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462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有了耕地的羁绊,蒙古人再也不能像之前一样放马赶牧,来去自如了。

除了在军事和经济上对蒙古部落进行治理外,满清还在文化动了脑筋。

满清在蒙古地区大肆兴建寺庙,推广佛教,鼓励牧民出家。

出家后的牧民每天只需要待在寺庙里诵经念佛,什么都不用做也能吃饱穿暖。

唯一的禁忌是不能结婚生子。

在这种制度的诱惑下,有大量的蒙古人投入宗教的怀抱,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牧民的数量开始下降。

最后,满清还有一个杀手锏:联姻!

这是崇祯最难模仿的地方。

据统计,清朝时期的满蒙联姻高达近六百次。

其中入关前八十多次,入关后五百多次。

和高层联姻打造利益共同体,对中层设立盟旗分而治之,对底层百姓进行同化甚至宗教绑定。

这三步战略让满清基本上解决了来自游牧部落的威胁。

回忆完这些对策后,崇祯脑袋有点大。

满清之所以能解决蒙古问题,联姻功不可没。

其他的都可以模仿,唯独联姻无法模仿。

该怎么办呢?

思考间,内阁大臣们走了进来。

施礼后。

崇祯给范景文赐座,让其他人继续站着。

无论在什么场合,他都要帮范景文这位内阁首辅立威。

“陛下,”范景文很是感激地拱了下手,“今日召我等前来不知有何事相商?”

“蒙古问题!”崇祯开门见山,“现在西土默特部和鄂尔多斯部明确表示愿意归顺朝廷,朕打算借此机会重新对草原诸部进行改造治理,让他们无法再掀起风浪!”

几位阁臣立刻挺直了腰板:“不知陛下想如何改造?”

“这第一步...朕打算在蒙古各部设立卫所...”

“陛下,”不等崇祯把话说完,范景文立刻提醒:“此前朝廷连续废除了北直隶和陕西的卫所,现在又设立卫所,请问到底是要废除还是设立卫所?”

“这...废除卫所的事朕总觉得有些不妥,所以没有在全国推行!”崇祯有些尴尬地解释起来。

“也就是说,臣可以告诉下面的将领,朝廷没有要彻底废除卫所的意思?”范景文又问。

“可以这么说吧!”崇祯点头。

废除卫所这种事属于牵一发而动全身,在找到合适的替代方案前不能说废就废。

范景文认真记下崇祯的话后突然开口说道:“陛下不能在蒙古人地盘上设立卫所,这些蒙古人表面上虽然归顺了朝廷,但心里却有一颗反叛的种子。如果让他们担任卫所将领,很可能像当年的朵颜三卫一样鼠首两端!”

朵颜三卫设立于洪武二十二年,分别为泰宁卫、朵颜卫和福余卫。

由于三卫中的朵颜卫势力最大,再加上他们是蒙古兀良哈人,所以朵颜三卫又称兀良哈三卫。

朵颜三卫设立后屡屡生变。

先是泰宁卫在洪武末年叛变,被平定。

后来朵颜三卫虽然帮助朱棣取得了天下,可他们没有就此收手。

于是乎,泰宁卫又在永乐二十年联合其余两卫一起作妖,结果被朱棣在屈裂儿河打败,不得不再次投降。

正统年间轮到了福余卫表演,他们勾结瓦剌屡次南下劫掠。

朱祁镇派成国公朱勇和恭顺侯吴克忠出兵征讨。

福余卫大败,不得不向北逃窜到脑温江(今黑龙江嫩江)一带。

朵颜卫虽然不老实,每次都跟着其他两卫闹事。

但是朵颜卫的首领聪明。

明廷每次派兵征讨,他们打不过就投降。

结果就是朵颜卫的人越来越多,势力也越来越大。

到了历史上明末时期,朵颜三卫的名字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科尔沁部和东土默特部。(科尔沁等部,乃朵颜三卫之众。)

朵颜三卫的事迹告诉范景文,蒙古人组成的卫所不但起不到保卫大明的作用,还会想方设法和大明作对。

所以范景文才会极力反对。

看着范景文着急的样子,崇祯笑了笑:“范尚书别急,朕当然不会允许朵颜三卫的事再次发生。”

“那就请陛下不要在蒙古人的地盘上设立卫所,更不要让蒙古人担任一官半职!”范景文站起来朝崇祯拱手。

“不,”崇祯微微摇头,“朕不但要在蒙古人的地盘上设立卫所,还要设立大量的卫所!卫所的数量越多,需要的将领就越多,进而导致蒙古各部势力越分散!”

“势力越分散,对朝廷越有利!”

第693章 治理蒙古(中)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崇祯向内阁成员讲述了如何在蒙古人的地盘搞卫所制度的想法。

卫所制度与满清的盟旗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处。

盟旗划分地盘,卫所也划分地盘。

小的部落设立百户所,设一百户。

十个百户所编为一个千户所,设一千户。

千户所往上是卫,设卫指挥使。

以土默特部为例。

根据对方的人口划分为土默特左卫,土默特中卫和土默特右卫。

三卫之上设土默特都司,并置都指挥使一名,都指挥同知两名。

土默特首领俄木布担任都指挥使,总揽军政大权。

朝廷从土默特内部提拔两人,担任都指挥同知。

由于指挥同知是朝廷选拔的,所以很难被俄木布信任。

同样。

两个指挥同知也不会对俄木布有多少忠诚。

他们会彼此猜忌,陷入内斗。

如果不内斗怎么办?

