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173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右长史补充道:“说是让王府减免百姓田租。”

“不行,绝对不行”蜀王有点破防,声音变得十分尖锐。

“可是...”左长史一脸的为难,“秦良玉在公文上说她有便宜之权,这份公文等同于圣旨,若是不遵,后果自负。”

蜀王此时的心情已经不能用气愤来形容了。

他气的不是减免百姓田租,而是秦良玉的做事风格。

他可是大明尊贵的亲王!

不要面子吗?

如果秦良玉亲自来一趟,好好商量一番,他大概率会同意减免田租。

可秦良玉是怎么做的?

直接派人通知他一声!

你这叫求我办事?用这种方法对待亲王?

“秦良玉居功自傲,犯有欺罔,僭越,狂悖,专擅,贪婪,侵蚀之罪。并胁迫大明亲王,强迫孤献银减租,罪不可恕。你们立刻上书陛下,请陛下圣裁。”

左右长史先是拱手领命,随后小声问:“殿下,秦良玉的公文怎么办?我等是遵守还是不遵守?”

蜀王没理他俩,对着王忠说道:“王忠,信件已经送到,没事的话回去复命吧。”

王忠很有自知之明,施礼离开。

等王忠走后,蜀王才重重的吐出一口气。

他的面子虽然早已被秦良玉踩在脚下,但是当着王忠的面,该放的狠话还是要放的。

他看向王府左右长史,不耐烦的说道:“问问问,就知道问!这种事还用问吗?”

左长史一脸的为难:“此事关系重大,还望殿下明示。”

蜀王瞪了他一眼:“敢抗旨不遵?不想活啦!”

“秦良玉要兵有兵,要钱粮有钱粮,更是兼着四省总督,千万不能和作对!她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咱们没法拦也拦不住。等流贼败了,自然有她的好果子吃。”

“百姓的田租免的越多越好,最好是全都免了,到时候陛下肯定会给我一个交代!”

“是,我等这就去安排。”

随着这道消息传出,整个蜀地的百姓很快沸腾起来。

他们对朝廷和蜀王好感倍增。

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秦良玉的募兵计划进行的很顺利。

间接结果更多,基本都是对朝廷有利,对张献忠不利。

张献忠虽然兵多将广,来势汹汹;但是秦良玉,曾英,龙文光,杨展这些人也不是吃素的。

双方在涪陵,长寿,酆都,忠州一带拉扯,各有胜负。

张献忠攻不进四川,秦良玉也无法击溃张献忠。

大明朝下路战事暂时进入相持阶段。

如果说下路进入相持阶段是一个好消息,那么中路京师的消息一个比一个坏。

手里拿着一摞塘报的王承恩一封接着一封的念着。

“皇爷,李宪忠送来消息。多尔衮兵败后一路往南,他寻了半个月没有寻到踪迹,请皇爷再给他几天时间。”

“唐通塘报,多铎已从居庸关撤兵北上,不知是继续围攻宣府镇,还是打算从独石口离开退往关外。如果继续围攻宣府,则京师无忧。如果是从独石口退往关外,唐通预测多铎会从其他地方再次入关。”

“黄得功塘报,其主力已到达大名府(大名县)西北三十五里的魏县,前锋被刘芳亮部击败,损兵数百退回魏县。”

“大名府李性忠派人冒死出城送来密信,他已将城中全部粮食收集起来,每日按人头进行分配。除士兵外,所有人员粮食减半。可即便这样,也只能再坚持二十多天。”

“届时无粮可吃的他们只能对战马下手了。”

第269章 狱民之术

崇祯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

这些消息一个比一个坏。

尤其是大名府的战事,让他有种不好的预感。

李自成能做大做强,自然有他的实力。

黄得功刚刚经历了一场大战,没有得到休整就直接去往大名府,

“陛下!”大殿里,坐在凳子上的李邦华说话了,“赈灾的官员虽然已经全部敲定,但多尔衮去向不明,这些官员不愿出京。”

崇祯额头的皱纹更深了。

此事不能怪官员们贪生怕死。

多尔衮虽然兵败,但麾下还有千余精骑,战力不俗。

双方一旦相遇,这些没多少护卫的官员不是被杀就是被俘。

不愿出京也能理解。

事情虽然多,但需要一件一件的处理。

“李阁老,先说说大名府的战事,有什么好的对策吗?”崇祯看向李邦华。

李邦华缓缓摇头。

李自成携数万之众包围大名府,用的还是围点打援的战术。

和此前的朱仙镇一模一样!

别说一个黄得功,就是两个黄得功也很难突破对方布置的重重陷阱。

想救出李性忠,难!

崇祯拿起龙书案上的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浓茶,说道:“如果增兵呢?”

“增兵?”李邦华警觉起来,“陛下难道想把刘文耀他们派出去?”

