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穿越崇祯帝,开局一根绳 第134章

作者:文盲写小说

胜了还好,如果再次出现对峙的局面,这次进关将一无所获。

此番入关的目的是抢人,抢钱,抢粮食,杀明军。

这么做的话,短期内无法达成他的目的。

范文程停顿了一会,接着说:“第二条计谋是打草惊蛇和围魏救赵。”

“不管明军调不调兵,以后每天我们都派兵主动与明军开战,人数既不能多,也不能少。胜了可以增加士气,败了也能保存实力。目的是死死的牵制住黄得功这部分战兵,让他不敢去往宣府。”

“他若敢去,我们就在后面追击袭扰,那些步兵在我军骑兵眼里就是活靶子!”

多尔衮暗暗摇头。

这条计谋也没有达到他的心理预期。

如果主动和明军开战,那么黄得功完全可以把注意力放他身上,反正宣府镇那边短时间内也不会失守。

双发互相耗着。

明军的粮草可以从北京运过来,他们的粮草只能从辽东运往草原,再从草原走山路运往墙子岭。

宣府镇守一个月,他们就得运一个月的粮草。守了两个月,他们就得运两个月的粮草。

这...钱粮没抢到,搭进去不少。

身为叔父摄政王的他能忍?

范文程目光再次从众人身上掠过,表情严肃的说出最后一计。

“这最后一计则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不过...此计的风险很大,但如果成了的话,收获也会很大。”

“范先生请讲。”多尔衮皱着眉说道。

计谋多了不一定是好事,他已经不知道该选哪个计谋了。

“那就是等!”..

“等?”众人不解。

俗话说兵贵神速,最好是未雨绸缪。

范文程这个等是什么意思?

“嗯,等!”范文程强调一声,“等黄得功主力到达宣府并且与豫亲王交战后,我军再行动。”

“届时我军依靠重甲步兵强攻密云城外的明军,不求全歼只求退敌。将他们击溃后,迅速领兵去往居庸关。”

阿济格撇了一眼范文程:“居庸关易守难攻,就算唐通不在,那里的守军也能挡住我们。”

范文程淡然一笑:“攻下有攻下的对策,攻不下有攻不下的对策。”

“如果攻下就乘势追击,到时候黄得功前有豫亲王(多铎),后有睿亲王(多尔衮),必败无疑!”

“如果攻不下,我军就在关外列阵。从宣府到北京只有居庸关一条路可以走,一旦我军围住了居庸关,就等于断了黄得功的粮道。”

“没了粮草明军必然大乱,就算不乱也得想办法打通粮道!”

“可是粮道不是那么好打的,届时北有豫亲王,南有睿亲王,黄得功被夹在中间两头为难。”

“如果他主力南下,豫亲王就会乘势追击。如果不派主力南下,这粮道就打不通。因为我军有两万之众,多了不敢说,对抗两万明军还是没什么问题的!”

嘶--

多尔衮倒吸一口凉气,被范文程的计谋深深折服。

三条计谋,每条都说得过去。

尤其是第三条,简直是一条完美的计策。前后夹击之下,黄得功就算再能打,也避免不了被全歼的命运。

不过...好像有点不对。

多尔衮急忙问道:“范先生为何说最后一条计谋有风险,而且风险很大?”

范文程叹了口气,指着地图说道:“居庸关东南二十里是昌平州,若想截断黄得功粮道有两个办法,一是攻下昌平州,然后一部分驻守城中,另一部分在城外扎营。”

“第二个办法是在昌平和居庸关中间扎营。”

“两种办法各有利弊。首先不一定能攻下昌平,其次在昌平和居庸关中间扎营的话,我军将自断粮道。”

“如果从百姓手中抢不到粮食,睿亲王将不得不退兵啊。”

第211章 齐聚密云

大帐内,安静异常。

除了范文程,在场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死死的盯着地图上的昌平州和居庸关。

尤其是多尔衮,一股莫名的压力压在他身上,让他无法呼吸。

怎么办?

三条计策,选哪一条?

第一条最稳妥但也最窝囊。

从墙子岭入关后只与明军骑兵打了一场小仗,然后就退出墙子岭,从绕道草原去往宣府。

这要是传出去,正白旗的威风何在?

第二条计策虽没有那么窝囊,却也让人窝火。

就算他拖住了黄得功主力,多铎也顺利攻下宣府。等到退兵时,他还是一无所获。

第三条计策风险大!.

成功还好,一旦失败,大清三五年之内都缓不过来。

因为,旗人太少了。

多尔衮深吸一口气,再次问道:“范先生有什么建议?”

