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盲写小说
多铎会信吗?
崇祯不知道。
但是他不怕多铎攻打京城。
经过上一次的募兵后,京师百姓对守城一事可以说是轻车熟路了。
甚至有些人为了挣朝廷守城的钱巴不得多铎快点来。
想攻破城坚炮厉的京师?
难!太难了!
唯一担心的是建奴不攻城,只搞游击战。
那样的话对大明将是致命的打击。
建奴屡次入关劫掠掳掠百姓,抢夺钱粮倒还是其次,最主要的是每次入关会让大明朝廷停摆。
他们每来一次,大明地方上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秩序就会被摧毁一次!
下面出现的问题递不到上面去,上面制定的政策也无法下达。
这种秩序是无形的,比那些丢失的东西更值钱!
君臣几人有商议了一会,方岳贡,范景文,邱瑜施礼离开。
李邦华则留了下来。
“李阁老有事?”崇祯问。
“是!”李邦华脸上带着一丝无奈,“四月上旬,陛下让锦衣卫和东厂给各部官员发了一张纸,让他们在上面记录家中财产,以便后期查证。”
“不知陛下是否还有印象?”
崇祯点点头,这是他搞的官员财产公事制度,目的是防止腐败。
不过他只是让锦衣卫和东厂发了清单,还没有开始查。
“臣私下了打听了一番,京师上千官员,填写之人不超过一成!没写的官员们私下里放出话来,说只要东厂和锦衣卫搜家查证,他们会立刻辞官回乡。”
“还说...”
“说什么?”崇祯皱着眉头问。.z.
“还说他们是大明朝臣,这是他们该有的尊严。”
崇祯没说话,低着头开始思考。
其实从穿越到大明朝的那一刻起,他就知道自己真正的敌人不是辽东建奴,也不是漠北蒙古人,更不是李自成、张献忠之流。
而是士绅地主。
士绅地主是阶级的统称,这股力量非常强大,强大到能和皇权抗衡。
在先秦时代,这个阶级被称为诸侯。
自汉代以后到唐朝,这个阶级被称为门阀士族。
黄巢起义将世上门阀士族杀光屠尽后,出现了取士不问家世的局面。
自宋之后,皇帝开始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也就是从这时起,士绅地主成为了地方官府治理基层的主要帮手。
大部分士绅地主是归乡的官员,他们之前在朝中当官,归隐后后成了士绅,久而久之又会因为土地多而成为地主。
这是朝廷默许和鼓励的。
毕竟需要他们帮忙维持基层政权的秩序。
还有就是,如果辞官归乡的人既没有钱财土地,也没有名声地位,那么天下就没有几个读书人愿意入朝为官了!
当官的目的不就是为了高人一等,衣食无忧吗?
不为功名利禄折腰的人几乎没有!
在朝中,他们是官员!
在乡下,他们是士绅地主。
动官员,会遇到士绅地主的阻力。动士绅地主,同样会遇到官员的阻力。
因为现在的官员是未来的士绅地主,而士绅地主又会靠这些官员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个问题,好像无解!!!
一个简简单单的财产公示竟然遇到了这么大的阻力...
这大明朝的水,太深了。
“朕知道了,李阁老先去忙吧!”崇祯摆摆手,让李邦华离开。
李邦华看似是善意的告诉他这个消息,实际上可能是代表百官试探他的口风!
内阁首辅可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当的。
此人既要代表官员的利益,又要维护皇权,同时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如此才能得到官员支持和皇帝爱戴。
官员们早晚也有归隐故里的一天,就算他们不为自己着想,也会为子孙谋一份利。
又有几人能像张居正一样工于谋国,拙于谋身?
李自成和建奴这两个明面上的敌人暂时走了,可是士绅地主这些暗中的敌人却浮出水面。
崇祯觉得脑袋有点大。
他既要完善大明朝廷的制度,又要解决朝堂上的贪腐,还要解决地方士绅兼并土地,同时兼顾三者的利益!
难!
无论何种变法改革,只有处理好三者的关系,才能长久的实施下去。
否则就算靠铁腕政策强行施政,等他归天的那一刻,变法还是会失败!
崇祯想了一会脑袋有点疼,摇着头走向乾清宫外。
第255章 孙传庭的谥号
乾清宫外。
直殿监的太监正在打扫庭院。
直殿监是内廷二十四监之一,掌管各殿及廊庑洒扫之事,干的是环卫的工作。
看到崇祯出来后,直殿监太监们立刻停下了手上的动作,毕恭毕敬的跪在地上。
“你叫什么名字?”崇祯问领头的太监。
领头的太监急忙回答:“奴婢田雨叩见皇爷。”
崇祯一脸平静的继续问:“你是因何入宫的?”
