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270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放下手中的密信后,郑芝龙喃喃自语:“秦良玉胜的很邪门啊!夷陵易守难攻,秦良玉怎么胜的?”

想了一会后怎么也想不通,郑芝龙随后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陛下为什么要废除户籍制度?他要干什么?”

想了半天还是没有头绪。

郑芝龙开始疲惫,焦躁。

乱世之下保存实力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选择正确!

“来人,”郑芝龙对着门外大喊:“有李闯贼的消息吗?”

门外的家丁隔着门说道:“回老爷的话,年前的时候李闯贼屯兵宿州,看样子要攻打凤阳。”

“嗯...”郑芝龙点点头,心里有了主意。

流贼一时半会儿是剿不完的,不如趁乱多赚点银子。

想清楚这些道理后,郑芝龙笑着站起身走向门外。

与此同时,远在北京的崇祯也得到了这个消息。

他放下手中的塘报看向跪在大殿上的两个驿卒。

一个是秦良玉派来的,一个是袁继咸派来的。

“据朕所知,夷陵是出川入楚的唯一关隘易守难攻,刘文秀在此布置了四万重兵,秦总督是如何击败他的?”.z.

跪在地上的驿卒战战兢兢的说道:“回陛下的话,秦总督兵分两路,一路在夷陵上游牵制流贼主力。另一路一万五千溪峒兵翻山越岭绕至刘文秀大军身后,趁夜用火攻。”

“秦总督见刘文秀营中起火,立刻组织兵力强攻,水陆并进再加上前后夹击,导致刘文秀大败。”

崇祯暗暗捏了下拳头,又是绕后!

简单粗暴有效果!

等等!

崇祯正要夸奖,突然意识到一个问题:“绕后用了多久?”

“嗯...”驿卒在心中计算了一番:“二十二天。”

“粮草问题是如何解决的?”

行军打仗最重要的就是粮草。

生产粮草不难,难就难在运输粮草上。

尤其长途行军,行军距离越远,行军时间越长,需要的粮草就越多。

一般情况下,士兵可以携带五天的行军粮,

剩下的粮食就需要人背马驮了。

翻山越岭肯定无法使用骡马,只能靠人背。

而一个民夫最多能背六斗米。

两人身上的粮食加起来只够吃十八天的。

这并非虚构,因为宋代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过:人负米六斗,卒自携五日干粮,人饷一卒,一去可十八日。

这还只是单程...

考虑到返程的话,只能行进九天的路程。

秦良玉一万多大军翻山越岭行进二十二天,最大的问题就是粮草。

她是如何解决的?

在崇祯疑惑的目光中,驿卒说道:“秦总督的溪峒兵身强体壮,又擅长山地行军,每人携带了八天的粮食。”

“另外夷陵附近的山中居住着许多土家部落,经秦总督联络让他们帮忙运输粮草,这才解决了溪峒兵的后勤补给问题。”

崇祯恍然大悟...

秦良玉深入群众,然后依靠群众的力量打了一场胜仗!

意识直接领先好几个时代!

佩服!实在是佩服!

“下去领赏吧。”

“谢陛下。”驿卒跪地磕头后起身离去。

崇祯看向第二个驿卒:“张献忠是如何进入湖广南部地区的?”

驿卒紧绷着身体,吞了口唾沫后说道:“献贼败给袁总督后兵退监利县。”

“随后趁夜出城渡江到达长江南岸,紧接着一路南下,先后渡过沅江和资水等大小数条河流,兵临长沙城下。”

“长沙守军根本没想到献贼如此神速,在城外驻扎的官军一触即溃,城中的官军也紧闭城门不敢出战,献贼见状立刻率部南下。”

崇祯咬牙切齿的问道:“何腾蛟呢?”

“回陛下,何腾蛟此时正在固守长沙。”

“人都跑了还固守个屁啊!”崇祯直接爆了粗口。

不怪他生气。

如果何腾蛟将张献忠挡在长沙以北,那么对张献忠来说会是一场灭顶之灾。

因为明军已经在这里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包围圈。

北面是顺军,张献忠与他们结怨,肯定不敢往那边跑。

西面是来势汹汹的秦良玉,东面是马进忠和惠登相,东南是袁继咸,南面是何腾蛟。

四面围困之下,张献忠被灭是早晚的事。

现在可倒好,跑了!

