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可是他刚说完这句话,就自顾自的坐在一门火炮炮筒上,对负责操作的士兵喊:“快点给老子点火,炸死他们!老子要跟大炮共存亡!”
有了刚才的教训,一半的炮兵暂时停止发射,开始给火炮降温并清理炮膛。
城下的顺军顿时感到压力轻了,他们立刻冲上前,再次对城墙下手。.
这些人宛如一只只蚂蚁,面对巨大的城墙,一砖一瓦的撬,一石一土的挖。
总之,只要把城墙挖出窟窿,他们就能冲进去为所欲为。
没了湿棉被的保护,顺军再次品尝了震天灭地雷和小万人敌的威力。
他们口鼻上的湿布因为温度的原因早就变成了干布。
一波又一波冲锋的士兵被炸死,烧死,熏死甚至被活活砸死。
所有人都拼了命。
外面的人拼了命的向冲进来,里面的人拼了命的挡。
李自成远远的看着战场,右手一挥吩咐道:“宗敏,西直门前的兵力少了,再派五千人前去攻城!”
他必须攻下北京!
这不仅仅是政治目的,还有经济目的。
明廷为什么称他们为流贼?
什么是流贼?
流贼者,四处流窜的盗贼!
为什么此处流窜?
因为没有钱。
说白了,任何一场战争都与钱有关。
顺军十几、几十万大军,每天光吃饭就消耗了大量的粮食。
这还不算军饷,加上军饷将会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起兵时喊得均田免粮让他们没有钱粮收入,为了维持军队,必须想办法搞钱搞粮食。
于是只能边走边抢。
起初只抢官绅、富户和地主,后来所到之处全都抢。
随着地盘越来越大,能抢的地方就越来越小了。
这次,他把目标放到了北京城。
明廷在此经营两百多年,这里肯定富得流油。
如果攻不下北京,大顺的国库将无钱可用,届时面临的将会是灭顶之灾!
“阜成门前兵力少了,派两千人支援!”李自成再次下达命令。
城墙上下的厮杀还在继续。
顺军仗着人数优势,一边朝城上还击,一边在城墙下翘砖。明军则仗着地利和武器精良,对顺军砸,炸,烧,熏!
数不清的明军被流矢,弹丸击中,城头上惨叫声不停。
受伤的明军有的坚持战斗,有的则被后面的人拖进城中救治,空缺的位置迅速有人补上。
城下的顺军成片成片的倒下,有的爬起来再次加入战斗,有的则躺在地上抽搐不止眼见活不成了。
有了火器的加持,杀人变得简单了,也快了。
一个个顺军拿着火器朝城墙射击,尽可能的给城墙下的友军作掩护。
城墙上的明军则在垛口的掩护下,将能杀伤敌人的东西统统扔下。
人影交错间,一架云梯搭在了城墙上。
下面的顺军玩命似的往上爬,眨眼间爬到了城墙垛口位置。
一个明军举着手雷刚下扔下,被持刀的顺军挥刀砍死。
手雷轰的一声在城墙上发生爆炸,附近的守军纷纷到底。
在这短短的空挡,五六个顺军顺着云梯怕了上来。
他们回到就砍,见人就劈。
防御严密的城墙上瞬间被撕开一道口子。
守军拿的武器除了弓弩就是火器,再或者是一些可以投掷的武器。
面对这五六个左手盾牌右手拿刀的顺军,一时间还真没了办法。
眼看顺着云梯往上爬的人越来越多,一个明军站了出来。
他扔下手中的军弩,吼叫着扑了上去。
对方长刀一挥砍在他的盔甲上。
他借着惯性直接拦腰抱住那个顺军,从城墙上跳了下去。
其他人见状纷纷效仿,十几个守军围在一起将这些人往外推。
推不动就抱在一起跳下去。
从城墙上坠落的士兵砸在下面密密麻麻的顺军身上,砸死砸伤数人。明军士兵见状欣慰的闭上了眼睛。
“把云梯推下去!”
“不用推了,火油来了!”
