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卖东西的钱一部分存下来留作家用,剩下的买一些生活必需品。
郝摇旗走向最近的七八个农民:“老乡,箩筐里装的什么?”
这些农民见郝摇旗等人器宇不凡,又携带武器,便不敢得罪,只能老老实实的回答:“豆角,糟瓜茄(茄子)和黄瓜。”
“怎么卖的?”
“豆角一斤卖...”一个老农掀开箩筐上的湿布,指着里面开始说价格。
“老子问你这些东西加起来卖多少钱?”郝摇旗有些不耐烦。
“加...加起来?”老农有点茫然。
郝摇旗点头道:“对,这些菜外加箩筐,扁担一共卖多少钱?”
老农先是一愣,随后在心中快速计算。
片刻后,他颤颤巍巍的伸出右手食指。
“一两银子倒也不贵,给钱!”郝摇旗吩咐身边的亲兵。
“不不不,是一钱银子!”老农解释道。
郝摇旗两眼一瞪:“老子没零钱,就按一两银子给,你敢不卖?”
“卖卖卖!”老农被吓坏了。
付完钱后,郝摇旗等人接过扁担,继续朝曲阜走去。
等郝摇旗等人走远了,这些农民才反应过来他们赚大了。
“长这么大头一次遇到这种强买的!”一个年轻人说道。
另一位老农嘿嘿一笑:“别说你这后生了,老夫我活了六十多岁,也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
“看来还是好人多啊!以后进城必须早起,早起才能挣大钱。”
郝摇旗一行人走得非常快,来到曲阜城外时东方刚刚发白。
“老乡们都回去吧,今日不开城门!”城墙上的守军对着下面大喊。
郝摇旗不听还好,听清楚后那张黝黑的脸颊直接变白了。
要坏!
智取的前提是能进城,现在城门都进不去,何谈智取?
就在郝摇旗焦急万分的时候,城外百姓爆发出热烈的呼声:“我们要进城!”
“我们要进城!”
与此同时,城内的百姓也聚集在曲阜县衙外面。..
“启禀知县大人,县衙外有百姓聚集。”
县衙大堂内,知县孔弘毅抬起睡眼惺忪的眼睛,有些不耐烦地说道:“有多少百姓?所为何事”
第323章 衍圣公孔胤植
“回知县大人的话,城中百姓要求打开城门,不许阻拦他们进城出城。城外也聚集了不少百姓,要求进城交易。”县衙差役毕恭毕敬的回答道。
孔弘毅眉头紧锁。
自从得知建奴攻下潍阳后,他便下令让全城戒严,防止被建奴突袭。
可一连封城十多天,也没看到建奴的影子。
这下可倒好。
城中百姓缺粮缺菜以及其他各种物资,城外百姓有粮有菜,商队运输了大量物资,却无法进城进行贩卖。
民怨越积越深,导致百姓们开始在县衙前聚集。
“废物!全是废物!”孔弘毅站起身,在县衙里面来回踱步。
踱步的同时,他不停地看向大堂后面。
表面上他看的是一堵墙,实际上看的是墙后面的孔府内宅。
那里住着一位他惹不起的人物:衍圣公孔胤植。
孔府有九进庭院,三路布局。分别是东路,西路和中路。
孔府的主体部分在中路,前为官衙,有三堂六厅。后为内宅,有前上房、前后堂楼、配楼、后六间等,最后为花园。
衍圣公就住在内宅之中。
按理说知县贵为一县之主,对衍圣公只需敬佩即可,不必惧怕。
但实际情况却不是如此。
早在唐懿宗时期,朝廷为了方便管理孔府事务,便任命孔氏四十代孙,文宣公孔续为曲阜县令。
(唐朝开元年间追封孔子谥号“文宣王”,孔子后裔封爵“文宣公”,宋袭唐制。)
随后曲阜县令一职便和文宣公的爵位一起世袭。
宋至和二年,宋仁宗改封至圣文宣王四十六代孙孔宗愿为“衍圣公”。
孔宗愿被封为第一代衍圣公的同时,也世袭了曲阜县令一职。
这个世袭制度一直延续到元大德十一年。
孔思诚袭封衍圣爵位,因支庶袭封,为族人不服,后又被解除爵位,但是保留了世袭知县。
自此,衍圣公和曲阜知县便不再是同一人。
虽然不再是同一个人,但是衍圣公的爵位,以及曲阜知县的世袭制度被保留下来,直到洪武七年。
(查资料查的头疼!!!)
洪武七年,时任孔氏族长孔泾控告世袭知县孔希大做不法之事,经调查有几件属实。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将孔希大免职,命孔克伸为曲阜县令。
自此之后,曲阜知县由世袭制变为世职制。
简单来说,之后的县令虽然依然姓孔。但并非靠血缘继承,而是靠衍圣公的保举产生。
孔弘毅能当上这个曲阜知县,全凭衍圣公孔衍植保举。
一旦外面的聚集的百姓吵到了衍圣公,他这个知县肯定会受到牵连。
走了两步后,孔弘毅停下脚步看向堂外。
堂外的百姓越聚越多,隐约间有乱起来的趋势。
孔弘毅知道不能再继续等下去了,必须做点什么。
打开城门?
