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151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有人感慨,有人佩服,更多的是...怀疑。

怀疑他能不能守,守多久。

黄得功摆摆手让众人的目光重新集中在他身上:“此事已经商议妥当,诸位只需执行即可。稍后翁之琪将各部兵马退兵的时间和顺序告诉你们,各位务必遵守。”

“否则军法无情。”

“谨遵黄大人军令。”

众人又商议了一会,逐个散去。

黄得功叹了口气,问身边的亲兵:“确定已将密信送往京师和密云了?”

“确定,末将亲眼看着他们出发的。”

“那就好,那就好...”

......

京师乾清宫。

崇祯正与李邦华面对面的探讨治国理念。

崇祯说道:“李阁老,治理国家不是一件易事。同理,治理官员百姓也不是一件易事。”

“臣以为,只要没有贪官污吏,百姓的生活就能相对好一些。”

“李阁老觉得可能吗?”崇祯反问。

李邦华沉默了。

他身为内阁首辅都不能撇弃贪念,更何况那些下面的官吏。

崇祯继续说道:“纵观史书,国家为什么会灭亡?”

“因为...土地兼并?苛政?天灾?”

崇祯摇摇头,“都不是,纵观整个历史,朝代更替的原因是生产关系跟不上生产力的发展!”

李邦华:???

他有种听天书的感觉!

“这...请陛下赐教什么是生产关系,什么是生产力!”

紧接着,崇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用一种李邦华能理解的方式说了出去。

“也就是说...是负责分配的人和**出了问题?”李邦华抬起头,用询问的目光看向崇祯。

崇祯直接愣在原地。

李邦华可以啊,竟然直接说出了问题核心所在。

“李阁老说的不错,就像元朝末年那样,江南本是鱼米之乡,土地物产丰盈百姓却贫困潦倒。究其原因是蒙古人的掠夺,造成了贫极江南,浮夸塞北的局面。”

“于是太祖高皇帝揭竿而起,让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

“原来如此!”李邦华开始认真思考大明朝是不是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简单思考后,他无奈的叹息一声。

大明朝不但有这种问题,而且非常严重!

“怀来卫塘报!怀来卫塘报!”就在李邦华打算细问时,一个小太监手里拿着塘报跑了进来。

第236章 利益和想法

崇祯抬起头,精神为之一震。

他知道,黄得功与多铎之间的首战有结果了。

看完塘报的内容后,崇祯高兴的有点合不拢嘴,他让小太监将塘报递给李邦华的同时说道:“黄得功不愧是黄闯子,竟然击溃了建奴主力,可惜杀敌只有区区二百人。”

李邦华目光在塘报上扫过后,一脸的凝重。

“陛下,实际杀敌数量应该比塘报里写的多,黄得功报少了。”

“哦?说说看。”崇祯忍不住抬起头看向李邦华。

每当前线发来塘报,文官们总会怀疑塘报中杀敌的数量。但无一例外,都认为前线虚报杀敌数量。

毕竟杀的人越多,朝廷发的赏银就越多。

文官们表面上是为朝廷节省银子,实际是为了打压武将,让武将向文官低头。

这一招确实很有效。

大明朝在外带兵的文官武将如果想不被掣肘,必须结交朝中大臣。

说白了就是送礼!

李邦华这位内阁首辅,竟然跳出了之前的怪圈。

他果然没看错人。

李邦华抱拳拱手:“陛下,首先塘报中写明,战后双方各派数支百人小队前去驮运伤员收敛尸体,我军杀敌人数是根据现场遗留的建奴尸体上报的,数量本就不准。”

“其次,建奴退兵时本有抢战友尸体的习惯,所以现场留下的尸体有限。”

“实际杀敌只多不少,更何况现在是盛夏时节,那些重伤的建奴十有八九会不治而亡。”

“依臣猜测,建奴伤亡约在千人左右。”

崇祯点点头。

李邦华继续说道:“黄得功虽然击溃了建奴左翼军阵,但建奴骑兵太盛,继续追杀反而有被骑兵冲散围歼的可能。所以他趁势退兵,坚守营地的策略是没问题的。”

“嗯!”崇祯对这位大明首辅的表现越来越满意了。

这位内阁首辅不但能稳住文官集团,还能为武将们着想,同时将皇帝和文武官员之间的关系处理的十分巧妙。

唯一担心的是他年老体衰,再加上繁重的内阁工作,不知道还能坚持多久。

“既然首战告捷,那么接下来就等多尔衮上钩了。”

“陛下放心,臣已安排人在沿途布置狼烟篝火,一旦发现多尔衮大军出动,会用最快的速度将消息传递到京师和怀来卫。建奴骑兵再快,也快不过狼烟!”