随着火油再次加入战场,城下的顺军再一次被火焰和浓烟吞没。
刺耳的惨叫声中,无数顺军哭嚎着冲进护城河,希望河水能将他们身上的火焰熄灭。
可身上的火焰刚刚熄灭,便迎来了明军铺天盖地的箭矢和弹丸。
偌大的护城河,经过一夜沉淀已经清澈的河水,很快再次变成了深红色。
到处都是喊杀声,顺军好不容易攻上城头,眨眼睛又被明军赶了下来。
城下的顺军更惨,他们在尸山血海里拼了命的撬砖,挖洞。
每挖一个洞,顺军就往洞里钻一个人。有了城墙的保护,进入洞口的顺军压力骤减。
他们在狭小的空间里不停的挥舞锄头,试图往深处挖。
城上的明军也发现了异常,他们守将的指挥下沿着城墙往下挖。
城墙上明军占据地理优势,再加上人多势众,他们挖的特别快。
不多时,上面的洞口便与下面的洞口连通了。
“手雷!”
一个个手雷从上面扔下,在洞口里燃烧爆炸。
“火油!”
随着火油倒入,洞里的惨叫声戛然而止。
这是一场屠杀与被屠杀的游戏,没有人知道最终结局。但所有人都很清楚,先放弃的那个肯定会输。
朱连在街上看着一队队支援的士兵从身边走过,心里非常平静。
他做的足够多了,京师能不能守住全看天意!
这场攻防大战从黎明打到傍晚,城中的百姓和富户纷纷在家门口支上大锅,熬粥,烧热水。
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将热乎乎的米粥,开水送上城头。
守军们根本顾不得吃,饿急眼了就端起碗把米粥倒进嗓子里。
随后拿起武器向下投掷。
渐渐的,喊杀声逐渐变小,最后消失在傍晚的黑暗之中。
朱连支楞着耳朵仔细听。
“胜利了!”
“流贼退了!”
“明军威武!明军威武!”
第85章 首辅病倒
流贼虽然暂时退了,但朱连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
因为就在刚刚,王承恩告诉他内阁首辅李邦华病倒了。
“李阁老现在何处?”
“在文渊阁内。”
明代内阁制度严格来说建立于永乐年,办公地点是文渊阁。文渊阁在皇城里面,文华殿后面。阁门上悬有圣谕:机密重地,一应官员闲杂人等,不许擅入,违者治罪不饶。
“走,宣御医立刻与朕一同前往文渊阁。”
听闻李邦华病倒,朱连顾不得乘坐銮驾,直接步行赶往文渊阁。
李邦华不能倒,因为现在整个朝廷的运转都离不开他。.
为什么离不开他?因为他是内阁首辅吗?
非也!
以前内阁首辅魏藻德为例,他任内阁首辅期间,兼着礼部和吏部尚书的职位。
在一个部门里,尚书说了算吗?
名义上是,但实际并不是。
古代朝廷与现代的公司性质差不多,空降的官员在没培养出自己人前,对部门的掌控几乎等于零。
想办好皇帝交代的差事,单纯的上传下达可不行。
尚书下面有侍郎,侍郎下面还有司务,郎中,员外郎,主事等......
这些人...基本都有党派归属。
东林党,阉党,齐党,楚党,浙党,宣党...
每个党派利益不同观点也不同。
当一项政令导致某个党派的利益受损时,这些人虽然无法改变政令,但可以让政令延缓下达,甚至以各种借口推脱导致政令短时间内无法下达。
李邦华不同。
首先他没有党派,也不参与党争,各个党派对他没有什么抵触情绪。
其次,他是三朝元老,从知县一步步做到内阁首辅的位置,属于真正的实力派。
当皇帝的政令从内阁传达到各个衙门时,只要这项政令不是很过分,各个衙门的人都会卖他一个面子。
这也是朱连启用李邦华为内阁首辅的最主要原因。
来到文渊阁,朱连顿时一愣。
好家伙...本是办公场所的文渊阁此时被改成了商住两用房。
正对门的位置还是摆着书桌和椅子,左手边的桌子上放着厚厚几摞文件。
原本正对着门的屏风被放在了右手边的位置,透过屏风的空当,可以看到屏风后面摆着两张床,其中一张床上躺着人。
见皇帝亲临,文渊阁内所有人都屈膝下跪:“臣等参见万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平身!”
在众人畏惧的眼神中,朱连径直绕过屏风走向后面。
文渊阁在文华殿后面,虽然有城墙阻隔,但这里终究属于皇城范围。没有皇帝的允许,在这里过夜轻则受罚重则砍头。
李邦华得知皇帝亲临后刚要起身,被疾步赶来的朱连一把按住。
“李阁老免礼。”
“陛下,臣未经允许在文渊阁内设床铺,请陛下治罪。”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