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不过这个办法既需要付出金钱和生命,也需要时间。
现在还不是时候。
又商议了一会其他国事后,王承恩宣布退朝。
崇祯将内阁大臣召至乾清宫商议港口收税事宜。
“这是内阁草拟调郑成功北上南直隶,剿灭建奴贼寇的旨意,请陛下过目!”来到乾清宫后,范景文递上草拟的圣旨说道。
崇祯看都没看,摆手道:“把旨意改一下。”
“改旨意?”范景文怔了怔,“这是在朝堂上商议的旨意,不知陛下还要怎么改?”
“朕以为最好的防守是进攻,所以解决建奴水师南下劫掠的办法不是派水师防守,而是派水师北上辽南劫掠他们的百姓。”
“建奴为了防守,只能派水师迎战!”
“我军水师正好可以借机消灭建奴水师!”
听完崇祯的话后,范景文想了想:“陛下的意思是派郑成功北上辽南?”
“不,”崇祯摇头,“辽东的建奴交给登莱巡抚袁枢。”
“那陛下想让郑成功去哪儿?”范景文很是疑惑。
“让他护送松江府的商队去东洋!”崇祯说话的时候,嘴角带着一丝笑意。
“确切来说不是改旨意,而是再拟一份圣旨。第一道圣旨命他北上南直隶,剿灭建奴贼寇。等他到了南直隶后再下第二道旨意,让他护送松江府的船队去东洋经商!”
崇祯打算阴一次郑芝龙父子。
郑芝龙用官军的身份当掩护,私下里干着海盗的勾当。
崇祯的想法很简单。
他先是以剿灭建奴贼寇的名义调郑成功北上。
旨意送到的同时,朝廷在松江府设立港口的消息也会传到福建。
身为大海盗的郑芝龙,肯定会对这批商船有想法。
郑芝龙不知道的是,他儿子郑成功的任务已经由剿贼改为护航。
一旦他派兵抢劫这些商船,就会遇到护航的郑成功。
无论谁胜谁负,朝廷都不会有任何损失。
相反,损失全由郑氏集团买单!
简直不要太爽!
范景文一眼就看透了崇祯的想法,他深吸一口气,“臣...这就让兵部拟旨。”
拟完旨意后,崇祯开始听取内阁关于港口收税事宜的安排。
听了一会后,崇祯瞧了瞧龙书案:“停一下。”
“陛下有何指示?”范景文施礼问道。
“港口收取的商税有问题!”崇祯表情严肃。
“三十税一,没问题啊!”范景文十分疑惑。
“朕说的不是税收标准,而是计算商税的方法!”崇祯说话时站了起来:“之前的商税是按船征税,根据船的大小估算货物数量,然后收取几十到上百两银子的税。”
“以后,要根据货物的价值收税!”
“举个例子,一艘海船装载的布匹能卖三万两,按照三十税一的标准应该缴纳一千两商税!”
“同理,他们从东洋运来价值三万两的倭刀和铜,按照三十税一的标准也应该缴纳一千两商税!”
范景文愣了好一会才反应过来:“陛下的意思是...根据售价收税,而不是根据成本价收税?”
“对,朝廷为了增设港口不但付出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还派出水师官兵进行护卫!根据售价收税无可厚非!”崇祯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样子。
按照成本价征税能征几毛钱?
根据售价征税才是王道!
“可是...大明朝自立国至今从来没这样征过税,这样的税收标准也不符合太祖高皇帝的三十税一!”范景文一脸担忧。
“万事都有开头!”崇祯冷哼一声:“太祖高皇帝是说过三十税一,可是没明确是成本的三十税一还是售价的三十税一。”
“从今以后,凡是出入松江府上海港的商船全都按照这个标准征税。嫌税高的可以去月港装船卸船,那里的税低!”
范景文和其他几位阁臣用眼神交流一番后纷纷苦笑。
他们忽然意识到被崇祯耍了。
崇祯在设立港口时对征税标准只字不提。
等他们同意设立港口后,又用抠字眼的方式增加了征税标准。
“臣...谨遵圣旨!”范景文带着一众阁臣,无奈施礼。
第702章 吴三桂的谋士
远洋贸易三十税一的税率低吗?
理论上低,但实际并不低。
因为这些只是明面的税,还有一项隐藏税:大明圆宝!
商人用货物从东洋换来了大量的银子,但是这些银子并不能直接带走,而是要在市舶司换成大明圆宝。
一枚大明圆宝的含银量只有九钱一厘。
商人会因此损失九厘银子。
也就是说,隐藏税的税率是百分之九。
三十税一的税率是百分之三点三。
二者相加,总税率是百分之十二点三!
税率已然不低!
这也是崇祯在推行大明圆宝后才增设港口的原因:他要通过大明圆宝征收隐藏税。
“松江府上海港的市舶司还有两件事要做,”崇祯对着内阁成员说道:“第一,禁止粮食,番薯,洋芋,铜铁等物资出海贸易。”
“二,所有从东洋、西洋、南洋赚来的银子都要换成大明圆宝。”
范景文想了一下后问道:“陛下,每换一枚大明圆宝有六厘的利润,其中朝廷拿走三厘,给地方衙门留三厘。现在市舶司管着港口,地方上三厘的利润该如何分配?”
