!”

王夫之摇头:“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如果我连叛军的营地都不敢去,谈何招安?所以我必须亲自去叛军的营地,挑战内心的恐惧。”

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李定国在心中默念了几句之后忍不住朝着王夫之抱拳:“王大人不愧是我朝的状元,学识果然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