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166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他的话一针见血,将大明朝的弊病说了出来。

所有人都知道是什么情况,但所有人都不敢明着说出来。

因为在赋税面前,所有的问题都不是问题。

没有赋税国库就没有收入。

皇室的开销,官员的俸禄,士兵手中的武器,每月发放的饷银都没有了。

这朝廷还怎么运行下去?

崇祯声音悠长:“也就是说,开始是一部分人因为灾情活不下去;别管因为什么原因加征,只要加征,后果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活不下去。”

“对吗?”

“回陛下,是。”施邦耀毕恭毕敬。

问题挑明后,群臣反而没之前那么压抑了,他们私下里互相用眼神交流各自的想法。

崇祯也没闲着,他目光死死的盯着礼部尚书邱瑜。

半提醒,半逼迫。

邱瑜被崇祯盯得有些发愣,急忙站出来说道:“既然如此,何不趁着此次赈灾的机会将欠缴的赋税收回来,将多征的赋税退回去?”

“臣附议。”

“臣也附议。”

旁边几个复读机开始了新一轮的复读工作。

方岳贡白了一眼邱瑜,刚才他被施邦耀怼了一下,心情很是不爽。

他当然知道士绅们也拖欠赋税。

当着这么多人,不好直接说明。本想朝会后私下里向皇帝解释,没想到被施邦耀截胡了。

见邱瑜发难,方岳贡立刻反击:“邱尚书此言差矣!”

“这件事没想象中的那么简单。退还多征的赋税容易,征收拖欠的赋税却难上加难!”

邱瑜一脸的不服:“有什么难的?有钱不交的直接抓进牢里,按大明律用杖刑,我就不信他们不交。”

方岳贡反问:“没钱的呢?”

“没钱的当然暂时不用交了,因为他们没钱!”

“按照邱尚书的话推理,有钱是罪?”方岳贡话里有话。

“你什么意思?”邱瑜年纪比方岳贡小,他向前一步来到方岳贡面前,有种要打人的架势。

方岳贡坦然一笑:“我没什么意思。常言道不患寡而患不均,既然要征收赋税,就要一视同仁。百姓们粮食减产不是士绅的错,士绅只是效仿那些没钱的百姓不交赋税而已。”

“为什么百姓不用受刑,士绅反而要受刑?”

邱瑜愣了,他快速思考后回答道:“那就都关起来用刑。”

方岳贡对着邱瑜挑起大拇指:“邱尚书果然是有大才之人!”

(竖大拇指表示赞扬,开始于汉朝。)

不等邱瑜明白过来,就听方岳贡继续说道:“本来那些没钱的百姓还能靠打长短工挣钱补贴家用,甚至补交赋税。”

“现在好了,被邱尚书关进牢里一番用刑后彻底废了。不但没法挣钱,反而需要买药疗伤,让人照顾。”

“邱尚书真乃当世奇才,国之栋梁!”

“方某佩服!佩服!”

第258章 秦良玉兵败

方岳贡何等老练,他用混淆的概念轻而易举的把邱瑜绕进去了。

邱瑜被方岳贡的话阴阳到后,脸色青红相间,心里憋着气却说不出话来。

其实这不能怪邱瑜,是他的年纪和阅历限制了他的言行。

邱瑜是进士出身,刚开始入朝为官就担任庶吉士,没有在基层官府历练过。

(庶吉士是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有为皇帝讲解经籍等责。有明一朝是内阁辅臣的重要来源之一。)

李邦华身为内阁首辅,见时机成熟,站出来说道:“两位的话都对,也不对。”

“其实这件事很简单,甚至比邱尚书说的还要简单。”

“哦?”方岳贡诧异的抬起头:“愿闻其详。”

“欠缴的赋税一视同仁的征收,欠多少就征多少。没钱的百姓就让他们卖地,用卖地的钱缴纳赋税。如果这么做,那些有钱的士绅们就没意见了吧?”

方岳贡用狐疑的目光打量着李邦华,对这位内阁首辅有了新的看法。

逼迫百姓卖地...

李邦华这种行为比那帮贪官污吏还要可恨...

他怎么说得出口?

不等方岳贡反驳,邱瑜突然明白了什么,他趾高气昂的对方岳贡说道:“土地司!”

“什么?”方岳贡没听清。

“李阁老的意思是让百姓把田地卖给土地司,然后再从土地司那里租地或者赊账买地。”

“只要度过眼前这个难关,剩下的问题就不是问题了。”

哦...原来如此。

方岳贡先是一脸歉意的看向李邦华,随后满怀敬意的看向崇祯。

这位大明皇帝脑袋里到底装了什么?竟然成立了土地司这种神奇的衙门。

众人又商议了一会,将这件事彻底敲定。

这些都在崇祯的意料之中。

赋税乃朝廷根本,他知道,满朝文武也都知道。

如果这条规矩被破坏了,所有人都没得玩。

所以即便有人不想同意,也挑不出什么毛病,从而无法反驳。

毕竟有钱的和没钱的,都被追缴赋税了。

“陛下,臣的意思是赈灾的人和追缴拖欠赋税的人可以是一伙人。这样既能提高效率,又能节约朝廷开支。”

“嗯,可以。”崇祯想了想,“此项差事十分复杂繁琐,不但要赈灾,募兵,练兵,募工,还要追缴、退还赋税。”

“户部,兵部,工部,都察院甚至五军都督府都好好琢磨琢磨这项差事该怎么配合一起。”

“而且此事不急也不能缓。尤其是赋税,要一府,一州,一县的查证核实,该追缴的追缴,该退还的退还。”

“锦衣卫和东厂都要参与进去,他们只负责监督不能干涉官员施政,诸位以为如何?”