崇祯点点头。

“不可!”李邦华直接拒绝。

“陛下千万不要忘记,宣府那边还有一个去向不明的多铎。如果他退到草原上,从墙子岭,喜峰口或者青山关破长城而入,那么京师危矣。”

“就算京师没有遇到危险,吴三桂那边也有两面受敌的风险。必须留下一支战兵,以备不时之需。”

崇祯不知道吗?

他当然知道!

可现实情况就是如此,缺兵少将又不能坐视不管,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

听完李邦华分析的利弊关系后,崇祯无奈的摇了摇头,放弃了让刘文耀支援的想法。

相较于李自成做大做强,他更在意建奴入关。

如果多铎是冲着京师来的,他没有太大压力。毕竟建奴善野战不善攻城,李自成都没攻下的城池,建奴更难攻下。

怕就怕他们奔着吴三桂去。

吴三桂前有济尔哈朗,后有多铎。

两面夹击之下本就困难,如果京师在无援兵,投降是早晚的事!

山海关如果丢了,他真就安心可以上吊了。

“也就是说,大名府的战事还得靠黄得功和李性忠他们自己,朝廷无能为力。”

“是这样的陛下,无论胜败,都不能再派兵了。”

“好吧!”崇祯将茶杯中的浓茶一饮而尽,“接下来说多铎,李阁老以为他会往哪里去?”

“回陛下,不重要。”

“嗯?”崇祯被说懵了,“何出此言?”

李邦华伸手捋了下下巴上的胡须,神态轻松:“如果多铎继续围攻宣府,我们就暂且不用管那边,反正阎应元有吃不完的粮食。只要守住宣府镇,就能牵制多铎主力。”

“其次,如果多铎退回草原打算从其他地方入关,那么首先要准备的就是粮草。准备粮草需要时间,收集关内的情报更需要时间。”

“所以短时间内,他不会轻举妄动。”

“不过为了稳妥起见,还是请陛下让唐通派出数支侦查小队,探得多铎去向,早做准备。”

崇祯想了一会,确实是那么回事。

就算多铎着急入关,他还有刘文耀,王永吉,巴克勇能用。只要手里有战兵,心里就有底气,多铎也不敢轻举妄动。

“传旨,让唐通即刻派人往北,探得多铎去向。如果可以的话,给阎应元送信,让他催一催蒙古人那边。”崇祯对着王承恩说道。

建奴入关前他就让阎应元和蒙古喀尔喀部取得了联络,对方承诺六月下旬派兵袭扰建奴粮草中转地大宁。

现在时间已经差不多了。

当然。

崇祯没指望着喀尔喀部会履约。

实际上,他赌的是喀尔喀部缺粮食物资。

蒙古人为什么总是南下?牛羊吃草,他们吃牛羊肉不就行了?

实际上根本不是。

蒙古牧民很少杀羊吃,只有重要的节日和尊贵的客人来了,才会杀羊吃肉。平日里,食物还是以乳制品和粮食为主。

大明战神朱祁镇留学期间,每天两天会得到一只羊,每七天能有一头牛和一匹马作为食物。

这个待遇比蒙古的王公大臣高很多。

所以蒙古人对粮食的需求,并不比中原人少。

“遵旨。”王承恩快速记下,安排人去后面拟旨写信。..

这些问题都处理完了,最后只剩下两件事。

一个是李宪忠追击多尔衮,一个是赈灾。

“臣已让兵部向北直隶,山东,一带发出公文,一旦发现建奴踪迹,立刻逐级上报。就算多尔衮再谨慎,也得出来吃饭。他携带的行军粮早已吃饭,不出意外的话肯定会想办法抢粮。”

“嗯。”崇祯心中稍定。

他非常迫切的想要抓住多尔衮,而且是活捉。

活着的多尔衮比死了的作用大。

“那朕就放心了,说最后一件事。”崇祯说罢,直接从龙书案上拿起一封信,让王承恩递给了李邦华。

李邦华接过之后迅速看完,脸色阴沉。

是锦衣卫送来的信。

他们在北直隶各个州府,县调查后得出一个结论:免全国一年田赋的政策并没有惠及百姓。

朝廷的规定是谁的地,谁负责交田赋。

现实情况是,很多百姓都是租田种。朝廷虽然免了地主的田赋,可地主并没有减轻租户的田租。

免全国一年田赋的政策表面上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实际受益的多是地主。

也就是那些有钱人。

李邦华看着信上的内容,两眼无光。

良久。

李邦华苦笑一声:“这些人,为何就不愿让百姓吃一口饱饭呢?”

崇祯站起来,目光看向殿外:“李阁老,他们怕百姓有钱。百姓有钱之后就会买地,买地的人多了,就没人租他们的地了。”

“此乃狱民之术!”

“御民之术?”李邦华不解。

“非也,是牢狱的狱!就是把百姓关进笼子里,让他们无暇顾及牢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