他可没那个胆子!
百姓们挨饿不是什么大事,如果被建奴混进来,事情就麻烦了。
想到这,他对着大堂里面的差役喊道:“来人,把外面带头闹事的抓进大牢。既然解决不了问题,那咱们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知县大人,外面的百姓有数百之众,看不出谁是带头的。”
“这...这可如何是好?”眼看事情越闹越大,孔弘毅站不住了,再次在大堂里来回踱步。
片刻后,孔弘毅眼前闪过一道精光:“去外面告诉那些百姓,就说本官稍后会去城北巡视城防,让他们去那里集合。”
“不必了。”
大堂后面传来一道浑厚且深沉的声音。
孔弘毅回头定睛一看,冷汗直流。
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孔子第六十四代孙,孔尚坦之子,衍圣公孔胤植。
(孔子后人取名按字排辈始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因洪武元年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又把“希”和“言”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崇祯继位后根据孔胤植请求,又赐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虽然按照辈分来讲孔弘毅比孔胤植大了四辈,但他的权力来自孔胤植。
权力向来只对权力的来源负责,孔弘毅也不例外。
他对着孔胤植拱手施礼:“回衍圣公的话,衙门外有百姓闹事,我这就去处理。”
衍圣公在宋代时位同八品,元代提升为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后又“班列文官之首”。
孔弘毅只是七品县令,对着孔胤植施礼符合礼法。
孔胤植头戴梁冠,身穿大红赤罗衣,内衬白纱中单,脚踩云头履。
腰间系着蓝素缎玉带,上挂雕龙纹玉佩。
国字脸上长着一双浓眉大眼,高高的鼻梁,厚厚的嘴唇,给人一种亲和的感觉。
孔胤植继续说道:“你连续封城十数日,城中百姓余粮不多,饱受饥饿之苦。你有两个选择,要么开仓放粮,要么开城放人。”
“这...”孔弘毅有些犹豫。
曲阜归兖州府管辖,想要开仓放粮需要请示兖州知府。
曲阜没灾没荒,兖州知府肯定不会同意他放粮。
而且派出城送信的差人走不了多远,就会被城外的百姓围住要个说法。
“回衍圣公的话,曲阜目前的情况达不到开放放粮的程度。”
“那就开城放人!”孔胤植带着怒气说道。
他可是衍圣公!
孔子后人!
百姓和读书人为什么追捧他?
说白了就是相信他这个衍圣公能给读书人和百姓带来好处!
读书人索要的好处是入朝为官,百姓们索要的好处跟着他能吃饱穿暖!
现在堂堂曲阜,孔子故里竟然发生了百姓挨饿的事。
这要是传出去,读书人怎么看?百姓们又怎么想?
岂不是打他这个衍圣公的脸?
曲阜知县孔弘毅咽了口唾沫,无奈地回答道:“建奴前些日子刚刚攻下潍阳县,后又听闻攻下了距此不足二百里的费县,直奔曲阜而来。”
“为了保一城百姓平安,我不得不下令封城。”
“荒谬!”孔胤植斥责起来,“若真想保一城百姓平安,为什么不放任他们逃跑,反而将他们关进城中,不得出入?”
“你强行把百姓留在城中,目的就是在建奴攻城时让他们帮着守城,是也不是?”
被揭穿的孔弘毅脸色变得难看起来。
他像做错事的孩子一样低着头,任凭孔胤植斥责。
骂够了之后,孔胤植屏退左右,低声问道:“曲阜现在有多少守军?武器甲胄又有多少?朝廷拖欠的军饷补发了吗?”
第324章 衍圣公府的钱如数归还
“回衍圣公的话,曲阜现有守军一千一百四十九人,全部有甲胄。朝廷拖欠的十四个月军饷尚未补发,士兵们全靠衍圣公府接济的钱粮度日。”曲阜知县孔弘毅回答道。
“什么?”孔胤植一双三角眼愣是被他瞪成了圆眼,“不对吧?”
“朝廷能免全国一年赋税说明朝廷不缺钱!”
“两个月前我就给陛下上疏,请朝廷补发曲阜守军军饷。曲阜距京师不过千里,无论走陆路还是从八十里外的济宁走漕运,京师的银子都能运过来。”
“银子呢?是不是被你贪了?”孔胤植声音中带着怒意。
如果只是守军少,凭借坚城还有一战之力。
欠饷就不行了,士兵们打顺风仗抢人头,逆风局直接投降!
孔弘毅一脸的委屈:“我没贪!真的!衍圣公您向陛下上疏的同时,下官也给兵部户部写了公文,求着他们补齐军饷。”
“可兵部说发放军饷的题本需要户部审核,户部说需要兵部查验。好不容易户兵两部都通过,交往内阁后却被搞丢了。”
“搞丢了?不能吧...”衍圣公孔胤植不敢相信。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