“接下来...”李邦华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不该说下去。

崇祯淡然一笑:“无妨,朕意已决。”

“来人。”

“奴婢在。”门外的太监急忙走进大殿,跪倒在地。

“召刘文耀和李宪忠觐见。”

“遵旨。”

等传信的太监走后,崇祯继续对李邦华说道:“李阁老,咱们继续商谈治国之策,刚才说到哪儿了?”

李邦华想了想:“说到生产...生产关系和生产力。”

“哦对!”崇祯伸出右手食指轻轻戳了戳脑袋,“让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有两个办法,一是造反,二是变法。”

“李阁老先听我说!”

李邦华刚要说法,被崇祯伸手制止。

“造反的事暂且不提,你我君臣二人先说说变法。”

李邦华松了口气,在此之前他甚至以为眼前这位大明皇帝会造自己反。

万幸,担心的事没有发生。

不能怪他多想,这位大明皇帝最近的做事风格越来越诡异莫测了。

变法...

李邦华略加思索后说道:“陛下,历史上有不少变法的记录,臣只截取其中一些有名的。”

“春秋战国时秦国有商鞅变法;北宋神宗时有王安石变法;我大明万历年间有张居正为主导的万历新政。”

“结果呢?”崇祯问。

“结果...”李邦华表情有些沮丧:“除了商鞅变法能称成功外,另外两次变法从结果看都失败了。”

“李阁老知道变法失败的原因吗?”

原因?

李邦华没办法回答。

因为原因太复杂了,变法涉及到的人和利益都太多。

以王安石和张居正为例,他们活着的时候还能通过铁腕手段实施变法。

可一旦死去,所有的努力都前功尽弃。

即便变法成功的商鞅,最后也难逃战死车裂的命运。

见李邦华不说话,崇祯开口说道:“变法难,也不难!”

“朕从一本书中看过一句话,不要动上层人的利益,也不要动下层人的想法;动上层人的利益犹如要他性命,动下层人的想法犹如刨他祖坟。”

“下层人的想法是上层人利益的来源!”

“如果变法能兼顾二者,或许能成功。但...难啊,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李邦华听完崇祯的话后起初并不在意,但随着他在心里将这句话默念几次后,浑身猛地一震。

上层人的...利益!

下层人的...想法!

下层人的想法是上层人利益的...来源?

这句话包含的意思不可谓不深!

“陛下...臣怕臣理解的意思与陛下所说有偏差,所以请容臣把心里所想说出来。”

“李阁老畅所欲言即可,今日商议国策没有对错。”

“遵旨。”李邦华顿了顿,“以大明朝为例。”

说到这,李邦华忍住又停顿了一下。

毕竟这个话题太敏感了,身为内阁首辅的他也不得不谨慎应对。

“张居正变法针对吏治的考成法动了官员的利益;清丈土地动了宗室,勋贵,卫所和世家的利益;至于一条鞭法,同样动了不少人的利益。”

“虽然在边防上给予边关武将“专断”之权,但武将们在朝中没有话语权,所以张居正变法失败了。”

“如果把宗室,勋贵,官员,世家视为上层人,那么张居正变法恰恰损害的是这些人的权利和利益,结果注定失败。”

“陛下,臣说的对吗?”

“李阁老说的不错。”

“那...”李邦华抬头看向崇祯,“陛下所说的下层人的想法又是什么?”

“田地!”

“啊?”李邦华张口结舌,“想法...想法不应该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吗,为何是田地?”

崇祯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说道:“李阁老回去的路上随便去街边找一个穷人问问,问他们有钱之后会干什么就明白了。”

第237章 围剿计划

李邦华不用问就已经知道了答案。

有钱之后第一件事是买地!

这个想法早已在百姓的心中根深蒂固。

不只是普通人,就连他这位内阁首辅也有类似的想法。

百姓有钱之后会买地,那些有钱人高价卖地后会与贪官污吏一起压榨百姓,把他们该交的赋税摊到百姓身上。

百姓不堪重负只能想办法卖地。

有钱人把土地收回,继续卖地...

周而复始,无穷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