“何腾蛟手握重兵竟然一触即溃,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传旨,罢免其湖广巡抚的官职,召至南京听候发落。”

“至于湖广巡抚的职务...”崇祯开始犹豫。

起初他想让袁继咸管理湖广事务,但想了想又觉得不合适。

袁继咸主要管理军务,无暇管理民政。

想平息湖广的战事,既要武力镇压,又要施以仁政。

只有一个袁继咸是不行的,还得给他找一个帮手。

“让邱瑜来一趟。”崇祯吩咐道。

不多时,吏部尚书邱瑜奉旨觐见。

“邱瑜,朕已经罢免了何腾蛟的湖广巡抚职务,有合适的人选吗?”

邱瑜想了想:“陛下有什么要求吗?”

“有履历,距离湖广近,最好旨意传达后立刻就能上任!”

邱瑜很快有了人选:“陛下,臣有两个人选,堵胤锡和文安之皆可担此任。”

堵胤锡...文安之...

堵胤锡就不用多说了,历史上他单人单骑前往澧州,与李锦、高一功、袁宗第这些顺军将领见面。

随后促成了顺军与明军合作抗清。

南明功臣有很多,但是论战略眼光,堵胤锡当之无愧的排在第一位!

文安之这个名字在历史上或许并不出名,但他做的事让人十分敬佩。

他是大明最后一位督师,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人。

何为督师?

以阁臣或兵部尚书等文人身份全权督理军务,并赐上方剑。

历史上崇祯上吊后,文安之就无意仕途,待在家中不出。

福王、唐王、永明王屡次征召不仕。

永历四年南明王朝岌岌可危时,年近六十的文安之在没人征召的情况下,翻山越岭跑到广西去觐见永历皇帝。

他要扶大厦之将倾挽狂澜于既倒。

可惜,未能如愿。

第406章 文安之复仕

吏部尚书邱瑜开始介绍两个人的情况。

“堵胤锡现任武汉、黄州兵备道一职,在长沙监察军务,可直接顶替何腾蛟。”

“文安之是湖广夷陵人,此前因诬陷被削籍归乡,前些日子内阁商议想召他进京,商谈复起出仕一事。”

崇祯仰着头想了想:“即刻起恢复文安之官籍,擢升为湖广巡抚,总理政务。”

“擢堵胤锡为湖广总兵,听候袁继咸调遣。”

“臣遵旨。”邱瑜领旨后退了出去。

众人离开后,乾清宫内又恢复了安静。

崇祯开始思考当前的局势。

北面建奴和蒙古人虎视眈眈,局势还是像之前一样紧张。

南面的局势反倒是明朗起来。

尤其是秦良玉出川入楚,打破了湖广地区的军事平衡。

随着秦良玉的到来,明军就能兵分两路。

袁继咸和堵胤锡负责追缴张献忠。

秦良玉负责把李自成赶出湖广,随后一步步收复河南。

打定主意后,崇祯让人通知兵部拟定旨意。

处理完这些问题后,崇祯开始思考如何赚钱。

这个赚钱不是卖东西赚钱,而是如何征收赋税。

连续免除全国百姓两年赋税虽然给百姓减了负,但是让崇祯这位大明皇帝的财政问题开始暴露。

纵然有金山银山,也挡不住坐吃山空。

哪怕有一个亿的白银,如果没有进项,短短几年就能花光。

也就是说,他需要在明年,也就是崇祯十九年做到收支平衡。

不出意外的情况下,大明朝一年支出白银两千万两。

收入也得达到这个数字才行。

国库收入最大的来源是田赋,其次是丁银和杂税。

此前他让户部计算过,在废除三饷后,田赋收入大约是一千三百万两左右。

丁银一百五十万两,杂税一百万两。

缺额四百五十万两白银。

怎么才能补齐四百五十万两的亏空呢?

崇祯首先想到的是开源。

主要收入来源有三个,抄家,税,贸易以及印钱。

抄家就不用多说了,那些贪官污吏,为祸乡里的士绅统统抄家。

税分别是盐税,关税。

盐税首当其冲。

万历四十五年,大明朝开始实行纲盐法。

天启元年时,大明朝盐税收入是二百五十万两。

到了崇祯十六年,盐税收入却不足一百万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