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298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乡试第一名称解元。

第二级别是次年在京师举办的会试,考中后获得贡士身份。

会试第一名称会元。

(贡士又称准进士,所有贡士都需要参加进士科考,不过这次考试特别简单,只要去参加考试,主考官就会将其录为进士。)

第三级别的考试是殿试,又称廷试,是大明朝最高级别的考试。

殿试第一名俗称状元。

连中三元是连续中得解元,会元和状元。

独中三元则是考中解元后的次年没有考中进士,隔了几年后才连续中了会元和状元。

无论连中三元还是独中三元,想达成这个目标都非常难。

明朝近三百年历史,连中三元的只有两个人。

第一个是洪武二十四年的直隶人黄观,第二个是永乐十六年的福建人李马。

当时永乐皇帝觉得这个名字不好听,亲自改名为李骐。

其实纵观整个科举一千三百年历史,连中三元的也不多,只有区区十五位(文状元)。

(科举考试始于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终于清朝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

范景文收回思绪,接过王承恩递过来的塘报,看完之后眉头一皱。

“陛下,吕大器确实有领兵之才,不过...湖口,彭泽,望江三县不战而降属实有些蹊跷。”

“不错,非常蹊跷。”崇祯收起之前的笑容,嘴角微微下沉。

这三县的投降直接让金陵门户安庆暴露在张献忠面前,对整个时局的影响很大。

如果他们没投降的话,袁继咸能第一时间支援过去将张献忠挡在长江南岸。

这样吕大器就能集结兵力追剿李自成了。

再加上有秦良玉攻武关,李自成迫于压力只能返回关中防守。

没有李自成作乱,中原战事将很快得到平息。

崇祯盯着三县的名字看了一会,低声吩咐王承恩:“给吕大器写一道公文,让他把这件事查清楚。”

王承恩刚要离开,范景文轻咳一声:“陛下,臣好像知道一些原因。”

“哦?”崇祯抬眼看向范景文,“说说看。”

范景文平日里不显山不露水,摆出一副人慢悠悠什么都不懂的样子。

其实崇祯知道,这些都是他的伪装。

真正的范景文做起事来雷厉风行,六部事务全都懂。

是真正的全能型人才。

范景文对着崇祯深施一礼,开口说道:“陛下,湖口,彭泽,望江之所以不战而降,大概率是与朝廷赈灾有关。”

“赈灾?”崇祯有些没听懂,“何出此言?”

范景文目光向左右看了看,见没有其他外人在场后才放心的说道:“陛下,朝廷赈灾的同时还在追缴赋税欠款。”

“拖欠赋税的人基本都是当地的乡绅,富户。为了不缴纳之前拖欠的赋税,他们联合当地官员开城投降。流贼进城之后,他们会将记录赋税的账册焚毁,来一个查无对证。”

“等朝廷追究起来,就把责任撇到流贼身上。”

等等...

崇祯先是站起来,随后又坐了回去。

历朝历代都会发生这种事:失火。

不管是真失火还是有人放火,放火烧掉证据是最简单有效的办法。

范景文顿了顿继续说道:“其实不止湖口,彭泽,望江三县。本月初朝廷向山东派出赈灾钦差,钦差队伍还没到达山东境内,就有一府四县先后失火,记录缴纳赋税的账册被大火焚毁。”

崇祯坐在龙椅上,沉默不语。

经过一年多的整顿,朝堂上的官员基本上都被他“收买了”。

要权的给权,要钱的给钱,要名声的给名声。.

多了不说,最起码内阁,六部甚至京师大部分官员都和他同心同德。

但是...

下面的官员才是治理国家的重点。

穿越之初他就意识到党争已经从朝堂转移到了地方官府。

他们虽然是基层官员,但却直接面向百姓。

他们残暴,百姓们就以为朝廷残暴。

他们仁慈,百姓们就以为朝廷仁慈。

而百姓呢?

除了李自成,张献忠之流选择反抗外,大部分人都会选择隐忍。

这种行为会让统治者将百姓视为盛世的牛马,乱世的炮灰。

盛世榨其力,乱世用其命。

用一句名言形容就是太平本是英雄定,不见英雄享太平。

崇祯右手握拳,在龙书案上重重砸了一下后说道:“既然官员和乡绅勾结,那就将他们全都砍了。”

范景文脸色微微一变,开口劝道:“陛下不可,有些府县失火并非官员本意。”

“官员到达当地后为了熟悉当地情况,维持稳定,一般会选择拜访当地有名的士绅。在他们的帮助下组建官府人员,让官府顺利运转起来。”

“官府里都是士绅的人,他们听闻朝廷追缴赋税欠款,便趁机让忠于他们差役偷偷放火毁灭证据。”

“其实大部分官员根本不知情。”

“就算知道也没办法,除非把所有账册随身携带。否则一旦被对方抓到机会,失火是早晚的事。”

崇祯听完范景文的分析后眉头紧锁。

情况竟然如此复杂!