“市舶司拿两厘,地方衙门留一厘!”崇祯不假思索地回答。
想让市舶司的官员把活干好,前提是把他们喂饱,所以分给他们两厘的利润。
给地方留一厘的原因是地方有兵,出乱子后可以及时调兵平乱。
范景文认真记下,施礼离开。
崇祯伸了个懒腰,起身去后宫吃饭休息。
时间转眼就到了八月十五。
北直隶永平府山海关内,吴三桂看着手里的圣旨沉思不语。
不多时,门外响起脚步声。
“启禀总兵大人,方先生,胡将军父子,夏将军父子在门外求见。”吴三桂的亲兵在门外沉声说道。
“请他们进来!”吴三桂说话的同时站了起来。
吱地一声,房门被人从外面推开。
紧接着五个人出现在视野之中。
三个人站在前面,两个人立在后面。
前面的三个人都是吴三桂心腹。
站在中间的是大将胡心水,站在左手边的是大将夏龙山,站在右手边的是谋士方光琛。
历史上的吴三桂有三个谋士,分别是汪士荣,刘玄初和方光琛。
汪士荣出身不祥,虽然擅长谋划,但是人品有问题。
他趁着兄长外出经商时和嫂子胡搞乱搞,被后妈发现后又和后妈搞到了一起。
本来三个人可以一起生活,结果被汪士荣的老爹发现了...
为了不被老爹打死,他只能逃往外地避难。
逃亡途中他遇到了吴三桂,并趁机投到其麾下。
刘玄初最早在大西将领刘文秀麾下任职,刘文秀被清军击败后,他辗转到了吴三桂帐中。
方光琛是方一藻的儿子。
方一藻是天启年间的进士,先后担任过知府,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兵部左侍以及大明兵部尚书。
吴三桂为了有人能在朝中帮他说话,索性投入方一藻门下,并和方光琛成了忘形交(指不拘身份、形迹的知心朋友)。
这个时间点的吴三桂没有遇到汪士荣和刘玄初,所以他严格意义上的谋士只有方光琛一人。
不过,来的五个人里面还有两个人擅长谋划。
一个是胡心水的儿子胡国柱,还有夏龙山的儿子夏国相。
吴三桂为了笼络他们,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分别嫁给了他们。
他们分别站在自己父亲的身后,一言不发。
胡心水带领众人朝吴三桂施礼:“见过总兵大人!”
“不必多礼,请坐!”吴三桂摆了摆手,随后指向凳子。
众人落座的同时,下人们将茶端了上来。
下人离开后,吴三桂这才说话。
他将手里的圣旨递到胡心水手里,并对所有人说道:“诸位,一刻钟前我接到了朝廷的旨意。”
“朝廷有何旨意?”方光琛迫不及待地问。
“朝廷命我出关打探关外的情况,不出意外的话...朝廷要收复辽东了!”吴三桂皱着眉,端起手里的茶杯轻轻抿了一口茶。
此时胡心水已经看完了圣旨的内容,他没说话,而是转手将圣旨递到夏龙山手中。
夏龙山看完后也没说话,将圣旨递给方光琛。
方光琛看完后继续往后传,等所有人都看完圣旨后,吴三桂放下茶杯并问道:“诸位,我该怎么办?”
胡心水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觉得应该按照朝廷的旨意办事,决不能抗旨。”
“我知道,”吴三桂深吸一口气,“我想问的是朝廷反攻辽东时,我该怎么办?”
“能怎么办?当然是服从命令了,难道总兵大人还有其他想法?”夏龙山大大咧咧的说道。
“夏兄此言差矣,总兵大人不是这个意思!”谋士方光琛轻咳一声:“我个人认为,此番命总兵大人出关打探消息是假,让建奴有所防备是真。”
“何以见得?”吴三桂抬头看向方光琛。
“朝廷视关宁军为眼中刺久矣,否则绝不会悄悄命李性忠、李宪忠二人打造出一支五万人的骑兵!一旦反攻辽东,朝廷肯定会驱使关宁军在前面,借建奴的手杀咱们的人!”方光琛回答。
“不...不至于吧!”吴三桂不是很认同方光琛的言论,“关宁军虽然有跋扈之举,但毕竟是朝廷的军队,应该不至于被朝廷视为眼中刺!”
“至于命李性忠、李宪忠二人打造骑兵,大概率也只是为了制衡咱们,而不是对咱们下手!”
“再者辽东尚未收复,朝廷绝不会做出让关宁军送死的举动。”
“错了,总兵大人您错了!”方光琛说话的同时站了起来,他快速说道:“孙子兵法有云,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是克敌制胜的诀窍,不能提前泄露给对方。
方光琛接着说道:“如果朝廷真的想收复辽东,做好准备直接出兵就行了,没有防备的建奴必然会节节败退!”
“现在可倒好,先让总兵大人出关查探敌情,建奴得知后肯定有所防备!”
吴三桂坐在椅子上不说话。
一直没说话的夏国相轻咳一声:“我觉得方先生有些危言耸听了!”
“愿闻其详!”方光琛脸上带着笑意,心里却冷哼了一声。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