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到了明朝亦是如此,并在此基础上延伸出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父终子及,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
不过这个制度有漏洞。
以建文帝朱允炆为例,他并非朱标的嫡长子,嫡长子是朱雄英。
朱雄英虽然早夭,但是朱标还有一个嫡子朱允熥。
按照有嫡立嫡的原则,朱允樋应该被立为继承人。
可惜朱雄英和朱允樋的母亲常氏死的早,朱标在她死后改立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为太子妃。
于是乎,朱允炆便成了嫡长子。
朱允樋也就失去了继承的权力。
游牧部落和中原王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度截然相反。
游牧部落奉行幼子继承制度,又称幼子守灶。
这项制度和游牧部落的习性有关。
一个游牧家庭大儿子出生早,成家也早。
在他成家时,家里会分给他几只牛羊去放牧。
二儿子成家后也分走几只牛羊。
游牧部落一直是游走放牧,等家里的老人快不行的时候,大儿子和二儿子已经赶着牛羊去了很远的地方,或者彻底失去了联络。
所以老人只能把家产留给幼子。
时间久了,幼子继承家产的习俗便形成了制度。
其实不止游牧部落奉行幼子守灶,很多少数民族,甚至明代时期的关中地区也有类似的制度。
蒙古人施行幼子继承,而中原王朝施行嫡长子继承。
两种制度有冲突。
想到这,崇祯看向俄木布。
俄木布的父亲是第四代顺义王,这四任顺义王都是按照嫡长子制度进行传承。
也就是说,在蒙古内部施行嫡长子继承制度是没问题的。
崇祯坐在龙椅上开口道:“大明朝奉行嫡长子继承,对外所封的爵位称号也应遵循嫡长子继承制度。所以,诸位要把嫡长子留在京师学习生活。”
“臣遵旨。”俄木布率先令旨。
额璘臣反应稍慢,紧跟着接旨。
等他们起身后,崇祯问:“两位首领对留在京师的孩子有什么要求吗?”
“要求?”额璘臣和俄木布同时一愣。
俄木布施礼问道:“臣不明白陛下所说的要求是什么,请陛下明示。”
“这些孩子在京师的花费皆由朝廷负责,另外朕已命翰林院和五军都督府新建了一所学堂,翰林院教文,五军都督府教武!其他的朕还没想好,你们是孩子的长辈,想让他们学什么可以告诉朕,朕回头就派专人教导。”
额璘臣和俄木布同时一怔。
他们本以为把孩子送到京师后会像囚犯一样被关在某个地方,足不出户。
没想到崇祯不但建了学校,还还教他们知识和武艺。
等等...
额璘臣率先意识到不对,在他卡看来这是崇祯的毒计。
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孩子回到蒙古后,还有几分蒙古人的血性?
不等额璘臣做出反应,崇祯迅速补充道:“你们是孩子的长辈,让他们学什么你们自己定!也可以什么都不学,只学骑射!”
听到崇祯这么说,额璘臣稍稍放下戒心,低着头与俄木布开始商议。
商议了一会,二人都觉得有必要学习一些汉人的知识,但也不能忘记蒙古人的文字和语言。
“臣请陛下给蒙古的孩子们派遣两位老师,一位教汉语,学汉字;另一位教蒙古语,学蒙古字。”俄木布和额璘臣同时叩首道。
“准了。”崇祯毫不犹豫答应下来。
安排完质子的事情后,崇祯忽然岔开了话题,在朝堂上谈一些无关紧要的事。
闲聊了一会后,额璘臣和俄木布退到旁边。
朝会按照流程进行下一环节。
等所有环节都进行完毕,王承恩宣布退朝。
其他人先后离开。
崇祯没走,一起留下的还有内阁成员。
额璘臣和俄木布也被太监留了下来。
确定殿内没有其他人后,范景文站出来朝额璘臣和俄木布拱手:“两位都是部落的首领,掌管数万牧民!请问两位在治理过程中是否遇到了麻烦?”
第749章 俄木布请封
“麻烦?当然有麻烦!”俄木布像是遇到了知己,朝范景文诉苦,“人难管,事难办!我这个首领快没法当了!”
俄木布这番话并非虚构。
在吕大器攻破归化城前,西土默特部的统治权分别掌握在古禄格和杭高两位都统手里。
此后他虽然在吕大器的帮助下夺回了部落的统治权,但部落里许多将领并不服气。
不但对他的命令充耳不闻,还拒缴赋税。
见范景文投来询问的目光,俄木布立刻说道:“范大人,你们中原统治的标志是向百姓征收赋税,我们游牧部落统治的标志是向牧民抽税!”
他怕范景文不明白,打算解释:“抽税的意思是...”
范景文出打断他的解释,“不用解释什么是抽税,老夫明白。”
(窝阔台继承汗位后针对蒙古牧民制定了税法《抽分羊马牛例》,税法规定一百口内抽一口,见群三十口抽一口,不及三十口者免。简单来说是每一百头牲畜抽一头交税,不足一百但超过三十头的也是抽一头,不足三十头不交税。)
“既然范大人知道,我就不多说了!”俄木布叹了口气,开始谈自己遇到的难处:“自从接管部落,有些底层将领联合牧民一起抗税。想征税就得派兵强征,牧民游走放牧地点飘忽不定,每次派兵征税耗费的粮草不比税少!”
“还有一些牧民因为抢夺牧场动手打架,甚至杀人!出了人命就得管,部落内部的精力全都耗费在这上面了!”
听完俄木布的解释,范景文皱眉:“确实有些麻烦!”