不过...

崇祯不会放弃斗争。

越是这种局面,越应该斗下去。

斗不过天,斗不过地,还斗不过人吗?

与人斗才会其乐无穷!

第446章 吃瓜

“追缴欠款的事容朕仔细琢磨琢磨,先说秋闱。”崇祯对着范景文说道。

“是,”范景文拿出随身携带的小册子,打开后念道:“今年秋闱入榜的名额还是按照往年惯例,南北直隶各有一百三十个名额,江西六十五,云南四十,其余各行省有增有减,但最多的不超过一百人,最少的不少于六十五人。”

崇祯先是点头,随后抬头问道:“陕西和山西两省的考生呢?”

“这...”范景文沉吟片刻后回答:“这两省暂时陷入李闯贼之手,虽有空闲名额,却没有考生参加考试。”

范景文的意思是山、陕两省是李自成的地盘,当地的考生就算参加科举,也是参加大顺的科举,而不是大明的科举。

崇祯想了想摇头说道:“不,朕觉得天下读书人还是心向大明的。”

“放出话去,今年山西和陕西的考试地点设在京师。凡两地的考生参加考试,朝廷负责来回路费。”

“另外告诉主考官,此次秋闱凡是山、陕两省的考生前来考试,只要不是太差,全部录取。”

范景文一边点头,一边将这些信息牢记在心。

“陛下,今年秋闱的主考官还是按照往年惯例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御史从现任教官中推举吗?”

教官是教学官员的简称。

大明在府、州、县设立学校,并设置官员。官员负责管理学校,教书育人。

“嗯,还是按照往年惯例来。”崇祯说道。

他无意改变当前教育的现状。

究其原因是生产力导致的。

教育的规模,速度,结构,专业,内容,教育的方法与手段都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前提下,尽量不要搞新型教育。

否则会被天下读书人视为异端,动摇国本。

更何况他已经将教育分流了,文科走科举路线,理科走制造局和研究院路线。

没必要再搞新型教育了。

秋闱的事刚说完,李若琏迈步走了进来:“陛下,曲阜知县孔弘毅,守备何顺已经奉旨进京,现正在都察院接受询问。”

范景文见状施礼离开,走之前给了李若琏一个奇怪的眼神。

李若琏有点懵,想问又没机会问,只能对着范景文的背影狠狠瞪了一眼。

范景文走远后,崇祯站起来吩咐王承恩:“给朕更衣,乔装打扮之后去都察院看热闹。”

去年建奴入关南下劫掠,曲阜守军不战而降,导致孔府遭劫。

这件事闹得非常大。

不止他这位大明皇帝,就连朝堂,民间都在盯着事态发展。

在满朝文武的再三要求下,崇祯不得不将曲阜知县和曲阜守备召至京师问罪。

一番乔装后,崇祯变成李若琏的跟班,在一众锦衣卫的簇拥下,二人来到了都察院外面。

都察院最早的职责是弹劾百官,没有审案的职责。

虽然偶尔也会参与审案,但是审案结果不具有任何执行力。

其他关联衙门基本都会无视都察院。

后来增加了审案权,主要参与审理大案,要案,以及涉及到官员的案件。

都察院负责初审并拟定罪名,审讯完之后送到大理寺复审。

一行人来到都察院门外,李若琏扫脸后带着崇祯走进都察院后堂。

推开门的瞬间,崇祯老脸一红。

整个后堂坐满了人。

除了内阁四位成员外,还有六部侍郎、郎中,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翰林院,国子监等各个衙门的官员。

这些人都是来吃瓜的。

人太多了,以至于很多人都没地坐只能站着。

站在门口的顺天府尹王庭梅见李若琏推门走了进来,立刻伸手相迎:“李指挥使里面请,给你留着座了。”

李若琏愣住了,他根本没想到里面竟然有这么多人。

他身后就皇帝,现在进还是不进?

进的话陛下会被人认出来,有损皇家颜面。

不进就没法偷听,陛下会不高兴。

王庭梅见李若琏站在原地不动,以为他嫌人多,于是劝道:“李指挥使就别挑了,今儿来看热闹的人实在忒多了,将就将就吧。”

说话的同时,他左手抓住屋门,右手放在崇祯的肩膀上轻轻一推:“这位兄弟就别往里挤了,三品以上的才有资格进来来。”

崇祯为了掩饰身份穿了锦衣卫常见的对襟罩甲,头戴大缠棕帽。

缠棕帽用棕藤编织而成,四周有檐。檐大的叫大帽,檐小叫小帽。

崇祯本就低着头,大帽的檐将他的脸遮的严严实实。

除非低下头刻意去看,否则很难看清他的相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