简单,换人!

解释完卫所制度后,崇祯继续道:“设立卫所后还有最关键的一步,就是给各卫所的牧民划分地盘。”

“给牧民划分地盘?”范景文一脸茫然。

“对,”崇祯笑容不减,“划分地盘后各卫的军民不允许越界放牧,否则被越界的一方可以没收越界牧民的牲畜。”

“划分地盘表面目的是防止牧民争夺牧场,实际的目的是防止牧民乱窜,只有让他们停下来,威胁才会减小。”

“可是...”范景文皱着眉问,“蒙古游牧的原因是牧草不够牲畜吃,他们不得不游牧。一旦限定了放牧区域,牧草短缺会让他们的利益受损,反抗也会随之而来!”

“不会!”崇祯胸有成竹,“首先给他们各部划分的地盘非常大,足够放牧之用。其次,要想办法让他们开垦种地!”

“种地收获的粮食不但可以满足日常所需,产生的秸秆也可以用来投喂牲口,一举两得!”

方岳贡轻咳一声道:“陛下,塞北干旱,粮食的收成不会太高。”

方岳贡这句话说的十分委婉,潜在的意思是在草原上种粮食很可能会颗粒无收。

崇祯想了想,“干旱不是问题,可以种植番薯和洋芋(土豆)。”

几个阁臣顿时面面相觑。

“怎么?有问题吗?”崇祯皱着眉问。

范景文低声提醒:“陛下,番薯和洋芋都是抗旱耐寒之物,如果被蒙古人学会了种植,他们吃饱饭后怕是又会对大明不利。”

“阁老此言差矣!”崇祯叹了口气,“让他们吃饱饭总比让他们吃不饱饭强!恩威并施的关键不是恩,是威!九边的驻军规模不变,蒙古人反一次就杀一次,朕就不信他们会吃饱了撑得造反!”

“好像是那么回事...”几位阁臣互相看了看,不再多言。

见众人没有反对意见,崇祯继续说心中的想法:“设立卫所后,朕打算从朝廷拨出一大笔钱在草原上兴建寺庙,推广藏传佛教。凡是出家之人,朝廷每月提供一定数额的银子用于日常开销!”

不等户部尚书方岳贡反对,范景文立刻说道:“陛下此举的目的是减丁?”

“对,”崇祯朝着范景文点头表示称赞,“这是阳谋!蒙古人没法防备,也防不住!”

“臣没有意见!”范景文立刻表态。

能对付蒙古人的办法不多,这种温水煮青蛙的办法是其中之一。

方岳贡想了想后说道:“臣不是不同意,而是觉得花钱要有计划,否则国库的亏空只会越来越大!”

“嗯,确实得有个计划。”提到亏空二字,崇祯忍不住皱了下眉。

在吕大器攻陷归化城后,崇祯让户部算了算。

此番出征虽然没有产生多少伤亡,但是消耗的银数也高达数十万两!

打蒙古人如此,打建奴亦是如此。

将战场换到辽东,明军肯定会产生伤亡,所需的抚恤银将成倍增加。

也就是说...

在收复辽东前必须准备一大笔银子才行。

“陛下,”范景文的声音打断了崇祯思路。

“范尚书请讲!”崇祯晃了晃脑袋,将注意力重新聚焦到眼前。

“陛下刚才曾说,要想解决蒙古问题需要和蒙古高层打造利益共同体,对中层设立卫所分而治之,对底层百姓进行同化甚至宗教绑定。”

“朕确实说过。”崇祯点头。

“现在已经有了针对中层的卫所制度,和针对底层百姓的同化政策,唯独缺少与蒙古高层打造利益共同体的方法,请问陛下有何良策?”范景文指出了问题的关键。

“对啊,诸位有何良策?”崇祯没有回答,而是反问。

他要是什么都会,还要这帮内阁大臣干什么?

该让他们发挥的时候,必须让他们发挥。

范景文皱着眉想了一会,没有任何头绪,只能看向方岳贡。

方岳贡也没主意,于是看向邱瑜。

邱瑜早早地将目光挪向地面,数地面上金砖的数量。

面对范景文和方岳贡询问的目光,兵部尚书王家彥与礼部尚书黄锦立刻装出一副很忙的样子。

“这……”范景文和方岳贡两个老狐狸顿感无语。

崇祯也不着急,悠悠说道:“几位不要着急,慢慢想!”

说完这句话后,崇祯又吩咐王承恩:“告诉尚膳监,给几位尚书准备好晚饭。”

不等王承恩向下传达旨意,崇祯又说:“把明天的早点也准备出来!”

“陛下,早点就不必准备了吧!”范景文陪笑道。

“没事,多几双筷子而已,宫里不差钱!”崇祯说完之后转身离开。

这些老狐狸不是没主意,是不想承担因此而产生的后果。

崇祯离开后,乾清宫一片安静。

不多时,范景文从凳子上站起来说道:“诸位,都别藏着掖着了,快出个主意吧!”

方岳贡眨了下眼睛后询问:“主意出了问题算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