“臣等谨遵圣旨。”

朝会过后,崇祯回到了乾清宫。

不知怎么的,他开始有些心神不宁。

大明朝上中下三条战线。

上路战事暂不明朗,多铎既没有攻下宣府镇,也没有攻下居庸关。

未来去向不明。

阎应元死守宣府镇,能抗却不能打。好在粮草充足,能守很长时间。

中路多尔衮兵败后,还有李自成这个难缠的对手。

黄得功损失不小,再加上疲于奔波,最多也就和李自成打个平手。至于如何救出赵王和周王,一时间谁也没有对策。

最关键的是下路!

秦良玉的胜败决定了大明朝未来的走向。

“王承恩,你说秦老将军能打得过张献忠吗?十三年末(指崇祯十三年),张献忠进犯率夔州。秦老将军率三万石柱精兵抵至夔州,四川巡抚邵捷春指挥不当,致秦老将军全军覆没。”

“现在仅仅过去三年半,缺钱少粮的秦良玉能练出多少精锐?”

王承恩不敢乱说,只能安慰道:“皇爷您就放心吧,秦老将军有不世之材,又被皇爷您封为四省总督,肯定能挡得住流贼。”

“哎!”崇祯叹了口气。

下路的战事,中路和打野无法支援,只能靠秦良玉自己了。

崇祯不知道的是,秦良玉虽然被他临时重用封为四省总督,但张献忠的兵力是她的数倍。

在李定国,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这四位能征善战的大将帮助下,屡战屡胜。

......

四川,涪陵城内。

“报!”传令兵从门外疾奔而来,“张献忠主力已从忠州开拔,水路并进,分别攻涪陵和长寿。”

涪陵和长寿都在重庆下游。

尤其是长寿,地处涪陵和重庆中间,一旦失守,涪陵将被张献忠包围。

“本官知道了,退下吧。”秦良玉苍老的声音在屋内响起。

随着传令兵离开,屋内再次恢复安静。

片刻后,有人问道:“总督大人,自水患停后我军多次与张献忠进行陆战水战,可我军屡战屡败,先丢梁山,后丢忠州。再这么打下去,涪陵和长寿不保啊!如果这两个地方丢了,重庆将无险可守。”

秦良玉抬头,发现说话的是参将曾英。

曾英早在崇祯十七年春的时候就被四川巡抚陈士奇任命为守备。

在接陈士奇的兵马后,由于曾英能打敢打,被秦良玉提拔为参将。

曾英继续说道:“最关键的一点是,为何不集中兵力对抗张献忠?反而四处分兵,让我军兵力总是处于劣势?”

“是啊秦总督!”四川总兵刘佳胤也抱怨道:“曾英这一路兵马还好,能和张献忠打一打。”

“下官这路兵马虽有一战之力,却无法与张献忠真刀真剑的打上一场,只能不断示弱败退。损兵折将不说,好不容易积攒的士气也没了。”

“此举到底为何意,请秦总督示下!”

面对两人的指责,秦良玉的侄子秦翼明腾的一下站起身,就要反驳。

秦良玉眨着通红的双眼伸手示意让秦翼明坐下。

在众人的注视下,秦良玉说道:“本官想问一问诸位,存地失人,人地皆失;存人失地,人地皆存里面,人和地是什么意思?”

“人...地?”秦翼明喃喃自语。

刘佳胤和曾英对视一眼后说道:“人是人和人心,地就是地盘。咱们屡战屡败不但丢了地盘,还丢了人心!”

“总督大人,不知下官说的对不对?”

第259章 六万对二十万

“存人失地中的人就是民心的意思!”秦良玉声音疲惫。

从接任四省总督以来,她几乎没睡过一个好觉。

募兵,练兵,打造武器,筹备粮草,排兵布阵耗费了她太多精力,以至于这位七旬老将有种前所未有的劳累感。

秦良玉继续问道:“我军兵力只有区区六万,而张献忠有二十万!若想赢得战争,需先赢民心。所以,这场仗还得围着民心打!”

在场的诸将下意识的点点头,张献忠兵力雄厚,虽然绝大多数都是百姓,但人多势众,来势汹汹。

四川总兵刘佳胤叹了口气:“张献忠携二十万之众入川,显然已经得了民心。”

“非也!”秦良玉摇头:“其实真正死心塌地跟着张献忠的人并没有那么多。大多数人被裹挟在其中,身不由己。起初只想保住性命混口饭吃,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这种日子。”

“我朝十六年,张献忠陷武昌,随后对武昌城进行屠杀,本官虽然没有亲眼所见,但据说血染大地,浮尸蔽江。”

“张献忠不但杀官员富户,普通百姓照杀不误!他杀人的名声早已传播在外!”

刘佳胤有些不解:“如果张献忠杀百姓的话,百姓为何不提前逃跑?”

“跑?为什么要跑?房子和田地是百姓的命!让他们扔下房子和田地逃跑,还不如杀了他们。普通百姓没有马车,背着粮食能跑多远?随身携带的粮食又能吃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