他转头看向额璘臣,问道:“鄂尔多斯部有这样的麻烦吗?”
额璘臣有些不情愿地回答:“其实不止鄂尔多斯部,蒙古各游牧部落都有类似的问题。”
“既然如此,朝廷就要想办法彻底解决这个问题!”范景文说着话,朝崇祯深施一礼:“陛下,臣有一良策可解决蒙古诸部内部问题,使之长治久安!”
“哦?”崇祯故作惊讶,开始配合范景文演戏:“既然范阁老有良策,还不快快说出来帮帮他们?”
“是!”范景文躬身施礼,领旨后面向额璘臣和俄木布。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范景文把在蒙古内部设立卫所的想法详细说了出来。
在说的时候,他一直强调这样做的好处,包括但不限于维护蒙古内部稳定,便于收税,增强牧民战力等等。
丝毫不提负面影响以及给大明朝廷带来的好处。
额璘臣和俄木布一边听,一边点头。
他们自己心里很明白,这件事看似有的选,实际根本没得选!
如果不按照范景文的意思办,接下来又会遭到明军骑兵的毒打。
理论上来讲,他们打不过可以跑,毕竟部落里的牧民早已习惯了游牧生活。
但逐水而居和被人追在屁股后面跑的感觉完全不一样。
谁也不愿意过颠沛流离的生活。
俄木布非常识趣地朝范景文拱手,然后转向崇祯:“陛下,臣愿意在部落中施行卫所制度,请陛下下旨!”
额璘臣心中虽有不甘,却也只能跟着向崇祯请旨。
崇祯笑了笑:“既然如此,朕就准了你们的请奏。届时内阁选派两位文官,会同五军都督府从宣大抽调的两名武将,分别去鄂尔多斯部和西土默特部推行卫所制。”
“臣领旨!”在范景文的率领下,三人再次施礼。
礼毕后,俄木布忽然开口说道:“陛下,臣的父亲乃是大明第四代顺义王,现家父已经去世,臣是家父唯一的子嗣,现请求承袭顺义王爵位!”
不等崇祯表态,礼部尚书黄锦率先阻拦道:“俄木布,你能否承袭爵位,什么时候承袭爵位,朝廷有相应的制度,不是想承袭就能承袭的。”
俄木布歪着脑袋问:“请问朝廷的制度是什么?”
“首先是核实身份,防止有人冒充或者造假!其次还要观察继承人的能力和人品,有德者方可承袭......”
听完黄锦的解释后,俄木布显得有些失望。
他此番进京主要为了顺义王爵位而来。
有了王位的头衔,部落内部反抗的声音会小很多。
崇祯轻咳一声,问黄锦:“黄尚书,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西土默特部重新归顺朝廷,对朝廷来说是一件好事!朕以为只需要核实俄木布的身份即可,其他的不必深究。”
“是,臣这就安排官员去核实!”黄锦转身就要走。
“不比了,”崇祯出声阻拦,他朝王承恩吩咐:“让李若琏来一趟。”
“遵旨。”王承恩转身走出殿外。
不多时,锦衣卫指挥使李若琏迈着孔武有力的步伐走进大殿,“臣参见陛下。”
崇祯问:“让你们核实的事怎么样了?”
在俄木布和额璘臣疑惑的目光中,李若琏说道:“回陛下,已经核实完毕。”
说着,他从怀里拿出一个小本,展开后念道:“孛儿只斤·俄木布生于天启元年,现有两妻两子,乃大明第四代顺义王卜石兔之子,第三代顺义王扯力克之孙,第二代顺义王乞庆哈之曾孙,第一代顺义王俺答之玄孙!”
“我朝五年假意归顺建奴,我朝八年欲联合外喀尔喀诸部和宣大边军,共同对抗建奴。后消息泄露,被建奴囚于沈阳。”
“我朝九年建奴将其释放,返回部落后沦为庶民。”
“我朝二十二年夏,陕西三边总督吕大器征讨西土默特部,攻破归化城后命其暂管部落!”
“我朝二十三年春,俄木布率领使团进京朝贡!”
念到这,李若琏从小本里抽出一张纸递给王承恩。
在王承恩转交给崇祯的同时,李若琏开口说道:“这张纸上画的是俄木布的画像,请陛下过目!”
第750章 敕封顺礼王
崇祯接过画像看了看,又盯着俄木布本人对比了一会后说道:“朕觉得应该是同一个人。”
王承恩凑上前看了两眼低声附和:“奴婢也觉得是同一个人。”
“嗯,”崇祯点头,“看来镇抚司办差还算靠谱。”
王承恩趁机夸奖李若琏:“李指挥使办事得力,又对陛下忠心耿耿,实在是难得的人才。”
崇祯欣慰地笑了笑,对着李若琏说道:“李指挥使辛苦了,稍后去内帑领一千两赏银。”
“谢陛下!”李若琏激动地跪在地上磕头。
君臣二人一唱一和,给人一种关系十分融洽的感觉。
站在李若琏旁边的额璘臣与俄木布恰恰相反,他们不但没感觉到融洽,反而感觉浑身发冷,而且是深入骨髓的那种冷。
锦衣卫不但把俄木布的经历查的一清二楚,还搞来了他的画像进行比对。
这种打探消息的能力也太恐怖了!
换个思路。
既然能搞到俄木布的画像,说明锦衣卫的人已经渗透到部落内部。
谁会是奸细?
普通牧民?低级军官?高级将领?帐外的亲兵?枕边的女人?
想到这,俄木布不敢想了。
再怀疑下去,他会怀疑自己。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