正打算离开的范文程暗暗骂了一句,他只负责出谋划策,其他的一概不参与。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不背黑锅。

每次出谋划策他都出三条计策,具体选哪一条由旗人自己定。

赢了,是他技高一筹。

败了,则与他无关。

因为,是旗人自己选的。更何况计谋本身并没有问题,问题可能是将领,士兵,粮草,天时,地利等等...

见多尔衮发问,范文程不好直接拒绝,只能模棱两可的说道:“我不知道睿亲王想要什么结果,所以不好建议。”

多尔衮何等老练,瞬间明白了范文程的心思。

其实这也不能怪范文程,毕竟他只想自保。

又想了一会,多尔衮再次问道:“本王的顾虑还是粮草,就怕耗不过明军。如果选择第三条计谋,范先生还有没有筹粮的好办法?”

范文程心里松了口气,他假装掐指一算,悠悠说道:“根据节气,昌平州一带的夏粮已经成熟。北京一带虽有旱情,却也不至于颗粒无收。”

“届时睿亲王可以逼迫百姓去田里收粮,就算找不到百姓,每天分出千余士兵收粮也不影响大局。”

见多尔衮点头后,范文程施礼后离开了大帐。

阿济格,遏必隆同时起身来到多尔衮面前。

“十四弟,干吧!”阿济格说道,“同等数量下,关宁军都不一定是我军对手,关内的明军更不可能了!别犹豫了!”

遏必隆立刻附和:“是啊睿亲王,黄得功有四万兵马,如果将他们尽数歼灭,此番入关不但收获颇丰,甚至可以尝试进攻北京城!”

“就算没有攻下北京的把握,也可以挥师东进去往山海关,逼迫吴三桂投降!一旦拿下山海关,我大清铁骑随时随地都可以入关了!”

“挥师南下,逐鹿中原,指日可待!”

听着遏必隆的一番话,多尔衮再也忍不住了,他直接站起来猛地一拍桌子:“正合我意,干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此番入关必须有所斩获!”

阿济格和遏必隆互相看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火。

建功立业的机会来了。

不止他们,所有旗人都想往上爬。可往上爬的途径只有一个:功劳!

功劳从哪里来?

战场上的军功!

“不过此事不能急,要提前多准备一些粮草!”多尔衮说道。

“我等都听睿亲王的!”

“好。”多尔衮此时心中豪迈顿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他有种感觉,此次入关的收获将使他永生难忘。甚至能直接攻下北京,取代明廷。

“来人!”

“在。”

“让多伦诺尔(开平卫)那边急送半个月的粮草来,我就不信明军能耗得过我们!”

“还有,一会我会给豫亲王写一封信,你们要在三日内给本王送到。”

“嗻。”

......

密云。

黄得功坐在城外的军帐之内,不停翻看着崇祯的密信。

这一仗关系重大,不能有任何闪失。

皇帝的计谋只是指明了战略方向,真正的排兵布阵,调动兵马都是他的活。

就在黄得功复盘计划的时候,一个亲兵在帐门外喊道:“总兵大人,蓟辽总督王永吉王大人,山海关总兵高第高大人在帐外等候。”

“请!”黄得功下意识的说完这个字后又觉得有些不妥,立刻站起身大步往外跑迎接。

刚走到帐门附近,军帐被人从外面打开。

两个大汉一前一后分别走了进来,看到彼此之后,三人脸上同时挂上了笑容。

“靖南伯!”

“王总督!”

“高总兵!”

“别来无恙!”

“别来无恙!”

崇祯十六年,王永吉才被授予兵部侍郎衔,总督蓟辽。在此之前他一直在山东,江南为官。

他和黄得功有过一面之缘。

至于高第,黄得功虽有耳闻却没见过。

一番客套之后,三人分别落座。

王永吉见帐内没有其他人,压低了声音问道:“替你刚说靖南伯与建奴骑兵交过手了?”

“嗯,很难缠。”黄得功忧心忡忡的回答道。

“那...朝廷将我们调来是要与多尔衮决战吗?”

王永吉和高第并不知道朝廷的具体机会,兵部的调令是让他们来密云协助黄得功。

黄得功刚要回答,帐外的亲兵再次喊道:“总兵大人,关宁军镇标中营参将巴克勇帐外求见。”

“请!”黄得功并没有轻视巴克勇这位参将,用了和王永吉高第一样的请字。

王永吉和高第偷偷对视一眼,感慨黄得功这位粗人竟也有细心的一面。

哗啦!

巴克勇打开军帐的门帘看到王永吉后顿时一愣。