田雨低着回答:“奴婢家境贫寒,迫于生计入宫。”
“说说家里的情况。”
“遵旨。”田雨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跪在地上先是咽了一口唾沫,随后说道:“奴婢是山东滨州人,除父母外,还有幼弟一人。我朝十二年夏,入宫在直殿监当差,直到今日。”
“入宫前,你们家里有多少亩田?”
田雨毕恭毕敬的回答:“十五亩。”
“十五亩?”崇祯有点意外。
田雨以为崇祯不信,忙不迭的解释道:“奴婢所言绝无半点虚假。”
崇祯微微一笑,“朕不是不信,只是觉得十五亩田应该够你们一家四口吃饭,不至于活不下去,是朝廷加征的三饷导致的吗?”
三饷指辽饷、剿饷和练饷。
大明朝在辽东与建奴作战,征辽饷以充军费。后流贼四起,为筹集军费,加征剿饷。后建奴入关劫掠,为训练士兵又加派练饷。
提到三饷,田雨一怔,欲言又止。
王承恩站在旁边斥责道:“大胆,皇爷问你话你竟敢藏着掖着;来人,拖下去给我打!”
“奴婢说,奴婢说。”田雨跪在地上不停的磕头,额头满是汗水。
事关朝廷赋税征收,他可不敢胡言乱语,轻则受杖刑,重则会死人。
可眼下的情形容不得他多想,只能老老实实的回答。
“其实加征的三饷并不是很多,与之前的赋税相比也只提高了一倍半。只要田地不太少的话,吃饭肯定没问题。问题是官府屡次加征,再加上粮食折银贱卖,为了补赋税的缺,奴婢这才入宫。”
崇祯皱了皱眉:“官府以何种名目加征的赋税?当地的言官不管吗?”
田雨再次咽了口唾沫:“奴婢是我朝十二年夏进的宫,山东滨州的赋税已经征收到我朝二十四年。其他的事,奴婢就不知道了。”
这不妥妥的寅吃卯粮吗!
怪不得老百姓造反,是朝廷逼着他们反的。
朝廷明面上只加征了三饷,实际落到百姓身上不知道加了多少赋税。
苛捐杂税没法征就以田赋的名义征,征完今年征明年,明年没有了就征后年!
后面的官员来了为了完成业绩,也只能继续饮鸩止渴!
这规矩,得改一改了。
崇祯重重的咬了咬牙,转身离开。
田雨不知道自己有没有犯错,跪在地上拽住了王承恩的衣角:“王公公,小的是不是说错话了?”
王承恩一脸淡定的回答道:“咱家不知道,只知道你的话会让很多人丢了姓名。”
“啊?”田雨跌坐在地上,一脸的惊悚。
王承恩冷冷一笑甩开田雨的手说道:“你祖坟冒青烟了才会被皇爷问话,好好待着就行,别胡思乱想。”
说罢,王承恩急忙跟了上去。
次日清晨。
皇极殿内针落可闻。
崇祯没有在第一时间提出赋税问题,而是在李邦华的提议下,讨论那些为朝廷鞠躬尽瘁死后却没有被封赠的人。
“陛下,前陕西三边总督孙传庭守潼关,兵败殉国。由于尸骨无存,故有下落不明之说。”
“流贼降兵中有见过孙传庭遇难之人,时潼关城破,传庭恐为贼所执辱,挥刀跃马入贼群,遂遇害,尸骨被流贼焚毁。”
“现既已查明真相,臣提议给孙传庭封赠,以彰其功。”
有李邦华带头,满朝文武纷纷附议。
“准了,传庭身为文官却有良将之才,其敢勇担当,出类拔萃,此忠臣义士朕应为之流涕。”崇祯双眼通红的叹了口气。
孙传庭太倔了,其实他不一定以死明志。
完全可以边战边退,潼关没了守大同,大同没了守宣府,宣府没了还有居庸关!
只要用时间换空间,历史很有可能会被改写。
可惜啊可惜!
崇祯逼死了孙传庭。
如果孙传庭真的那么干,退守大同时大概率就会被崇祯降罪下狱。
孙传庭肯定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才决定死战不退!
所以说,皇帝的性格决定了大臣的行为。
历史上大明朝的灭亡,崇祯有脱不了的干系。
见皇帝同意,文武百官开始讨论给孙传庭什么谥号比较合适。
大明朝官员谥号有文,忠,武。(勋贵宗室的谥号就不罗列了,有兴趣的可以自行查阅。)
文一般是文臣的谥号,忠和武是武将的谥号。
在明代之前,谥号忠武是对武将的最高奖赏和认可。
上一篇:你黄巾小兵,也开无双单挑吕布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